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擘画了未来发展的宏伟蓝图,作出了应对变局、开辟新局的顶层设计,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会审议通过了规划建议,确定了“十四五”时期“作战图”。富顺县注重将谋划“十四五”与贯彻上级决策部署相契合,与落实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富顺方案相结合,与推动县域高质量发展相融合,明确提出“十四五”时期聚力攻坚四川经济强县、四川文化教育强县、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有影响力中等城市、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县域医卫高地“四个新目标”,以经济强县、中等城市为硬指标,支撑县域发展综合实力,以文化教育强县、县域医卫高地为软实力,厚植县域发展特色优势,以新目标为牵引谱写“十四五”发展新篇章。
“十三五”圆满收官
县域综合实力实现跃升。晨光科技园区升格省级经开区,形成了新材料、食品饮料、纺织服装、皮具制造等“一区多园”产业格局。培育打造文庙西湖4A级景区、狮市和赵化古镇等文旅新形态,被评为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县。富顺柑橘现代农业园区晋升省五星级园区,富顺香辣酱、再生稻等品牌影响力增强。金融生态环境评价排名全省区县前列,获评四川省县域经济发展进步县,跻身中国西部县域经济百强。
城乡发展面貌焕然一新。“六路三桥两环线两站”等建成投用,“一中心两公园”建成开放,“两横五纵”特色街区品质提升,“一江一河”生态修复风景怡人,成功创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和文明城市,城市建成区面积3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30万,城镇化率45%。被列为全省首批乡村振兴规划试点县,实施“五个一”工程带动乡村新发展,开展“三个秩序”治理引领乡村新风尚。
群众幸福指数不断攀升。投入99亿元提升公共服务能级,“三学校四医院”等建成投用,新增学位1.35万个、床位2000张,创建三级医院3所,被评为全国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县、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插花式”扶贫富顺经验全省推广,被评为四川省脱贫攻坚先进县。PM2.5和PM10年均浓度分别下降55.7、54.4个百分点,沱江富顺段水质常年保持Ⅲ类标准,被评为全国河(湖)长制先进单位。
改革开放成效持续突显。国有集团公司实现实体化运营,农商银行等体制机制改革全面完成。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试点取得实效,“一个平台优服务”在全省作经验交流。率先在全省实施行政区划调整两项改革。全县村级集体经济总收入和村均收入均增长6倍,常态化撂荒地整治成效明显。成立广西等异地商会4个,开展“四向拓展、全域开放”投资促进系列活动55次,累计到位市外资金706亿元。
靶向发力推动高质量发展
建设四川经济强县,夯实高质量发展支撑力。以“一区多园”为载体,培育发展新材料、机械制造、消费品工业和建筑业“3+1”百亿级产业集群,争创全省工业强县。以“千年古县”丰富的人文底蕴和自然禀赋为依托,加快发展数字经济、现代物流、“文旅+”等新型服务业,争创全省全域旅游示范区和天府旅游名县。以“再生稻之乡”等金字招牌为支撑,持续推进“4+3”高效特色农业融合发展,努力建设成渝地区农产品重要生产供给地。以“两新一重”等建设为抓手,加快实施一批新基建等重点项目,提升全省5G应用示范综合效应。力争“十四五”时期,地区生产总值突破500亿元,地方财政收入超过16亿元。
建设四川文化教育强县,增强高质量发展内生力。推动文化强县战略,深化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五年行动”,实施文化产业培育、特色品牌打造、公共服务配套、活动载体创新“四大工程”,加快构建“文化+”“+文化”产业体系,争创国家级文明城市和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围绕教育“六化”发展,持续推进教育强县系列工程,实施教育教学质量提升行动,探索“集团化办学”模式,加快实现学前教育普及普惠、义务教育优质均衡、职业教育扩容提质、普通高中高质量发展,力争教育教学质量进入川南渝西区县前列。
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有影响力中等城市,强化高质量发展承载力。聚焦建成区面积5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50万人“双五十”目标,坚持城市空间“东拓、南移、北适、西协”四向发展,统筹推进跨江发展、高铁新区、北部新城建设,加快建设川南渝西次级交通枢纽。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加快培育一批省级乡村振兴示范镇村,梯次打造一批国家级省级现代农业园区,推动形成“三治同進”有效做法,构建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新格局、新载体。
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县域医卫高地,提升高质量发展保障力。着力补齐医疗卫生基础设施短板,深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重点培育在川南渝西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县域特色医院、特色专科,争创国家级重点专科4个以上、三甲医院2个。深化与成渝地区优质医疗机构战略合作,推动构建川南渝西有影响力县域医共体。聚焦医疗服务与养老服务融合发展,积极搭建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方便快捷、品质优良、普惠实用的新型养老服务体系,推动建设一批医养中心、康养基地和生命主题公园,培塑川南渝西县域医养康养新名片。
“十三五”圆满收官
县域综合实力实现跃升。晨光科技园区升格省级经开区,形成了新材料、食品饮料、纺织服装、皮具制造等“一区多园”产业格局。培育打造文庙西湖4A级景区、狮市和赵化古镇等文旅新形态,被评为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县。富顺柑橘现代农业园区晋升省五星级园区,富顺香辣酱、再生稻等品牌影响力增强。金融生态环境评价排名全省区县前列,获评四川省县域经济发展进步县,跻身中国西部县域经济百强。
城乡发展面貌焕然一新。“六路三桥两环线两站”等建成投用,“一中心两公园”建成开放,“两横五纵”特色街区品质提升,“一江一河”生态修复风景怡人,成功创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和文明城市,城市建成区面积3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30万,城镇化率45%。被列为全省首批乡村振兴规划试点县,实施“五个一”工程带动乡村新发展,开展“三个秩序”治理引领乡村新风尚。
群众幸福指数不断攀升。投入99亿元提升公共服务能级,“三学校四医院”等建成投用,新增学位1.35万个、床位2000张,创建三级医院3所,被评为全国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县、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插花式”扶贫富顺经验全省推广,被评为四川省脱贫攻坚先进县。PM2.5和PM10年均浓度分别下降55.7、54.4个百分点,沱江富顺段水质常年保持Ⅲ类标准,被评为全国河(湖)长制先进单位。
改革开放成效持续突显。国有集团公司实现实体化运营,农商银行等体制机制改革全面完成。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试点取得实效,“一个平台优服务”在全省作经验交流。率先在全省实施行政区划调整两项改革。全县村级集体经济总收入和村均收入均增长6倍,常态化撂荒地整治成效明显。成立广西等异地商会4个,开展“四向拓展、全域开放”投资促进系列活动55次,累计到位市外资金706亿元。
靶向发力推动高质量发展
建设四川经济强县,夯实高质量发展支撑力。以“一区多园”为载体,培育发展新材料、机械制造、消费品工业和建筑业“3+1”百亿级产业集群,争创全省工业强县。以“千年古县”丰富的人文底蕴和自然禀赋为依托,加快发展数字经济、现代物流、“文旅+”等新型服务业,争创全省全域旅游示范区和天府旅游名县。以“再生稻之乡”等金字招牌为支撑,持续推进“4+3”高效特色农业融合发展,努力建设成渝地区农产品重要生产供给地。以“两新一重”等建设为抓手,加快实施一批新基建等重点项目,提升全省5G应用示范综合效应。力争“十四五”时期,地区生产总值突破500亿元,地方财政收入超过16亿元。
建设四川文化教育强县,增强高质量发展内生力。推动文化强县战略,深化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五年行动”,实施文化产业培育、特色品牌打造、公共服务配套、活动载体创新“四大工程”,加快构建“文化+”“+文化”产业体系,争创国家级文明城市和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围绕教育“六化”发展,持续推进教育强县系列工程,实施教育教学质量提升行动,探索“集团化办学”模式,加快实现学前教育普及普惠、义务教育优质均衡、职业教育扩容提质、普通高中高质量发展,力争教育教学质量进入川南渝西区县前列。
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有影响力中等城市,强化高质量发展承载力。聚焦建成区面积5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50万人“双五十”目标,坚持城市空间“东拓、南移、北适、西协”四向发展,统筹推进跨江发展、高铁新区、北部新城建设,加快建设川南渝西次级交通枢纽。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加快培育一批省级乡村振兴示范镇村,梯次打造一批国家级省级现代农业园区,推动形成“三治同進”有效做法,构建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新格局、新载体。
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县域医卫高地,提升高质量发展保障力。着力补齐医疗卫生基础设施短板,深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重点培育在川南渝西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县域特色医院、特色专科,争创国家级重点专科4个以上、三甲医院2个。深化与成渝地区优质医疗机构战略合作,推动构建川南渝西有影响力县域医共体。聚焦医疗服务与养老服务融合发展,积极搭建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方便快捷、品质优良、普惠实用的新型养老服务体系,推动建设一批医养中心、康养基地和生命主题公园,培塑川南渝西县域医养康养新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