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谣言一:经常用保湿喷雾可以让皮肤变得水嫩
当心“越喷越干”。
分析:随身携带保湿喷雾,偶尔喷一喷,可以为肌肤补充水分,舒缓紧绷感。不过,如果经常使用喷雾,尤其是在干燥的空调房内频繁使用,皮肤反而会越来越干,因为水在蒸发时会带走肌肤的水分。
谣言二:用盐洗脸可以去黑头
辟谣:用盐洗脸不仪去不了黑头,还容易擦伤皮肤。
分析:黑头是由于皮脂经氧化作用后变硬、变黑,堵塞毛孔所致。食盐颗粒坚硬、粗糙,用食盐摩擦面部皮肤,不仅无法清除毛孔内的皮脂,还会破坏部分皮肤角质层,甚至在皮肤上留下肉眼看不到的伤口,损害皮肤健康。眼周长脂肪粒是因为眼霜太滋润
辟谣:眼霜不“背锅”。
分析:人们通常所说的“脂肪粒”,医学上称为“粟丘疹”,表面光滑,呈白色或淡黄色,除了有点妨碍美观外,对健康没有影响。很多人认为,眼周出现脂肪粒是因为眼霜太滋润了,导致脂肪堆积。实际上,脂肪粒的出現主要是由于卸妆或按摩太用力,在娇嫩的眼部皮肤上留下了一些肉眼不易察觉的微小伤口,而皮肤在自我修复的时候“用力过猛”,导致过多角蛋白堆积,最终形成脂肪粒。眼周还有一种常见的“小疙瘩”——汗管瘤,与皮肤颜色接近,呈肉色或褐色凸起,对健康也没有太大影响。
谣言四:脸洗得越干净越好
辟谣:清洁过度麻烦多。
分析:很多皮肤问题的产生,并不是因为清洁不够,而是因为清洁过度。频繁使用清洁产品,会破坏皮肤上的保护膜——皮脂膜,使皮肤变得脆弱而敏感。尤其是皮肤本来就容易过敏的女性朋友,更不宜过度清洁。
谣言五:用牛奶、蜂蜜、珍珠粉外敷皮肤能美白
辟谣:美白效果有限。
分析:牛奶富含蛋白质,但皮肤根本无法吸收如此“大块头”(大分子)的蛋白质。蜂蜜主要由单糖组成,并不能美白皮肤。相反,由于蜂蜜属于高渗液体,若不经稀释就涂抹在皮肤上,会引起皮肤细胞脱水。珍珠粉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外敷时并不能被皮肤吸收,也没有美白作用。人们之所以感觉外敷珍珠粉后皮肤似乎变白了,主要是因为面部残留的珍珠粉有一定光泽,显得皮肤有点白而已。
谣言六:长期使用收敛水会使粗大的毛孔缩小
辟谣:收敛水收缩毛孔的作用有限,不宜长期使用。
分析:从成分来看,大部分收敛水含有乙醇、戊二醇等多元醇类,醇类蒸发时会带走水分,可短暂收缩毛孔,并给人以清凉的感觉。不过,收敛水蒸发以后,其收缩毛孔的作用就消失了。因此,即便长期使用收敛水,毛孔也不会变小。水杨酸也是收敛水中的常见成分,作为脂溶性有机酸,具有去除角质、清洁毛孔、短暂控油的作用,但不宜长期使用,否则会使皮肤角质层变薄,令皮肤变得越来越敏感。
谣言七:多去角质,皮肤会变嫩
辟谣:频繁去角质,皮肤会受伤。
分析:角质层位于皮肤表面,可以保护皮肤抵御外来有害物质的入侵。频繁去角质会使皮肤变薄、皮肤抵抗力降低,更容易发生接触性皮炎、皮肤感染和过敏。去角质的目的主要是去除无法正常脱落的角质层,应适度、合理,切记不能过度。
谣言八:吃酱油会使瘢痕颜色变深
辟谣:留不留瘢痕与吃不吃酱油没有关联。
分析:发生创伤后,皮肤留不留瘢痕,一方面要看个体的恢复状况,另—方面要看伤口是否达到了真皮层。若只伤到表皮,一般不会留瘢痕。若伤到了真皮层,很难不留瘢痕。酱油是中国的传统调味品,主要由大豆、小麦、食盐经酿造制成,含有多种氨基酸、糖类、有机酸、色素及香料等成分。这些成分都不会引起瘢痕,且酱油中的食用色素也不会输送至皮肤,导致皮肤色素沉着。
谣言九:偏爱“浓油赤酱”,会让皮肤变黑
辟谣:吃酱油不会使皮肤变黑。
分析:酱油中不含黑色素,也不合任何可导致皮肤黑色素生成的光敏成分。因此,吃酱油并不会使皮肤变黑。如果皮肤变黑了,主要还是防晒工作不到位,酱油可不“背锅”。
谣言十:吃柑橘会使皮肤变黄
辟谣:过量食用柑橘可能会使皮肤变黄,但只是暂时的。
分析:过量食用柑橘或胡萝卜等富含胡萝卜素的食物,的确会使一部分人出现皮肤变黄的现象,医学上称之为“胡萝卜素血症”。这主要是因为大量摄入柑橘后,血中的胡萝卜素浓度过高,沉积在皮肤组织中导致的。不过,这种皮肤发黄是暂时的,恢复正常饮食后,肤色就会恢复正常。
谣言十一:“麦粒肿”用头发丝挑,马上就能好
辟谣:非但不能解决问题,还容易导致感染。
分析:麦粒肿,又称睑腺炎。由于眼睑及面部的静脉相通且无静脉瓣,细菌可以直接进入血管而引发更严重的感染。头发丝不是无菌的,用头发丝挑“麦粒肿”不但不能解决问题,反而可能“雪上加霜”。正确的处理方法是:初起时用冷敷;硬结未软化时可湿热敷;用抗生素眼药水滴眼,症状较重者可口服或肌注抗生素;脓肿形成后,需切开排脓。
谣言十二:激素类药膏效果立竿见影,可以长期使用
辟谣:外用激素也有副作用。
分析:长期外用激素类药膏会导致激素依赖性皮炎,发生皮肤变薄、毛细血管扩张等副作用。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激素类药膏,切莫自行购买、盲目使用。激素类药膏不宜长期使用(一般不要超过2周),使用频率也不宜过高(每天1~2次),病情缓解后应尽早停用。
谣言十三:手脚长小水疱,用热水烫可止痒
辟谣:治疗汗疱疹,忌用热水烫。
分析:汗疱疹是对称发生于手或足部的水疱样皮肤病,常伴瘙痒,容易反复发作。水疱没有破损者,可以涂炉甘石洗剂。瘙痒比较剧烈者,可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一些糖皮质激素药膏。外用药效果不佳者,可在医生指导下口服抗组胺药物和利湿祛风止痒的中成药。切忌用热水烫洗和搔抓,以免引起感染。
谣言十四:用生姜水泡脚可以治脚气
辟谣:用生姜水泡脚对治疗足癣没有帮助。
分析:脚气,医学上称“足癣”,是由真菌感染引起的一种皮肤病。生姜、大蒜、茶叶等无法杀灭真菌,对足癣无治疗作用。
谣言十五:白癜风会传染
辟谣:白癜风不是传染病。
分析:白癜风是一种色素脱失性皮肤病,不是传染病,没有病原体存在,与个人卫生也无关,没有传染性。
当心“越喷越干”。
分析:随身携带保湿喷雾,偶尔喷一喷,可以为肌肤补充水分,舒缓紧绷感。不过,如果经常使用喷雾,尤其是在干燥的空调房内频繁使用,皮肤反而会越来越干,因为水在蒸发时会带走肌肤的水分。
谣言二:用盐洗脸可以去黑头
辟谣:用盐洗脸不仪去不了黑头,还容易擦伤皮肤。
分析:黑头是由于皮脂经氧化作用后变硬、变黑,堵塞毛孔所致。食盐颗粒坚硬、粗糙,用食盐摩擦面部皮肤,不仅无法清除毛孔内的皮脂,还会破坏部分皮肤角质层,甚至在皮肤上留下肉眼看不到的伤口,损害皮肤健康。眼周长脂肪粒是因为眼霜太滋润
辟谣:眼霜不“背锅”。
分析:人们通常所说的“脂肪粒”,医学上称为“粟丘疹”,表面光滑,呈白色或淡黄色,除了有点妨碍美观外,对健康没有影响。很多人认为,眼周出现脂肪粒是因为眼霜太滋润了,导致脂肪堆积。实际上,脂肪粒的出現主要是由于卸妆或按摩太用力,在娇嫩的眼部皮肤上留下了一些肉眼不易察觉的微小伤口,而皮肤在自我修复的时候“用力过猛”,导致过多角蛋白堆积,最终形成脂肪粒。眼周还有一种常见的“小疙瘩”——汗管瘤,与皮肤颜色接近,呈肉色或褐色凸起,对健康也没有太大影响。
谣言四:脸洗得越干净越好
辟谣:清洁过度麻烦多。
分析:很多皮肤问题的产生,并不是因为清洁不够,而是因为清洁过度。频繁使用清洁产品,会破坏皮肤上的保护膜——皮脂膜,使皮肤变得脆弱而敏感。尤其是皮肤本来就容易过敏的女性朋友,更不宜过度清洁。
谣言五:用牛奶、蜂蜜、珍珠粉外敷皮肤能美白
辟谣:美白效果有限。
分析:牛奶富含蛋白质,但皮肤根本无法吸收如此“大块头”(大分子)的蛋白质。蜂蜜主要由单糖组成,并不能美白皮肤。相反,由于蜂蜜属于高渗液体,若不经稀释就涂抹在皮肤上,会引起皮肤细胞脱水。珍珠粉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外敷时并不能被皮肤吸收,也没有美白作用。人们之所以感觉外敷珍珠粉后皮肤似乎变白了,主要是因为面部残留的珍珠粉有一定光泽,显得皮肤有点白而已。
谣言六:长期使用收敛水会使粗大的毛孔缩小
辟谣:收敛水收缩毛孔的作用有限,不宜长期使用。
分析:从成分来看,大部分收敛水含有乙醇、戊二醇等多元醇类,醇类蒸发时会带走水分,可短暂收缩毛孔,并给人以清凉的感觉。不过,收敛水蒸发以后,其收缩毛孔的作用就消失了。因此,即便长期使用收敛水,毛孔也不会变小。水杨酸也是收敛水中的常见成分,作为脂溶性有机酸,具有去除角质、清洁毛孔、短暂控油的作用,但不宜长期使用,否则会使皮肤角质层变薄,令皮肤变得越来越敏感。
谣言七:多去角质,皮肤会变嫩
辟谣:频繁去角质,皮肤会受伤。
分析:角质层位于皮肤表面,可以保护皮肤抵御外来有害物质的入侵。频繁去角质会使皮肤变薄、皮肤抵抗力降低,更容易发生接触性皮炎、皮肤感染和过敏。去角质的目的主要是去除无法正常脱落的角质层,应适度、合理,切记不能过度。
谣言八:吃酱油会使瘢痕颜色变深
辟谣:留不留瘢痕与吃不吃酱油没有关联。
分析:发生创伤后,皮肤留不留瘢痕,一方面要看个体的恢复状况,另—方面要看伤口是否达到了真皮层。若只伤到表皮,一般不会留瘢痕。若伤到了真皮层,很难不留瘢痕。酱油是中国的传统调味品,主要由大豆、小麦、食盐经酿造制成,含有多种氨基酸、糖类、有机酸、色素及香料等成分。这些成分都不会引起瘢痕,且酱油中的食用色素也不会输送至皮肤,导致皮肤色素沉着。
谣言九:偏爱“浓油赤酱”,会让皮肤变黑
辟谣:吃酱油不会使皮肤变黑。
分析:酱油中不含黑色素,也不合任何可导致皮肤黑色素生成的光敏成分。因此,吃酱油并不会使皮肤变黑。如果皮肤变黑了,主要还是防晒工作不到位,酱油可不“背锅”。
谣言十:吃柑橘会使皮肤变黄
辟谣:过量食用柑橘可能会使皮肤变黄,但只是暂时的。
分析:过量食用柑橘或胡萝卜等富含胡萝卜素的食物,的确会使一部分人出现皮肤变黄的现象,医学上称之为“胡萝卜素血症”。这主要是因为大量摄入柑橘后,血中的胡萝卜素浓度过高,沉积在皮肤组织中导致的。不过,这种皮肤发黄是暂时的,恢复正常饮食后,肤色就会恢复正常。
谣言十一:“麦粒肿”用头发丝挑,马上就能好
辟谣:非但不能解决问题,还容易导致感染。
分析:麦粒肿,又称睑腺炎。由于眼睑及面部的静脉相通且无静脉瓣,细菌可以直接进入血管而引发更严重的感染。头发丝不是无菌的,用头发丝挑“麦粒肿”不但不能解决问题,反而可能“雪上加霜”。正确的处理方法是:初起时用冷敷;硬结未软化时可湿热敷;用抗生素眼药水滴眼,症状较重者可口服或肌注抗生素;脓肿形成后,需切开排脓。
谣言十二:激素类药膏效果立竿见影,可以长期使用
辟谣:外用激素也有副作用。
分析:长期外用激素类药膏会导致激素依赖性皮炎,发生皮肤变薄、毛细血管扩张等副作用。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激素类药膏,切莫自行购买、盲目使用。激素类药膏不宜长期使用(一般不要超过2周),使用频率也不宜过高(每天1~2次),病情缓解后应尽早停用。
谣言十三:手脚长小水疱,用热水烫可止痒
辟谣:治疗汗疱疹,忌用热水烫。
分析:汗疱疹是对称发生于手或足部的水疱样皮肤病,常伴瘙痒,容易反复发作。水疱没有破损者,可以涂炉甘石洗剂。瘙痒比较剧烈者,可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一些糖皮质激素药膏。外用药效果不佳者,可在医生指导下口服抗组胺药物和利湿祛风止痒的中成药。切忌用热水烫洗和搔抓,以免引起感染。
谣言十四:用生姜水泡脚可以治脚气
辟谣:用生姜水泡脚对治疗足癣没有帮助。
分析:脚气,医学上称“足癣”,是由真菌感染引起的一种皮肤病。生姜、大蒜、茶叶等无法杀灭真菌,对足癣无治疗作用。
谣言十五:白癜风会传染
辟谣:白癜风不是传染病。
分析:白癜风是一种色素脱失性皮肤病,不是传染病,没有病原体存在,与个人卫生也无关,没有传染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