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精细化管理,创高品质职校

来源 :广东教育·职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bca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精细化管理是一种管理理念,更是一种管理文化,要求以精心的态度、精细的过程,实现精品的结果。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到“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快车道中,中职学校教学质量管理如何与时俱进已成为学校管理者不可回避的现实课题。近年来,我校从办学实际出发,不断调整办学思路,积极探索精细化管理,取得了一些成效。本文拟对此进行梳理和思考,提出笔者对于中职学校精细化管理的浅见拙识,以资参考交流。
  一、加强常规教学管理,规范师生教学行为
  1.理念导航——规范教学行为的前提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实施教育教学精细化管理,思想引领是根本。“教学生学会做人,学好技能,为学生幸福而有意义的一生打下良好基础”,这是沙溪理工学校的办学理念。围绕这一理念,我们用全面育人的教育观、全面成才的学生观、全面发展的质量观来引领全体教职工,使之成为每一名教职工教育行动的内趋力。在工作过程中,我们着力创新工作思路,抓好、抓实行政干部队伍和教师队伍的建设,以期全体教职工以精细化教学管理思想指导教育教学工作,规范师生教学行为。
  2.制度建设——规范教学行为的保障
  制度是学校教学管理稳步、有序和有效运行以及规范教师教学行为的重要保障。在教学管理工作中,我们注重建章立制,严格规范日常教学行为,特别是加强对备课、上课、辅导、评改、考试等教学环节的督查和管理,进一步规范和深化巡堂制度、备课制度、课堂教学责任制、课堂教学信息反馈和教师教学评价制度、培优扶差制度、听评课制度等。修订《沙溪理工学校教学常规管理制度》,重点做好以下几个制度的执行和落实:
  (1) 坚持巡堂制度
  学校实施行政 部长 值日教师的巡堂制度,权责明确,分工细化,落实到具体的时间、地点和责任人。自实行以来,该制度对保证教学秩序的稳定,增强教师责任心,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等方面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2)严格备课制度
  学校一直严格备课制度,严禁无准备上课。无论是文化课,还是专业课,或是实操课、复习课,都要求教师必须备好每一堂课。
  (3)落实课堂教学责任制
  组织好每一堂课的教学是每一位任课教师的职责,也是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和工作责任心的具体体现。谁上课谁负责,无论是对学生的知识技能的传授,还是思想品德的教育,都是任课教师份内之事,责无旁贷,决不能推诿塞责。
  (4)完善课堂教学信息反馈和教师教学评价制度。
  推行教学信息反馈和教师教学评价制度,做到公开、公平、公正和准确,达到对课堂教学的有效监督和促进作用。该制度的执行,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5)听评课制度
  学校一直推行的听评课制度,在听课中,把随堂听课与听指定课相结合,听好班的课与差班的课相结合。在评课中,强化“三个关注”:一是关注学生,从学生学的角度评价教师的教,坚决摒弃课堂教学中的“做秀”现象;二是关注事件,取消形式主义,乱贴标签的评课方式;三是关注过程,开展叙事研究,促使其在评课活动中成长。我们通过听评课,引导教师学人之长,补已之短,积极探索上好课的方法和途径。
  (6)加强培优扶差
  进入我校学习的学生无论在思想品行,还是在知识能力上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因此,做好培优扶差工作是每位教师教学工作的重头戏。我们在各专业校企合作工作室基础上,成立了各专业各学科的兴趣小组,要求各专业部各科组指定能力强的老师担任辅导教师,利用课外时间给培优对象专门“开小灶”,让他们在专业技能和学科知识的学习上做领跑人,对有竞赛任务的专业或学科还要专门成立了竞赛队。在扶差方面,我们不放弃任何一个学困生,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学困生开展帮教、补课等扶差活动。
  3.教学监督——规范教学行为的措施
  常规教学管理是教学工作的重心,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基本保证。只有抓实着力点,追求精细化,才能确保管理高效益,教学高质量。为此,学校强化教学监督机制,实行常规检查与专项检查结合、督导听课与教师听课结合、信息反馈与及时处理结合等多种教学监督手段,将精细化管理、规范教学行为的举措落到实处。
  首先,常规检查与专项检查结合。为加强教学常规管理, 学校与企业技师、企业家、高校专家学者、教育界名家共建学校教学管理督导组。教学督导组与教务处、专业部通过常规教学检查、师生座谈会、听课等形式对教师授课计划的制订与执行,教案的书写与备课,课堂与实训教学,作业的布置和批改,课外辅导与补差等常规工作进行监督。为提高常规检查的实效性,我校在检查的过程中,注重专项检查与常规检查相结合,突出专项检查的重点。
  其次,督导听课与教师听课结合。教学督导组实施开放、公平的教学督导和质量评价。督导组采取“推门听课”的形式,了解课堂真实情况,发现问题,总结经验,促使教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督导组检查时,随机听课,及时评价和反馈。平时,校长、副校长、行政、部长、科组长则要协调分工听全校教师的课,尤其要侧重听新教师的课。通过听课,对学校课堂教学情况做出基本的分析,表扬先进,督促后进,以保证整体提高。
  此外,学校根据实际情况,要求每位教师,每学期至少上一节公开课,且听课不少于十五节。学校教务处还定期举办公开课观摩与评比活动,教学质量和课堂效率都得到较大的提高。
  再次,信息反馈与及时处理结合。学校在常规与专项检查、督导听课的过程中,通过教师座谈、问卷调查、学生座谈等形式建立了信息反馈系统。同时,也在各种教学评估中收集教学质量、教学管理水平、办学效益等反馈信息。教务处对收集到的信息,及时整理、分析、归纳,及时报主管教学副校长和校长,以便采取相应措施,改进教学实施过程中的不当环节,规范教学行为,提高教学质量。
  二、优化教学资源,实现教学环境精细化   1.加大硬件建设力度,打造优质教学环境
  精细化管理以“精、准、细、严”为主要特征,尽量避免生产过程中无用的消耗,并针对不足,进行持续改进。将这一理念应用于教学质量管理中,我们针对自身教学资源优势和不足,与政府部门、行业企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深入沟通,形成资源优势互补,互利互惠的发展建设联盟。如今,我们已经建成了中央财政支持建设的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实训基地、广东省财政资金支持建设的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实训中心、电子商务专业实训中心、动漫专业实训中心、会计专业实训中心、计算机网络专业实训中心,打造了中纺标CTTC中山检测中心,承办了服务当地经济转型升级的中山市休闲服装工程研究开发中心,创建了中山市网商联盟电子商务中心和中山市服装设计师协会,并引进企业先进的配套设备,制定了相应完善的设备管理制度,使其利用率、服务能力都发挥的淋漓尽致。
  此外,学校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积极参与中国·沙溪休闲服装创意园的建设;还与中山市职业技术学院根据“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成立了沙溪纺织服装学院。学校还通过承办的研发中心、设计师协会、检测中心等这些产学研合作平台,先后与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上海和鹰机电科技有限公司、中山市英仕服装有限公司等60多家科研院所和行业企业开展全面、深度和高端产学研合作,专业与产业企业深度融合,学校各专业的硬件环境建设全面提升,实现了教学环境的优质和精细化。
  2.加强平台机制建设,打造优秀教师队伍
  学校发展的根本是人的发展,即教师和学生的发展。我们知道,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落实精细化管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先决条件,只有使教师达到“学高为师、德高为范、以身立教、为人师表”的高境界,教学质量才能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
  因此,我们重视教师的自修和培训学习,并将之纳入教学常规管理工作中,与教学工作以及科研活动紧密结合,实现教学、科研和培训的“三位一体”,构建了培训、实践、反思、提高的教师校本培训模式,并鼓励教师进行学历进修和继续教育。至今,我校已有40多人完成了在职研究生学习,全部获得了硕士学位;21人参加了出国培训,110人参加了国培和省培,全部教都参与了教师继续教育市镇校三级培训,每年还有一大批教师考取技师或高级技师,袁超老师还成为全国十佳制版师,现在专业教师中“双师型”比例达98%。每年学校都安排教师到企业实践或在校内教学工厂中带项目,参与企业的生产过程,如服装专业教师杨珊担任杉杉集团意丹奴品牌的设计总监,高佳杰老师担任中山市尚道服饰有限公司设计总监等,成为专业教师成长的典型案例。同时,学校大力推进名师工程,效果显著。陈仕楷校长、冯子川副校长分别被评为第二届“中山市名校长”、“中山市名教师”,成立了名校长工作室、名教师工作室。在教学技能和竞赛辅导方面,也涌现出一大批全国和省职业院校教师说课大赛获奖教师、全国和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优秀指导教师。
  在优化教师组合的过程中,学校推行“教代会选专业部长,专业部长选班主任,班主任选科任教师”的“优化组合制”,打造“有为才有位,有位更有为”的教师团队,形成以“以学校为家、以工作为乐、以奉献为荣”的行政班子。
  我校还聘请了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副主席张肇达、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染服系主任肖文陵、全国十佳服装设计师董怀光等20多位全国知名服装设计师、专家学者和企业生产技术管理人员担任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专家,把这些专家名师引进学校,建立名师工作室,现已建成名师工作室有13个。此外还定期开设学生与名师直接对话的“名师讲堂”,让师生近距离接受名师的指导,提升教师和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引领专业发展。
  三、教学改革精细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沙溪是中国休闲服装名镇,近年来,沙溪理工学校紧紧依托和服务当地产业,坚持教学改革创新,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创立了“专业对接产业链”的人才培养模式,即“专业教学对接产业链、实训中心对接产业链、专业拓展对接产业链”。主要体现在八个方面的对接: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与岗位对接,教材与技能对接,教室与车间对接,老师与师傅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行为习惯与职业素养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学生在校内教学工厂、工作室和教学实训车间做中学,学中做。
  1. 专业教学对接产业链,促使教学改革全方位推进
  “把课堂搬进车间,让学生上课就是上岗。”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促使教学改革全方位推进,实现了“教学过程对接生产过程”。
  (1)教学模式方面,学校引入企业进校园,建设“教学工厂”或“教学实训车间”, 开展生产性实训,把课堂搬进车间,让学生上课就是上岗,让专业教师与企业技师共同制定和实施教学计划。
  (2) 教学内容方面,聘请行业企业专家与学校专业课教师共同建立了与岗位技能相对接的课程体系和课程标准;完成了以典型工作任务为主线、业务流程为顺序的核心课程和教材建设,开发了一系列与企业对接的校本教材,教师主编或参编出版教材67本,校本教材32本,其中服装专业的《女上装纸样设计与立体造型》、《服装设计款式图表现》两本教材被评为全国中职学校创新教材。
  (3) 教学实施和教学方法方面,以企业生产任务为教学和实训项目,开展产学研一体化实训,实行项目教学、仿真教学、一体化教学,让学生在真实的工厂和车间环境里“做中学”、“学中做”,让教学在完成真实产品开发或生产中开展,让“学生作品转化为企业产品,企业产品再转化为市场商品”,从而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实现工学全面对接,达到校企共育人才的目的。
  (4) 教学手段方面,建成了数字化教学资源及共享平台,教学资源包涵教学设计、课件、视频、二维和三维动画、在线测试等内容,师生可以利用丰富的数字化教学资源进行辅助教学和自主学习,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和教学效率。
  (5) 教学评价方面,邀请企业技师参与评价教学效果,同时,结合项目的完成情况来评价教学效果。   2. 实训基地(中心)对接产业链,实现实训教学管理精细化。
  我校把企业生产线引进学校,在实训基地(中心)建 “教学工厂”或“教学实训车间”,严格按生产流程和岗位要求来配置设施设备,同时根据教学实训需求,引进具有代表性和先进性的生产线。如我校近年引进的英仕婚纱晚礼服生产线、和鹰单量单裁自动裁剪生产线等都具有以上特点。通过引进企业生产线,实现了校企深度合作和工学零距离,培养出了技能过硬的学生,也实现了实训教学管理精细化。
  3. 专业设置和专业拓展对接产业链,办有吸引力和生命力的专业
  我校根据服装产业发展和市场人才需求,服装专业对应服装产业链中设计、生产、检测、营销等各个环节,开设了服装设计、服装制版、服装工艺、生产管理、服装模特、服装展示、服装营销、服装电子商务等专业或专门化方向,还依托服装检测中心开设了全国中职学校中唯一的服装检测专业。另外,我们尽可能地进行专业间的资源整合和校企合作,如:服装、计算机、电子商务等专业与引进的中山暴风科技电子商务公司合作开展电子商务专业真实业务实训;汽车专业引进了一个二类企业,在校内开展整车维修、钣喷等一体化生产性实训。总之,专业设置和专业拓展紧紧对接产业的发展和需求,及时调整专业方向,改造老旧专业,新增新兴专业,办有吸引力和生命力的专业。
  四、教研科研精细化,促教兴校创品质
  我校始终坚持教科研促教兴校的战略,以教科研为引领,以课题研究带动全校教科研的蓬勃开展,推动了学校教育教学改革。“课题课题,解决问题”,我们始终把教育教学中遇到的各种问题、难题作为教科研的课题来研究,每周必有教研会,每人都有小课题,年年都有立项课题。
  近年来,学校教科研成绩裴然,果实累累,教学成果《“专业对接产业链”服装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荣获2014国家职业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案例在国家级刊物《中国职业技术教育》杂志刊登;有10项课题成果获省、市教科研成果一、二、三等奖。在研课题中有2项为国家级课题之子课题,7项课题为省级立项课题,4项为市级立项课题,16项市级立项小课题。由学校老师主编及参编出版的教材和书籍有72本,《文化自信下的职教自强之路》《职业教育的创新与实践》陆续出版,成为学校教科研可贵的财富。学校老师获奖及发表的论文达130多篇;25名教师参加三年来 “创新杯”教师信息化教学设计和说课大赛,13人获得全国一等奖,20人获全省一等奖;精品课、微课屡屡获奖。精细化教科研活动的开展,大大提升了教师教育教学的能力和水平,推动了学校和专业品质发展。
  精细化管理是一门科学、一种艺术,更是一种境界。学校的精细化教学质量管理不仅要管结果,还要管住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关键点位。在我们严抓教学质量的建设中,沙溪理工先后走出了三位中山市十杰市民、多名中山市十杰青年、国家和省市劳动模范,共培养了三万多名既全面又专业,既擅长合作又能独挡一面的中高级技能人才和管理人才。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当我们不断改变传统的粗放型管理方式,脚踏实地,力求“精细”,并持之以恒的坚持下去,终会内化为教育者的一种品质,这种品质将会对我们的学校和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其他文献
〓〓一百多年前,先贤梁启超疾声呼吁:“少年强则中国强。”而欲得中国少年之“强”,又必待教育之强大而后才能实现。放之四海,个中道理不待辩而自明。唐朝韩愈有言:“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在教育事业中,教师是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今年教师节前夕,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胡春华深入中山大学慰问一线教师时强调:教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所以,欲得教育强大,必待师资之强大而后才能成功。一言以蔽之:强国
12月5日,广东省教育研究院和广东省旅游职业技术学校联合举行广东中职学校历史课教学状况调研座谈会。国家教育部职业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刘义国,研究员夏飞,广东教育研究院副院长朱仲庆参加会议,共邀请广东省旅游职业技术学校、广东省电子职业技术学校、广东省轻工职业技术学校、广州市旅游商贸职业学校、广州市纺织服装职业学校、广州市幼儿师范学校、广州市财经职业学校、南海区信息技术学校、东莞理工学校、台山联合中专、
摘要:本文以珠海市南屏中学(珠海曾正理工学校)为例,就学校现状、存在问题进行探讨,并分析原因,寻找相应的改革措施。城乡结合部职业教育问题如果得到及时研究,并积极改革创新,能够从实际出发找到适合学校自身发展的路子。职业学校规模小专业少不是问题,关键在于是否以学生为中心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及途径。  关键词:城乡结合部;职业教育;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1422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太阳底下最崇高的职业。长期以来,广大教师坚守信念、恪尽职守、辛勤耕耘、无私奉献,一支粉笔染双鬓、三尺讲台度春秋,为教育事业发展、为亿万学子成长付出了无数心血,谱写了一首首可歌可敬的奉献之歌。为庆祝我国第32个教师节,进一步营造尊师重教、崇智尚学的良好氛围,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教师节重要讲话精神,本刊特呈上教师节系列活动亮点及我省打造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的新举措。  习
广东海燕电子音像出版社的中职教材经过10年的发展,已具有一定的规模,在社会上享有一定的声誉,是广东省教育厅推荐使用的教学用书。目前已出版有语文、数学、英语、计算机专业、旅游专业等五个系列,共71种,年销售总量超百万册。各系列教材均由职教专家、专业教授和一线的职校资深教师共同编写,为中职教学量身订做,内容选取深浅适宜,讲述方式生动易懂,并注重实际应用和技能培养,在专业教材中引用大量实际案例,充分体现
一、引言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教学改革是我校近三年的重点科研课题,《网站建设与管理》这一课程是本课题下的一个实验课程。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教学方法是凸显《网站建设与管理》的岗位技能和相关技术应用能力的课程。  按照“职业能力分析——典型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分析——学习领域——学习情境”的思路,我们完成基于工作过程的《基于工作过程的网站设计与制作》教材开发及学习情境的设计工作。本着以具有综合职业能
所谓高阶思维,是指发生在较高认知水平层次上的心智活动或认知能力。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不仅是知识信息时代对人才素质提出的要求,还是培养学生具有时代发展需要能力的重要途径。那么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呢?  一、从求异性思维入手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突破自己已有的思维定势或思维方式去阅读思考,鼓励学生另辟蹊径,以促进学生高阶思维的发展。  如统编本五年级下册《人物描
五羊迎宾襄盛举,志同道合谋发展。11月30日~12月1日,由全国新建本科院校联盟理事会主办、广东白云学院承办的全国新建本科院校联席会议暨第十四次研讨会在广州隆重举行。来自全国150多所新建本科院校的400余名代表参加了会议。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职教组组长、中山大学原校长黄达人,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杨银付,广东省教育厅副巡视员胡振敏,广东省教育厅高教处处长郑文,全国新建本科院校联盟首届理事长、
5月23日,由广东省教育厅批准、广东省高职创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主办、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承办的2014年广东省高职院校创业教育教师研究能力培训会在珠海召开。广东省教育厅高教处调研员吴念香,省政协副秘书长、广东中华职教社常务副主任兼秘书长黄庆勇以及来自全国职业教育领域的专家学者和省内36所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骨干教师等共120余人出席了会议。此次会议既是贯彻落实实施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及中共中央政治局
2011全国人力资源市场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周启动    11月20日至12月4日,全国人力资源市场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周活动将在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同步举行。本次就业服务周活动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主办,中国人才交流协会、全国人才流动中心承办。重点面向2012年高校毕业生,以“政策促就业,服务助成功”为主题,旨在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央关于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方针政策,充分发挥人力资源市场作用,为高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