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目的:旨在研究优泌乐50治疗口服降糖药继发失效的2型糖尿病临床疗效。方法:随机将门诊或病房60例口服降糖药继发失效的糖尿病患者分成二组,各30例。两组患者在平均年龄,糖尿病病程,体重指数,初始糖化血红蛋白,以及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等因素有可比性,无显著性差异。两组病人均先进行为期10天的优泌灵70/30导入期治疗。然后分成A,B二组, A组改用相同剂量优泌乐50,B组继续应用优泌灵70/30,两组,均每隔三天监测三餐前,三餐后2小时糖,以及夜间11点血糖,根据血糖调整胰岛素用量。两组酌情加用二甲又胍或拜糖苹,不用胰岛素促泌剂。治疗三个月,观察并比较12W后空腹血糖(FBG),早餐后2小时血糖(2h-PBG,早);晚餐后2小时的血糖(2h-PBG,晚);糖化血红蛋白(HbA1C),以及发生可察觉的低血糖的次数。以及胰岛素总量。然后采用交叉研究,A,B两组互换治疗方案,胰岛素总量等量互换,口服药物不变,再观察治疗24W后各项指标的变化。从而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A,B两组在血糖总体的控制上没有显著性差异,即在糖化血红蛋白的控制上没有显著性差异,餐后血糖的控制以及低血糖的发生率上显示A组与B组有显著性差异。提示优泌乐50控制餐后2小时血糖效果更好,低血糖发生率更低。结论:优泌乐50在治疗口服降糖药失效的2型糖尿糖尿病患者疗效肯定,对餐后血糖的控制存在优势。且低血糖发生率低。
关键词:优泌乐50 2型糖尿病 药物继发失效
在糖尿病的治疗中,各大指南和共识都反复强调了血糖的“全面安全达标”。即血糖最大限度地接近正常糖代谢状态,同时不发生低血糖。胰岛素的治疗是控制血糖,推动治疗达标的有效手段。而在用胰岛素的治疗中,只有速效胰岛素是治疗餐后血糖的最好的种类。所以在一次注射中提供基础和速效餐时胰岛素,对于患者来说疗效明显且使用简单。
赖脯胰岛素是一种速效人胰岛素类似物,通过氨基酸换位而改变其特性。这种互换改变了其空间结构,减少了二聚体内胰岛素单体间的非极性接触和B片层面的相互作用,使胰岛素的聚合特性明显改变,易于解离,注射后能较快分解。因而也就是具有了比常规人胰岛素更有效的降低餐后高血糖而又不增加低血糖的发生率。
优泌乐50(50%赖脯胰岛素/50%赖脯胰岛素鱼精蛋白混悬液[ILPS])是赖脯胰岛素和ILPS按1:1配成的的混合制剂,本文中简称:LM50。LM50为白色混悬液,用于皮下注射给药,浓度为:100U/Ml。去年在我国上市,国内相关研究论文极少。本研究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研究对象
选择2008年6月至2009年6月在我院门诊或病房就诊的60例口服降糖药继发失效的糖尿病患者者,诊断依据均符合1999年WHO的糖尿病诊断标准,且曾应用口服降糖药,现口服降糖药失效者。排除标准:合并各种严重肝肾功能不全及心功能不全者,合并感染,酮症酸中毒,高渗性昏迷或其他应激因素者,排除曾经应用胰岛素治疗者。随机分成二组,各30例。两组患者在平均年龄,糖尿病病程,体重指数(BMI),初始糖化血红蛋白(HBA1C),以及空腹血糖(FBG),餐后2小时血糖(PBG)等因素有可比性,无显著性差异。见表1。
表1 二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X±S)
1.2研究方法
两组病人均停用原来的口服降糖药,先进行为期10天的优泌灵70/30导入期治疗,初始剂量为:0.5-0.6U/kg。然后分成A,B二组, A组改用相同剂量优泌乐50,B组继续应用优泌灵70/30,两组,均每隔三天监测三餐前,三餐后2小时糖,以及夜间11点血糖,根据血糖调整胰岛素用量,两组酌情加用二甲双胍或拜糖苹,不用胰岛素促泌剂。血糖控制目标:空腹血糖在5-8mmol/l,餐后2小时血糖5-10mmol/l。继续应用到12W即三个月后,分别观察空腹血糖,早餐后2小时血糖,晚餐后2小时血糖,以及夜间11点的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等指标的变化,同时比较发生可察觉的低血糖的次数,以及胰岛素总量与体重的改变。进行两组的疗效比较。然后A,B两组互换治疗方案,胰岛素总量等量互换,口服药物不变,酌情调整胰岛素的用量。再继续治疗12W后观察各项指标的变化。从而再次比较两组治疗效果。
所有患者均建议应用雅培安妥血糖仪,均建议应用型号:BHJ2Optium,测试技术:葡萄糖脱氢酶技术( GDH)。部分病人应用雅培不同型号血糖仪,但均根据医嘱,居家自行监测血糖,平均3到7天监测三餐前,三餐后及睡前血糖。将结果登记来门诊就诊并调整胰岛素用量。血糖稳定后2到4周调整一次,治疗12W及24W时各项指标比较均采用静脉血测定。血糖测定采用上海复星长征公司试剂盒,在美国贝克曼LX220 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上进行测定。糖化血红蛋白测定采用美国Bio-Rad Variant Ⅱ糖化血红蛋白检测仪。其采用高压液相波谱法。
1.3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每两组间的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相对数(率)表示,每两组率的比较采用X2检验。数据采用SPSS14.0软件包处理。
2.结果
2.1前三个月即12W的疗效比较:
A,B两组治疗前后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等各项指标均有显著性差异,疗效显著。且A,B两组在血糖总体的控制上没有显著性差异,即在糖化血红蛋白的控制上没有显著性差异,在空腹血糖的控制上A组在数值上优于B组,但两者无统计学意义。但在餐后血糖的控制以及低血糖的发生率上显示A组明显优于B组,有显著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胰岛素的总量上,显示优泌乐50总量更少,有统计学意义。提示优泌乐50控制餐后2小时血糖效果更好,低血糖发生率更低,血糖更平衡,且胰岛素用量更少。
表2 12W后,两组患者各指标比较
注:1低血糖发生次数是指:在治疗的三个月中发生可察觉的低血糖的次数总和。由病人自己统计。
2 血糖波动范围是指治疗三个月后检测血糖当天自行测一日7次的血糖,最高与最低血糖的差值。
2.2互换治疗方案后三个月的疗效比较:
A,B两组在血糖总体的控制上没有显著性差异,即在糖化血红蛋白的控制上亦没有显著性差异,餐后血糖的控制以及低血糖的发生率上显示B组与A组有显著性差异,B组明显优于A组。再次证实了优泌乐50在控制餐后血糖的疗效优于优泌灵70/30,且再次证实其低血糖发生率更低。见表3:
表3 24W后,两组患者各指标比较
3.结论
本研究采用了随机,开放性交叉研究。更好的比较了优泌灵70/30与优泌乐50的治疗效果。
近年来,流行病学研究显示:餐后和负荷后高血糖是大血管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1],并对餐后高血糖引起血管损伤的机制展开了深入的研究,发现餐后高血糖可通过氧化应激[2],炎症反应等途径引起血管内皮功能障碍,增加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3]。最终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但我们认为:餐后高血糖在1型及2型糖尿病患者中均很常见,甚至于当所有代谢控制以糖化血红蛋白评估为合适的情况下仍可存在[4]。同时,控制餐后血糖对于整体血糖的达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可大提高血糖的达标率。
参考文献
1.DECODE Study Group.Glucose tolerance and cardiovascular mortality:comparison of fasting and 2-hour diagnostic criteria.Arch intern Med 2001;161(3):397-405.
2.Ceriello A,Quagliaro L,Piconi L,Assaloni R,Da RR,Maier A et al.Effect of postprandial hypertriglyceridemia and hyperglycemia on circulating adhesion molecules and oxidative stress generation and the possible role of simvastatin treatment Diabetes 2004;53(3):701-710.
3.Hanefeld M,Koehler C,Schaper F,Fuecker K,Henkel E,Temelkova-Kurktschiev T.Postprandial plasma glucose is an independent risk factor for increased carotid intima-media thickness in non-diabetic individuals.Atherosclerosis 1999;144(1):229-235.
4.Bonora E,Corrao G,Bagnardi V,Ceriello A,Comaschi M,Montanari P et al.Prevalence and correlates of post-prandial hyperglycaemia in a large sample of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Diabetologia 2006;(5):846-8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