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教学大纲指出,“数学教学中,发展思维能力是培养能力的核心”。这就是说数学课堂教学不仅要重视数学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利用数学知识这个载体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今天,教师该通过什么途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下面我就这几年的教学经验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 创设教学情境,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在课堂中,科学恰当地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创设情境,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动画、音乐、影像,图片等素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现以数学教材中《周长》一课为例进行说明。这是一节典型的数学概念教学课,教学目标是初步理解周长的含义。我在教学时,当运用蚯蚓爬行小盒一周的动态课件演示周长时,学生被深深吸引,自主地去比画。在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中,感悟周长,再通过反复观察,建立周长的表象,为下面课文进行的教学环节、体验周长、度量周长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基础。
二、 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是培养和发展创新能力的关键
兴趣是学习的重要动力,兴趣也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前提。如:在数学圆柱体的侧面积一课时,就可采用直观演示法、独立操作法,让学生自己利用手中的圆柱体模型去发现圆柱体的侧面积公式。学生在教学引导下,把已成圆柱体学具的纸壳展开认真观察,讨论十分热烈。“经过你的观察,圆柱体的侧面展开可能是什么形状呢?”这个问题一提出,立即激起了学生思维的浪花,启迪了他们的创造意识。有的说“是长方形”,有的说“如果圆柱的底周长和高相等,侧面展开就是一个正方形”,有的还说“如果沿圆柱体侧面的高斜着切开,可能是平行四边形”……我对学生的回答加以肯定后,又引导学生得出这样的结论:无论圆柱体侧面展开是什么形状,它的侧面积都是等于底面周长乘以高(侧面积=底面周长×高)。这样,通过教师的直观演示,学生的动手操作,将原本抽象、枯燥的问题具体化、形象化,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引起其浓厚的兴趣,启迪他们的创新意识。数学一般都比其他学科要抽象一些,这一点也常常使学生产生畏惧心理。特别是对八年级的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还比较弱,我们可以通过把数学问题生活化,以生活中的实际为例子,这样学生就比较容易理解,也比较容易产生兴趣。例如:在讲直线与平面垂直的时候,只是画图的话,学生很难明白,可以借助生活中的实际的例子来说明,比如旗杆垂直于地面等等,还可以让学生来举例子,学生们立刻就会活跃起来,能够举出很多例子。
三、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创新才能
学生是创新的主体,创新能力潜伏于每个学生之中。只有在适宜的环境和条件下,创新才会被激活,从而释放出来。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的生命活力在课堂中自由发展。因此,课堂教学必须给学生创设一种和谐、自由、充满活力的民主氛围,使学生人人有独创性,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知识基础情况,引导、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也是学习者团体中的一个平等成员。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实际上是一种相互探讨、共同学习和共同解决问题的活动。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不单只是让学生参与练习、回答问题的局部过程,也不只是认知参与和逻辑思维参与,情感意志因素和非逻辑因素也应该参与,从而帮助学生形成一种积极探索、孜孜以求的心态。总之,实施主体教育,主要途径是在课堂教学,关键所在的是教师转变教育观念。教师突破了传统教育的束缚,诚心诚意地把学生置于教育主体地位,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才会有创新能力,才能成为21世纪所需求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创新能力是在智力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综合能力,它是人的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人的创新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它已成为21世纪人才必备的素质之一。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每个教育工作者肩负的重任,而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阵地。因此,在教学中更应该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迁安市上庄初级中学)
一、 创设教学情境,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在课堂中,科学恰当地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创设情境,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动画、音乐、影像,图片等素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现以数学教材中《周长》一课为例进行说明。这是一节典型的数学概念教学课,教学目标是初步理解周长的含义。我在教学时,当运用蚯蚓爬行小盒一周的动态课件演示周长时,学生被深深吸引,自主地去比画。在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中,感悟周长,再通过反复观察,建立周长的表象,为下面课文进行的教学环节、体验周长、度量周长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基础。
二、 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是培养和发展创新能力的关键
兴趣是学习的重要动力,兴趣也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前提。如:在数学圆柱体的侧面积一课时,就可采用直观演示法、独立操作法,让学生自己利用手中的圆柱体模型去发现圆柱体的侧面积公式。学生在教学引导下,把已成圆柱体学具的纸壳展开认真观察,讨论十分热烈。“经过你的观察,圆柱体的侧面展开可能是什么形状呢?”这个问题一提出,立即激起了学生思维的浪花,启迪了他们的创造意识。有的说“是长方形”,有的说“如果圆柱的底周长和高相等,侧面展开就是一个正方形”,有的还说“如果沿圆柱体侧面的高斜着切开,可能是平行四边形”……我对学生的回答加以肯定后,又引导学生得出这样的结论:无论圆柱体侧面展开是什么形状,它的侧面积都是等于底面周长乘以高(侧面积=底面周长×高)。这样,通过教师的直观演示,学生的动手操作,将原本抽象、枯燥的问题具体化、形象化,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引起其浓厚的兴趣,启迪他们的创新意识。数学一般都比其他学科要抽象一些,这一点也常常使学生产生畏惧心理。特别是对八年级的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还比较弱,我们可以通过把数学问题生活化,以生活中的实际为例子,这样学生就比较容易理解,也比较容易产生兴趣。例如:在讲直线与平面垂直的时候,只是画图的话,学生很难明白,可以借助生活中的实际的例子来说明,比如旗杆垂直于地面等等,还可以让学生来举例子,学生们立刻就会活跃起来,能够举出很多例子。
三、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创新才能
学生是创新的主体,创新能力潜伏于每个学生之中。只有在适宜的环境和条件下,创新才会被激活,从而释放出来。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的生命活力在课堂中自由发展。因此,课堂教学必须给学生创设一种和谐、自由、充满活力的民主氛围,使学生人人有独创性,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知识基础情况,引导、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也是学习者团体中的一个平等成员。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实际上是一种相互探讨、共同学习和共同解决问题的活动。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不单只是让学生参与练习、回答问题的局部过程,也不只是认知参与和逻辑思维参与,情感意志因素和非逻辑因素也应该参与,从而帮助学生形成一种积极探索、孜孜以求的心态。总之,实施主体教育,主要途径是在课堂教学,关键所在的是教师转变教育观念。教师突破了传统教育的束缚,诚心诚意地把学生置于教育主体地位,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才会有创新能力,才能成为21世纪所需求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创新能力是在智力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综合能力,它是人的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人的创新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它已成为21世纪人才必备的素质之一。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每个教育工作者肩负的重任,而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阵地。因此,在教学中更应该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迁安市上庄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