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成功的教学不是强制,不是作为一种艰苦任务要学生去负担,而是要“使人愉快,要让一切教育活动具有乐趣,富有感情色彩”,心理学研究的结果表明:学生接受的信息量、思维活动与情绪有极大的关系,情绪高涨、精神愉快,则记忆增强,接受的信息量增多,思维活跃。同时,初中生是心身逐步发育的阶段,他们的特点是开朗、活泼、易动,对他们的长处教师要加以引导,不能采用满堂灌的方式来授课。否则,教师就难以与学生沟通,产生共鸣。使课堂气氛沉闷、压抑,课堂不再是传授知识的神圣殿堂,而变成了磨难场所。这样,极大限制了学生智能发展的潜能发挥。
【关键词】 初中信息技术 愉快 创设情景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前景即“情景”相联的,在实际的情景下进行学习,可激发学生的联想思维.好的情境,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撩起求知欲,使学生能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和索引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从而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起联系。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在人的心理深处,都有一种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创设愉快情境正是为了满足学生的需要。可见,创设愉快情境教学是符合现代教学规律和初中生的实际的。它能有效地渲染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的情感,并把情感作为贯穿于其中的一根红线,串联并带动起原有知识的教学,能力的培养、智力的发展。
1 巧妙设疑、鼓励质疑,诱发思维,创设愉快学习情境
质疑问难,本身就蕴含着思维的火花,也是学生学习的一种动力。古人语:‘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不疑则不进。’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看旧问题都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因此,要教学中我努力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鼓励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尤其是鼓励学生不盲从,不唯书,不唯师,大胆提出问题,善于质疑,点燃思维的火花,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教师设置的问题必须新颖有趣,有适当的难度,并富有启发性。创设问题情境要求教师能预测学生接受知识时可能存在的问题,抓住学生认知上的矛盾,选准问题的切入点,激发兴趣,引导学生积极探求;激化思维,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2 用生活中的事例生动的比喻或用小品创设愉快情境
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小品一般要短而精,占时二到三分钟,适合穿插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之中,信息技术的发展、人物轶事、有效的比喻、小游戏等等。多种形式的教学小品都是课堂教学的辅助材料,实践证明:这些小品能引起学生的大脑神经兴奋,强化并活化抽象、难理解的知识。比如我讲以文件的路径时,我请一位同学来说出他上学和回家的路线,将这种“路线”引申为查找文件的路径。再问路径是唯一的吗?你走不同的路线回家会不会迷路?学生在简单的比喻中愉快地接受新知识。
3 把竞争意识引入课堂创设愉快情境
初中生好胜心很强,他们都有争冠军、拿第一的渴望,即使在两个人的比赛中取胜也感到激动的和高兴,因此我把竞争意识引入课堂。在我的教学班中,我一般会把全班同学分成几个学习小组,在这一组中既有信息素养较好的,也有信息素养很差的学生,让他们在一起共同协作学习。对于某些问题我将它设计成抢答方式,本组其它学生可以补充,有时对一些易出错、模糊的问题展开辨认或讨论,比如,怎么的一部计算机才算是高性能的计算机?然后再由本组一位学生综合回答,这样辩论或讨论使问题得以澄清,这也是学生倍受欢迎的方法之一,每到此时,学生们兴趣盎然,跃跃欲试,踊跃发言。学生忽而屏息思索,忽而眉飞色舞。当然,回答问题出错也在所难免,可能造成不愉快,不过教师处理恰当及时鼓励,以充分信任的情感帮助其自我纠正,让其进一步思考,把可能出现的不愉快心情巧妙地化解,使其愉快地进入学习角色。
4 用生活中的名人轶事、生动事例的比喻创设愉快情境
曾经有一位教育家说过:“故事是学生的第一大需要。”教材中一些著名的实验、发现过程、名人轶事、历史故事、照片、插图等,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因素,是创设故事情境的优质素材。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若能应用故事情境,根据教学内容,穿插一些生动有趣的“故事”,不但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吸引学生进入教学情境,再现科学家们忘我的探索情境,还会从这些知识性、趣味性、思想性融为一体的“故事”中获取大量的德育素养,使他们逐步形成崇尚科学、崇尚仁人志士,勤奋学习、拼搏进取的思想品质。如:在讲授七年级上册的内容时,理论性的知识较多,教师可穿插讲讲“计算机之父”冯?诺依曼的故事,同学们比较熟悉的比尔?盖茨的故事,这些故事不仅丰富了同学们的知识,同时也让他们明白任何人的成功都必须付出辛苦的劳动,无形中提升了他们的德育素养。又比如我在讲文件夹时,我将文件夹比作某个同学的一个黄色的小书包,书包里装着几本课本,课本里还夹着试卷,这些课本就是小文件夹,试卷就是文件。这样可以引起学生的大脑神经兴奋,强化并活化抽象、难理解的知识。
总之,通过愉快情境的创设,使学生带着愉快的心情学习,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思维由内到外得到延伸,教学效果事半功倍。当然,愉快教学情境的创设远不止这些方法,只要教师在教学中不断的学习,不断发现、分析新问题,还会有更好的点子。
【关键词】 初中信息技术 愉快 创设情景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前景即“情景”相联的,在实际的情景下进行学习,可激发学生的联想思维.好的情境,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撩起求知欲,使学生能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和索引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从而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起联系。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在人的心理深处,都有一种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创设愉快情境正是为了满足学生的需要。可见,创设愉快情境教学是符合现代教学规律和初中生的实际的。它能有效地渲染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的情感,并把情感作为贯穿于其中的一根红线,串联并带动起原有知识的教学,能力的培养、智力的发展。
1 巧妙设疑、鼓励质疑,诱发思维,创设愉快学习情境
质疑问难,本身就蕴含着思维的火花,也是学生学习的一种动力。古人语:‘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不疑则不进。’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看旧问题都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因此,要教学中我努力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鼓励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尤其是鼓励学生不盲从,不唯书,不唯师,大胆提出问题,善于质疑,点燃思维的火花,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教师设置的问题必须新颖有趣,有适当的难度,并富有启发性。创设问题情境要求教师能预测学生接受知识时可能存在的问题,抓住学生认知上的矛盾,选准问题的切入点,激发兴趣,引导学生积极探求;激化思维,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2 用生活中的事例生动的比喻或用小品创设愉快情境
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小品一般要短而精,占时二到三分钟,适合穿插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之中,信息技术的发展、人物轶事、有效的比喻、小游戏等等。多种形式的教学小品都是课堂教学的辅助材料,实践证明:这些小品能引起学生的大脑神经兴奋,强化并活化抽象、难理解的知识。比如我讲以文件的路径时,我请一位同学来说出他上学和回家的路线,将这种“路线”引申为查找文件的路径。再问路径是唯一的吗?你走不同的路线回家会不会迷路?学生在简单的比喻中愉快地接受新知识。
3 把竞争意识引入课堂创设愉快情境
初中生好胜心很强,他们都有争冠军、拿第一的渴望,即使在两个人的比赛中取胜也感到激动的和高兴,因此我把竞争意识引入课堂。在我的教学班中,我一般会把全班同学分成几个学习小组,在这一组中既有信息素养较好的,也有信息素养很差的学生,让他们在一起共同协作学习。对于某些问题我将它设计成抢答方式,本组其它学生可以补充,有时对一些易出错、模糊的问题展开辨认或讨论,比如,怎么的一部计算机才算是高性能的计算机?然后再由本组一位学生综合回答,这样辩论或讨论使问题得以澄清,这也是学生倍受欢迎的方法之一,每到此时,学生们兴趣盎然,跃跃欲试,踊跃发言。学生忽而屏息思索,忽而眉飞色舞。当然,回答问题出错也在所难免,可能造成不愉快,不过教师处理恰当及时鼓励,以充分信任的情感帮助其自我纠正,让其进一步思考,把可能出现的不愉快心情巧妙地化解,使其愉快地进入学习角色。
4 用生活中的名人轶事、生动事例的比喻创设愉快情境
曾经有一位教育家说过:“故事是学生的第一大需要。”教材中一些著名的实验、发现过程、名人轶事、历史故事、照片、插图等,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因素,是创设故事情境的优质素材。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若能应用故事情境,根据教学内容,穿插一些生动有趣的“故事”,不但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吸引学生进入教学情境,再现科学家们忘我的探索情境,还会从这些知识性、趣味性、思想性融为一体的“故事”中获取大量的德育素养,使他们逐步形成崇尚科学、崇尚仁人志士,勤奋学习、拼搏进取的思想品质。如:在讲授七年级上册的内容时,理论性的知识较多,教师可穿插讲讲“计算机之父”冯?诺依曼的故事,同学们比较熟悉的比尔?盖茨的故事,这些故事不仅丰富了同学们的知识,同时也让他们明白任何人的成功都必须付出辛苦的劳动,无形中提升了他们的德育素养。又比如我在讲文件夹时,我将文件夹比作某个同学的一个黄色的小书包,书包里装着几本课本,课本里还夹着试卷,这些课本就是小文件夹,试卷就是文件。这样可以引起学生的大脑神经兴奋,强化并活化抽象、难理解的知识。
总之,通过愉快情境的创设,使学生带着愉快的心情学习,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思维由内到外得到延伸,教学效果事半功倍。当然,愉快教学情境的创设远不止这些方法,只要教师在教学中不断的学习,不断发现、分析新问题,还会有更好的点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