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是一声中最重要的学科,《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要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让学生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语文审美情感包括对文章句子的审美,对文章情感的审美和和对意境的审美。学生具有审美情感,才能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更加深刻理解语文,提高学习兴趣。
审美情感在语文教学中的意义
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看法、想法、做法各不相同,从而形成了千姿百态、丰富多彩的社会与生态。教学时让不同的个体进行统一传授教学知识的方式,所以,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就很容易形成一定固定的思维模式,掩盖了自身独有的独特思维方式,失去了主动学习、探索发现美好事物的能力与情感地表达。《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要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让学生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语文学科的性质决定了审美情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特征。这是由语言材料自身的特点及其教学特点决定的。就听、读的内部语言来说,语言是思维的符号、工具和物质外壳;就说、写的外部语言而言,语文是表情达意的工具。就语言内部而言,语文学科充满思想精神,充满意趣倾向和审美情感。学生在语文教学中学习的优秀文章与诗词,从学习体会原始情感中的喜、怒、哀、乐、爱、惧、恶、欲,到延伸出的师生情、朋友情、同学情、爱美情等,再逐步到事业情、阶级情、爱国情等的升华,都是以体会事物的美好而产生的情感。所以在生活中发现美、寻找美并学会欣赏美是每个人都不可缺少能力与品质。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将教学的知识内容与学生审美情感的培养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在充实自身文化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提升自身的品质道德,完善成就更好地自我,实现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
语文教学中培养审美情感的策略
深度挖掘教材之美,提高学生审美鉴赏力。中国文字博大精深,语文教材为学生认识世界、了解人生提供了一个丰富多彩、五光十色的空间。中国的文字拥有独特的结构之美和韵律之美,能够让学生时刻受到审美的熏陶。而且,大量优秀作品语言简洁、优美。比如,诗歌简练而富有韵律感,散文优美而富有内涵,小说的语言生动、形象等等这些都给人以极大的美感。
中学语文课文中包容了各种美的形象和各种美学风格,教师通过文章的语言美、形象美、意境美的挖掘和分析,在唤起学生情感,调动学生想象的同时加以理性的指点、引导,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教授学生抓住美的语言,例如《春》这片文章里的语言简朴、活脱、口语化。如写草,"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写花,"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这些语言都是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生动活泼,节奏明快,语短意丰,表现力强。作者为了更好地描写春天,还采用比喻、拟人等多种修辞方法,使春天形象化、人格化。还要教授学生去抓住美的形象。美是有形象的。教师应该注意引导学生分析欣赏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尤其是带有普遍社会意义的典型形象的美。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能够在潜移默化中熏陶和塑造学生的心灵,具有启发人,感动人,鼓舞人的艺术魅力。如亭亭玉立的白杨树、辛勤劳动的小蜜蜂、英勇不屈的狼牙山五壮士、向命运挑战的霍金……无不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引导学生去感受、去体验,让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感染,丰富各自的内心及精神世界。最后,要教授学生去抓住美的意境。所谓的意境美,就是要把作者"难写之景"呈现在学生面前,把"言外之意"恰切地表现出来,让学生体会到作者所刻意追求的意境。实践证明,优美的意境能引起丰富的想象和联想。例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作家所勾画的这幅深秋傍晚天涯游子凄凉的旅行图中,藤是枯的,树是老的,乌鸦是昏暗的,小桥旁边的人家是稀稀落落的。在荒凉的古道上夕阳残照,西风扑面,无家可归的游子骑的马是消瘦的,举目所见,整个景物是如此的悲凉、凄惨。这实际上是无家可归的"断肠人"的审美感受与心境的写照,或者说是断肠人悲凉心境在自然景物上所打上的印记 ,同样给学生留下了无限的联想。
创设教学情景,提高审美能力。受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重视的送对课本内容中考试知识点的分析,仅仅通过黑板教学,缺少情景的模拟,忽视对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使得学生在学习初中语文的过程中缺少切身体会,难以使文章的思想感情深入人心。
成功的语文教学可以直接让学生在理智认识、思想意志、道德情操、审美情趣等基本能力基本素质方面得到如夏丐尊先生所说的“调和发达”,从而养成“灵肉一致的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积极使用情景教学法,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教学情景,让学生扮演课文中的角色,引导学生进行课本对话。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对人物角色有一个更加深刻的认识,并且能够更好地理解人物的思想情感,从而感知文章总的思想情感。同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对所扮演的人物角色进行评价,引导学生对人性有一个更加深层次的认识,并且学生在评价人物角色的过程中,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更好地体验作家们所刻画出来的人性百态,从而丰富学生的思想感情。
阅读经典作品,提高审美能力。语文能力与审美能力相辅相成。要让学生领会、欣赏经典作品中再现的生活美,以及作品本身的艺术美,需要依靠对字、词、句、篇和语法、修辞、逻辑、等知识的运用和分析,以及有关知识的传授来实现。例如:《海燕》一文,作者为了表现海燕的英勇战姿与对暴风雨的渴望之情,以暴风雨来临前夕大海的海面变化作为烘托,详细描绘了暴风雨来临之前、暴风雨逼近之时、暴风雨即将来临之时等三个海面景象,写出了当时斗争环境的恶劣,反衬海燕的英勇形象。而且将海燕的形象与海鸥、海鸭、企鹅的呻吟、飞窜、恐惧形成鲜明的对比,衬托海燕的勇敢、乐观。而且还以风、云、雷、电一齐出击来烘托海燕已经吹响了战斗的号角,豪迈激昂、振奋人心。整篇文章语言充满激情,使人振奋,尤其是结尾“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既是对革命风暴的期盼、呼唤,又是对廣大人民的战斗召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可以着重对“象征、对比手法”和“优美语言”的讲解,并让学生加以讨论,这样不仅可以促使学生加深对该文章的理解,还提高了审美能力,并且加深了对作品的艺术美以及作品再现的自然美、情感美的认识和理解,受到了强烈的美的感染,和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
审美情感的培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老师要有耐心,也得足够细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从多方面着手培养学生们的审美情感,只有全面的培养,才能够让学生们更好的学习语文,才能够让他们全面的发现语文的美。
(作者单位:山东省安丘市第一中学)
审美情感在语文教学中的意义
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看法、想法、做法各不相同,从而形成了千姿百态、丰富多彩的社会与生态。教学时让不同的个体进行统一传授教学知识的方式,所以,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就很容易形成一定固定的思维模式,掩盖了自身独有的独特思维方式,失去了主动学习、探索发现美好事物的能力与情感地表达。《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要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让学生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语文学科的性质决定了审美情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特征。这是由语言材料自身的特点及其教学特点决定的。就听、读的内部语言来说,语言是思维的符号、工具和物质外壳;就说、写的外部语言而言,语文是表情达意的工具。就语言内部而言,语文学科充满思想精神,充满意趣倾向和审美情感。学生在语文教学中学习的优秀文章与诗词,从学习体会原始情感中的喜、怒、哀、乐、爱、惧、恶、欲,到延伸出的师生情、朋友情、同学情、爱美情等,再逐步到事业情、阶级情、爱国情等的升华,都是以体会事物的美好而产生的情感。所以在生活中发现美、寻找美并学会欣赏美是每个人都不可缺少能力与品质。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将教学的知识内容与学生审美情感的培养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在充实自身文化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提升自身的品质道德,完善成就更好地自我,实现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
语文教学中培养审美情感的策略
深度挖掘教材之美,提高学生审美鉴赏力。中国文字博大精深,语文教材为学生认识世界、了解人生提供了一个丰富多彩、五光十色的空间。中国的文字拥有独特的结构之美和韵律之美,能够让学生时刻受到审美的熏陶。而且,大量优秀作品语言简洁、优美。比如,诗歌简练而富有韵律感,散文优美而富有内涵,小说的语言生动、形象等等这些都给人以极大的美感。
中学语文课文中包容了各种美的形象和各种美学风格,教师通过文章的语言美、形象美、意境美的挖掘和分析,在唤起学生情感,调动学生想象的同时加以理性的指点、引导,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教授学生抓住美的语言,例如《春》这片文章里的语言简朴、活脱、口语化。如写草,"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写花,"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这些语言都是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生动活泼,节奏明快,语短意丰,表现力强。作者为了更好地描写春天,还采用比喻、拟人等多种修辞方法,使春天形象化、人格化。还要教授学生去抓住美的形象。美是有形象的。教师应该注意引导学生分析欣赏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尤其是带有普遍社会意义的典型形象的美。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能够在潜移默化中熏陶和塑造学生的心灵,具有启发人,感动人,鼓舞人的艺术魅力。如亭亭玉立的白杨树、辛勤劳动的小蜜蜂、英勇不屈的狼牙山五壮士、向命运挑战的霍金……无不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引导学生去感受、去体验,让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感染,丰富各自的内心及精神世界。最后,要教授学生去抓住美的意境。所谓的意境美,就是要把作者"难写之景"呈现在学生面前,把"言外之意"恰切地表现出来,让学生体会到作者所刻意追求的意境。实践证明,优美的意境能引起丰富的想象和联想。例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作家所勾画的这幅深秋傍晚天涯游子凄凉的旅行图中,藤是枯的,树是老的,乌鸦是昏暗的,小桥旁边的人家是稀稀落落的。在荒凉的古道上夕阳残照,西风扑面,无家可归的游子骑的马是消瘦的,举目所见,整个景物是如此的悲凉、凄惨。这实际上是无家可归的"断肠人"的审美感受与心境的写照,或者说是断肠人悲凉心境在自然景物上所打上的印记 ,同样给学生留下了无限的联想。
创设教学情景,提高审美能力。受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重视的送对课本内容中考试知识点的分析,仅仅通过黑板教学,缺少情景的模拟,忽视对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使得学生在学习初中语文的过程中缺少切身体会,难以使文章的思想感情深入人心。
成功的语文教学可以直接让学生在理智认识、思想意志、道德情操、审美情趣等基本能力基本素质方面得到如夏丐尊先生所说的“调和发达”,从而养成“灵肉一致的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积极使用情景教学法,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教学情景,让学生扮演课文中的角色,引导学生进行课本对话。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对人物角色有一个更加深刻的认识,并且能够更好地理解人物的思想情感,从而感知文章总的思想情感。同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对所扮演的人物角色进行评价,引导学生对人性有一个更加深层次的认识,并且学生在评价人物角色的过程中,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更好地体验作家们所刻画出来的人性百态,从而丰富学生的思想感情。
阅读经典作品,提高审美能力。语文能力与审美能力相辅相成。要让学生领会、欣赏经典作品中再现的生活美,以及作品本身的艺术美,需要依靠对字、词、句、篇和语法、修辞、逻辑、等知识的运用和分析,以及有关知识的传授来实现。例如:《海燕》一文,作者为了表现海燕的英勇战姿与对暴风雨的渴望之情,以暴风雨来临前夕大海的海面变化作为烘托,详细描绘了暴风雨来临之前、暴风雨逼近之时、暴风雨即将来临之时等三个海面景象,写出了当时斗争环境的恶劣,反衬海燕的英勇形象。而且将海燕的形象与海鸥、海鸭、企鹅的呻吟、飞窜、恐惧形成鲜明的对比,衬托海燕的勇敢、乐观。而且还以风、云、雷、电一齐出击来烘托海燕已经吹响了战斗的号角,豪迈激昂、振奋人心。整篇文章语言充满激情,使人振奋,尤其是结尾“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既是对革命风暴的期盼、呼唤,又是对廣大人民的战斗召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可以着重对“象征、对比手法”和“优美语言”的讲解,并让学生加以讨论,这样不仅可以促使学生加深对该文章的理解,还提高了审美能力,并且加深了对作品的艺术美以及作品再现的自然美、情感美的认识和理解,受到了强烈的美的感染,和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
审美情感的培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老师要有耐心,也得足够细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从多方面着手培养学生们的审美情感,只有全面的培养,才能够让学生们更好的学习语文,才能够让他们全面的发现语文的美。
(作者单位:山东省安丘市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