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退市乃围城的游戏

来源 :卓越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zt8707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Pre-IPO埋单的二级市场投资者则在A股市场上亏得—塌糊涂。但这并非A股独有现象,上世纪90年代以来的学术研究表明,美国市场上买新股比买老股持仓5年要少赚44%,中国市场持仓3年的新股比老股要少赚30%。
  股票市场就和围城—样,城里的人想要杀出来,而城外的人想要杀进去。
  8月13日,分众传媒董事会宣布收到CEO江南春发出的总额高达35亿美元的私有化要约。这已经是今年以来第12宗中国海外上市企业主动退市的案例。事实上,去年中国海外上市企业主动选择退市的也有十几家,其中包括盛大网络和泰富电气这类知名企业。而根据中国证监会披露的信息,截至今年8月份,A股在审的申请上市企业数量已高达750家。如果按照过去6年平均2/3的通过率,这些企业需要2年以上的时间才能全部发行完毕。有意思的是,2008年以来全世界主要资本市场的退市企业数量都超过了新上市企业数,只有中国是例外。
  上市究竟有啥好处,让如此之多的企业家孜孜以求呢?投行会提供以下解释:为企业发展提供资金,提升企业形象以及用股票留住人才等,但这其实都是借口。现在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市场,私募股权的资金都非常充足,优秀企业只需通过私募市场便可筹集到资金。譬如,京东商城2011年4月份C轮融资金额高达15亿美元,而国内IPO平均融资金额还不到2亿美元。提升企业形象更是存疑,君不见华为这些蜚声海外的企业都不是上市公司。用股票留住人才这个理由则属自欺欺人,多数企业上市后往往出现高管大量离职(还有离婚)。这些高管所持股票在上市后可以套现,因而往往去追求人生新的理想去了。
  上市唯一站得住脚的理由其实就是:套现。非上市企业和上市企业在估值水平上存在巨大差异。现在国内企业私募融资的价格一般在8~15倍市盈率,而IPO价格往往高达30~40倍,2010年12月创业板的平均IPO市盈率甚至高达90倍。2009~2011年私募股权基金在A股市场的平均账面回报倍数分别是6.24倍、11.13倍和8.28倍。Pre-IPO投资的利润是如此丰厚,以至于中国私募股权基金的数量从2005年的数百家暴增到了现在的4000多家。搞笑的是,根据Preqin的统计,全球私募股权基金管理公司总数不过4400家,我估计Preqin忘了把中国公司加上了。
  另一方面,为Pre-IPO埋单的二级市场投资者则在A股市场上亏得一塌糊涂。但这并非A股独有现象,上世纪90年代以来的学术研究表明,美国市场上买新股比买老股持仓5年要少赚44%,中国市场持仓3年的新股比老股要少赚30%。所以有良心的股评家往往会警告散户:珍爱财富,远离新股。
  那么,已经上市的企业为何要退市呢?首先,上市维持成本非常高,美国市场尤其如此。企业上市后需每年向交易所支付不菲的上市维持费,需向审计师和律师支付大笔审计费和法律顾问费,还需向财经媒体支付信息披露的广告费。此外,由于2001年安然造假产生的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要求企业建立严格的内控制度,又大幅提升了企业上市的维持费用。退市对于中小企业来说显然可以节省大量成本,但这并不是盛大和分众这些市值数十亿美元的企业退市的根本原因。
  其次,上市之后企业运作效率降低。企业上市之后建立的严格内控制度在防控风险的同时,也降低了企业运作的效率。
  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是市场的非理性定价。虽然经济学教科书大力鼓吹理性人和有效市场理论,但实际上市场总是在过度乐观和过度悲观两种情绪之间徘徊。上证指数从998点到6124点再到1664点的过山车式运动只用了三年多的时间,而这三年期间上市企业的利润并没有这么大的震荡。由于2010年以来中概股丑闻和对VIE结构的疑虑,美国市场上的中概股被明显低估,有些企业的市值甚至比账上现金还低。比较极端的一个例子是广而告之,这家央视广告代理商的股价为1.2美元时董事会派发了每股2.3美元的现金红利,成为一时奇谈。盛大网络的市值也曾经跌至13亿美元,而彼时公司账上现金恰好也是13亿美元,这成为陈天桥决心退市的重要原因。事实上,多数主动退市的企业都是因为估值太低才和私募股权或银行合作收购流通股退市的。
  行文至此,读者难免有疑问,退市以后企业何去何从?再上市呗。退市企业收购的资金往往是私募股权和银行提供的。这些投资者的投资期最长不过5~7年,因此退市企业需要在这段时间内为投资者提供退出通道。而从估值低迷的海外市场退市回到A股市场上市,显然是其中回报最为丰厚的一条道路。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无论上市还是退市,都是利益主导的结果。类似的剧本在美国市场上每隔十年左右就要上演一轮,只不过这一次中国企业显得格外引人注目而已。
其他文献
企业不管规模多大,不管空降经理人和元老多牛,真正最有决定性的角色,显然还是老板。而在企业青春期,最想求变求新,最忌惮风险,最多重人格的,也是老板。那么,要想实现在青春期企业里和经理人及元老三方良性联动,老板责无旁贷。但是,很多老板只是一腔热血、一厢情愿,最后一筹莫展,而未必懂得自己要遵循的规律和要规避的戒条。如果老板们能做到以下这十条,乃是青春期企业之大幸。  引进匹配的经理人  老板主要考虑以下
期刊
社会对高效经理人的需求是非常巨大的,光靠那些生来就高效的天才很难满足。提高成效是一门学科,像所有其他学科一样,是能够学好而且必须学好的。  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自二战时就开始研究“有效的管理者”,在他长达65年的咨询生涯中,结识了许多企业和非营利性组织中最优秀的CEO,可谓阅人无数。他发现,高效经理人未必符合领导者的典型形象,他们具有形形色色的个性,或外向或内敛,或随和或霸道,或慷慨或吝啬,什么类
期刊
我们总看见科技的乘风破浪之势,却少见这些成功产品的背后,其实是多年的奋斗、尝试和错误的结果。下面的这10位科技商业领袖,都曾帮助科技事业持续的运转和进步。部分人可能刚刚开始他们的事业,而一些人已经持续地影响世界,直到自己的引擎停止转动。他们为何会变得伟大和成功,或许从下面的道理中,我们可以看出端倪。  施乐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  万无一失地深入学习一家公司的方法,是从底层做起,这也是Ursula B
期刊
企业导师制是培养员工、规划员工职业发展的重要手段。企业希望核心员工和后备干部能够迅速成长、新员工能迅速进入工作角色,而员工则希望获得成长的空间。导师制恰恰顺应了这种要求,它提倡分享知识与智慧,提倡通过沟通与交流提升企业信任感与忠诚度,也有利于培养后备干部和核心员工的责任感和管理水平,实现了企业与员工的共赢。目前更多的企业从新员工导师计划中受益,而结合核心员工培养计划的全员导师制也逐渐被越来越多的企
期刊
品牌命名是一种高难度的脑力劳动,是非常耗费脑细胞的工作,只有讲究策略,才能事半功倍。至于品牌命名的策略则多如牛毛,因篇幅所限,在这里本文简要介绍六种常见的实效策略,以飨读者。  一、集思广益  俗话说得好“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命名就是大家集思广益。由于命名工作的本身并不难,甚至三岁孩儿亦能够,但是取个好名字就不容易了,因此发挥群众集体的智慧是最好的策略。经过实践总结,我们已经发现在命名时最好有
期刊
员工的离职与跳槽虽然看上去是个人行为,实际上更多时候却是企业问题的折射。如同环境的恶化会造成水土流失—样,企业人才环境的恶化就会造成人才的流失。  众所周知,企业的“企”字是由“人”和“止”两部分构成,意味着人是企业的主体,企业的日常经营“人走则止”。人才是构建企业软实力的核心要素,人才队伍的稳定性对于企业实现可持续性发展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几年来,家纺行业取得了快速的发展,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
期刊
网上购物与现实购物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前者的体验在后,而后者的体验在前——很绕口。也许你可以将其比喻为前者是先结婚再恋爱,后者是先恋爱再结婚。  传统的售后服务所做的是消费者和产品的“婚后调解员”,帮你修修补补一些“矛盾和裂痕”,但只有在很偶然的情况下以及很严格的时限内,你才被允许轻易提出“离婚”。与一个已经购买的产品彻底说再见并不符合传统的“婚姻规则”,不,是“商业规则”。  而电商时代的售后服务实
期刊
做大做强,无疑是每一个企业的天然欲求。正是怀抱做大做强的梦想,中国的本土企业获得了快速成长,改革开放30多年来涌现出一大批以联想、华为、海尔、娃哈哈、美的等为代表的優秀企业。根据美国《财富》杂志全球500强企业评选数据,2012年中国大陆(含香港在内,不包括台湾)的上榜公司连续第9年增加,共有73家公司上榜,比上年增加了12家。中国大陆上榜公司数量已经超过了日本,仅次于美国的132家。这样的数据说
期刊
企业中有些员工能力平庸,业绩平庸,不能为公司创造价值。针对这类人,该如何解决呢?  马云说:“公司员工一般分为三种:一种是‘野狗’式的员工,这种人虽然能力很强,但是态度很差,严重影响公司的团结,必须清除;一种是‘猎犬’式的员工,这种人不仅能力很强,而且态度认真,待人诚恳,团队意识强,正是我们珍惜的人才;一种是‘小白兔’式的员工,这种人态度很好,待人热情,团队意识也不错,但是能力很差,做不出业绩,也
期刊
经历了8月份轰轰烈烈的价格战后,双节黄金周电商们却出乎意料地集体选择沉默。有消息称,其原因之一为京东等国内电商已接受监管部门调停,不得主动向对手挑起价格战。借力国际通用网站赚取点击率  而沉默的结果是生意的冷清。据某媒体引用的数据,在国庆长假,京东、天猫等电商均出现流量大幅下滑的现象;其中,京东、天猫、淘宝的流量平均比今年“五一”期间减少1/3左右;而国美旗下电商库巴网以及苏宁易购等平台电商,其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