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随着高校财务管理信息化的推进,财务结算也逐渐向无现金方式转变,本文阐述了目前采用无现金结算方式的必要性、具体方式和与传统方式比较的特点,联系实际提出了目前无现金结算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 无现金结算;高校;财务信息化
4 实证研究结论
(1)股权集中度与大股东资金占用之间呈U型关系。当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小于某一数值时,随着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的增加,控股股东会更积极实施监督行为,公司业绩会随着控股股东股权比例上升而提高;而当超过这个范围之后,大股东会加剧对上市公司的掏空。上述结果反映了控股股东的激励效应和防御效应:当第一大股东的控股地位较弱(或处于非防御地位)时,第一大股东具有较强的激励去改善公司绩效,且该激励会随着其持股比例的增加而强化,并减少对民营上市公司的非正常资金占用;但是当第一大股东的控股地位较强(或处于防御地位)时,第一大股东具有较强的动机和能力去谋取私人利益,并增加对公司的资金占用。
(2)股权制衡度与大股东资金占用呈显著负相关关系,说明其他大股东持股可以有效地抑制控股股东的掏空行为。股权制衡度越高,说明控股股东相对第二至第五大股东的优势不那么明显,使得控股股东无法单独控制企业的决策,公司的主要行动需要经由这几个大的投资者的一致同意,因此这些股东所共同持有的足够大的现金流量权力足以限制控股股东对剩余中小股东进行掠夺的激励。
(3)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与大股东资金占用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这与假设6不一致。可能的原因有二:我国民营上市公司的机构投资者很难有效地对控股股东掏空行为进行监督;本文以机构投资者作为公司前10大股东的持股比例来计量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而其中机构投资者作为第二大股东的情况很多,当机构投资者作为第二大股东时,与第一大股东一样有隧道挖掘效应,因此作为第二大股东的机构投资者助长了掏空行为。
(4)解释变量GRO的系数为正,说明控股股东以企业集团方式存在的民营上市公司会遭受更严重的掏空。在大多数情况下,控股股东承担着掏空行为被发现而被处罚的风险,因此他们都会选择较为隐蔽的方式进行掏空。而庞大的企业集团则可以为控股股东提供便利。
(5)本文未发现管理者持股比例与大股东掏空资金占用之间的关系。这可能与我国民营上市公司管理者持股比例普遍很低有关。
(6)另外,有关控制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关系,本文得出以下结论:
①公司规模与因变量OCC显著负相关,说明公司规模越大,大股东资金占用越少。公司规模越大,则外界对公司的关注程度越高,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大股东掏空行为。②公司资产负债率与OCC显著正相关。资产负债率越高,股东对公司的前景越缺乏信心,越可能加剧对公司的掏空。③年度控制变量YEAR3与OCC显著负相关,说明2007年及以后,大股东资金占用现象有明显下降。这与股权分置改革的成功有关及国家有关部门监管的加强有关。2005年11月1日,国务院批转证监会《关于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的意见》,明文严禁控股股东或实际控制人侵占上市公司资金,对已经侵占的资金要求在2006年底前偿还完毕。在这样的背景下,从2007年开始大股东资金占用大幅下降。
主要参考文献
[1]李增泉,孙铮,王志伟.“掏空”与所有权安排——来自我国上市公司大股东资金占用的经验研究[J]. 会计研究,2004(12):3-13.
[2]吴红军,吴世农.股权制衡、大股东掏空与企业价值[J].经济管理,2009(3):44-52.
[3]黄志忠.股权比例、大股东“掏空”策略与全流通[J].南开管理评论,2006(1):58-65.
[关键词] 无现金结算;高校;财务信息化
4 实证研究结论
(1)股权集中度与大股东资金占用之间呈U型关系。当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小于某一数值时,随着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的增加,控股股东会更积极实施监督行为,公司业绩会随着控股股东股权比例上升而提高;而当超过这个范围之后,大股东会加剧对上市公司的掏空。上述结果反映了控股股东的激励效应和防御效应:当第一大股东的控股地位较弱(或处于非防御地位)时,第一大股东具有较强的激励去改善公司绩效,且该激励会随着其持股比例的增加而强化,并减少对民营上市公司的非正常资金占用;但是当第一大股东的控股地位较强(或处于防御地位)时,第一大股东具有较强的动机和能力去谋取私人利益,并增加对公司的资金占用。
(2)股权制衡度与大股东资金占用呈显著负相关关系,说明其他大股东持股可以有效地抑制控股股东的掏空行为。股权制衡度越高,说明控股股东相对第二至第五大股东的优势不那么明显,使得控股股东无法单独控制企业的决策,公司的主要行动需要经由这几个大的投资者的一致同意,因此这些股东所共同持有的足够大的现金流量权力足以限制控股股东对剩余中小股东进行掠夺的激励。
(3)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与大股东资金占用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这与假设6不一致。可能的原因有二:我国民营上市公司的机构投资者很难有效地对控股股东掏空行为进行监督;本文以机构投资者作为公司前10大股东的持股比例来计量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而其中机构投资者作为第二大股东的情况很多,当机构投资者作为第二大股东时,与第一大股东一样有隧道挖掘效应,因此作为第二大股东的机构投资者助长了掏空行为。
(4)解释变量GRO的系数为正,说明控股股东以企业集团方式存在的民营上市公司会遭受更严重的掏空。在大多数情况下,控股股东承担着掏空行为被发现而被处罚的风险,因此他们都会选择较为隐蔽的方式进行掏空。而庞大的企业集团则可以为控股股东提供便利。
(5)本文未发现管理者持股比例与大股东掏空资金占用之间的关系。这可能与我国民营上市公司管理者持股比例普遍很低有关。
(6)另外,有关控制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关系,本文得出以下结论:
①公司规模与因变量OCC显著负相关,说明公司规模越大,大股东资金占用越少。公司规模越大,则外界对公司的关注程度越高,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大股东掏空行为。②公司资产负债率与OCC显著正相关。资产负债率越高,股东对公司的前景越缺乏信心,越可能加剧对公司的掏空。③年度控制变量YEAR3与OCC显著负相关,说明2007年及以后,大股东资金占用现象有明显下降。这与股权分置改革的成功有关及国家有关部门监管的加强有关。2005年11月1日,国务院批转证监会《关于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的意见》,明文严禁控股股东或实际控制人侵占上市公司资金,对已经侵占的资金要求在2006年底前偿还完毕。在这样的背景下,从2007年开始大股东资金占用大幅下降。
主要参考文献
[1]李增泉,孙铮,王志伟.“掏空”与所有权安排——来自我国上市公司大股东资金占用的经验研究[J]. 会计研究,2004(12):3-13.
[2]吴红军,吴世农.股权制衡、大股东掏空与企业价值[J].经济管理,2009(3):44-52.
[3]黄志忠.股权比例、大股东“掏空”策略与全流通[J].南开管理评论,2006(1):58-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