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人从事教学工作多年了,通过认真摸索,发现现行教学仍存在如下问题:(1)课堂教学的提问是教师的“专利”。“师问生答”似乎天经地义,根本不考虑学生对这些问题是否感兴趣。学生不感兴趣,何谈探究思考呢?(2)很多教师试探过让学生提问,可又觉得学生的提问无深度,无多大价值,于是让学生提问成了上公开课、探索课的一种形式。本人认为,在学习中,对问题保持浓厚的兴趣才是促使学生不断思考、发现、研究、解决的关键所在,我们应该提倡让学生多提问。那么,如何促使学生提问呢?我在教学中尝试了以下方面的做法,效果极为显著。
一、创设学生提问的情境,促使学生“提问”
教师要创造条件给学生发现事物的机会,让学生在情境中亲自去发现。也就是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有机会成为“问”的主体,成为一个“信息源”。那么,如何使学生产生“问号”呢?我认为最直接的办法就是教学生学会比较。因为只有通过比较,人们才能在事物的属性中找出区别,从而发现问题。具体来讲,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将眼前的“问题”与生活实际进行比较,与已有知识,与老师或同学的观点,与教材上的说法进行比较,从中发现和提出问题。
例如,《颐和园》一文中“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痕迹。”一句,通过让学生反复朗读:“你发现了什么?”因为有了学生反复朗读为基础,有些眼尖的学生说道:“船应该在水里‘划’,为什么作者用‘滑’?”你看,就是在这样的比较中,学生就发现了问题,提出了问题,而后通过翻工具书或借鉴平时的经验,就不难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了。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中,我只是为学生创设了提问的情景,适时地给予了帮助,就促使了学生思维的活跃,提出了一个个精彩的问题。
二、多给学生提问机会,让学生“敢问”
许多教师觉得学生提的问题有点不接近重点,太偏离;有的问题太过肤浅;有的甚至认为学生问还不如自己问,既能完成教学任务,又不需回答学生的“傻问题”。本人认为,学生的问题能否提得出,提得好,应取决于教师是否给学生提问的机会。作为教师,我们应鼓励学生“敢问”,悉心爱护他们主动发问的积极性,即使在学生提出“傻问题”时,也应耐心引导,而不应因为这样或那样的理由,磨灭学生爱提问的天性。
1.保护学生的好奇心
物理學家拉比说:“我们是永远长不大的孩子,永远不会成熟,永远怀有好奇心。”在这儿,拉比也指出了孩子好奇心的强烈。科学始于好奇,因此保护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显得非常必要。本人认为:(1)要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凡是能演示实验的,能动手操作的,能让学生观察的,尽可能让学生去做,去实践。如,《两个铁球同时落地》一文,让学生利用身边有的一切事物亲手做实验,学生就很容易理解内容,同时也能增长一些物理知识。(2)要引导学生的好奇心。孩子对一切事物充满着好奇,他们都特别想知道文章背后的东西。本人认为,课堂应始于新奇,课间应发现新奇,课后应挖掘新奇,这样学生探索问题的劲头就不会结束。如,《五彩池》一文,我首先通过放录像,让学生感知“美”,而后让他们大胆提问:“这是什么地方?”“这么美的景色是人间还是天上的?”“这水怎么会有那么多颜色?”然后在课堂教学时结合录像,分小组合作学习,互相提问,互相解疑。而后师生间、生生间进行表演,一位学生和我扮演游客(我主要在恰当时加以引导补充),另一位学生扮演导游。如,“游客:‘五彩池真美呀!它的形状不同、大小不一,它有哪些形状呢?’导游:‘有像菜碟的,有像盘子的,有像……’”导游在说时要求大胆发挥想象,把文中没写的加以想象补充。这就使得整个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热情高涨,享受到了提问和答问的乐趣。在课堂结束时,让学生课后收集优美的图片,然后回归课堂,再做一回导游,解答游客的提问。这样又为学生的习作奠定了基础。
2.增强学生提问的信心
要做到:(1)当学生提出的问题太偏,与本课所要解决的内容无关时,教师也同样要给予鼓励,赞扬这种敢于提问的行为。(2)当学生在提问的过程中,由于紧张或考虑不充分而语无伦次、词不达意甚至结结巴巴时,教师不能中途打断学生的发言,要鼓励学生继续说,并认真解答。(3)当学生提出的问题有错或教师在上课时已反复强调过,而学生又当作问题提出时,教师不能嘲笑、讽刺、指责。(4)当学生提出的问题比较幼稚,受到其他同学的嘲笑时,教师要制止、引导,要保护学生提问的积极性。总之,教师一定不要轻易否定学生的意见和选择。教师要放下“权威”,创设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保护学生的自尊心、积极性,不断鼓励学生,这样才能促使学生提出问题。
三、积极提供示范,教学生“会问”
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提出高质量的问题,鼓励学生“问得深”“问得妙”。所谓高质量的问题,即突出重点,较深刻、具有独创性的问题。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往往会发现,有的学生特别会提问,他常常能找出一些非常关键的问题,这部分学生就在班上起到了示范作用。我在教学《黄继光》一文时,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黄继光几次‘站起来’了,说明了什么?”“文中写‘黄继光最后一次站起来冲锋’时,用了哪些动词,为什么这段连用了三个感叹号?”恰恰这几个问题是本人在教学设计中要突破的重点和难点。所以,教师在学生提出高质量的问题后,应对提问者及时给予肯定性评价,然后要请这位学生比较详细地叙述自己的思维过程,这样不但能帮助提问者梳理思路,从而巩固和强化其良好的思维品质,而且可以帮助其他同学了解“这个好问题是怎样提出来的”,明白了这样想的道理。这常常会收到比教师耳提面命更好的效果。
教学生“会问”,对教师既是一种促进,又是一种挑战。学生积极发问,对教师的知识素养、应变能力、课堂调控艺术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要求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灵活、及时地调整教案。对学生既要积极鼓励,又要善于引导等等。
总之,教会学生“提问”,就是教学生会思考、会分析、会创造。只有敢问、会问,才有创造。为了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激发学生创新精神,让我们从教学生“提问”做起吧!
(作者单位 河源市龙川县丰稔镇黄岭小学)
一、创设学生提问的情境,促使学生“提问”
教师要创造条件给学生发现事物的机会,让学生在情境中亲自去发现。也就是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有机会成为“问”的主体,成为一个“信息源”。那么,如何使学生产生“问号”呢?我认为最直接的办法就是教学生学会比较。因为只有通过比较,人们才能在事物的属性中找出区别,从而发现问题。具体来讲,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将眼前的“问题”与生活实际进行比较,与已有知识,与老师或同学的观点,与教材上的说法进行比较,从中发现和提出问题。
例如,《颐和园》一文中“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痕迹。”一句,通过让学生反复朗读:“你发现了什么?”因为有了学生反复朗读为基础,有些眼尖的学生说道:“船应该在水里‘划’,为什么作者用‘滑’?”你看,就是在这样的比较中,学生就发现了问题,提出了问题,而后通过翻工具书或借鉴平时的经验,就不难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了。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中,我只是为学生创设了提问的情景,适时地给予了帮助,就促使了学生思维的活跃,提出了一个个精彩的问题。
二、多给学生提问机会,让学生“敢问”
许多教师觉得学生提的问题有点不接近重点,太偏离;有的问题太过肤浅;有的甚至认为学生问还不如自己问,既能完成教学任务,又不需回答学生的“傻问题”。本人认为,学生的问题能否提得出,提得好,应取决于教师是否给学生提问的机会。作为教师,我们应鼓励学生“敢问”,悉心爱护他们主动发问的积极性,即使在学生提出“傻问题”时,也应耐心引导,而不应因为这样或那样的理由,磨灭学生爱提问的天性。
1.保护学生的好奇心
物理學家拉比说:“我们是永远长不大的孩子,永远不会成熟,永远怀有好奇心。”在这儿,拉比也指出了孩子好奇心的强烈。科学始于好奇,因此保护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显得非常必要。本人认为:(1)要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凡是能演示实验的,能动手操作的,能让学生观察的,尽可能让学生去做,去实践。如,《两个铁球同时落地》一文,让学生利用身边有的一切事物亲手做实验,学生就很容易理解内容,同时也能增长一些物理知识。(2)要引导学生的好奇心。孩子对一切事物充满着好奇,他们都特别想知道文章背后的东西。本人认为,课堂应始于新奇,课间应发现新奇,课后应挖掘新奇,这样学生探索问题的劲头就不会结束。如,《五彩池》一文,我首先通过放录像,让学生感知“美”,而后让他们大胆提问:“这是什么地方?”“这么美的景色是人间还是天上的?”“这水怎么会有那么多颜色?”然后在课堂教学时结合录像,分小组合作学习,互相提问,互相解疑。而后师生间、生生间进行表演,一位学生和我扮演游客(我主要在恰当时加以引导补充),另一位学生扮演导游。如,“游客:‘五彩池真美呀!它的形状不同、大小不一,它有哪些形状呢?’导游:‘有像菜碟的,有像盘子的,有像……’”导游在说时要求大胆发挥想象,把文中没写的加以想象补充。这就使得整个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热情高涨,享受到了提问和答问的乐趣。在课堂结束时,让学生课后收集优美的图片,然后回归课堂,再做一回导游,解答游客的提问。这样又为学生的习作奠定了基础。
2.增强学生提问的信心
要做到:(1)当学生提出的问题太偏,与本课所要解决的内容无关时,教师也同样要给予鼓励,赞扬这种敢于提问的行为。(2)当学生在提问的过程中,由于紧张或考虑不充分而语无伦次、词不达意甚至结结巴巴时,教师不能中途打断学生的发言,要鼓励学生继续说,并认真解答。(3)当学生提出的问题有错或教师在上课时已反复强调过,而学生又当作问题提出时,教师不能嘲笑、讽刺、指责。(4)当学生提出的问题比较幼稚,受到其他同学的嘲笑时,教师要制止、引导,要保护学生提问的积极性。总之,教师一定不要轻易否定学生的意见和选择。教师要放下“权威”,创设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保护学生的自尊心、积极性,不断鼓励学生,这样才能促使学生提出问题。
三、积极提供示范,教学生“会问”
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提出高质量的问题,鼓励学生“问得深”“问得妙”。所谓高质量的问题,即突出重点,较深刻、具有独创性的问题。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往往会发现,有的学生特别会提问,他常常能找出一些非常关键的问题,这部分学生就在班上起到了示范作用。我在教学《黄继光》一文时,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黄继光几次‘站起来’了,说明了什么?”“文中写‘黄继光最后一次站起来冲锋’时,用了哪些动词,为什么这段连用了三个感叹号?”恰恰这几个问题是本人在教学设计中要突破的重点和难点。所以,教师在学生提出高质量的问题后,应对提问者及时给予肯定性评价,然后要请这位学生比较详细地叙述自己的思维过程,这样不但能帮助提问者梳理思路,从而巩固和强化其良好的思维品质,而且可以帮助其他同学了解“这个好问题是怎样提出来的”,明白了这样想的道理。这常常会收到比教师耳提面命更好的效果。
教学生“会问”,对教师既是一种促进,又是一种挑战。学生积极发问,对教师的知识素养、应变能力、课堂调控艺术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要求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灵活、及时地调整教案。对学生既要积极鼓励,又要善于引导等等。
总之,教会学生“提问”,就是教学生会思考、会分析、会创造。只有敢问、会问,才有创造。为了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激发学生创新精神,让我们从教学生“提问”做起吧!
(作者单位 河源市龙川县丰稔镇黄岭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