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体育

来源 :中国教育与社会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reen_w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采用文献资料分析、归纳与演绎、历史等研究法,结合北京奥运会的举办,对生态体育的形成和确立、内涵、存在的问题、价值目标和发展前景等基本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以期使生态体育明晰和明朗化,尝试为现代体育寻求发展路径,促进东西方体育的共生和互融,从而促进现代体育的可持续性发展。
  关键词:生态体育 生态文明 现代体育 发展方向 误区
  Ecology sports——Modern sports development direction
  Gong Jianlin
  Abstract:This article uses literature methodology and so on material analysis,induction and deduction,history,unifies Beijing Olympic Games conducting,to the ecology sports formation and the establishment,the connotation,the existence question,the value goal and the prospects for development and so on the basic question has carried on the analysis and the discussion,causes the ecology sports defined by the time and the clarification,attempts seeks the development way for the modern sports,promotes the East and West sports paragenesis and melts mutually,thus promotion modern sport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Keywords:Ecology sports Ecology civilization Modern sports Development direction Erroneous zone
  【中图分类号】G8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9)09-0137-03
  
  日本学者本村吉次教授在1985年出版的《21世纪体育》中对未来体育环境的发展趋势作了展望,认为体育环境可能向截然不同的两个方面变化,其一是体育将在完全人工环境下进行,这将使人类对自然的适应能力受到严重的挑战;其二是野外自然环境下的体育将受到空前的重视,人类在掌握了自身能力基础上力求适应自然,在此过程中重新认识和提高自身的追求的目标。[1]本村吉次教授的预测已经成为现实,人类为克服现代社会生态环境的破坏、人口膨胀、能源危机的恶性效应,以及运动不足的“文明病”,除了室内体育活动外,相继在全球形成了以回归绿色自然的运动为主要特征的体育热。可以说正是生态环境的挑战,制约体育的发展,而体育不当的发展,同样破坏了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的和谐。对现代体育的反思表明,要摆脱生态危机对体育的威胁,就必须以生态体育思想来发展体育,才有可能保持东西方体育的可持续性发展。本文结合北京奥运会的举办对生态体育的形成、内涵、存在的问题和发展前景等方面进行探讨,加深对生态体育的认识。
  
  1.生态体育形成和确立
  
  工业革命以前,尽管出现了阶段性、区域性的不和谐,但是人与自然整体上还是保持和谐;工业革命后,社会生产力有了质的飞跃,人类由利用自然变成了征服自然,人是自然的主宰的思想占据了统治地位。尤其是20世纪,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工业发展不断升级,生产了大量的物质财富,向大自然抛洒了大量废弃物,超过了自然的负荷,使环境问题日益尖锐,人与自然深刻对立。1962年,卡逊的《寂静的春天》以大量的事实第一次就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向全世界敲响了警钟。[2]卡逊的这部书拉开了“生态学时代”的序幕。经过了几十年的发展和生态运动的实践,到20世纪90年代以后,绿色生态意识已经成为全球化意识形态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运动的理念已广泛渗透到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化教育、体育等领域。[3]缘于生态运动的可持续发展思想和战略已经成为全球各国的共识。在生态运动进程中,人们从体育与自然环境、体育和社会人文环境的关系中反思现代体育,逐步形成了生态体育思想。
  1.1 自然环境保护之维。
  近现代体育在10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与环境问题也是冲突不断,在奥运会的举办中表现得最为显著。奥林匹克运动体现了人类灿烂的文化与文明,但造成的空气、水资源、噪声、垃圾等环境污染和植被、某些动物栖居地的破坏却在危及人类的生存环境,奥运会后大量场地、设备、设施空闲,资源浪费现象突出。16届法国阿尔贝维尔的冬季奥运会毁掉了30多公顷森林,数以万计的动植物失去了赖以生存的根基,造成严重的生态危机,至今人们仍难以忘怀;一些国家或地区为举办大型体育比赛兴建体育场馆或兴建高尔夫球场、滑雪场而破坏大片植被森林,也造成对自然环境的严重破坏。而封闭的体育馆、塑胶运动场、人工草坪尽管为现代体育提供了良好的场所,但却与完善人性、回归自然的体育本质背道而驰。人们为开展体育活动而破坏自然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已经成为无可回避的现实问题。
  早在20世纪70年代,奥运会与生态环境的尖锐冲突,就引起了国家社会和环保主义者的强烈抗议。如1972年的美国丹拂市迫于生态环境组织的压力让出第12届冬奥会的举办权,1974年温哥华也是同样原因而撤回第12届冬奥会的举办申请。至此,一些有识之士就开始注视到了体育运动可能对环境造成危害,开始关怀环境、关注体育运动中的生态思想,但是仅停留在体育与自然环境的二元技术层面。20世纪80年代以后,奥运会的规模和影响越来越大,参加的人数激增,为了消除和减小奥运会对“生态”造成的负面影响和祸患,以国际奥委会为代表的体育界及相关人士开始对开展体育运动的行为和理念作出反思和多方面努力。1991年国际奥委会对奥运宪章作了修改,新宪章要求申办奥运会的所有城市从2000年起必须提交一项环保计划。在1994国际奥委会将环境与体育、文化一起并列为奥林匹克精神的三大支柱,并将保护环境的条款写进了《奥林匹克宪章》,1995年成立了体育与环境委员会。1999年制定的《奥林匹克运动21世纪议程》[4]要求申办国和举办国在越来越严格的环境标准下办奥运会。国际奥委会一系列举措明确传达了一个信息:正确处理好体育活动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已经刻不容缓。奥运会中的环境保护是沿着这样一条线索发展的,即从体育场馆建设和体育比赛中考虑环保因素,逐步扩大到举办城市的基础设施等方面。从1972年,奥运会开始有意识地宣传环保。1994年利勒哈默尔冬奥会是奥运会环保史上一个新的起点,标志着奥运会和环境保护的自觉结合。2000年悉尼奥运会标志着“绿色奥运”的比较成功落实。[5]
  1.2 体育与社会人文环境的保育。
  社会人文环境指的是社会人文现象、文化氛围以及社会政治、经济等等,实际上涉及到人类社会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和利用。自然生态环境的恶化,往往是社会人文环境所致。生态学认为,人类面临的生态环境危机本质上是文化危机,其根源在于我们旧有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机制的不合理。[6]
  现代体育随着经济、文化、科学技术、教育等社会人文环境的变迁,获得了巨大进步和繁荣。但是,现代体育也存在着过度的畸形消费、体育暴力行为、假体育、体育腐败、滥用违禁药物、妇女歧视、种族歧视、邪教对体育的渗透和利用,以及过度的职业化、商业化、体育文化“物种”的多样性的逐渐丧失、大众体育和学校体育远远滞后于竞技体育的发展、体育现象中人的异化、不规范的体育产业等隐忧,严重破坏了体育社会环境的生态平衡,制约了体育的可持续发展,使体育的人文精神受到挑战,也冲击和剥离着人类追寻健康、文明、幸福生活的美好理念。在广泛开展的奥林匹克运动中,人文精神在其恢复之初就得到了确立,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人文精神曾得到很好的发扬,但遗憾的是它也曾屡遭忽视,尤其在最近的几十年里人文精神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过度注重体育对人的生物功能的作用而忽略了人的精神及身心和谐发展,破坏了体育的公平公正精神,破坏了人与人、人(运动员)与自身的和谐,使奥林匹克崇高的人文理想越来越远。国际奥委会和其他体育组织采取了一些针对性的措施,如提出“健康环境中的健康比赛”的口号;签署了“地球的保证”;通过“禁药条例”;奥运会期间“确认实行奥林匹克休战”;“统一体育组织,废除种族隔离”;承承认并组建了“国际公平竞赛委员会”,“国际反对体育暴力联合会”,“国际反对体育暴力运动基金会”以及“世界反兴奋剂机构”等机构。新任的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针对体育的社会人文环境提出了“更干净、更人性、更团结”新奥运格言,真正体现世界各民族平等以及全人类的和谐发展,从而为全球体育与奥林匹克运动未来的发展创造了广阔的生态空间。国际奥委会也希望通过北京奥运会实现东、西方体育文化全方位的交流沟通,为奥林匹克运动注入更多的东方文化内涵,为化解奥林匹克文化全球性问题所带来的生存和发展困境提供机会,使非西方体育文化由边缘参与到世界体育文化体系中去,并从全球文化生态上改变西方文化中心主义的片面状况。[7]2008年北京奥运“人文奥运”理念的提出,标志着奥林匹克运动回归文化本原,并与社会人文环境的保育紧密结合。
  2008年北京奥运会提出的“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三大理念获得国际奥委会的认可,表明奥林匹克运动不仅将体育与(自然)环境保护,而且将体育与社会人文环境的保育完美地结合起来,从而标志着生态体育作为奥运核心理念的最终确立,也表明生态体育已经逐步趋向成熟。正如生态学者指出的那样,2008年北京奥运将是一种全球化、信息化时代的生态奥运,既需要和谐的生态服务功能支撑,又需要资源节约型的高新科技支撑,更需要天人合一的传统文化支撑:绿色奥运 + 科技奥运 + 人文奥运 = 生态奥运。[8]这种见解是非常深刻和有见地的。生态奥运是生态体育的最典型的表现,在生态体育理念下,当代世界各国在体育与经济的发展、体育与社会的发展、体育内部体系协调发展的方针等方面逐步趋于共识,加强了体育生态服务功能、体育生态管理体制、体育生态保育意识,这标志着全球体育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期。[9]
  
  2.我国推进生态体育建设存在的问题
  
  2.1 我国对生态体育内涵的探讨。
  我国对生态体育的研究基本上是在21世纪进行的,有为数不多的学者对生态体育的概念和内涵进行了探讨,当前的研究基本上可以区分为两类,第一类是“浅层生态”体育,将生态局限于自然生态,强调在自然环境中进行体育活动;第二类是“深层生态”体育,对生态的认识突破自然生态,同时涵盖了社会人文生态,既注重自然环境,也强调社会人文环境。尽管这些表述有所差别,但是我们也可以发现包括了以下一些特征:自然性(在户外场景中进行)、和谐性(包括人与自然、人与自身、人与人和谐)、人文性、科学性、娱乐性。当前生态学从植物和动物生态学扩展到人类生态学,从自然科学延伸到社会和人文科学,生态学原理在心理学与人类行为的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所以生态既包括自然生态,也应包容文化生态。结合前面对生态体育形成历程的回顾和上述分析,笔者尝试给生态体育作如下定义:生态体育是指在体育现象中体育主体倾注生态意识和生态思维,以对生态环境破坏最小和资源的永续利用为导向,使体育与文化、生态环境相互协调、相互关怀、共生共融的体育理念。
  2.2 对生态体育的认识存在误区。
  误区之一:在自然环境中进行的体育活动就是生态体育。生态体育固然是非常重视自然生态因子(如阳光、空气、水、植物等)和地理环境因素(丘陵、山脉、沙漠等)的价值,但是更强调体育主体的生态意识和生态思维,否则,必将破坏自然生态环境。如珠峰攀登,本来是向高山的一种挑战和探险,现在由于商业化,很多人可以上去,留下一堆堆的垃圾,影响了生态环境;据说北京香山也因晨练和平时登山的人过多,生态遭到破坏,水源逐渐枯竭,连飞禽也大量减少……。所以说,自然环境充其量是生态体育的必要非充分条件。生态体育必须注重自然生态与人文生态的和谐统一。
  误区之二:生态体育没有竞争性。由于部分人士过于强调生态体育的自由性和娱乐性,将生态体育与竞技体育对立起来,认为生态体育不具有竞争性或具有弱竞争性。尽管生态体育的特性在大众体育中表现得更为直接,而在竞技体育中表现得相对隐蔽,我们均无法否认竞争性是体育的基本特征之一,自然生态体育也不另外。就是一些个人性质的体育项目,如蹦极、野外生存、汽车野营等也需要与自己竞争、与自然、与生存环境竞争,从而超越自我、超越自然。
  误区之三:生态体育勿需高科技的支撑,甚至将其与科学体育对立起来。生态体育具有和谐性的特征,其中人与自身的和谐是最基本的,为了人自身的和谐发展科技与体育的结合是必要的,将最新的科技成果运用到大众体育、学校体育和竞技体育中,包括人类自身生理的完善,体育设施、器材、环境的改进,体育技术的改进,运动中的安全防范等。其实,力求科技与体育的完美结合,体现人与自身和谐是生态体育的终极目标。
  2.3 体育主体的生态意识淡薄。
  生态体育中体育主体包括了一切与体育相关的个体和体育组织。个体如体育教师、体育参与者、教练员、运动员、裁判员、场馆工作人员、体育指导员、体育观赏者等。体育组织包括国际、国内的各种体育组织、体育社团和政府、企事业单位的体育机构等。我国公民的环保意识和生态观念正在逐步提升,但总体来说这种意识还是比较淡薄,与一些发达的国家和地区有比较大的差距。在体育主体中,体育组织、体育机构对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的维护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如国际奥委会,积极参与环境保护和促进可持续发展,对申办、筹办、举办奥运会过程中均提出各种环保要求,以保证奥运会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减到最小程度。政府和体育机构的生态意识也有差异,美国由于政府和公民的生态环保意识强,在洛杉机、亚特兰大两届奥运会上均利用现成的体育场馆而没有专门新建场馆;而有的国家政府和体育机构由于生态环保意识弱一些或考虑到其它的需求,大量修建体育场馆设施。
  
  3.生态体育的价值目标: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观是针对生态危机、环境污染、资源枯竭以及政治问题、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而提出的一种全新的文明观,它是现代文明观的发展,是对工业文明的一种扬弃,它主张用生态的规则、规律及原理作为基本观点和方法,来处理人与自然、与经济发展、与社会等方面的关系。在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中,现代体育作为一种积极的人类行为和特殊的社会文化现象,一直伴随着社会的发展、文明的进步而发展,并对人类的进化和社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由奥林匹克运动和大众体育构建而成的现代体育文明,保持强大发展势头,且正以它特有的形态、丰富的文化内涵影响着新世纪人类文明的行程。
  然而植根于西方工业文明的奥林匹克运动不可避免地打上了工业文明的烙印,染上了工业文明的恶习,使现代体育面临着来自环境、政治、经济、文化、道德、科技等方面的挑战,严重影响和制约了现代体育的可持续发展。可以说,生态体育正是在生态文明观的指引下,沿着自然环境与社会人文环境两个纬度对现代体育进行全面反思和多方面努力而形成的,使现代体育牢固抓住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契合,化解现代体育所面临的环境危机和人文危机,从而有利于通过体育实现人与自然、人自身、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可以看出,生态体育是一种科学的体育发展观。生态体育的总目标是实施国际奥委会制定的《奥林匹克二十一世纪议程》,在以生态建设保障生态体育的同时,以生态体育促进人、城市和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体育是生态文明的内涵之一,它在推进生态文明、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具有独特的价值和作用:通过生态体育,促进世界人民相互尊重,容忍和理解不同的文化差异,尊重各民族和区域的传统体育,保持体育文化的多样性,使体育文化的多元化和跨文化得以实现;通过生态体育,保持促进世界人民的相互了解、友谊和团结,让体育更广泛地为人类的协调发展而服务,促进和平的社会秩序的建立,以维护人类的尊严;通过生态体育,用生态教育各国人民,形成生态意识和生态思维,保护和合理使用自然环境与资源,提高体育竞赛资源利用效率,将自然生态、经济生态和人文生态的理念融入21 世纪的生态体育精神;通过生态体育,消除性别歧视,着力加强妇女体育和青少年体育,推进老年体育和残疾人体育,鼓励各种人群参加体育,实现体育权利;通过生态体育,促进以体育运动为先导的国际技术和文化领域的合作以及人类从工业社会向生态社会的转型;通过生态体育,促进人的观念改变,全民生理、心理素质的提高和全社会的生态文明建设,促进城市和农村环境的快速改善,生态资产的快速积累和区域生态服务功能的快速加强,激励城乡产业的生态转型,经济的健康运行和社会可持续能力的培育。
  从体育以健康为初衷到体育也以生态为旨归的进步中,人们不难发现,这不是一种形式上的转变,而是体育价值观和体育发展观的改变——体育不仅具有健身、娱乐、教育、经济等功利色彩、商业韵味,更有着为世界自然环境和社会人文环境的改变作出独特贡献的精神,有着面向自然、以人为本、关怀未来、推动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的独特品质。
  
  4.生态体育的发展前景展望
  
  东西方体育的起源与发展,实际上都是体育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史,在原始体育和自觉体育阶段,体育与生态环境是和谐共存的,但是在工业革命以后尤其是奥林匹克运动恢复以来,体育与环境的关系开始若即若离,而在近四十多年的时间里,更是形成了体育与环境相悖,造成了人、体育、环境三者之间失去平衡的支点,冲击着人与自然、人与自身、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导致了现代体育的难以持续发展。经过一批有识之士和国际奥委会等体育组织反思和努力,形成了生态体育思想,为现代体育的发展找到了一剂良方,引领21世纪体育发展潮流。2008年北京奥运会,是一届融合了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三大理念的生态奥运会,是体育和生态亲密结合的实例,也是对生态体育思想实践的最大检阅。生态体育对于加快北京挤身现代国际大都市的步伐,促进北京乃至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均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而且这届奥运会也是当前以西方体育文化为主的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与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为代表的东方文化的交流、碰撞和融合,反映出东西方体育文化的整合态势、根本追求,进一步成熟和完善生态体育,使生态体育成为“独一无二的文化遗产”的组成部分,为全球的可持续发展奉献典范。生态体育指明了现代体育的发展方向,我们期待着生态体育对人类社会产生更积极的正面效应,使人类社会朝着无污染、和平、公正、科学、和谐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 [日]本村吉次.21世纪体育[M].1985
  [2] 卡逊著.吕瑞兰,李长生译.寂静的春天[M].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
  [3] 饶远等著.体育人类学[M].云南大学出版社,2005
  [4] 国际奥委会体育和环境委员会编制.奥林匹克运动二十一世纪议程.http://www.cnaoyun.com/AoYun/html/aoyunziliao/2006/0606/olympic8512.html
  [5] 谢琼桓、冯宝忠.体育运动与环境保护[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5(5):1~4
  [6] 吕亚萍.对西部地区传统体育文化发展的深生态学思考[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2(4):1~3
  [7] 胡小明.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在休闲时代体现文化多样性[J].体育与科学,2006(2):1~3
  [8] 王如松,王丰年.北京绿色奥运的生态学研究[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2):68~72
  [9] 郑晓祥.生态体育的内涵与特点[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5(2):43~46
其他文献
摘要:计算机多媒体的应用,是教学现代化的一种重要标志,为常规教学开辟了广阔的前景。多媒体教学设备和教学方法的投入与使用,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使教与学的活动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寓知识学习、技能训练、智力开发于生动新鲜的教学活动之中,使教学教的轻松,学生学得愉快,既提高了课堂效率,又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关键词:计算机多媒体教学 作用 意义  To educate the quality of
期刊
摘要:颜色词在英语和汉语中的文化内涵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从一些基本颜色内涵意义的对比可以看出中西文化的差异。了解并掌握这些颜色词汇的差异,有助于在跨文化交际中,提高语言的理解力和表达力。  关键词:颜色词 文化内涵对比 差异  Same color,the different connotation——English to Chinese commonly used color word
期刊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可见语文教学不能局限于用好教材、提高课堂效益,重视和加强语文课外阅读更是必不可少。然而,在目前语文教学的实际中,中学生课外阅读的开展情况并不太理想,有的是蜻蜓点水,浅尝辄止;有的是花拳绣腿,流于形式;有的是信马由缰,漫无目的;还有的是虎头蛇尾,不了了之。  关
期刊
摘要: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课,教师可以从追求人文化的教学目标、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挖掘教材的人文内涵以及培养作文的人文精神四个方面入手,在课堂教学中贯穿人文教育。  关键词:教师 学生 文本 课堂教学 人文教育  Wanders about——In the new curriculum language teaching how in the humanities countryside the t
期刊
摘要:作为辛苦在第一线的语文老师,亦可根据学生作文的表述风格,给予有针对性的鼓励与辅导,善写文采作文的,尽量鼓励,正确引导;善写情感作文的,真心呵护,细心指导;善写事理作文的,也别歧视,树立信心,耐心辅导。只有这样,才能培育出百花齐放的作文乐园。  关键词:真情实感 中考作文 评价缺失  True feelings true feelings to be most valuable,the sid
期刊
摘要:“管理出效益”这是众多企业的常用语,也是为实践反复证明了的一个真理。几年来,我的班主任工作实践证明:科学、合理的班级管理,在班主任工作中同样能见效、受益。  关键词:管理 班主任 工作体会  Manages benefit——Me the teacher in charge to work realized  He Xiangmei  Abstract:“Manages the benefi
期刊
摘要:运用认知—行为疗法对6 名大学生实施了团体心理辅导,在提升大学生认知水平、情绪调适和促进人际交往能力的发展等方面取得良好的效果,探讨了认知—行为疗法在高校危机干预中的效果。  关键词:认知行为疗法 团体心理辅导 情绪调适 危机干预  【中图分类号】G40-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646(2009)02-0005-02    大学生中的抑郁情绪及抑郁症是高校危机干预关注的重
期刊
摘要:大学生创业创新能力培养是一个系统而复杂的工程,需要大学、政府和企业相互支持,相互配合,其中,大学在大学生创业创新能力培养机制中发挥主体作用,政府发挥主导作用,企业发挥助推作用。只有大学、政府和企业通力协作,才能稳步提高大学生创业创新能力和素质。  关键词:三螺旋理论 大学生 创业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40-0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646(2009)02-0014-
期刊
摘要:经济的不断增长,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临近,我国少数民族体育产业的发展翻开了新的一页。显然,在此发展过程中少数民族体育产业政策的制定显得尤为关键。因此,本文通过分析我国少数民族体育产业发展现状;进一步分析在我国少数民族体育产业政策制定中,政治、经济、文化、法制、自然环境,五大社会支持体系的概况;最终在产业效益最大化以及利于少数民族体育文化传承的前提下,确定我国少数民族体育产业政策制定的原则。
期刊
摘要:本文以北京体育大学竞技体校8名优秀柔道运动员为研究对象,并把其分为优秀组和普通组各4名,采用生物力学录像解析的方法并结合运动解剖学的基本理论对两组运动员大外刈技术进行量化分析和评价,研究和剖析大外刈技术动作的运动原理和动作结构特征。得出以下结论:①优秀组运动员在技术过程中动作的幅度和速度大于普通组,动作效果较普通组好。②优秀组和普通组在右腿后刈阶段左臂动作存在技术不合理之处:即都是左臂用力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