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菲女士的日记》文体功能探究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imiandiadi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莎菲女士的日记》是丁玲早期创作的最有影响力的代表作,采用日记体小说的文体形式,使文本的真实性与虚构性达到了空前统一。心灵敞开式的自我表白,贴切地表现了一个时代的心灵欲求,文体功能获得了时代意义;大胆的心灵倾诉,从有效的视角自我呈现了叛逆女性形象,文体功能获得了凝聚意义;记录和书写主人公的亲历性感受,增强了文本的真实性和感受性,文体功能获得了表现意义。
  关键词:日记体小说 时代意义 女性视角 虚实统一
  
  《莎菲女士的日记》是丁玲早期创作的最有影响力的代表作,此文本以另类和前卫的姿态激起当时文坛的强烈反响。日记体小说勃兴于五四时期,并在千姿百态的五四文学乃至后五四文学中独树一帜,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一段时期内蔚然成风。《莎菲女士的日记》作为其中的经典文本之一,采用日记体小说的文体形式,大大地拓展了文本的意义。
  
  一、文体的时代意义
  
  中国现代日记体小说勃兴于五四时期,“五四”不仅是一个思想革新的时代,还是一个文体创新的时代。五四青年知识女性急于挣脱几千年来传统沉积下来的精神束缚,选择了日记体小说这种大胆的心灵敞开式的独白。那个时代开始关注个体尤其是女性个体具体而细微的生命存在,但是这具体而细微的个体的内容又被注入了时代与社会的价值意义。[1]
  小说在女主人公莎菲于十二月底的一个清晨对天气的抱怨中开始。“今天又是刮风!天还没亮,就被风刮醒了。”这是整篇小说唯一一段完整的环境描写,环境的总体特征是符合日常生活逻辑无处不在的细微限制和庸常的。从她的眼光可以看到她对环境的典型态度。生活激发了莎菲对生活的新鲜感却并没有给她以真正的出路,她无法忍受平庸的日常生活,所以倍感不快。这是五四文学中屡见不鲜的典型的不满与不快,也是五四青年的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心态。
  环境描写之后是大片的感情独白。莎菲对生活的理想主义集中体现在她的爱情纠葛中,尽管周围的人给了她无原则的爱护与迁就,但她希望人们因为深入的相互了解而互爱。她对别人的疏远其实正源于她对理想的人际关系的追求。日记体小说使作家抛弃了传统的以情节为中心,转入了以情绪为重心,他们认定“情绪不可不与内容并长,因为内容增加时,情绪者不仅与他同时增加,反而减少,则此内容之增加:不啻画蛇添足”[2](P296)。《莎菲女士的日记》与《狂人日记》有很多相似之处,但《莎菲女士的日记》较《狂人日记》的情绪内敛相比,更为焦躁和任性,这和狂人极其严肃的“凡事都须研究”是不同的。这个不同根源于莎菲思想的茫然和精神的恍惚。一个特殊时代的青年女性的精神困境在日记体中得到了充分展现,她对爱情对生活的理想追求贴切地表现了一个时代的心灵欲求,文体功能获得了时代意义。
  
  二、文体的凝聚意义
  
  在文本中莎菲把自己的情绪细致入微地写入了日记,没有刻意地选择和整理,展现了一个百无聊赖的病中女子的日常生活和心理世界。许多女性有过类似心态,我们走进莎菲的情感世界的时候,从她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看到了一个大胆追求情爱的女性在矛盾中放任自己毫无顾忌。伍尔芙说:“很多的感触、敏锐的理解仍然无济于事,除非她能由暂时的、个人性的东西中铸造出那持久不倒的建筑物。”[3](P91)生命本来就是一种具体的存在,在日记体小说中,主人公尽情地活在自己的世界里,着力地穿透个体的行为去领悟生命的价值。
  文本采用自我叙述视角,具有很大的透明度和真实性。它以莎菲为叙述主体,在叙述自己的苦闷和渴望得到凌吉士爱的整个过程,以对爱的所感、所闻、所思为视角,大胆地展示了对爱情的向往与追求。苇弟真挚热切地爱着莎菲,但却得不到任何回应,他的眼泪只是换取了她的怜悯,他的软弱只是使得她厌恶,莎菲不爱苇弟看似因为他的猥琐懦弱和不能真正地理解她,但是当南洋留学生凌吉士出现在她的视野中时,她的所有的理由便不攻自破了。凌吉士让莎菲“第一次感到男人的美”,看来莎菲不爱苇弟而迷恋凌吉士,很大程度是出于对男性外表的要求。当她明白凌吉士是一个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人后,还是不可救药地爱着他。最后无路可走,只能选择逃避,“我决计搭车南下,在无人认识的地方,浪费我生命的余剩”。女性在感知和选择爱情时考虑得更多的是非爱情因素,并无法避免地与自己的人生道路联系起来,这种典型的女性爱情观在日记体小说中得到了最真实的反映。
  丁玲的另一部日记体小说《自杀日记》与《莎菲女士的日记》有许多类似,其中的女主人公伊萨也是对生活有憧憬但在现实中又失意厌倦,从伊萨的心理独白中我们看到一个彷徨于自杀而又缺乏勇气的女性心理。梦醒了却无路可走!这是莎菲的悲剧,也是那个时代所有心灵上负着时代苦闷和创伤的觉醒了的知识女性的悲剧。
  
  三、文体的表现意义
  
  日记体小说是日记与小说的巧妙的融合,开拓了传统的情节小说向心理小说的蜕变。小说以三十四篇日记记录了女主人公的心路历程,在她生病的日子里其情绪的厌倦与孤郁一点一滴地真实展现在其中。
  小说是虚构的,重在通过故事情节来叙事,是一种公开性的文本;日记是真实的内心世界的记录,重在情绪的自我抒发,是一种隐密性的文本。由此看来日记与小说是两种对立的文本,但日记体小说使小说与日记实现了一种巧妙的融合。它采用了日记的结构形式,但是它又不同于极具隐秘性的日记,它作为一种公开性的文本,在选材上手法上具有一定目的性。日记体小说使文本在表现角度上具有了开拓意义,既达到了小说的公开性阅读效果,又实现了日记的真实性表达效果。
  在话语权上,日记体小说的文体形式使文本开拓了一个更为深刻的意境。苏格拉底认为:真理产生于对话。如果作家在用自己的写作探求真理的话,他的文体风格必然隐含着“对话性”。《莎菲女士的日记》中的主人公莎菲是以自我为中心并且注重表现自我内心的,她毫无顾忌的话语权只能在日记中实现。她在日记中向我们读者展示的是最真实的自我,我们透过她的日记看到了她百无聊赖而又在矛盾中挣扎痛苦的心理。五四是破旧立新的个性化时代,个体欲冲破周围的束缚和沉积的传统观念以实现自由的心灵,但终究还是在矛盾与苦闷中彷徨。莎菲作为有知识的青年女性,生活在五四那个特殊时期,有对理想自我的更高追求,但她同样有着古今女性对情爱千回百转的烦恼。这些在日记体小说中得到了最真实的反映,我们窥见了一个女性细腻善感的隐秘心理,同时如果作为一个女性读者,在读莎菲的日记时,我们不难找到自己生活的影子。日记体小说让读者的灵魂与主人公靠得更近,读者也更容易对文本产生共鸣。日记体小说使文本在挖掘深层心理和开掘潜在意识上具有了表现价值。
  丁玲创作《莎菲女士的日记》选用日记体小说的文体样式,文体对拓展文本价值具有了无法忽视的重要价值,文体对形象的塑造和意识的容纳都实现了一个新的高度。关于《莎菲女士的日记》的文体功能的课题还有许多新的研究增长点,深入研究下去,不仅有利于我们认识文体的内在价值,而且有利于我们探究日记体小说与其他小说样式的联系,拓宽小说文体研究的视野。
  
  参考文献:
  [1]罗晓静.论五四日记体小说——一种非典型小说的形态和话语特征.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4/04.
  [2]严家炎.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2卷)[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3]伍尔芙.一间自己的屋子[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2.
其他文献
摘 要:本文通过几道例题的解析指出,若应用恰当的数学原理,构建合适的数学模型,就可以避开繁琐的生物讨论,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生物遗传题 数学原理    在中学生物遗传题中常常需要计算某种基因型或表现型出现的概率,而这些概率的计算其实都是数学原理的正确应用。若能应用恰当的数学原理,构建合适的数学模型,就可以避开繁琐的生物讨论,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现举几例如下:    一、利用加法
近几年,高考试卷中出现了大量以“能力立意”为考查目的的新型试题,如应用题、开放性问题、信息迁移题等。考后的统计分析和调查表明,考生在这些题的得分比常规题要低得多,很多学校为了应付这种新的命题趋势就在高三复习阶段大量灌输这种新型试题。笔者认为:数学能力的提高需要经过长期的有目的有计划的培养才可显示出效果来。而大多学校平时仍然沿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导致学生的数学能力不但得不到有效的提高,其创新能力还遭
时间无所不在,计时单位却比较抽象。小学生时间观念淡泊,数字教学中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使其真正理解“时间是什么”。 Time is omnipresent, timing units are more ab
哈萨克斯坦冬性硬粒小麦在新疆试种初报李蓉,覃祥安,李新平(新疆农科院品种资源室,乌鲁木齐,830000)硬粒小麦又名杜隆小麦,是世界上宝贵的农作物资源之一。它与普通小麦相比,具有籽粒长,角质
政府采购作为政府进行财政支出管理的手段,随着社会与经济的发展,政府采购范围与规模在不断扩大。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政府采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近几年政府采购规模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