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创建“学习型校园”,形成“学习文化”,提升教师的文化修养
凭借读书、培训、反思三条学习主线,我们建构起学校的学习文化,让教师在这个学习文化场中,把读书贯穿于其工作和生活之中,实现其专业上的自我超越和共同成长。
阅读学习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规定内容的“强制性阅读”,在每年一度的“拜师学艺”活动中,学校都指定师徒阅读专题书,并跟踪检查,期末考评,评选“优秀师徒”,给予奖励;二是“常规性阅读”。每周学校安排统一阅读时间,让教师各取所需,主动汲取知识营养。学校坚持集体学习,将最前沿的信息、有价值的经验、能促进思考的教育理念大密度地输送给教师,以期使他们得到日久天长的滋养与提升。
学校以教科室牵头开展“一送四读”活动:“一送”是指每学期末校长为不同类别的教师各选送一本书,作为教师的精神食粮;“四读”是指读教育专著,读文学名著,读名师实录,读期刊杂文。学校以此来铺垫教师理论底子,丰厚教师文化底蕴,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使我们的教师成为博学文明之师。
如果说读书在教师成长中起到精神滋养作用的话,那么培训则承担着提升教育技术、技能的任务,是教师成长中永恒的主题。长期以来,学校坚持“四大培训”不动摇:信息技术培训、普通话培训、学科知识培训、教师职业道德培训。
读书与培训是由外而内的学习过程,而反思则是来自教师内在的思考,是理论同实践的对话。我校重视教师的课堂教学反思,强调“一课三反思”。教学前反思,让课堂因预设而精彩;教学中反思,让课堂因生成而美丽;教学后反思,让课堂因思考而深刻。教学反思是最好的教研方式,一个成功的教育者必定是一个勤于反思的教师。
二、创建“研究型校园”,形成“合作文化”,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
一所学校是一个团队,我极力打造合作精神,提倡合作文化。多年来,我打造了三个合作研究的组织,充分发挥其功能效应。 ①建设“高效课堂研究团队”。以学科为单位,成立备课组和教研组,用实验创新来促进教学。我们本着“问题即课题”的理念进行“微型课题”研究。教师就自己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选择小课题研究,切入点小,直奔教学需要。我们提出“让九中学生享受适合自己的教育”的口号,认真研究学情,形成学校独有的课堂教学模式。 ②建设“课程研发团队”。以课程门类分组,设立教科室,以整合课程、制订纲要为重点服务教学。我们以“传统美德”为主题,建设校本课程。开发“根文化”课程。以“孝、忠、善、礼、义、诚、勤、俭、智、勇”十项美德为内容,通过“传统故事”“格言放送”“经典阅读”等板块,让学生在讲故事、说成语、诵格言、背古诗、读经典的过程中习得中华美德。③建设“校本图书研发团队”。以教研组、备课组为单位,学校成立校本图书研发部,各类资料均由本校教师自行研发,这样既有实效性,又有针对性,且减轻学生负担。如,我主持研发了《江声乐园》系列丛书。
三、创建“幸福型校园”,形成“人本文化”,促进教师持续发展
通过多年的教育管理,我深深地认识到只有当更多的教师感受到职业的自豪感、成就感,并进而感受到生活的幸福感时,优质的教育才有可能实现。为营造“幸福型校园”,形成人本文化,促进教师持续发展,我校推行人本管理,努力打造平安校园、绿色校园、和谐校园。具体来说,着重从三个方面着手:
1.优化环境,促进生存环境人本化
以人为本,就必然要求学校在基础设施建设上,把自然物质世界的本原和改造结合起来,把校园风貌的园林化和设施条件的现代化结合起来,实现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统一、艺术美观和方便实用的统一,让师生在校园内生活得舒适、怡情,使师生充分享受着自然物质世界的亲近、和谐。总之,学校建设不能盲目追求多建高楼大厦,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做到美化、绿化、硬化、净化和现代化的“五结合”,体现生存环境的人本化,从而让师生自然而然地产生家的归属感。
2.“软化”管理,推动管理机制人性化
软管理是学校管理者凭借非权力影响,借助感情交融、环境陶冶等一系列非硬件的措施实施的管理。它本质上体现了人本思想,属于学校管理中的一种隐形手段。它具有如下特点:一是动态性,其效果取决于管理者学识和禀赋;二是潜在性,其正效应是通过此后较长时间慢慢体现和延续;三是长效性,符合人的价值需求,与人自身发展具有同向性,管理效力较硬性管理深远。
软管理就管理者而言,就是要实现被管理者对其的敬爱感、敬佩感、信赖感和亲切感,因此,管理者必须在自身品格、才能、知识、情感等素质上不断加强修炼。具体地说,学校管理者首先要努力加强提高自身的素质,扩大非权力影响,要加强自身的道德、品行、人格、作风诸方面的修养,使自己具有领导者的风范,成为管理对象的楷模,使管理对象亲而敬之。学校管理者要注重情感投入,应主动与教职工以心换心,帮之所需,解之所困,去之所危;平时应态度温和,有理有情,不动辄训人,要使被管理者都心悦诚服;要抓住有利时机,开展一些有益于沟通感情、融洽关系的文体活动,营造上下相通、彼此理解、彼此尊重的学校管理氛围。这样,才能推动学校管理严而有理、严而有情、情理相通、刚柔相济,促进管理机制和谐、高效运行。
3.民主治校,发扬教师的主人翁精神
民主性原则是学校管理的一条基本原则,是我们党历来倡导的群众路线的充分体现。现代管理理论认为,以人为核心的管理行为,必定具有双边性,即管理者和管理对象在管理行为过程中经常互相发生联系,进行着管理换位。这种辩证统一的关系,构成了民主管理与监督的最基本格式。民主治校就是要求在学校管理工作中充分发扬民主,实行民主管理,即调动全体师生员工的积极性,让他们充分行使民主权利,充分发扬主人翁精神,共同参与学校的管理工作,从而依靠群众的智慧和力量,把学校办好、管好。作为学校领导,我们要树立群众观点,要经常深入教学第一线,虚心听取教师的意见和建议,要养成自己的民主作风,对待批评要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不文过饰非;对待正确的意见和好的建议要善于吸收和采纳;要建立并健全民主管理制度,即在实行校长负责制时要建立校务会及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吸收教职工参与学校管理。学校的重大决策,特别是那些与教职工切身利益相联系的重要问题,一定要广泛听取广大教职工的意见,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最大限度地减少决策和指挥中的失误和偏差。“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上下同欲者胜。”“人心齐,泰山移”。只要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实现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以对国家、对民族极端负责的精神,采取有力的措施,不断引导教师走专业发展之路,努力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不断开创教师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肖?川.教师的幸福人生与专业成长[J].人民教育,2009(7).
[2]赵?颖.用共生价值引领教师发展[J].人民教育,2010(8):33—34.
凭借读书、培训、反思三条学习主线,我们建构起学校的学习文化,让教师在这个学习文化场中,把读书贯穿于其工作和生活之中,实现其专业上的自我超越和共同成长。
阅读学习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规定内容的“强制性阅读”,在每年一度的“拜师学艺”活动中,学校都指定师徒阅读专题书,并跟踪检查,期末考评,评选“优秀师徒”,给予奖励;二是“常规性阅读”。每周学校安排统一阅读时间,让教师各取所需,主动汲取知识营养。学校坚持集体学习,将最前沿的信息、有价值的经验、能促进思考的教育理念大密度地输送给教师,以期使他们得到日久天长的滋养与提升。
学校以教科室牵头开展“一送四读”活动:“一送”是指每学期末校长为不同类别的教师各选送一本书,作为教师的精神食粮;“四读”是指读教育专著,读文学名著,读名师实录,读期刊杂文。学校以此来铺垫教师理论底子,丰厚教师文化底蕴,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使我们的教师成为博学文明之师。
如果说读书在教师成长中起到精神滋养作用的话,那么培训则承担着提升教育技术、技能的任务,是教师成长中永恒的主题。长期以来,学校坚持“四大培训”不动摇:信息技术培训、普通话培训、学科知识培训、教师职业道德培训。
读书与培训是由外而内的学习过程,而反思则是来自教师内在的思考,是理论同实践的对话。我校重视教师的课堂教学反思,强调“一课三反思”。教学前反思,让课堂因预设而精彩;教学中反思,让课堂因生成而美丽;教学后反思,让课堂因思考而深刻。教学反思是最好的教研方式,一个成功的教育者必定是一个勤于反思的教师。
二、创建“研究型校园”,形成“合作文化”,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
一所学校是一个团队,我极力打造合作精神,提倡合作文化。多年来,我打造了三个合作研究的组织,充分发挥其功能效应。 ①建设“高效课堂研究团队”。以学科为单位,成立备课组和教研组,用实验创新来促进教学。我们本着“问题即课题”的理念进行“微型课题”研究。教师就自己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选择小课题研究,切入点小,直奔教学需要。我们提出“让九中学生享受适合自己的教育”的口号,认真研究学情,形成学校独有的课堂教学模式。 ②建设“课程研发团队”。以课程门类分组,设立教科室,以整合课程、制订纲要为重点服务教学。我们以“传统美德”为主题,建设校本课程。开发“根文化”课程。以“孝、忠、善、礼、义、诚、勤、俭、智、勇”十项美德为内容,通过“传统故事”“格言放送”“经典阅读”等板块,让学生在讲故事、说成语、诵格言、背古诗、读经典的过程中习得中华美德。③建设“校本图书研发团队”。以教研组、备课组为单位,学校成立校本图书研发部,各类资料均由本校教师自行研发,这样既有实效性,又有针对性,且减轻学生负担。如,我主持研发了《江声乐园》系列丛书。
三、创建“幸福型校园”,形成“人本文化”,促进教师持续发展
通过多年的教育管理,我深深地认识到只有当更多的教师感受到职业的自豪感、成就感,并进而感受到生活的幸福感时,优质的教育才有可能实现。为营造“幸福型校园”,形成人本文化,促进教师持续发展,我校推行人本管理,努力打造平安校园、绿色校园、和谐校园。具体来说,着重从三个方面着手:
1.优化环境,促进生存环境人本化
以人为本,就必然要求学校在基础设施建设上,把自然物质世界的本原和改造结合起来,把校园风貌的园林化和设施条件的现代化结合起来,实现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统一、艺术美观和方便实用的统一,让师生在校园内生活得舒适、怡情,使师生充分享受着自然物质世界的亲近、和谐。总之,学校建设不能盲目追求多建高楼大厦,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做到美化、绿化、硬化、净化和现代化的“五结合”,体现生存环境的人本化,从而让师生自然而然地产生家的归属感。
2.“软化”管理,推动管理机制人性化
软管理是学校管理者凭借非权力影响,借助感情交融、环境陶冶等一系列非硬件的措施实施的管理。它本质上体现了人本思想,属于学校管理中的一种隐形手段。它具有如下特点:一是动态性,其效果取决于管理者学识和禀赋;二是潜在性,其正效应是通过此后较长时间慢慢体现和延续;三是长效性,符合人的价值需求,与人自身发展具有同向性,管理效力较硬性管理深远。
软管理就管理者而言,就是要实现被管理者对其的敬爱感、敬佩感、信赖感和亲切感,因此,管理者必须在自身品格、才能、知识、情感等素质上不断加强修炼。具体地说,学校管理者首先要努力加强提高自身的素质,扩大非权力影响,要加强自身的道德、品行、人格、作风诸方面的修养,使自己具有领导者的风范,成为管理对象的楷模,使管理对象亲而敬之。学校管理者要注重情感投入,应主动与教职工以心换心,帮之所需,解之所困,去之所危;平时应态度温和,有理有情,不动辄训人,要使被管理者都心悦诚服;要抓住有利时机,开展一些有益于沟通感情、融洽关系的文体活动,营造上下相通、彼此理解、彼此尊重的学校管理氛围。这样,才能推动学校管理严而有理、严而有情、情理相通、刚柔相济,促进管理机制和谐、高效运行。
3.民主治校,发扬教师的主人翁精神
民主性原则是学校管理的一条基本原则,是我们党历来倡导的群众路线的充分体现。现代管理理论认为,以人为核心的管理行为,必定具有双边性,即管理者和管理对象在管理行为过程中经常互相发生联系,进行着管理换位。这种辩证统一的关系,构成了民主管理与监督的最基本格式。民主治校就是要求在学校管理工作中充分发扬民主,实行民主管理,即调动全体师生员工的积极性,让他们充分行使民主权利,充分发扬主人翁精神,共同参与学校的管理工作,从而依靠群众的智慧和力量,把学校办好、管好。作为学校领导,我们要树立群众观点,要经常深入教学第一线,虚心听取教师的意见和建议,要养成自己的民主作风,对待批评要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不文过饰非;对待正确的意见和好的建议要善于吸收和采纳;要建立并健全民主管理制度,即在实行校长负责制时要建立校务会及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吸收教职工参与学校管理。学校的重大决策,特别是那些与教职工切身利益相联系的重要问题,一定要广泛听取广大教职工的意见,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最大限度地减少决策和指挥中的失误和偏差。“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上下同欲者胜。”“人心齐,泰山移”。只要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实现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以对国家、对民族极端负责的精神,采取有力的措施,不断引导教师走专业发展之路,努力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不断开创教师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肖?川.教师的幸福人生与专业成长[J].人民教育,2009(7).
[2]赵?颖.用共生价值引领教师发展[J].人民教育,2010(8):3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