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2017年浙江、上海两地的新高考完成了一轮实验, 他们完成的效果和实验中所遇到的问题对非试点地区的高中思想政治课有什么影响?这些影响对非试点地区的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又有什么启发?笔者从高考实验效果、学生选科、高校专业设置的专业选择面以及高中政治课“选考”“学考”时间的安排、教学内容变化、课堂变化、教师素养等方面提出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新高考试点;高中思想政治;策略
2014年国务院出台了新一轮高考改革的相关内容,试点首先在上海市和浙江省开始,2017年新高考改革终于落实在地,两个试点地方一轮高考已结束,改革实践的结果如何?对于政治这门科目学生选课状况如何?政治课应如何定位?
从2017年的高考录取状况来看,虽然浙江省出现了极少数考生的“误报”志愿事件,但是,总体两地作为我国高考改革的首批实验地区,第一轮高考实验较为平稳收官,不论是浙江实行的分段专业平行志愿录取,还是上海实行的院校专业组志愿录取,最终投档、录取结果,都基本符合考生的期待。[1]据统计,在2017届浙江高考学生中,选科比例分别为政治41.9%,历史43.5%,地理47.8%,物理35.8%,化学50%,生物50.1%,技术29.1%。[2]由此可见,“选考”政治科目的考生人数不是最少的。从院校设置的科目符合一门即可报考的专业选择面来看,政治学科选择面却是最低的,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高中政治课的选课情况;但选择面也没过分狭窄,能尽量保证有学生“选考”这门课。这与2014年各高校提出“选考”科目要求的专业(类)中,政治涉及设限专业(类)的13%相比有明显的提高。
追踪2014年至2018年浙江、上海两地实行新高考实验的相关报道和信息,不难发现,政治学科从最初的院校设置专业面选择率和学生“选考”率“双低”的情况下,几经调整有了一些改观,至少能尽量避免高中政治老师无课可教的状况,但总体情况仍不乐观。这对广大一线高中政治教师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如何正确认识新高考改革对高中思想政治的影响,以便更好地进行政治课教学也成了值得大家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
第一,要明确新高考改革下的政治课定位。高中思想政治课这次最大的变化是从文科的必考科目变成了“选考”科目。对高中政治课的教学也更强调以培养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为綱,包括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概而言之,作为公民培养的目标,对应思想政治素养的四个要素,就是要培养有信仰、有思想、有尊严、有担当的中国公民。政治学科核心素养是包含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三维一体”表达课程目标的新模式;是整合与呈现课程内容的逻辑框架;是规定与描述质量标准的关键依据;是引领和主导课程实施的主心骨。故此高中思想政治课不仅承担高考“选考”科目知识传承的作用,还承担着培育合格公民的重任。但是在高考改革前,高中思想政治课的课程价值一直被社会怀疑和否定,新高考改革也并没有改变部分学生和家长对政治课的排斥,这很不利于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的政治核心素养培养。在高校教育中政治课也是公共课,研究生和博士生考试也要考到政治学科的相关内容。为了与高校政治教育相衔接,作为基础科目的高中政治教学不能忽视,还应引起国家和社会的广泛重视。
第二,新高考改革对高中政治教学几个方面的影响及策略。
(1)考试内容的变化
原来的高中政治学生是以学业水平测试的形式完成高中学习任务,文科学生还要参加政治高考升学考试。改革后则考试设置为“学考”和“选考”。一般学生只要完成“学考”就行,参加升学考试的学生可“选考”相应的政治课内容。“学考”和“选考”都是同时进行,只不过“选考”的时间比“学考”时间长。学习的内容也发生了明显变化,由原来的四本必修教材和部分学校选修教材的学习,转变为选修课程和限制性选修课程的学习。必修课程包括:《经济生活》《政治生活》《生活与哲学》三个模块,相比过去的四本必修来说数量有所减少。限制性选修课程包括:《文化生活》《经济学常识》《国家和国际组织》三个模块。相对于不“选考”政治的学生而言教学内容变少了,负担减轻了。但对于“选考”政治学科的学生而言,考试内容更加丰富,学习的广度和深度有较高的要求。“选考”的学生要在高一高二两年的时间内完成六个模块的学习,则需要合理安排好学习时间,学校也要从高一新生学习一段时间之后安排学生进行“选考”科目的认定,以便做好相应的分层走班教学安排。无论是从学校的课程安排,还是从师资力量来说都有一定难度。特别是一些学校政治教师人数较少,高一开始的分层走班教学可能会加重教师教学负担。
(2)“学考”时间的变化
浙江省的高中政治“学考”改在每年的4月和10月,接近每学期的期中。如果按过去的教学时间安排教学,三个必修模块和三个选修模块的学习需要四个学期才能学完,考生首次参加政治“学考”只能在高三上学期的10月份,而第二次“学考”和“选考”安排在高三下学期4月份,这既不利于部分考生安排第二次“学考”或“选考”,也不利于其他考生在高三全力以赴的复习其他科目。其他省份在借鉴浙江模式时,当地的教育政策应注意安排好政治科目“学考”和“选考”的时间;在学校教学中也应适当增加高一和高二的政治课节数,这又会造成政治课与其他科目教学时间上的冲突。
(3)选课走班的变化
新高考改革后,高中政治“学考”的范围仅限于三个模块的必修课程,而“选考”的范围则还要包括限定性选修课程。这就给“学考”和“选考”的走班教学安排带来了一定的难度。高一学生也要尽快做好“选考”科目的认定,因为对于“学考”和“选考”政治学科的学生而言,学业水平要求不一样。学校也必须早早做好分层走班安排。何况要在“选考”之前完成限定性选修课程的教学,走班安排难度更大。而且,无论“选考”还是没有“选考”的学生都要进行分层教学走班。除了正常新授课的走班,还有后面的“学考”前和“选考”前的复习选课走班。这方面需求的学生超过一定的人数,无论是“学考”还是“选考”,复习选课走班,也肯定是要安排的,这也给教学工作增加一定难度。因此学校政治课程应尽量安排高一的时候开设必修课程和至少一门限制性选修课程的学习,高二第一学期则要开设剩余两门限定性选修课程的学习。 (4)课堂教学的变化
新高考改革后,由于“學考”和“选考”时间的安排以及“选考”政治科目的考生学习内容的增多,难度的增大,此外还有考试和其他活动占用课堂教学时间,使政治课堂教学时间捉襟见肘。这既给学校教学课时安排增添了负担,又对政治课教师提出了更多更高的新要求。如果政治课教师还按照过去的教法,则不能按时完成教学任务。这就要求政治课教师在新时代新形势下必须转变新观念,明确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不可越俎代庖。努力在学科教学中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学习,自觉地充分利用课上课下时间,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然而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老师努力提高个人素养,熟悉教材知识,合理有序恰当地统筹安排教学任务。特别是在高一的政治课堂教学中,教师尤其要注意发挥个人魅力、语言魅力、课程优势、学科特点等培养学生兴趣,以便学生更好的选课。为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导学案、小组互动、小组互助、学生参与授课、现代化教育手段、情景模拟和再现、扩展式学习等多种教育方法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和吸引力。总而言之,政治课堂教学不再单纯是知识传授型的学习,还应包括认识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学习,要求提高学生的搜集信息分析的能力以及综合实践能力。
(5)教师素养的变化
新高考改革对教师素养的要求就是不断地学习。既要学习新的教育政策,了解教育高考改革的相关内容,又要学习新的教材变化,吃透把握教材的内容。高中政治教师只有把握教育方针政策,才能更好地了解新高考改革,减少排斥心理,勇于投身于新高考改革的实践中,为新高考改革建言献策。对于教学内容,以往大多数教师只注重了对《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四门必修教材的研究, 而忽视了对选修课程的研究。现在考试内容改革为《经济生活》《政治生活》《生活与哲学》三个模块必修课程,与《文化生活》《经济学常识》《国家和国际组织》三个模块的限制性选修课程。《文化生活》退出必修课程的范围进入选修课程,这个变化对教师的影响不大;但对《经济学常识》和《国家和国际组织》两本教材很多教师还钻研不够,因此有必要倡导教师提前加强对两本教材的研究。再就是教师要注意如何提高政治课教学内容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这也是新高考改革的一个方向。
浙江和上海两地新高考改革的试点,为非试点地区提供了很多宝贵有益的经验。特别是新高考改革之后对高中政治教学带来一定的恐慌,现从两地试点情况来看恐慌情绪可以减轻,但仍不能消除。试点地区高中政治课教学的变化对“待改革地区”高中政治课教学有着诸多影响。希望通过不断分析学习和总结对“待改革地区”高中政治课教学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秋鹄书屋.上海浙江新高考改革:为何理想与现实的差距这么大?[EB/OL].(2018-07-15)[2018-07-01].http:∥www.360doc.com/content/18/0715/04/54981114_770456779.shtml.
[2]学魁中考状元帮.学生弃考物理,高考改革何去何从?[EB/OL].(2018-07-29)[2018-07-01].http:∥www.sohu.com/a/243890066_100159781.
[3]陈林福.新高考制度下高中教学遇到的挑战及应对之策的思考—以浙江省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为例[J].思想政治课研究,2015(1):106-110.
[4]国务院.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发〔2014〕35号[EB/Z].(.2014-09-03)[2018-07-01].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4-09/04/content_9065.htm
[5]季敏.新高考改革下对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思考[J].新课程(下),2015(6):214-215.
关键词:新高考试点;高中思想政治;策略
2014年国务院出台了新一轮高考改革的相关内容,试点首先在上海市和浙江省开始,2017年新高考改革终于落实在地,两个试点地方一轮高考已结束,改革实践的结果如何?对于政治这门科目学生选课状况如何?政治课应如何定位?
从2017年的高考录取状况来看,虽然浙江省出现了极少数考生的“误报”志愿事件,但是,总体两地作为我国高考改革的首批实验地区,第一轮高考实验较为平稳收官,不论是浙江实行的分段专业平行志愿录取,还是上海实行的院校专业组志愿录取,最终投档、录取结果,都基本符合考生的期待。[1]据统计,在2017届浙江高考学生中,选科比例分别为政治41.9%,历史43.5%,地理47.8%,物理35.8%,化学50%,生物50.1%,技术29.1%。[2]由此可见,“选考”政治科目的考生人数不是最少的。从院校设置的科目符合一门即可报考的专业选择面来看,政治学科选择面却是最低的,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高中政治课的选课情况;但选择面也没过分狭窄,能尽量保证有学生“选考”这门课。这与2014年各高校提出“选考”科目要求的专业(类)中,政治涉及设限专业(类)的13%相比有明显的提高。
追踪2014年至2018年浙江、上海两地实行新高考实验的相关报道和信息,不难发现,政治学科从最初的院校设置专业面选择率和学生“选考”率“双低”的情况下,几经调整有了一些改观,至少能尽量避免高中政治老师无课可教的状况,但总体情况仍不乐观。这对广大一线高中政治教师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如何正确认识新高考改革对高中思想政治的影响,以便更好地进行政治课教学也成了值得大家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
第一,要明确新高考改革下的政治课定位。高中思想政治课这次最大的变化是从文科的必考科目变成了“选考”科目。对高中政治课的教学也更强调以培养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为綱,包括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概而言之,作为公民培养的目标,对应思想政治素养的四个要素,就是要培养有信仰、有思想、有尊严、有担当的中国公民。政治学科核心素养是包含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三维一体”表达课程目标的新模式;是整合与呈现课程内容的逻辑框架;是规定与描述质量标准的关键依据;是引领和主导课程实施的主心骨。故此高中思想政治课不仅承担高考“选考”科目知识传承的作用,还承担着培育合格公民的重任。但是在高考改革前,高中思想政治课的课程价值一直被社会怀疑和否定,新高考改革也并没有改变部分学生和家长对政治课的排斥,这很不利于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的政治核心素养培养。在高校教育中政治课也是公共课,研究生和博士生考试也要考到政治学科的相关内容。为了与高校政治教育相衔接,作为基础科目的高中政治教学不能忽视,还应引起国家和社会的广泛重视。
第二,新高考改革对高中政治教学几个方面的影响及策略。
(1)考试内容的变化
原来的高中政治学生是以学业水平测试的形式完成高中学习任务,文科学生还要参加政治高考升学考试。改革后则考试设置为“学考”和“选考”。一般学生只要完成“学考”就行,参加升学考试的学生可“选考”相应的政治课内容。“学考”和“选考”都是同时进行,只不过“选考”的时间比“学考”时间长。学习的内容也发生了明显变化,由原来的四本必修教材和部分学校选修教材的学习,转变为选修课程和限制性选修课程的学习。必修课程包括:《经济生活》《政治生活》《生活与哲学》三个模块,相比过去的四本必修来说数量有所减少。限制性选修课程包括:《文化生活》《经济学常识》《国家和国际组织》三个模块。相对于不“选考”政治的学生而言教学内容变少了,负担减轻了。但对于“选考”政治学科的学生而言,考试内容更加丰富,学习的广度和深度有较高的要求。“选考”的学生要在高一高二两年的时间内完成六个模块的学习,则需要合理安排好学习时间,学校也要从高一新生学习一段时间之后安排学生进行“选考”科目的认定,以便做好相应的分层走班教学安排。无论是从学校的课程安排,还是从师资力量来说都有一定难度。特别是一些学校政治教师人数较少,高一开始的分层走班教学可能会加重教师教学负担。
(2)“学考”时间的变化
浙江省的高中政治“学考”改在每年的4月和10月,接近每学期的期中。如果按过去的教学时间安排教学,三个必修模块和三个选修模块的学习需要四个学期才能学完,考生首次参加政治“学考”只能在高三上学期的10月份,而第二次“学考”和“选考”安排在高三下学期4月份,这既不利于部分考生安排第二次“学考”或“选考”,也不利于其他考生在高三全力以赴的复习其他科目。其他省份在借鉴浙江模式时,当地的教育政策应注意安排好政治科目“学考”和“选考”的时间;在学校教学中也应适当增加高一和高二的政治课节数,这又会造成政治课与其他科目教学时间上的冲突。
(3)选课走班的变化
新高考改革后,高中政治“学考”的范围仅限于三个模块的必修课程,而“选考”的范围则还要包括限定性选修课程。这就给“学考”和“选考”的走班教学安排带来了一定的难度。高一学生也要尽快做好“选考”科目的认定,因为对于“学考”和“选考”政治学科的学生而言,学业水平要求不一样。学校也必须早早做好分层走班安排。何况要在“选考”之前完成限定性选修课程的教学,走班安排难度更大。而且,无论“选考”还是没有“选考”的学生都要进行分层教学走班。除了正常新授课的走班,还有后面的“学考”前和“选考”前的复习选课走班。这方面需求的学生超过一定的人数,无论是“学考”还是“选考”,复习选课走班,也肯定是要安排的,这也给教学工作增加一定难度。因此学校政治课程应尽量安排高一的时候开设必修课程和至少一门限制性选修课程的学习,高二第一学期则要开设剩余两门限定性选修课程的学习。 (4)课堂教学的变化
新高考改革后,由于“學考”和“选考”时间的安排以及“选考”政治科目的考生学习内容的增多,难度的增大,此外还有考试和其他活动占用课堂教学时间,使政治课堂教学时间捉襟见肘。这既给学校教学课时安排增添了负担,又对政治课教师提出了更多更高的新要求。如果政治课教师还按照过去的教法,则不能按时完成教学任务。这就要求政治课教师在新时代新形势下必须转变新观念,明确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不可越俎代庖。努力在学科教学中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学习,自觉地充分利用课上课下时间,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然而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老师努力提高个人素养,熟悉教材知识,合理有序恰当地统筹安排教学任务。特别是在高一的政治课堂教学中,教师尤其要注意发挥个人魅力、语言魅力、课程优势、学科特点等培养学生兴趣,以便学生更好的选课。为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导学案、小组互动、小组互助、学生参与授课、现代化教育手段、情景模拟和再现、扩展式学习等多种教育方法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和吸引力。总而言之,政治课堂教学不再单纯是知识传授型的学习,还应包括认识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学习,要求提高学生的搜集信息分析的能力以及综合实践能力。
(5)教师素养的变化
新高考改革对教师素养的要求就是不断地学习。既要学习新的教育政策,了解教育高考改革的相关内容,又要学习新的教材变化,吃透把握教材的内容。高中政治教师只有把握教育方针政策,才能更好地了解新高考改革,减少排斥心理,勇于投身于新高考改革的实践中,为新高考改革建言献策。对于教学内容,以往大多数教师只注重了对《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四门必修教材的研究, 而忽视了对选修课程的研究。现在考试内容改革为《经济生活》《政治生活》《生活与哲学》三个模块必修课程,与《文化生活》《经济学常识》《国家和国际组织》三个模块的限制性选修课程。《文化生活》退出必修课程的范围进入选修课程,这个变化对教师的影响不大;但对《经济学常识》和《国家和国际组织》两本教材很多教师还钻研不够,因此有必要倡导教师提前加强对两本教材的研究。再就是教师要注意如何提高政治课教学内容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这也是新高考改革的一个方向。
浙江和上海两地新高考改革的试点,为非试点地区提供了很多宝贵有益的经验。特别是新高考改革之后对高中政治教学带来一定的恐慌,现从两地试点情况来看恐慌情绪可以减轻,但仍不能消除。试点地区高中政治课教学的变化对“待改革地区”高中政治课教学有着诸多影响。希望通过不断分析学习和总结对“待改革地区”高中政治课教学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秋鹄书屋.上海浙江新高考改革:为何理想与现实的差距这么大?[EB/OL].(2018-07-15)[2018-07-01].http:∥www.360doc.com/content/18/0715/04/54981114_770456779.shtml.
[2]学魁中考状元帮.学生弃考物理,高考改革何去何从?[EB/OL].(2018-07-29)[2018-07-01].http:∥www.sohu.com/a/243890066_100159781.
[3]陈林福.新高考制度下高中教学遇到的挑战及应对之策的思考—以浙江省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为例[J].思想政治课研究,2015(1):106-110.
[4]国务院.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发〔2014〕35号[EB/Z].(.2014-09-03)[2018-07-01].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4-09/04/content_9065.htm
[5]季敏.新高考改革下对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思考[J].新课程(下),2015(6):214-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