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科学救国”思潮的历史轨迹

来源 :中国学术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ngzhi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科学救国”思想是近代众多的救国方案之一,它从鸦片战争时期开始萌芽,经历了洋务运动时期、辛亥革命时期,到"五四"时期发展到了高潮。这一轨迹就是近代中国学习西方科学技术不断深化的过程。
  关键词:近代;科学救国;历史轨迹
  
  1840 年鸦片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无尽的耻辱,但是中国人并没有因此而沉沦下去,相反,中国人举起了"救亡图存"的大旗,提出了各种不同的救亡方案。与此相对应,各种社会思潮应运而生。"科学救国"思潮就是在这一特定的历史背景下产生和发展的。
  
  一、萌芽阶段:鸦片战争时期
  
  鸦片战争中,林则徐亲眼目睹了外国武器的先进,他认为英军"以其船坚炮利而称其强"、"乘风破浪是其长技"[1] 。同时,他也看到中国军队"器不良"、"技不熟"、"船炮之实实不相敌"的落后状况。在此背景之下,林则徐提出"师敌之长技以制敌"的口号。作为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第一人,林则徐率先吹响了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来救国的号角。
  魏源继承了林则徐"师敌之长技以制敌"的思想。1842 年,魏源出版了《海国图志》一书,他在序言中谈到写该书目的时说:"是书何以作? 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2] 。"师夷之长技以制夷"是该书的主题,全书五章中有三章与西方近代科学技术有关,用1/ 5 的篇幅来谈论西方科技,这在以往的书籍中是不多见的。同时,魏源还从对象上、内容上、措施上发展了林则徐的这一思想,使林则徐"师敌之长技以制敌"的思想更加丰富、更加完善。"师敌之长技以制敌"和"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中的"长技"是作为一种手段来为"制敌"或者"制夷"这一目的服务的,也就是说利用西方先进的科技来挽救中华民族,因此可以说"师敌之长技以制敌"和"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从本质上来看是"科学救国"思想,只不过当时对"长技"的理解还很肤浅,处于萌芽阶段。
  
  二、产生阶段:洋务运动时期
  
  洋务运动时期,冯桂芬、郑观应、王韬、薛福成、马建忠等早期维新思想家大都继承和发展了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他们认为当今欧洲英、法、德等国之所以强大,"为海上大邦,而讲求格致之学犹推独步"。[3]这里的"格致"就是指西方的近代科学。对于"格致"的作用,郑观应作了一个形象的比喻,格致与富国之间好像"琢玉"之利器,建屋之"栋梁"。所以他们大声疾呼"讲富强以算学、格致为本"。[4]只有大力发展科学技术,才能挽救危难的中国。冯桂芬是这方面的代表人物,19 世纪60 年代他发表了《校芬庐抗议》一书,在书中提出了一系列"变法"、"自强"的思想。他认为,明末清初翻译的意大利书籍和当时翻译的英国书籍已有数十种", 算学、重学、视学、光学、化学等,皆得格物至理。舆地书备列百国山川、厄塞、风土、物产,多中人所不及"。[4]他注意到西方科技的广泛应用,"闻西人海港刷沙,其法甚捷??又如农具、织具,百工所需,多用机轮,用力少而成功多,是可以资生。"[5] 因而他主张设立翻译公所,从西方科学著作中"择其有理者而译之",借以扩充采用西学之范围。由此可见,冯桂芬不只是在提倡"师夷长技",而是转向提倡格致之学了,他们对西方近代科学的理解已经从"器"、"技"层次提升到了学理层次,即自然科学层次。
  洋务派也接受了魏源的思想并且将之付诸现实。洋务派首先强调要学习和引进的是西方先进军事技术。曾国藩在奏折中宣称:"购买外洋船炮,则为今日救时之第一要务。"李鸿章在借"洋枪队"剿灭太平军的过程中深感西洋火器的威力,他在信函中明言:"望速平贼氛,讲求洋器","中国但有开花大炮、轮船两样,西人即可敛手。"[6] 因此,他们兴办了军事工业。1861 年曾国藩创办安庆内军械所;1862 年,李鸿章在上海成立洋炮局,这是我国第一所严格意义上的近代兵工厂。随后,江南制造总局、金陵机器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局等大型兵工厂相继成立。引进近代军事技术成为洋务运动初期的中心。在此过程中,洋务派认识到西方是由"富"而"强",主张中国应该努力引用西方民用技术,以解决国计民生问题。19 世纪70 年代以后,西方近代民用技术日益成为中后期洋务运动的重点。
  
  三、发展阶段:辛亥革命时期
  
  1911 年辛亥革命作为中国历史的重大转折, 产生了具有深远意义的影响,人们对中国的前途倾注了更大的热情。柏林大学教授梅加夫1918 年在中国留学生大会演说中断言:"中国受保守主义之统治,殆数千年,进步之微,盖不足怪,今日之急务,莫如科学精神之普及,俾思想之趋于一偏者,得其平衡,而后有进步可言。"当时,还在美国留学的任鸿隽等人对此说推崇备至,认为"其说颇是针发吾国人症结而药之",因此翻译介绍了大量的西方科学著作。科学救国不仅成了当时中国青年献身科学的口号,而且成为一种具有广泛影响的社会思潮。
  一是科学团体、科学期刊发展迅速。1909 年,蔡儒楷、张相文等27 名地理工作者组成中国地学会。1913年,中华工程师学会成立,詹天佑当选为会长。1914 年留美中国科学家任鸿隽等创立了中国科学社。1915年,中华医学会、中华医药学会成立。1918 年,中国化学研究会成立。各学会团体还先后创办了一些刊物,如《博物学杂志》、《卫生丛报》、《农学报》、《理科杂志》、《地学杂志》、《科学世界》、《中华工程师学会学报》、《中华医学杂志》等。这些学会团体和科技刊物把国外最新的科技成果介绍到中国,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维生素的分离研究、石油成因理论、无线电理论、电影和航空理论等,都相继传入我国。这些最新的科技知识的传入,拓宽了人们的视野,也更加坚定了人们"科学救国"的信心。
  二是心怀科学救国之志的留学人员增多。在1918年,1 124 名留美学生中,学习自然科学的有700 多人;而清华学堂庚款留美学生,学习理工的占62. 7 %。[7 ] 其中不乏一些为中国科学发展作出重要贡献的代表人物。如:侯德榜、熊庆来、李四光、蔡元培等。侯德榜在念中学时受到进步教师的影响而产生忧国忧民意识。有一次. 他在福州江边码头目睹成群的中国劳工被洋人奴役的惨状。老师告诉他,中国人受欺负,"全因清王朝腐败,政治黑暗,科学技术和经济落后。"他希望侯德榜"刻苦学习外国先进的科学校术,用科学技术来振兴我们的事业,振兴我们的民族。"[8 ] 这件刻骨铭心的经历使侯德终生难忘。他从此立下"科学救国"之志。1913 年,侯德榜清华学校毕业后,与同学16 人赴美留学。他选择学化学,以便将来能够实现自己"科学救国"的理想。
  
   四、高潮阶段:五四时期
  
  "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东西方文明产生了空前剧烈的碰撞和融合,思想解放更为广泛和深刻,知识分子对科学的认知与理解较之前人更全面更深刻,同时又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科学》杂志是"五四"运动最早的阵地。1919~1920 年出版的第四卷、第五卷连续发表任鸿隽、杨铨等人撰写的《科学与近世文明》、《科学与工业》、《科学与农业》、《科学与和平》、《科学与知行》、《中国科学的前途》等40 多篇论述科学的功能以及如何发展科学等方面的文章,使"科学救国"思想更加理论化和系统化。
  《曙光》杂志主编宋介连续在该刊上发表《完成与文明》、《科学与社会》、《天才与社会》等文章,阐述"科学救国"思想。
  而最主要阵地则是由陈独秀主办的《新青年》杂志。在这个阵地活动的代表人物主要有陈独秀、鲁迅、李大钊、胡适等,他们宣传新科学新思想,激励了中国人冲破旧的思想的束缚,寻求科学救国的道路。不过"五四"时期所提倡的科学救国思潮中的科学不等同于自然科学,是一种泛指,正由于这一点,它成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一面旗帜。陈独秀将民主和科学视为拯救中国的两大武器而大声疾呼:"科学之兴,其功不在人权再下,若舟车之有两轮焉"", 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9 ]他甚至断言,中国文化发展的出路必以科学为正轨。在新文化运动的宣传下,科学救国思潮达到它的高潮阶段,开始引起社会的广泛重视,引起了深层的文化变革,在文化心理层面树立起科学的权威性。
  总之,近代"科学救国"思潮的发展轨迹实质上就是中国人学习西方近代科学技术不断深化的过程。开始是经世派提出"师夷长技"的口号;接着洋务派继承和发展了这一口号,并掀起一个引进西方技术的实际运动;稍后,部分先进分子认识到西方船坚炮利的背后是发达的格致之学,从而将国人的科技观由"器"、"物"的物质层面发展到"理"与"学"的理论层面。当时,中国人都是在"西学中源"说和"中体西用"论框架内提倡学习西方科技的,还没有从根本上认识近代科学及科学文化的性质。到"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先进的中国人对这种中西文化心理的差异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广泛地展开了改造国民性的讨论,目的就是要改变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思维方式,用科学的精神来救中国,从而在心理层面树立起科学的权威性。
  
  参考文献:
  [1]筹办夷务始末(道光朝)卷八 北京:中华书局,1979。
  [2]魏源:海国图志:上册 长沙岳麓书社,1998。
  [3]郑观应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
  [4]郑大华:西学议-冯桂芬马建忠集辽宁出版社1994。
  [5]冯桂芬:校芬庐抗议,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
  [6]吴汝纶:文忠公朋僚函稿,莲池书院,1902。
  [7]李喜所:近代中国的留学生,人民出版社,1987。
  [8]李祉川、侯德榜:南开大学出版社,1986。
  [9]陈独秀:敬告青年、青年杂志,1941。
其他文献
摘要:作为西方语言学颇有影响的两种语言学理论,结构主义语法和转换生成语法都曾在语法学研究领域占据主导地位;比较结构主义语法和转换生成语法在产生背景,主要观点和研究对象及方法等几个方面的异同,可以看出二者微妙复杂的关系以及各自的优势和局限性,这有助于学习者更好地认识和理解语言的本质和发展。  关键词:布龙菲尔德;结构主义语法;乔姆斯基;转换生成语法    1.0引言    语法(grammar),是
期刊
摘要: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并提出了改善民生的具体目标。党的十七大所反映出的民生思想既与党的历代领导集体的民生思想一脉相承,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十七大提出的民生思想,对我党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同时,十七大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党的民生思想,并将其直接贯穿到社会建设中去,这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十七大; 民生思想;
期刊
摘要:明末清初才子佳人小说分别从才子的才情容貌,才子仕途的春风得意,才子爱情婚姻的幸运与幸福,甚至是占卜算命的预示与预演演绎着才子崇拜,进而标榜着才子的魅力与权威。  关键词:才子佳人小说;演绎;才子崇拜     许多学者认为明末清初才子佳人小说演绎的是才女崇拜,其实不然。赞美尊重女性不是他们的着重点,突出才子,突出男性对女性不可磨灭的召唤力与亲和力才是重中之重。才子佳人小说真正演绎的是男性崇拜,
期刊
当前工程造价存在的主要问题建设工程的周期性和规模性决定了工程造价的形成具有多次性,因此对工程造价问题的分析也应该分层次、分阶段的展开。    (一)建设工程前期    1、工程造价的确定与控制贯穿于项目建设全过程,但在决策阶段各项技术经济决策,对该项目的工程造价影响很大,特别是建设标准水平的确定、建设地点选择、工艺的评选、设备选用等,直接关系到工程造价的高低。有的项目业主对可行性研究缺乏科学的论证
期刊
任何管理方法,都要与管理对象及其与之相适应的管理目标相适应。现行的空军装备采办,没有很好地适应空军装备采办过程及其特点,必将对空军装备采办目标的实现产生不利影响。鉴于此,有必要设计一套比较完善的具有空军装备采办特点的财务控制模式,以充分发挥财务控制的作用。    一、空军装备采办财务控制模式建立的原则    1、责、权、利相结合原则。责、权、利相结合,是对空军装备采办财务控制过程实行的责任制管理方
期刊
摘 要: 智能交通系统是现在交通运输发展的趋势,就智能交通体系在国内外的发展状况做了简要的介绍,对中国如何发展智能交通系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关键词:智能交通; 运输系统    智能运输系统(Intelligent Transport System)的主要思想是将传统的交通系统看成是人、车、路的统一体,运用计算机、通信、人工智能、传感器等领域的先进成果来彻底改变目前被动式的交通局面,使人在
期刊
摘要:针对军队经济适用住房建设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和原因,提出对策性措施,旨在提高军队经济适用住房建设资金的使用效益。  关键词:军队;经济适用房;建设资金;管理措施    按照军委关于深化部队住房制度改革的要求,自1999年以来,全军部队经济适用住房建设先后启动,其资金管理已成为军队财务的一项新内容、新职能。由于开发和经营管理不规范,没有完整配套的法规制度,军队经济适用住房建设资金管理出现了一些不
期刊
摘要:清洁发展机制(CDM)机制在东京议定书的框架下已经显现成效,在显而易见的一系列效用之后,我们也觉察到自身制度层面以及CDM机制本身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有待我们分析和解决,立足于环境技术引进的最终目标,我们不难发现相关制度的缺失和各方主体意识淡薄已经成为制约相关环境技术在我国应用和推广的瓶颈问题。  关键词:清洁发展机制;环境技术;知识产权    一、清洁发展机制概述    清洁发展机制,简称CD
期刊
摘要:本文通过对装备采办过程中资产专用性的机会主义行为、投资不足现象及"敲竹杠"行为,探讨了资产专用性对装备采办的影响,并分析了解决我军装备采办中资产专用性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关键词:资产专用性;装备采办;合同管理    一、装备采办过程中基于资产专用性的机会主义行为    专用性资产或沉淀成本构成了军工企业在提供武器装备过程中的进入与退出障碍,在签订装备供货合同之前,军工企业必须审慎考虑专用性
期刊
摘要:闻一多是现代文学史上著名诗人,主张新诗应具有建筑美、音乐美、绘画美。其诗作《一句话》就是一篇内容美、形式美完美结合的精美诗篇,该诗一直是《大学语文》的必读篇目,它有多种多样的审美特质,对它进行美的分析,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欣赏能力,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激发学生的爱美之情,提高学生的创美之能。  关键词:一句话;内容美;形式美    闻一多(1899-1946),原名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