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我国不断深化新课程改革的趋势下,我国的初中教学如何才能真正与新课程改革达到较好契合一直都是我国教育界学者和教师关注的问题。本文立足于我国新课程改革的现状,结合自身教学经验,将对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与初中数学的契合进行系统论述,以期促进自身教学的进步。
关键词:初中数学 新课程 理念契合
数学教育一直是我国教育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教育发展过程中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只有数学教学更加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更加贴近新课改的标准,才能提高初中数学课的教学质量。因此,对初中数学如何与新课改的教育理念契合的探讨有其必要性。
一、以学生为本,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在新课程改革下,要求重视学生的主体性,所以,要从学生出发,一切以学生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促进课堂教学生活化,从而来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例如在学习概率知识时,就可以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如教师列举用掷硬币的方法决定小明和小丽谁去看周末的电影,任意掷一枚均匀的硬币,如果正面朝上,小丽去;如果反面朝上,小明去,历史上的数学家也做过掷硬币的实验,经过实验发现当次数很大时,任意掷一枚硬币,会出现两种可能的结果:正面朝上、反面朝上,而且这两种结果出现的可能性相同。这时,教师还可以让学生任意掷一枚均匀的小立方体 ( 立方体的每个面上分别标有数字 1,2,3,4,5,6),让学生自己试验,最后总结“6”朝上的概率是多少 ?通过上面两个游戏,让学生亲身实验,如果是连续掷两次均匀的硬币,教师与学生一起研究等可能的结果,如出现“一正一反”的概率为多少,如果将上面均匀的小立方体也连续掷两次,会出现几种等可能的结果,两次总数都是偶数的概率为多少,这样,教师就可以有效地进一步进入到学习概率有关知识的课堂中。这样,不仅可以营造轻松的教学氛围,而且可以构建良好的的师生关系,从而与新课程要求有效融合。
二、以探究为主,全面提升学生探究能力
对于初中学生而言,其已经具备一定的观察、归纳、探索和推理的能力,为此,教师就要利用学生这一生活经历,提升教学效果。此外,学生普遍学习积极性较高,探究意识较强,课堂活动参与较主动,但合作交流能力和探究能力有待加强,因此,为了适应新课改的要求,教学就要以探究为主。如在学习勾股定理时,学生已经学习过了一些几何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包括割补法),但运用面积法和割补思想
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还远远不够。部分学生听说过“勾三股四弦五”,但并没有真正认识什么是“勾股定理”。因此,教师可以组织以下探究活动:首先,利用投影显示一些示意图,让学生进行观察,引导学生从面积角度观察图形,让学生观察并发现各图中正方形的面积之间的关系。其次,学生通过观察、归纳就会发现结论。从观察实际生活中常见的图形入手,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通过对特殊情形的探究,得到结论,进而为课堂教学活动作铺垫。这样,一方面培养让学生独立观察,自主探究,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能力;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探索发现,让学生得到成功体验,激发进一步探究的热情和愿望。因此,这种探究式教学活动,让学生充分了解勾股定理,揭示直角三角形三边之间的一种美妙关系,将形与数密切联系起来,在数学的发展和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作用,并使相关知识得到延续,同时也是学生认识无理数的基础,充分体现了数学知识承前启后的紧密相关性、连续性。效果: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
三、融入数学文化,提升学生数学素养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提倡高中数学课程中设置“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并在适当的内容中提出对‘数学文化’的学习要求,设立‘数学史选讲’等专题”等内容。并具体提出了“数学文化应尽可能有机地结合高中数学课程的内容”。因此,这也正说明了数学文化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已经成为数学教学内容改革已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而且,我国作为一个文明大国,历史文化博大精深,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将数学文化渗透到教学过程中,不仅可以提升课堂教学的高度,而且还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在现有的教育环境下,纯数学与应用数学是理解世界及其发展的关键,为此,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要加强数学文化知识的渗透,创造适当的机会,将现实世界与数学有效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掘数学文化后的数学知识。例如:唐朝诗人李欣的诗《古从军行》开头两句说:“白日登山望峰火,黄昏饮马傍交河。”在这首诗中就隐含着一个有趣的数学问题,即将军饮马问题,这时教师可以将其转化为数学知识:诗中将军在观望烽火之后从山脚下的某一点出发,走到河旁边的某点饮马后再到宿营点,请问怎样走才能使总的路程最短?这样,既可以增强学生实践运用的能力,又可以帮助学生进行拓展迁移,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进而达到了课堂教学改革的目的。但在引入教学文化时,需要教师把握好时间,做到对数学史知识的适时适度应用,促进教学内容生活化、情境化,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知识基础与发展能力的有机结合,这对提高教学质量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因此,在教学过程要通过数学文化的教育,让学生了解人类杰出的智慧,深刻体会数学知识中所蕴涵的丰富的科学与人文价值,这样,不仅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而且可以体现了数学知识与数学文化的有效结合,体会数学服务于生活的理念,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总而言之,在初中数学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加强对新课改内容的研究,更新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 , 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让学生从真正意义上理解数学、掌握数学、欣赏数学,实现初中数学的教学与新课改的教育理念的完美契合。
参考文献:
[1]聂绍清.浅谈新课改与初中数学教学[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1,(41).
[2]谭宏安.新课改下初中数学教学研究与实践初探[J].新课程学习 ( 基础教育 ),2009,(06).
[3]徐晓俊.与初中数学新课改共成长[J].课堂内外:教师版,2011,(8).
关键词:初中数学 新课程 理念契合
数学教育一直是我国教育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教育发展过程中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只有数学教学更加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更加贴近新课改的标准,才能提高初中数学课的教学质量。因此,对初中数学如何与新课改的教育理念契合的探讨有其必要性。
一、以学生为本,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在新课程改革下,要求重视学生的主体性,所以,要从学生出发,一切以学生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促进课堂教学生活化,从而来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例如在学习概率知识时,就可以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如教师列举用掷硬币的方法决定小明和小丽谁去看周末的电影,任意掷一枚均匀的硬币,如果正面朝上,小丽去;如果反面朝上,小明去,历史上的数学家也做过掷硬币的实验,经过实验发现当次数很大时,任意掷一枚硬币,会出现两种可能的结果:正面朝上、反面朝上,而且这两种结果出现的可能性相同。这时,教师还可以让学生任意掷一枚均匀的小立方体 ( 立方体的每个面上分别标有数字 1,2,3,4,5,6),让学生自己试验,最后总结“6”朝上的概率是多少 ?通过上面两个游戏,让学生亲身实验,如果是连续掷两次均匀的硬币,教师与学生一起研究等可能的结果,如出现“一正一反”的概率为多少,如果将上面均匀的小立方体也连续掷两次,会出现几种等可能的结果,两次总数都是偶数的概率为多少,这样,教师就可以有效地进一步进入到学习概率有关知识的课堂中。这样,不仅可以营造轻松的教学氛围,而且可以构建良好的的师生关系,从而与新课程要求有效融合。
二、以探究为主,全面提升学生探究能力
对于初中学生而言,其已经具备一定的观察、归纳、探索和推理的能力,为此,教师就要利用学生这一生活经历,提升教学效果。此外,学生普遍学习积极性较高,探究意识较强,课堂活动参与较主动,但合作交流能力和探究能力有待加强,因此,为了适应新课改的要求,教学就要以探究为主。如在学习勾股定理时,学生已经学习过了一些几何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包括割补法),但运用面积法和割补思想
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还远远不够。部分学生听说过“勾三股四弦五”,但并没有真正认识什么是“勾股定理”。因此,教师可以组织以下探究活动:首先,利用投影显示一些示意图,让学生进行观察,引导学生从面积角度观察图形,让学生观察并发现各图中正方形的面积之间的关系。其次,学生通过观察、归纳就会发现结论。从观察实际生活中常见的图形入手,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通过对特殊情形的探究,得到结论,进而为课堂教学活动作铺垫。这样,一方面培养让学生独立观察,自主探究,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能力;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探索发现,让学生得到成功体验,激发进一步探究的热情和愿望。因此,这种探究式教学活动,让学生充分了解勾股定理,揭示直角三角形三边之间的一种美妙关系,将形与数密切联系起来,在数学的发展和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作用,并使相关知识得到延续,同时也是学生认识无理数的基础,充分体现了数学知识承前启后的紧密相关性、连续性。效果: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
三、融入数学文化,提升学生数学素养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提倡高中数学课程中设置“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并在适当的内容中提出对‘数学文化’的学习要求,设立‘数学史选讲’等专题”等内容。并具体提出了“数学文化应尽可能有机地结合高中数学课程的内容”。因此,这也正说明了数学文化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已经成为数学教学内容改革已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而且,我国作为一个文明大国,历史文化博大精深,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将数学文化渗透到教学过程中,不仅可以提升课堂教学的高度,而且还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在现有的教育环境下,纯数学与应用数学是理解世界及其发展的关键,为此,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要加强数学文化知识的渗透,创造适当的机会,将现实世界与数学有效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掘数学文化后的数学知识。例如:唐朝诗人李欣的诗《古从军行》开头两句说:“白日登山望峰火,黄昏饮马傍交河。”在这首诗中就隐含着一个有趣的数学问题,即将军饮马问题,这时教师可以将其转化为数学知识:诗中将军在观望烽火之后从山脚下的某一点出发,走到河旁边的某点饮马后再到宿营点,请问怎样走才能使总的路程最短?这样,既可以增强学生实践运用的能力,又可以帮助学生进行拓展迁移,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进而达到了课堂教学改革的目的。但在引入教学文化时,需要教师把握好时间,做到对数学史知识的适时适度应用,促进教学内容生活化、情境化,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知识基础与发展能力的有机结合,这对提高教学质量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因此,在教学过程要通过数学文化的教育,让学生了解人类杰出的智慧,深刻体会数学知识中所蕴涵的丰富的科学与人文价值,这样,不仅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而且可以体现了数学知识与数学文化的有效结合,体会数学服务于生活的理念,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总而言之,在初中数学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加强对新课改内容的研究,更新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 , 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让学生从真正意义上理解数学、掌握数学、欣赏数学,实现初中数学的教学与新课改的教育理念的完美契合。
参考文献:
[1]聂绍清.浅谈新课改与初中数学教学[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1,(41).
[2]谭宏安.新课改下初中数学教学研究与实践初探[J].新课程学习 ( 基础教育 ),2009,(06).
[3]徐晓俊.与初中数学新课改共成长[J].课堂内外:教师版,2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