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试图通过查阅、整理、分析已有的研究文献,了解目前关于高校和谐师生关系研究的现状。通过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为我们将要进行的研究,作理论背景、研究内容以及研究方法等的准备,最终使我们的研究因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而看得更高,做得更好,对构建高校和谐师生关系提出更合适的建议。
【关键词】高校 师生 关系 理论
中图分类号:G8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283(2010)04-0181-01
1已有研究的现状
1.1 关于高校和谐师生关系的理论研究
学者们在借鉴不同的理论基础、框架和研究范式下,运用理论逻辑分析的方法,对“高校和谐师生关系”的核心概念进行了不一样的界定,研究了师生关系的类型、和谐师生关系的涵义、特点等内容,为高校和谐师生关系进一步的研究作了理论上的准备。
(1)高校师生关系涵义研究
从社会学的角度看,高校师生关系主要表现为大学师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为共同完成教育教学任务而建立的一种工作关系和组织关系。从心理学的角度看,高校师生关系主要包括师生间的认知关系,情感关系。师生间良好的认知关系和情感关系表现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和价值观方面的一致性和感情上的融洽。从伦理学的角度看,高等师生关系体现着师生双方各自应履行自己道德义务的关系。
(2)师生关系类型研究
有学者提出“我—你”的新型师生关系,这是一种互为主体的关系,主体间的内在相关性构成了对话的本质。李孔文总结了师生关系的三种范型:传统的“师尊生卑”关系;扭曲的“生主师仆”关系;应然的理性师生关系。单振生认为目前的高校师生关系类型包括两种:师道尊严型和知识传授型。
(3)不同视角下的师生关系研究
郑敏从文化社会学的角度对高校师生关系进行了研究。她认为高校校园文化中的两大主要文化群体为高校教师文化和大学生文化。于学友从社会学概念——主体间性的角度来看待师生关系。游景如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高校师生关系进行了理论研究。张云探讨了高校师生朋友关系的新模式。他认为师生之间的朋友关系模式是符合高校教学规律的师生关系最佳模式。
2 关于高校和谐师生关系的现状调查研究
有研究者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法,调查了高校师生关系现状。另有学者通过已有调查的数据对高校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彼此满意度、主体认知、地位差异、主动性、交往的频度与深度等师生交往的相关性进行概要描述。根据对调查结果的分析;还有学者进行了一项关于当前大学师生关系的抽样调查得出类似结论。
3 高校和谐师生关系影响因素研究
对于高校和谐师生关系影响因素的研究,有的学者或从经验认识,逻辑理性分析等角度探讨;有的学者则比较细致地进行了对比调查研究,探讨了不同自变量对高校和谐师生关系的影响。
3.1 差异分析对比研究
王佳权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考察了大学生师生关系的性别、专业、年级差异。并在问卷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师生关系各维度与学习动机各维度之间的关系。该研究结果表明:师生关系与学生学习动机的关系是相互的。
3.2 逻辑理论分析下的研究
冯宗侠认为,大学教师现有的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是造成师生交往不良的原因之一,包括师生定位上的偏差、教学方式单一、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的缺乏等。郑少君从教师和学生两个角度来研究影响因素。王守恒等据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具体探讨了造成大学师生交往淡漠的原因。卢秀平主要从教育管理的方向研究了影响高校师生关系的因素等。
3.3 干预研究
在对高校和谐师生关系的概念定义、特征分析以及影响因素的考察的基础上,不同的学者提出了从不同方面来构建高校和谐师生关系。
3.4 教师和学生干预研究
汤瑞华认为教师要彻底转变教育观念,视学生为真正平等意义上的“人”,这是建立新型师生关系的前提。王淑敏和张江丽则对教师提出了要求:1.深刻理解师生关系的含义;2.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理念等。构建高校和谐师生关系对于学生来说,最重要的是学生们要树立正确的师生观;郑少君从她的研究中提出,学生一要尊重教师;二要树立正确的利义观;三坚持以学为本。
3.5 学校或社会干预研究
卢秀平从教育管理角度全面论述了学校如何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树立科学发展观,更新教育观念,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依法治校,建章立制,规范管理等。
综上,上述学者们主要运用的研究方法包括文献法、问卷调查法、内容分析法等(对研究方法的运用是比较适当和全面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高校的教师、学生;各种有关高校和谐师生关系的文献;研究内容或问题涉及到高校师生关系的定义、和谐师生关系的定义、师生关系类型的研究、影响因素的分析以及对策的研究。此外,研究视角的多学科化,越来越多的学者突破单一的教育学领域,将师生关系放到心理学、社会学、文化生态学的视域中去考察,对师生关系的解释更加丰富、深刻。
4 已有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我们仍然发现了以往或理论或实践研究的不足:
首先,在研究方法上,研究者大多进行概念分析和理论建构,只有少数研究者以问卷形式进行调查分析。因而研究多停留在描述层面,缺乏实证性和可操作性。
第二,在研究内容上,大多数研究还属比较抽象的认识论上的研究,对一般意义上的师生关系阐述较多,很少对实践课题进行研究,也鲜有对具体情境中的师生关系如学生性别等对师生关系的影响、教师与特殊学生群体的关系等特定师生关系进行探究。
第三,不管是运用调查问卷的方式或理论分析的方法,对高校师生关系的现状的描述都只是停留在定性分析上,而没有从实证研究的角度,量化高校师生关系,提出一个类似幸福指数的数据。
5 进一步研究的展望
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针对以上以往研究的不足和缺憾,我们提出以下研究的展望:
第一,综合运用问卷调查法以及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对高校和谐师生关系进行定性和定量的研究分析。
第二,综合以上研究,界定高校和谐师生关系的涵义和特点,将和谐师生关系的维度具体化,并转化为可量化的项目体系,赋予不同的权重;在此基础上,构建高校师生关系和谐指标体系,通过问卷调查,得出高校师生关系的和谐度。从而描述目前高校师生关系的和谐程度。
第三,在调查问卷和访谈的基础上,探讨自变量学生的性别、年级、专业等对高校师生关系的和谐程度的影响,进行差异分析。
参考文献:
[1] 冯宗侠,《当前高校师生关系现状调查与思考》,《泰山乡镇企业职工大学学报》,2003(4).
[2] 郑敏,《高校师生关系的文化社会学思考》,《交通高教研究》,2004(6).
[3] 殷红、汪庆春、李良,《高等学校和谐师生关系研究》,《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3).
[4] 董步学、徐慧诠,《反思与重构——高校教师与学生群际关系现状调查与思考》,《高教高职研究.文教资料》,2007(10).
[5] 郑少君,《高校师生关系影响因素与构建对策初探》,《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4).
【关键词】高校 师生 关系 理论
中图分类号:G8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283(2010)04-0181-01
1已有研究的现状
1.1 关于高校和谐师生关系的理论研究
学者们在借鉴不同的理论基础、框架和研究范式下,运用理论逻辑分析的方法,对“高校和谐师生关系”的核心概念进行了不一样的界定,研究了师生关系的类型、和谐师生关系的涵义、特点等内容,为高校和谐师生关系进一步的研究作了理论上的准备。
(1)高校师生关系涵义研究
从社会学的角度看,高校师生关系主要表现为大学师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为共同完成教育教学任务而建立的一种工作关系和组织关系。从心理学的角度看,高校师生关系主要包括师生间的认知关系,情感关系。师生间良好的认知关系和情感关系表现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和价值观方面的一致性和感情上的融洽。从伦理学的角度看,高等师生关系体现着师生双方各自应履行自己道德义务的关系。
(2)师生关系类型研究
有学者提出“我—你”的新型师生关系,这是一种互为主体的关系,主体间的内在相关性构成了对话的本质。李孔文总结了师生关系的三种范型:传统的“师尊生卑”关系;扭曲的“生主师仆”关系;应然的理性师生关系。单振生认为目前的高校师生关系类型包括两种:师道尊严型和知识传授型。
(3)不同视角下的师生关系研究
郑敏从文化社会学的角度对高校师生关系进行了研究。她认为高校校园文化中的两大主要文化群体为高校教师文化和大学生文化。于学友从社会学概念——主体间性的角度来看待师生关系。游景如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高校师生关系进行了理论研究。张云探讨了高校师生朋友关系的新模式。他认为师生之间的朋友关系模式是符合高校教学规律的师生关系最佳模式。
2 关于高校和谐师生关系的现状调查研究
有研究者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法,调查了高校师生关系现状。另有学者通过已有调查的数据对高校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彼此满意度、主体认知、地位差异、主动性、交往的频度与深度等师生交往的相关性进行概要描述。根据对调查结果的分析;还有学者进行了一项关于当前大学师生关系的抽样调查得出类似结论。
3 高校和谐师生关系影响因素研究
对于高校和谐师生关系影响因素的研究,有的学者或从经验认识,逻辑理性分析等角度探讨;有的学者则比较细致地进行了对比调查研究,探讨了不同自变量对高校和谐师生关系的影响。
3.1 差异分析对比研究
王佳权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考察了大学生师生关系的性别、专业、年级差异。并在问卷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师生关系各维度与学习动机各维度之间的关系。该研究结果表明:师生关系与学生学习动机的关系是相互的。
3.2 逻辑理论分析下的研究
冯宗侠认为,大学教师现有的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是造成师生交往不良的原因之一,包括师生定位上的偏差、教学方式单一、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的缺乏等。郑少君从教师和学生两个角度来研究影响因素。王守恒等据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具体探讨了造成大学师生交往淡漠的原因。卢秀平主要从教育管理的方向研究了影响高校师生关系的因素等。
3.3 干预研究
在对高校和谐师生关系的概念定义、特征分析以及影响因素的考察的基础上,不同的学者提出了从不同方面来构建高校和谐师生关系。
3.4 教师和学生干预研究
汤瑞华认为教师要彻底转变教育观念,视学生为真正平等意义上的“人”,这是建立新型师生关系的前提。王淑敏和张江丽则对教师提出了要求:1.深刻理解师生关系的含义;2.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理念等。构建高校和谐师生关系对于学生来说,最重要的是学生们要树立正确的师生观;郑少君从她的研究中提出,学生一要尊重教师;二要树立正确的利义观;三坚持以学为本。
3.5 学校或社会干预研究
卢秀平从教育管理角度全面论述了学校如何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树立科学发展观,更新教育观念,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依法治校,建章立制,规范管理等。
综上,上述学者们主要运用的研究方法包括文献法、问卷调查法、内容分析法等(对研究方法的运用是比较适当和全面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高校的教师、学生;各种有关高校和谐师生关系的文献;研究内容或问题涉及到高校师生关系的定义、和谐师生关系的定义、师生关系类型的研究、影响因素的分析以及对策的研究。此外,研究视角的多学科化,越来越多的学者突破单一的教育学领域,将师生关系放到心理学、社会学、文化生态学的视域中去考察,对师生关系的解释更加丰富、深刻。
4 已有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我们仍然发现了以往或理论或实践研究的不足:
首先,在研究方法上,研究者大多进行概念分析和理论建构,只有少数研究者以问卷形式进行调查分析。因而研究多停留在描述层面,缺乏实证性和可操作性。
第二,在研究内容上,大多数研究还属比较抽象的认识论上的研究,对一般意义上的师生关系阐述较多,很少对实践课题进行研究,也鲜有对具体情境中的师生关系如学生性别等对师生关系的影响、教师与特殊学生群体的关系等特定师生关系进行探究。
第三,不管是运用调查问卷的方式或理论分析的方法,对高校师生关系的现状的描述都只是停留在定性分析上,而没有从实证研究的角度,量化高校师生关系,提出一个类似幸福指数的数据。
5 进一步研究的展望
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针对以上以往研究的不足和缺憾,我们提出以下研究的展望:
第一,综合运用问卷调查法以及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对高校和谐师生关系进行定性和定量的研究分析。
第二,综合以上研究,界定高校和谐师生关系的涵义和特点,将和谐师生关系的维度具体化,并转化为可量化的项目体系,赋予不同的权重;在此基础上,构建高校师生关系和谐指标体系,通过问卷调查,得出高校师生关系的和谐度。从而描述目前高校师生关系的和谐程度。
第三,在调查问卷和访谈的基础上,探讨自变量学生的性别、年级、专业等对高校师生关系的和谐程度的影响,进行差异分析。
参考文献:
[1] 冯宗侠,《当前高校师生关系现状调查与思考》,《泰山乡镇企业职工大学学报》,2003(4).
[2] 郑敏,《高校师生关系的文化社会学思考》,《交通高教研究》,2004(6).
[3] 殷红、汪庆春、李良,《高等学校和谐师生关系研究》,《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3).
[4] 董步学、徐慧诠,《反思与重构——高校教师与学生群际关系现状调查与思考》,《高教高职研究.文教资料》,2007(10).
[5] 郑少君,《高校师生关系影响因素与构建对策初探》,《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