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伙计” 的故事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lch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的“伙计”是一个工作包,牛皮面料,长二十多厘米,厚度不足十五厘米,像个长方体的黑面包。它的一端有根手提的带子。当年,大家也叫它“手包”或“文件包”。这是上世纪90年代初,一次我出席单位工代会获得的纪念品。
   平日里,不论去单位还是下乡镇,出发前,我会招呼道:上班了,“伙计”!包里放一些文件材料,还能勉强放一个水杯。骑车时,挂在车把上;步行或乘车时提着,多数时候放在腋下夹着。 说真的,90年代初这包还挺时兴的!带上它,无论乘车,还是走在街道上,都抬头挺胸,心里有几分自豪,也有几分炫耀!因为,那时用上这包的人还少,带子套到手脖上,手托住包,或腋下夹着包的,不是老板,就是政府机关人呢!
   背着土布包上学长大的我,自是十分珍惜着,拿它当“宝贝”似的。记得有一次,上班的路上突然下起小雨来,情急之下,我脱了外衣包裹起“宝贝”,抱在胸前,弯着腰跑到单位。当时,办公室里两个青年人见状,笑得直不起腰来。
   每天进了办公室,掏出杯子,“伙计”就静静地候在办公桌上。乡镇的现场会上,如果没有桌子,“伙计”就躺到我的膝盖上,让我舒服地看材料,做记录。节假日里,无论出门访友,还是去自己家菜园里劳动,我也都带上“伙计”,真可谓如影随形。一次,从菜园回家时,老婆用它装了豆角。我心疼地拿毛巾一边擦洗,一边责备老婆。老婆不无醋意地说:“这包才是你心里的宝贝呢!”
   如今,退休的我,每次和老友们出门游玩时,还是习惯带上它,放一个水杯,几片面包什么的。
   这包的样式早过时了,大街小巷早没有了它的踪影。从实用的角度看,这包也不适合登山远行。前些日子,因为提着或夹着它爬山,还闹出了不少笑话呢!
   一次,我们在山道上正吃力地前行,擦肩而过的一群青年男女都忍俊不禁,投来异样的眼光。“这些青年人怎么了?”正当我疑惑不解时,其中一个女孩儿目光盯着我的“伙计”,笑眯眯地问道:“老同志,您是上山出差吗?这山上还有公事啊?”我先是一愣,继而恍然大悟,和老友们哈哈大笑起来。笑声中,自己也感觉出登山时夹着包的不合时宜!
   还有一次,在爬陡坡时,我用左胳膊半夾半抱着“伙计”,一边攀登,一边还鼓励路旁休息的游客加油。一位游客见状,不解地说:“老同志,上山哪有抱着包的,买个包背着才方便呢!看你像个公务员,不会是买不起背包的!”我有些尴尬,和同伴相视而笑。笑着笑着,同伴就乘机揶揄我道:“公务员同志,还记得那次去海上云台,登山时,你先把包甩到陡坡上,再爬坡的事吗?老同志,丢了这‘宝贝’吧!你看看我们,背着包登山走路,方便安全不说,包里吃的喝的还可以放好多东西呢!”此时的我,有些无言以对!远行或登山带着“伙计”上坡下坡,无论夹着还是拎着,都不方便,也不安全。但让我丢下“伙计”,还真的舍不得,因为,这包还没到破旧到不能用的程度呢!
   今年古城庙会上,我在老友们的撺掇下,花了五十元钱,买了一个普通的背包。当时,大家就让我背上包回家,说是适应一下,可我走在回家的路上,总觉得有点怪怪的。老友们刚一离开,我就取下背包,放到腋下夹着了。
   回到家里,我拿毛巾将“伙计” 反复擦了几遍,又上了点油。终于下定了决心,让“伙计”也退休。老婆在一旁问道:“真的不用这包啦?”我答非所问:“让‘伙计’歇歇。保养一下,以后还可以用呢!”
   这之后,不知怎的,我每次出门在外,身边没了“伙计”,头脑里常常会冒出:“我的‘伙计’哪去啦?”有时,走着走着,就会突然自言自语:“哎哟!我的‘伙计’丢了!”老友们打趣说:“你啊!换了包,像丢了魂似的!”
   今天清晨,我和几个老友又准备去登山,出门前,我背起昨天晚上就准备好的背包后,又鬼使神差地打开收藏“伙计”的箱子。老婆开玩笑道:“怎么啦?想你的宝贝啦?”我顾自取出“伙计”,又把背包里的面包取出来,让“伙计”装着,这才出了门。老婆有些无奈,摇摇头,又自言自语道:“这老家伙,敝帚自珍!”
   大家见我今天又带上了“伙计”,都投来惊诧的目光。一位老友问我:“带多少东西呀?用两个包。”我像做了亏心事一般,低头不语。大家动手检查起来,见大背包里只有一把雨伞、一个水杯和几个水果。
   在大家的责备声中,我有些窘,赶忙将“伙计”也放进背包里。一位老友说:“依我看,你才是这工作包的贴心‘伙计’呢!”
  责任编辑:崔家妹
其他文献
赤裸的夏天也是欲望的夏天,我在高山之上沉沉睡去。血的雷霆把大地劈开,我急遽坠落,消溶于精神燃烧的内核。   贝多芬,今夜我无比怀念那架埋入天空的老钢琴。涛声掠过,孤单的雁阵放大悲声,一个世纪迈开它没落和衰颓的脚步。无数闪电摔在地上,我胸中的月亮更加消瘦,以及贫困的诗歌,都是我痛苦的灵魂。   貝多芬,今夜我想有一个妹妹,她一直脉脉望着我,轻轻坐着,流泪到天明……
期刊
搬家之前,我们住在九十平方米的两居室里,活动的空间有限,不免磕磕碰碰生出是非。这种锅碗瓢盆叮当响的小日子,用形象的说法叫作“一地鸡毛”。   我是个识字不多的女子,却偏偏好书,对书天生有一种亲近,几日不见就空落落的似丢了魂。虽不像古人的“三日不读书,便觉面目可憎,言语乏味”,但必有一书在侧,方觉心安,有点沽名钓誉的味道。   买书是人生乐事,偶去小街闲逛,看到书摊就挪不动脚,不论新旧,喜欢了就
期刊
吵人的蝉声被秋风吹散了,代替它的是乡村石板缝里优美的“唧唧唧”“括括括” 的鸣叫声,组成了一支温柔的小夜曲。  在昆虫中,我偏爱蟋蟀。我想起蟋蟀这小小的秋虫,那曾消磨了多么美丽的、我的童年的光阴啊!儿时,我家居住的房前屋后,是一片片宽阔的农田。秋令时节,田野里,稻浪翻滚,饱满的稻穗,金光灿灿。一块块精心设计的菜园畦子,二分、三分田地,被扯拉成各种形状,就像棋盘似的。菜园里的蔬菜,横生竖长,青菜、白
期刊
那时候,帮大人干得最多的农活儿,就是晒谷。   早稻收割上来之后,经过脱粒、扬杂,一粒粒饱满的谷粒就呈现在眼前了。早稻大多用作交公粮,也自留一些,够全家粮食接续至晚稻成熟即可。粮店对上交的公粮质量要求极严,既要求稻谷干干净净,不能掺杂使假,也要求将稻谷含水率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以避免公粮入仓堆放后霉烂变质。即使不交公粮,稻谷从田里刚收割上来,自身还是湿漉漉的,就此储存极易霉烂。因此,“晒”,就成了
期刊
“唉,她二姑你去哪儿?”  “她叔,这不是小孩儿他姑尼家二舅结婚,俺去吃八大碗。”   “要早去,好赶头排席!”   在我们老家宿迁,“八大碗”一般是由主菜八个大件:热菜,膘鸡、酥肉饼、糖烧肉、白水肉、拉皮、红烧鱼、千层鸡蛋糕组成。还需配十个小冷菜,小件各色各异,没有什么固定,油炸花生、水煮毛豆、黄花菜、黄瓜凉拌绿豆皮……也有大户会上十个大件、十二个小件。不过,不管是十大件还是八大件统称“八大
期刊
回到乡村,是在一个冬日阳光正好的下午。我同兄一起去父亲的坟前。   父亲的坟坐落在西冲那块自家的责任田上,四周环境开阔,西南方向好几里路没有人家,远望只有田地与河流,纵横起伏。我回乡,是父亲的坟在这里,列祖列宗在这里,生长在这里二十二年,这份与生俱来的乡土情结无法割舍。   在老屋里静立——每次回来,我都要在这中堂上站一会儿,肃穆里追念我不曾见过的祖先,想后辈守业的不易。   这老屋,现在基
期刊
一夜秋雨绵绵,一场秋风浩荡,渐入秋。临窗而望,我忽生一种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的落寞来。   我昨夜梦着奶奶了。奶奶,满头的白发,颤巍巍地拄着拐杖站立在村囗,瑟瑟秋风之中,她一路深情凝望着,盼望着她的孙儿回家。清晨醒来,昨夜梦境,我依稀记得:白发,秋风,守望,回家。这些个词就这么真实而顽强地在不经意间蹦出了我的胸膛。白发入秋。我吓了一跳,忽忽我也早生华发了,亦正在一步步地走进我的人生之秋。少时读诗:
期刊
出生在上世纪70年代初期的我,儿时生活在北方农村,那时物资比较匮乏。在所有的“好吃的”中间,糖,毋庸置疑被排在第一位。于是,我们盼望着,村子里谁家娶新媳妇,就可以去讨喜糖来吃了。   按照我们那儿的习俗,结婚喜宴都是中午摆的。通常,在一群一起玩耍的孩子中间,如果恰好有新郎家的近亲,他是可以穿上新衣服跟着大人去做客吃喜酒的。其余人则眼巴巴等着,等下午喜宴散了,客人都离开,一群孩子就欢呼着跑进新郎家
期刊
我曾经不止一次地在同样的梦境中寻找着前世的家园——我是那凝结了泪珠的琥珀,透过胶质的通透的化石将破碎的梦境拼凑,依稀辨认着我远古的童年——在成琥珀之前,我是只稀有的蝴蝶,我曾经招展地飞舞在原始森林——那个草木肥壮的峡谷,是所有鱼鸟快乐生活的地方,现在,它的名字叫作武夷山。   我明明是只蝴蝶,怎么会一直沉浸在水底?我经受了岁月的波澜一轮一轮的冲刷,直到那个长发圆脸、大眼如电的女子在戏水时,把我从
期刊
我至今还珍藏着一双曾经穿过的农作鞋。   我家住在一个偏僻的小山村,生活贫困,交通闭塞,文化落后。附近寨子里僅有一所学校,因没钱交学杂费,我已经七岁了还上不了学,每天上午只有光着脚板,跟在一群牛的屁股后面,一边放牛,一边砍柴。下午赶着牛、挑着柴回家,又把柴挑到很远的砖窑厂去卖,凑钱上学读书。冬天走在凹凸不平的山路上,脚踏在雪窝冰块上,那可真是地狱里剥皮一般苦痛。跟在牛后头,牛屙了屎,立将冻僵的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