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北京朝阳门内大街的东段路北,曾经有一间于清代道光年间开办的毛笔店,铺名是“连三元”。连三元的含意是:在高层的乡试、会试,殿试中都考取第一名,连中二元。笔店名为连三元,是讨口彩,为使生意红火。从笔店的字号说起连二元的含意,还要简说一下科举的制度和程序。
科举是封建社会的皇帝从书生里选拔官吏,为朝廷储备人才的主要手段。是读书人踏进仕途的独木桥,竞争异常激烈。
科举始于隋代大业年间(公元606年),开中国应试教育之先河,完善于北宋之初,于清朝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废除,科举存活了近1300年。科举考试的程序:分为基层地方的三级乡试,和高层中央的三级考试。
地方的考试也叫“童试”,不论年龄,参试者一律称童生。首先是县试,由知县主持。录取者才可参加由知府主持的府试。府试录取者,到省城参加院试,院试由各省的学政(清代称“钦差提督学院学政使”)王待。院试录取得了生员的资格称秀才,可以进府学或县学去学习,称为“入学”。秀才虽然不算功名,但入学后,可以穿秀才的制服,明代戴方巾,清代帽尖用银顶,身穿蓝袍,俗称蓝衫。
高层的考试是有功名的国家正式科考。其三个级别的科考是:乡试、会试、殿试。科考原则上为每三年一科,在春季或是秋季举行,取孔子著《春秋》之义。乡试是由各省的学政巡回科考,由府学和县学推荐成绩好的秀才参加。乡试考取功名的称为举人,举人第一名称解元。乡试结束后,全体举人参加由学政主持的鹿呜宴,必定请解元坐首席。在民间流传甚广的唐伯虎,实际就是明代正德年间的解元。会试就是把全国的单人(约两千名)集中在京城的贡院里考试,由中央政府的礼部堂官主持。明.清的贡院是永乐十三年(公元1415年)在元代礼部的旧址上改建的,现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就是贡院的原址。会试的考题,以及一名主考。两名副主考和十八名房考官都由皇帝钦定。会试考中者为贡士、取得参加殿试的资格,贡士第一名称会元。殿试在紫禁城里举行,明,清—般在太和殿。从宋太祖赵匡胤始,殿试都由皇帝亲临主考。考后以洒金的黄纸考榜贴在天安门的东墙上,所谓“金榜题名”。取前三名为一等甲,赐进士及第。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是榜眼;第三名是探花。一等甲也称“三鼎甲”。取若干名为二等甲,赐“进士出身”。取若干名为三等甲,赐“同进+出身”。由于殿试的主考是皇帝,故而人们称进士为“天子门生”。发榜后由礼部设琼林宴招待进士们。随后进士们还要参加朝考,除一等甲直接进翰林院,按常倒状元授职翰林院修撰。只有在朝考中成绩优的进士才能够授予翰林。朝考后,由鸿胪寺设恩荣宴,宴请新科翰林。
至于在科举中获取连三元,就太难得了。有明一代276年,共举行了88次会试和殿试,连三元者,也仅有正统十年(公元1445年)乙丑科的商辂一例。商辂浙江淳安人,生于公元1414年,卒于公元1486年。他22岁乡试考取解元;32岁以会试的会元,殿试的状元“进士及第”。36岁任左春坊大学士兼兵部尚书,入阁执政。63岁以太子少保,谨身殿大学士致仕归乡(离休)。
商辂退归后,深感乡居寂寞,便决定当启蒙的塾师作为消遣。于是他改名换装到外乡去教私塾,他的东家是富翁,家中已聘了三位举人教几个儿子。商辂自称是老秀才,东家和三位举人对他很轻视,只让他给幼子启蒙,待遇菲薄,商辂却欣然就教。不久东家为母亲大办寿宴,遍请亲友。三位单人也被请去,独不请商辂。东家的幼子为老师愤愤不平,告诉老师,嫌他没有功名而不请他。商辂听罢,微笑着整束衣裳后,径直走进客厅。赶上众人正在谦让座次,商辂旁若无人很从容地坐在首席。刹时一阵沉闷不快。终于有一位举人挑衅地问:“不知老秀才生平坐过几次首席?”商辂不慌不忙地说:“此前仅五次,年轻时娶妻,在岳父家喝酒坐首席,这是平生第一次。”立即引得众人一片讪笑。商辂继续缓慢地说:“乡试中举,去赴鹿鸣宴,坐的是首席,这是第二次。”众人大惊失色。商辂缓和地继续说,“到京师去考进士,侥幸夺得了会元和状元,赴琼林宴,坐了首席,这是第三次。朝考后,赴恩荣宴,还是坐首席,这是第四次,去年春天,皇上赐宴群臣,老夫忝为领班,不得已又坐了首席,这是第五次。”众人听罢皆瞠目结舌,东家和举人等纷纷再三叩拜谢罪。商辂笑说:“且去喝酒,些须小事何必上心。”商辂露出了真实身份,第二天便辞馆回家。他带走了东家的幼子,后来这孩子在他的教导下,也考中了进士。
清代有两位连三元。特别是江苏省苏州的钱柒。他28岁以县试.府试、院试都以第一名考取了秀才,当时人称“小三元”。乾隆四十四年乡试,他以解元中举。乾隆四个六年(公元1781年)辛丑科的会试,他考取会元殿试得到状元,他是清代第一位连三元。其实在殿试后,阅卷大臣初拟的名次,钱荣排名第十名。在乾隆皇帝最后审定时,得知钱棨既是解元,又是会元,便对阅卷大臣们说:“本朝应该有一个三元。”于是阅卷大臣立即把钱柒的名次改为第一。钱棨夺魁后,举朝欢庆,乾隆皇帝和群臣写诗文纪念。无论如何,钱棨集大小二元于一身,纯属是“千年等一回”。另一位是清嘉庆二十五年(公元1820)庚辰科广西临桂县的陈济昌,他道德文章具佳,满朝官员都趋附于权臣穆彰阿,唯独他洁身自好,因此被排挤到地方为官。他著有《如话斋诗存》。
科举制度培养的是皓首穷经、因循守旧的封建卫道士。随着时代的进步,很多知识分子开始觉醒,反对落后,毒害心灵的八股文和科举制度。戊戌变法后,清廷迫于形势,于1905年废除科举,兴办学校。新文化运动就此崛起。但是,应试教育却顽固地延续至今。
1950年后,健在的翰林、进士、举人被供养在北京市文史馆。进士沈钧儒、单人董必武等当了国家领导人。1959年夏日,笔者在中山公园来今雨轩茶座遇到清末的翰林陈云诰,向他请教唐诗的“郊寒岛瘦”,老夫子可能认为我孺子不可教,只对我说:“人民公社乃通往共产主义之桥梁也。”
编辑/桑 弧
科举是封建社会的皇帝从书生里选拔官吏,为朝廷储备人才的主要手段。是读书人踏进仕途的独木桥,竞争异常激烈。
科举始于隋代大业年间(公元606年),开中国应试教育之先河,完善于北宋之初,于清朝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废除,科举存活了近1300年。科举考试的程序:分为基层地方的三级乡试,和高层中央的三级考试。
地方的考试也叫“童试”,不论年龄,参试者一律称童生。首先是县试,由知县主持。录取者才可参加由知府主持的府试。府试录取者,到省城参加院试,院试由各省的学政(清代称“钦差提督学院学政使”)王待。院试录取得了生员的资格称秀才,可以进府学或县学去学习,称为“入学”。秀才虽然不算功名,但入学后,可以穿秀才的制服,明代戴方巾,清代帽尖用银顶,身穿蓝袍,俗称蓝衫。
高层的考试是有功名的国家正式科考。其三个级别的科考是:乡试、会试、殿试。科考原则上为每三年一科,在春季或是秋季举行,取孔子著《春秋》之义。乡试是由各省的学政巡回科考,由府学和县学推荐成绩好的秀才参加。乡试考取功名的称为举人,举人第一名称解元。乡试结束后,全体举人参加由学政主持的鹿呜宴,必定请解元坐首席。在民间流传甚广的唐伯虎,实际就是明代正德年间的解元。会试就是把全国的单人(约两千名)集中在京城的贡院里考试,由中央政府的礼部堂官主持。明.清的贡院是永乐十三年(公元1415年)在元代礼部的旧址上改建的,现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就是贡院的原址。会试的考题,以及一名主考。两名副主考和十八名房考官都由皇帝钦定。会试考中者为贡士、取得参加殿试的资格,贡士第一名称会元。殿试在紫禁城里举行,明,清—般在太和殿。从宋太祖赵匡胤始,殿试都由皇帝亲临主考。考后以洒金的黄纸考榜贴在天安门的东墙上,所谓“金榜题名”。取前三名为一等甲,赐进士及第。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是榜眼;第三名是探花。一等甲也称“三鼎甲”。取若干名为二等甲,赐“进士出身”。取若干名为三等甲,赐“同进+出身”。由于殿试的主考是皇帝,故而人们称进士为“天子门生”。发榜后由礼部设琼林宴招待进士们。随后进士们还要参加朝考,除一等甲直接进翰林院,按常倒状元授职翰林院修撰。只有在朝考中成绩优的进士才能够授予翰林。朝考后,由鸿胪寺设恩荣宴,宴请新科翰林。
至于在科举中获取连三元,就太难得了。有明一代276年,共举行了88次会试和殿试,连三元者,也仅有正统十年(公元1445年)乙丑科的商辂一例。商辂浙江淳安人,生于公元1414年,卒于公元1486年。他22岁乡试考取解元;32岁以会试的会元,殿试的状元“进士及第”。36岁任左春坊大学士兼兵部尚书,入阁执政。63岁以太子少保,谨身殿大学士致仕归乡(离休)。
商辂退归后,深感乡居寂寞,便决定当启蒙的塾师作为消遣。于是他改名换装到外乡去教私塾,他的东家是富翁,家中已聘了三位举人教几个儿子。商辂自称是老秀才,东家和三位举人对他很轻视,只让他给幼子启蒙,待遇菲薄,商辂却欣然就教。不久东家为母亲大办寿宴,遍请亲友。三位单人也被请去,独不请商辂。东家的幼子为老师愤愤不平,告诉老师,嫌他没有功名而不请他。商辂听罢,微笑着整束衣裳后,径直走进客厅。赶上众人正在谦让座次,商辂旁若无人很从容地坐在首席。刹时一阵沉闷不快。终于有一位举人挑衅地问:“不知老秀才生平坐过几次首席?”商辂不慌不忙地说:“此前仅五次,年轻时娶妻,在岳父家喝酒坐首席,这是平生第一次。”立即引得众人一片讪笑。商辂继续缓慢地说:“乡试中举,去赴鹿鸣宴,坐的是首席,这是第二次。”众人大惊失色。商辂缓和地继续说,“到京师去考进士,侥幸夺得了会元和状元,赴琼林宴,坐了首席,这是第三次。朝考后,赴恩荣宴,还是坐首席,这是第四次,去年春天,皇上赐宴群臣,老夫忝为领班,不得已又坐了首席,这是第五次。”众人听罢皆瞠目结舌,东家和举人等纷纷再三叩拜谢罪。商辂笑说:“且去喝酒,些须小事何必上心。”商辂露出了真实身份,第二天便辞馆回家。他带走了东家的幼子,后来这孩子在他的教导下,也考中了进士。
清代有两位连三元。特别是江苏省苏州的钱柒。他28岁以县试.府试、院试都以第一名考取了秀才,当时人称“小三元”。乾隆四十四年乡试,他以解元中举。乾隆四个六年(公元1781年)辛丑科的会试,他考取会元殿试得到状元,他是清代第一位连三元。其实在殿试后,阅卷大臣初拟的名次,钱荣排名第十名。在乾隆皇帝最后审定时,得知钱棨既是解元,又是会元,便对阅卷大臣们说:“本朝应该有一个三元。”于是阅卷大臣立即把钱柒的名次改为第一。钱棨夺魁后,举朝欢庆,乾隆皇帝和群臣写诗文纪念。无论如何,钱棨集大小二元于一身,纯属是“千年等一回”。另一位是清嘉庆二十五年(公元1820)庚辰科广西临桂县的陈济昌,他道德文章具佳,满朝官员都趋附于权臣穆彰阿,唯独他洁身自好,因此被排挤到地方为官。他著有《如话斋诗存》。
科举制度培养的是皓首穷经、因循守旧的封建卫道士。随着时代的进步,很多知识分子开始觉醒,反对落后,毒害心灵的八股文和科举制度。戊戌变法后,清廷迫于形势,于1905年废除科举,兴办学校。新文化运动就此崛起。但是,应试教育却顽固地延续至今。
1950年后,健在的翰林、进士、举人被供养在北京市文史馆。进士沈钧儒、单人董必武等当了国家领导人。1959年夏日,笔者在中山公园来今雨轩茶座遇到清末的翰林陈云诰,向他请教唐诗的“郊寒岛瘦”,老夫子可能认为我孺子不可教,只对我说:“人民公社乃通往共产主义之桥梁也。”
编辑/桑 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