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今社会是语文教育大发展的时代,时代的进步对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此,语文教学要不断更新观念,加快改革。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更应该顺应时代的发展,响应党的号召,全身心地投入到语文的教学当中。
语文教学不论如何改革,如何创新,其语文的本质属性和教学中所表现的丰富情感内涵是不会改变的。而正是这两点,决定了无论时代怎样发展,语文教学都应当做到一往“情”深,即教师要披文入情,运用课文中生动美好的形象,以炽热的情感,晓畅的教学语言,把作者寄寓于文中的思想情感淋漓尽致的传达到学生的心里之中,使其和作者产生共鸣,达到三方情感---教师情、作者情、学生情的和谐统一,这就是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
那么对于一个语文教师而言,如何使自己的教学真正做到一往“情”深呢?
一、钻研教材,把握作者情
刘勰在《文的雕龙》中有言:“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语文教材是情感传播的载体,凝聚着人类情感的方方面面。比如:人教版《难忘的一课》中那可歌可泣的爱国情,《地震中的父与子》中那催人泪下的父子情,《梅花魂》中通过梅花来寄托外祖父的思乡情等等。教师要善于把握教材中作者的情感因素,去撞击学生的心灵。引导学生体会、领悟、反思,最后学生的心灵必将随之震动,情感必将随之勃发。
二、设计导语,牵动学生情
怎样打开学生情感的窗户,激起学生情感的浪花,拨动学生胸中的情弦?精心设计一堂语文课的开场白是主要的一环。比如在讲《向命运挑战》时,我是用这样的言语导入的,“本组课文中我们学习了《命运悲惨的凡卡》,父子情深的《小抄写员》,然而,不同人有不同的命运,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位在21岁时就被医生确诊患上了癌症的人,他不断与病魔作斗争,向命运挑战,最后创造了奇迹,并且成为了一个伟大的物理学家,至今他仍是一位六十多岁的老人,他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向命运挑战》的霍金。”寥寥数语,如投石击水,从情感上一下子就牵住了学生,从而激发了他们感悟课文的兴趣。
三、情感朗读,激发学生情
语文教学离不开阅读,而朗读是最基本的阅读方式,实践证明,教师生动富有感情的朗读可以从视觉上感染学生的思想情感,学生听中悟情、听中入情、听中动情、听中生情,达到了水乳交融,和谐共振的效果。如教《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当我以悲痛低沉、急切、缓慢、激动的语调朗读完全文,自己已是声音哽咽,热泪盈眶,学生也不禁情动于衷,泪眼模糊,此时,作者情、教师情、学生情完全共鸣了。邱少云为了整个班战友的生命,为了整个部队,宁愿忍受大火然烧自己的痛苦,也能做到纹丝不动。他这种严守纪律,勇于献身的精神已深深的铭刻在学生的心中,获得了“润物细无声”的艺术效果。
四、斟酌字句,体味作者情
如果将一篇精美的文章比作一棵枝叶繁茂的大树,那么文中丰富多彩的词语就好比生机勃勃的叶子,琳琅满目的句子好比千姿百态的树枝。“叶、枝”与“干”血脉相连,而好文章总是有感而发,因情生文,作者的思想感情,如血脉一般贯穿文章始终,正如大树的“干”一样。教师在教学时要认真理解词语和句子所浸润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比如:《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中,“火烧了半个多小时才熄灭”中的“才”字,可看出当时作者这种看到自己战友被大火燃烧的煎熬心情终于结束了;再如句子“邱少云就像钢铁巨石一般”这是个形象的比喻句,教学时教师指导学生对类似以上重点字句进行精心品味,既加深了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又使学生在思想上受到启迪,从而深刻理解了作者内心的情感,做到了学生情、作者情、教师情的和谐统一。
五、创设情境,感染学生情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国画、摄影、幻灯、音乐、语言描绘和动作演示等不同方式创造与渲染气氛,调动学生的感觉器官和思维器官,使他们耳濡目染,逐渐进入课文中所描述的情境,努力触摸作者的思想情感。比如,对描写祖国壮丽河山、名胜古迹的课文,要让学生眼观文字,耳听音乐,脑记图画,神游佳境,获得赏心悦目的欢愉,兴起热爱祖国的情怀。对写人叙事的课文要再现人物活动的场景,想象人物的音容笑貌,展开人物的内心世界,有一种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感觉。在教学《负荆请罪》时,我让学生当堂进行的喜剧表演就收到了极好的教学效果。总之,创设情境,注情于物,移情于境,引导学生把人放进去,入其境而知其耳,明气境而运其情。
总之,作者情、教师情、学生情构成了语文教学丰富的情感内涵,语文教学作为传情达意的工具,所赋有的特殊情意性决定了它在传递知识、训练能力、灌输思想时,应情注其中,意蕴其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有努力通融三方情感,拨动情弦,一往情深,完成培养和发展学生情意的独特使命,才能发挥语文教学“移情炼意”的基本功能。
语文教学不论如何改革,如何创新,其语文的本质属性和教学中所表现的丰富情感内涵是不会改变的。而正是这两点,决定了无论时代怎样发展,语文教学都应当做到一往“情”深,即教师要披文入情,运用课文中生动美好的形象,以炽热的情感,晓畅的教学语言,把作者寄寓于文中的思想情感淋漓尽致的传达到学生的心里之中,使其和作者产生共鸣,达到三方情感---教师情、作者情、学生情的和谐统一,这就是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
那么对于一个语文教师而言,如何使自己的教学真正做到一往“情”深呢?
一、钻研教材,把握作者情
刘勰在《文的雕龙》中有言:“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语文教材是情感传播的载体,凝聚着人类情感的方方面面。比如:人教版《难忘的一课》中那可歌可泣的爱国情,《地震中的父与子》中那催人泪下的父子情,《梅花魂》中通过梅花来寄托外祖父的思乡情等等。教师要善于把握教材中作者的情感因素,去撞击学生的心灵。引导学生体会、领悟、反思,最后学生的心灵必将随之震动,情感必将随之勃发。
二、设计导语,牵动学生情
怎样打开学生情感的窗户,激起学生情感的浪花,拨动学生胸中的情弦?精心设计一堂语文课的开场白是主要的一环。比如在讲《向命运挑战》时,我是用这样的言语导入的,“本组课文中我们学习了《命运悲惨的凡卡》,父子情深的《小抄写员》,然而,不同人有不同的命运,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位在21岁时就被医生确诊患上了癌症的人,他不断与病魔作斗争,向命运挑战,最后创造了奇迹,并且成为了一个伟大的物理学家,至今他仍是一位六十多岁的老人,他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向命运挑战》的霍金。”寥寥数语,如投石击水,从情感上一下子就牵住了学生,从而激发了他们感悟课文的兴趣。
三、情感朗读,激发学生情
语文教学离不开阅读,而朗读是最基本的阅读方式,实践证明,教师生动富有感情的朗读可以从视觉上感染学生的思想情感,学生听中悟情、听中入情、听中动情、听中生情,达到了水乳交融,和谐共振的效果。如教《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当我以悲痛低沉、急切、缓慢、激动的语调朗读完全文,自己已是声音哽咽,热泪盈眶,学生也不禁情动于衷,泪眼模糊,此时,作者情、教师情、学生情完全共鸣了。邱少云为了整个班战友的生命,为了整个部队,宁愿忍受大火然烧自己的痛苦,也能做到纹丝不动。他这种严守纪律,勇于献身的精神已深深的铭刻在学生的心中,获得了“润物细无声”的艺术效果。
四、斟酌字句,体味作者情
如果将一篇精美的文章比作一棵枝叶繁茂的大树,那么文中丰富多彩的词语就好比生机勃勃的叶子,琳琅满目的句子好比千姿百态的树枝。“叶、枝”与“干”血脉相连,而好文章总是有感而发,因情生文,作者的思想感情,如血脉一般贯穿文章始终,正如大树的“干”一样。教师在教学时要认真理解词语和句子所浸润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比如:《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中,“火烧了半个多小时才熄灭”中的“才”字,可看出当时作者这种看到自己战友被大火燃烧的煎熬心情终于结束了;再如句子“邱少云就像钢铁巨石一般”这是个形象的比喻句,教学时教师指导学生对类似以上重点字句进行精心品味,既加深了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又使学生在思想上受到启迪,从而深刻理解了作者内心的情感,做到了学生情、作者情、教师情的和谐统一。
五、创设情境,感染学生情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国画、摄影、幻灯、音乐、语言描绘和动作演示等不同方式创造与渲染气氛,调动学生的感觉器官和思维器官,使他们耳濡目染,逐渐进入课文中所描述的情境,努力触摸作者的思想情感。比如,对描写祖国壮丽河山、名胜古迹的课文,要让学生眼观文字,耳听音乐,脑记图画,神游佳境,获得赏心悦目的欢愉,兴起热爱祖国的情怀。对写人叙事的课文要再现人物活动的场景,想象人物的音容笑貌,展开人物的内心世界,有一种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感觉。在教学《负荆请罪》时,我让学生当堂进行的喜剧表演就收到了极好的教学效果。总之,创设情境,注情于物,移情于境,引导学生把人放进去,入其境而知其耳,明气境而运其情。
总之,作者情、教师情、学生情构成了语文教学丰富的情感内涵,语文教学作为传情达意的工具,所赋有的特殊情意性决定了它在传递知识、训练能力、灌输思想时,应情注其中,意蕴其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有努力通融三方情感,拨动情弦,一往情深,完成培养和发展学生情意的独特使命,才能发挥语文教学“移情炼意”的基本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