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女性主义论《月亮与六便士》中毛姆对女性的偏见

来源 :小说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_bo_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月亮与六便士》是英国小说家毛姆重要的长篇小说之一,其中他对女性形象的描绘是各具特色。本文从女性主义的角度来分析《月亮与六便士》中作者对三位女性人物性格及生活态度的刻画,反映出作者对女性的偏见,从而唤醒女性意识,呼吁广大女性追求独立自强的生活。
  关键词:《月亮与六便士》;威廉·索默赛特·毛姆;女性主义
  1 引言
  《月亮与六便士》讲述了伦敦证券经纪人斯特里克兰德原本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却突然抛妻弃子远走巴黎追求艺术,屡次因为温饱问题与死亡擦身而过,他的画也没人理睬。随后他四处漂泊来到了塔希提岛,与土著姑娘结了婚,专心作画,但不幸的是,他染上了麻风病,爱塔遵照他的遗言将满屋的壁画焚毁,没有留下任何痕迹。
  女性主义又称女性解放,男女平等主义等,是对传统男权社会中男人占主导地位,控制着政治、经济、教育等方面的反抗,是对女性遭受着不公平待遇的反抗,是女性追求权利、反对社会偏见的进步运动。
  本文从毛姆塑造的三个人物形象斯特里克兰德夫人、勃朗什和爱塔入手,分析斯特里克兰德对待她们的不同态度,从而反映出作者对女性的偏见,再结合女性主义理论,探析作者对女性不满的原因,唤醒广大女性追求平等、追求幸福的女性意识。
  2 《月亮与六便士》中的女性形象
  2.1 斯特里克兰德夫人
  在小说中,她是一个端庄大方,贤妻良母的形象,出身于贵族世家,擅于结交名流。在派对上,她总能缓和气氛,避免冷场。在家里,她是一位称职的妻子和母亲,衣着得体,将一切家务安排得井井有条,似乎没有什么问题可以难倒她。但当丈夫告诉她要去追寻自己的梦想时,她完全不能理解丈夫的做法,认为丈夫是有了新欢而抛弃了家庭,她最关心的其实是她在人们面前的形象和地位。在得知实情后,她果断地结束了与丈夫的关系,诅咒他痛苦地死去。随后利用大家对她不幸遭遇的同情,开创了自己的事业,仿佛她对家庭的坚持不曾存在过。在毛姆的笔下,她是一个虚伪,擅于心计,打着爱的幌子不给丈夫自由的女人。
  2.2 勃朗什
  第一次见到勃朗什时,她安静地坐着,微笑的倾听着丈夫施特略夫与客人的谈话,给人一种神秘的感觉,在丈夫施特略夫的心里她高贵的宛如一位公主。但两人看似幸福的婚姻其实也不堪一击,当施特略夫帮助穷困潦倒的斯特里克兰德时,一向温顺善良的勃朗什却大发脾气,出言不逊。之后在丈夫的软磨硬泡下,她妥协了。她情不自禁的被这位画家所吸引,甚至毫不犹豫的抛弃了拯救过自己的丈夫。在被斯特里克兰德厌倦后,她寻死觅活,花尽心思挽回这位画家,却无济于事。在毛姆看来,女人是忘恩负义、残忍冷酷、自私贪婪的,她们执着于爱,当不能满足她们时,她们就会不择手段。
  2.3 爱塔
  当思特里克兰德由于一个偶然的机会来到南太平洋的塔希提岛后,他对绘画的执着让土著少女爱塔爱上了他,两人结婚生子。爱塔在作者的笔下是个单纯可爱的形象,她视丈夫为她的一切,为丈夫打理各种事务,即使是丈夫最后患上重病她也不离不弃。在毛姆笔下这个女性形象笔墨不多,却也能体现他对女性的态度,在他眼里,女性就该像爱塔一样,单纯节俭,通情达理,只要照顾好家庭,给丈夫做饭,不打扰丈夫,不对丈夫做过多要求。但这也恰恰是对女性最大的歧视,女性没有了自己的思想,没有了自己的生活,与男性地位严重不平等。
  3 毛姆对女性有偏见的原因
  在家庭上,毛姆出生于一个律师世家,很小时他就父母双亡,由他的叔叔抚养,在上学期间,因为他的矮小身材和口音而受到嘲笑,在这样一个缺少父母关爱的环境下,他的童年是悲惨的,而种种感情也反映到了后来的作品中。在婚姻上,他也是个不幸者,他爱的女人没有与他共同走入婚姻的殿堂,而是嫁给了一个有钱的男人。而他的妻子更是让他对婚姻失望至极,妻子整日热衷于社交派对,花钱购物,而他却要处理妻子花钱如流水所犯下的种种问题,这段没有爱的关系最终让他承受不住。在社会上,他与好友的爱情关系是不被世人接受的,他只能小心翼翼的藏着自己的爱,而压抑的情感更加深了他对女性的厌恶与排斥,这都体现在了他的创作中。
  4 结语
  本文通过解读《月亮与六便士》中三位女性的形象来分析作者毛姆对女性的偏见,同时也探索毛姆产生这种情感的可能原因。通过他所描绘的理想女性角色,从女性主義角度出发,女性应该具有女性意识,反抗不公平不公正的男权社会,努力追求家庭,追求婚姻,追求受他人尊重的权利,最重要的是,女性要坚持实现自己的梦想,独立自主,而不要完全依靠男性。
  参考文献:
  [1] Cheng Chen.A Psychological Study of Maugham as Reflected in The Moon and Sixpence[D].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11
  [2] 毛姆.月亮和六便士[M].傅惟慈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
  [3] 于凤高.毛姆写《月亮和六便士》表现爱情和艺术的冲突[J].名作欣赏,1998,(4):107-113
其他文献
摘 要:通关文牒,牒文种的分支之一,是古代通过关戍时所需的通行证。明代小说家吴承恩所著《西游记》里,唐僧师徒四人一路西行途经多国,所办事项经常需要用到各类文书,特别是通关文牒。通关文牒由古至今始终传承着,具有时代意义。  关键词:通关文牒;西游记;文书;小说  牒是中国古代官府往来文书的文种名称之一。原是文书载体名称,指用竹或木制成的短简。春秋时期已把用牒写成的文书称为牒,直到汉代,社会上仍有这个
期刊
摘 要:本教材在阐释观点时,引用了不少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素材,或作为例句进行解说观点,或进一步阐述观念。本文试图从教材内容的角度分析本教材,以期促进建国以来文艺学教材引用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素材分析的研究。  关键词:古代文学;理论素材;教材内容;文艺教材  对教材进行仔细研读后,读者发现本教材引用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素材主要集中在第一部分“总论”,共引用25次;“诗文、欣赏”共引用10次,“小说欣赏”共引
期刊
题记:在兴安岭三林区,猎手可以说进山打虎、打熊、打狼、打野猪等等,唯独对猞猁不用打,而是文绉绉地叫猎猞。  一  金虎知道胡所长已设好圈套等着自己往里钻,一旦自己中招,胡所长当三林区猎手终结者的春秋大梦就会实现。胡所长一到三林区担任林业派出所所长就许下诺言:要当三林区的猎手终结者。三林区是个十人九猎手的地方,民风彪悍,擅耍刀枪,这里的居民不少都是驿站人后裔,历史上狩猎一直是他们的主业。胡所长上任后
期刊
摘 要:方方的小说《涂自强的个人悲伤》以其尖锐的社会批判性而为人们广泛关注。同为“乡下人进城”题材,相较于路遥笔下《人生》中的高加林,作品在对涂自强这一人物形象塑造上的缺陷却限制了这部作品进一步走向深刻。运用对比分析的方法从心理活动的缺少、性格丰富性的欠缺、身份认同焦虑的缺失三个角度剖析,从而更加全面理性地认识这部作品。  关键词:涂自强;高加林;人物塑造;局限性  方方的小说以其冷嘲和尖刻的笔调
期刊
摘 要:《死魂灵》是俄国杰出的现实主义家果戈理的代表作。它揭露了19世纪俄罗斯封建农奴制下的社会现实并描绘了主人公乞乞科夫和各地主人性的缺失,集中体现了作为批判现实主义大家的果戈里对残酷社会现实与时代下鄙陋人性的苦心探索与深刻思考。  关键词:《死魂灵》;社会;人性;思考  小说《死魂灵》是对当时俄国社会的特定刻画,所描写的购买死魂灵的故事的情节,即投机商人乞乞科夫来到某市,结交地方官僚,向各色地
期刊
摘 要:荷马史诗中,与《伊利亚特》相比,《奥德赛》中的女性形象更加鲜活生动,其阴柔的气质更被部分评论家称为“写给女人的史诗”。从《奥德赛》的女性形象中,可以了解到古希腊时期的价值观、道德观以及女性在当时的地位,同时领略到形象各异的女性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诱惑;阻碍;帮助;自主性  《奥德赛》主要描写希腊英雄奥德修斯在特洛伊战争结束后历经磨难还乡的故事,但在他的还乡过程中,遇到的阻碍、诱惑以及得
期刊
摘 要:莫言的长篇小说《蛙》以计划生育问题为主题,展现了在中国现代化发展历程中历史理性与个体存在的冲突。基于此,从个体存在与现代性悖论、女性生存困境带来的无性别化以及人处于历史中的无力感三个角度着手,探讨小说《蛙》中所阐释的在历史现代化进程中个体存在的艰难,从而挖掘出更深刻的人性内涵。  关键词:现代性;个体生存;莫言;《蛙》  莫言通过《蛙》向我们继续讲述了高密东北乡的故事,但与以往的题材不同,
期刊
摘 要:在女性主义运动尚未兴起之前,男性权利凌驾于女性权利之上。男权社会对于妇女身心的压抑、禁锢和摧残的案例比比皆是。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兴起与女性的思想解放运动是密切相关的。本文主要是从女性主义批评的视角来解读作品的作者以及女主人公,她们独立、自由、坚强,展示了女性所具有的反叛性和颠覆性的力量。  关键词:女性主义;男权社会;女性解放;女性的独立意识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是以女性视角对作家以及作品进
期刊
摘 要:1932年傀儡政权伪满洲国成立后,众多日本作家来到伪满洲。在这里的生活和见闻便成了他们日后进行文学创作的素材。由于渡满的目的和经历不同,在文学作品中描述的满洲体验也不尽相同,但是他们却描绘出了相似的在满洲艰难生活着的日本人形象。为了对中国东北进行侵略而在中国入植的“开拓团”作为加害者,却在日本文学作品中被描绘成了“受害者”。本文以两位拥有满洲体验的作家的作品为例,通过分析其作品中描绘的日本
期刊
摘 要:《感化院的少年》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大江健三郎的长篇处女作,由十章组成,讲述了某个感化院的少年们的故事。学者大多在主题、主人公形象等方面对其进行研究,提及配角“逃兵”形象的论述相对较少。本文将通过分析这一容易被忽略的形象,来探索小说的深刻内涵。  关键词:感化院的少年;诺贝尔文学奖;大江健三郎;长篇处女作;逃兵  一般情况下,“士兵”往往是忠诚与正义的象征,“逃兵”则扮演着懦弱、贪生怕死的角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