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东方红》(集体词,陕北民歌原曲)由一首民歌小调被推上“圣歌”地位,始自“文革”之前的一九六四年,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为此开了头。“文革”开始后,《东方红》的地位越来越特殊。在毛泽东检阅红卫兵的群众集会上,在中共的代表大会上,在国庆节、五一劳动节的庆祝游行中,毛泽东都是在《东方红》的乐曲声中出现在公众面前,这成了一种象征。
每天清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以《东方红》开始,夜间则以《国际歌》结束。一九六六年“破四旧”狂潮中,北京三十四所中学的学生,一度筹备将北京市改名为“东方红市”,被周恩来总理得知后劝停。一九七○年四月二十四日,中国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卫星上播放的乐曲,是《东方红》。
那是一个红色海洋的时代,那是一个个人崇拜的时代。
没有人统计过,在一九六六至一九七六年中国大陆公开演唱的歌曲中,在歌词中找不到“毛主席”或“毛泽东”这仨字儿的会有多少?很可能,不会超过1%。
歌颂毛主席的红太阳颂歌,是那个年代数量最大、流行面最广的歌曲。当时,全国人民每天要“早请示,晚汇报”,跳“忠字舞”,连住在广州宾馆的日本外宾也不能例外,宾馆的老员工不时看到日本外宾在吃饭前对着毛主席的画像大喊:“翻身不忘共产党!”有时他们啃着鸡腿也照样高喊:“毛主席万岁!”
地位仅次于《东方红》的颂歌是《大海航行靠舵手》(李郁文词,王双印曲)。许多人以为这首歌是“文革”的产物。这是一个误会。《大海航行靠舵手》创作于一九六四年,产生于举国上下“学毛著”的热潮中,原名《干革命靠的是毛泽东思想》。一九六四年六月,周恩来总理陪同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崔庸健委员长到哈尔滨访问,迎宾文艺晚会上,王双印唱了这首歌。演出结束后,周恩来把王双印叫进贵宾室,说“这首歌写得好,曲调明快,歌词形象生动!”他还就个别音符是否可改用切分音提出了建议。一九六五年初,《红旗》杂志发表题为“大唱十首革命歌曲”的社论,《大海航行靠舵手》名列榜首。
《敬祝毛主席万寿无疆》也是“文革”中几乎人人会唱的颂歌。原本是天津南开大学红卫兵的战歌,由劫夫谱曲,后改了词,从红卫兵向毛泽东表忠心的社团歌曲,变成了普遍适用的领袖颂歌。一九六八和一九六九年,大跳“忠字舞”的热潮中,此歌是各地编舞的主要伴奏歌曲。
流行极广的《太阳最红,毛主席最亲》(付林词,王锡仁曲)写于毛泽东逝世后,是一首音域宽广、境界宏大的合唱作品,在一九七六年一大批怀念伟人的歌曲中脱颖而出,独领风骚。此时,已经是歌坛领袖颂歌风的尾声。
红卫兵歌曲,是另一个“文革”产物,按当时的政治术语,可称为“文革”中的“新生事物”。
红卫兵歌曲最初产生于清华大学附中,主旨是打翻旧世界,其宣言“革命就是造反,毛泽东思想的灵魂就是造反……一句话,敢造反”。因此,这类歌曲充满了杀气,多采用大调式,它的特点用四个字可概括,即“高、快、硬、响”。
较早出现、也是最为知名的红卫兵歌曲,当数北京大学附属中学红旗战斗小组严恒所作《革命造反歌》,共三段:
拿起笔,作刀枪,集中火力打黑帮。革命师生齐造反,文化革命当闯将!
忠于毛主席忠于党,刀山火海我敢闯。革命后代举红旗,主席思想放光芒!
歌唱毛主席歌唱党,党是我们亲爹娘。谁要敢说党不好,马上叫他见阎王!
三段词唱完后要高喊一声:“杀!杀!杀—— 嘿!”
从一九六六年底到一九六八年红卫兵运动鼎盛时期,许多红卫兵组织都创作了自己这一派的“战歌”和歌颂自己造反纪念日的颂歌。歌词中满目都是“保卫毛主席”,“冲冲冲”、“杀杀杀”、“造反造反造反”、“开炮开炮开炮”等词,歌曲则一律为大合唱、进行曲、高快硬响、刀枪齐举。但历史的无情之处在于,这些歌没隔几个月即被遗忘。许多年后,当那场浩劫终于过去,许多人会记起颂歌的旋律、语录歌的旋律、样板戏的旋律,甚至,有些歌再唱起来依然会让人动情,但是没有人会忆念起这些杀气腾腾的红卫兵歌曲。
“文化大革命”流行歌曲中最為荒唐的一首,大概要算专供“牛鬼蛇神”们唱的《嚎歌》(也叫《认罪嚎歌》)。
一九六六年,曾任文化部副部长的陈荒煤和作曲家周巍峙被一同关在一个大庙里,不知从哪里送来一首歌词,要周巍峙谱曲,并由他教唱,歌词为两段:
我是牛鬼蛇神/我是人民的敌人/我有罪,我该死,我该死/人民应该把我砸烂砸碎,砸烂砸碎
我是牛鬼蛇神/要向人民低头认罪/我有罪,我改造,我改造/不老实交代死路一条,死路一条
于是,这位《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的曲作者,谱出了这首古怪的《嚎歌》,节拍为2/4拍,演唱风格为“哭丧地”。
剧作家曹禺回忆,他上小学的小女儿小欢子唱《嚎歌》唱着玩的事:
“我是牛鬼蛇神,我是牛鬼蛇神……”这个歌她觉得很有趣,孩子们都觉得很有趣,“我有罪,我该死,我该死,我有罪……”小欢子高兴地反复唱。小欢子的姐姐不让她唱,妈妈却说,让她唱吧,她不懂。
后来曹禺被关进“牛棚”,被责令唱这首歌。曹禺写道:“我之所以会唱,还是受小欢子唱的时候熏陶的结果。”
著名评剧演员新凤霞有一篇回忆,讲她和末代皇帝一起唱《嚎歌》的情景。她被打成“牛鬼蛇神”后,所在的“劳改队”有一天命令全体劳改分子学唱《嚎歌》。学唱中,溥仪和新凤霞两人怎么也唱不好,被罚出列练唱。“这一出来两个人唱得更糟了。我个子低,皇帝个子高,可我声音高,皇帝声音低,这一高一低更不是味了……”最后连看管人员都受不了了,不让他们再唱下去,说:“这可真是鬼哭狼嚎了!”
一九六七年,音乐家马思聪逃去美国,他所列举的离开中国的原因,其中就包括被强迫唱《嚎歌》这令人发指的精神凌辱。
李慎之在《只有一个顾准》一文中说过这样一段话:“历来的所谓‘国耻’,其实不过是各国历史上屡见不鲜的‘国难’,‘文化大革命’,才是真正的‘国耻’。”
“文化大革命”,大革文化命,它几乎掀翻了所有的音乐家,终止了一切创作。除了写颂歌、为毛主席诗词语录谱曲,当时还有一个蔚为壮观的场景:“最高指示”一来,创作班子连夜谱曲,宣传队日夜赶排,宣传“最高指示”。
今天的人绝不会想到,以下这样的句子会是一首首歌名:《必须把粮食棉花布匹抓紧》、《不可忘记了工人阶级的远大利益》、《革命就是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坚决贯彻三相信三依靠》、《侥幸取胜的心理必须扫除干净》、《节约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原则》、《目前正是春耕时节》、《迅速达到世界上的先进水平》、《在工人阶级内部没有根本的利害冲突》、《凡是敌人反对的我们就要拥护,凡是敌人拥护的我们就要反对》、《领导骨干的积极性和广大群众的积极性相结合》、《没有多数才德兼备的领导干部是不能完成其历史任务的》、《革命的红卫兵和革命的学生组织要实现革命的大联合》……而谱成歌曲的歌词则是这样的句子:“什么人站在革命人民方面,他就是革命派,什么人站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方面,他就是反革命派。什么人只是口头上站在革命人民方面而在行动上则另是一样,他就是一个口头革命派……”
语录歌里最短的歌词是“要斗私批修”,虽然只有短短五个字,却唱了三分钟,将有限的旋律结合得错落有致。最长的语录歌,歌词长得已不能用字数来计算,有个叫“毛泽东思想光辉照万代”的文艺晚会,把毛主席的“老三篇”硬生生谱曲成大联唱,唱了整整一个晚会!著名的部队作曲家唐诃给《为人民服务》全文谱了弹唱曲,其中只有两句话用“朗诵”过渡,“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可以从头到尾又唱又跳将这篇将近一千字的文章唱完!
“文革”中带有爱、姑娘、情郎、爱人等字样的歌曲,统统被称为“黄色歌曲”。公安战士、民兵甚至革命群众,都有觉悟、有权利抓那些唱黄歌的“坏人”,轻则拘留,重则劳改。但黄歌还是私下流行开来,知青们用这种歌曲表达性饥渴,表达爱情。回过头去看,这个时期的性教育,是通过黄歌和手抄淫秽小说完成的。
《老三篇》(劫夫曲)有可能是知青中知名度最高的改词歌曲。它的原词是:“老三篇,不但战士要学,干部也要学。老三篇,最容易读,真正做到就不容易了。要把老三篇,作为座右铭来学。哪一级,都要学,学了就要用。搞好思想革命化。搞好思想革命化。”
经改词后,唱成了这样:
苞谷面,不但战士要吃,干部也要吃,苞谷面,最容易吃,真正消化就不容易了。要把苞谷面,作为细粮来吃,哪一级,都要吃,吃了就要拉。支援农业现代化,支援农业现代化。
这首重新填词的歌传遍了各地,但歌词“因地制宜”各有不同。老鬼在自传体长篇小说《血色黄昏》中记的是,内蒙古兵团知青不唱“苞谷面”,而改词为“棒子儿”,“要把老三篇作为座右铭来学”,改成“要把棒子儿作为鸡蛋糕来吃”。深感失落的知青就是以这样的方式宣泄苦闷和自娱自乐。
唱这些歌高度危险,知青们一边在战战兢兢地唱,一边感觉到过瘾、来劲儿。被人聽到唱这些歌,不但可能被抓,弄不好还会被当成“反革命案件”被追查、被揪斗甚至掉脑袋。
但每一个地方的知青,都发展出了那个地方的知青歌曲。这些歌曲作曲技巧简单,感情真挚直接,为广大知青所喜爱。
《南京知青之歌》是最知名的知青歌。此歌采用五声羽调式,通篇弥漫着失落和幻灭感。不知通过什么渠道,这首歌传到了苏联。
一九六九年八月,歌曲作者任毅在收音机中听到“苏修”电台在播放这首歌,顿感五雷轰顶。苏方将它处理成男声小合唱,称之“中国知识青年之歌”。任毅跑到公安局自首,没人理他。是祸躲不过,一九七○年二月,江青、姚文元、张春桥亲自下令设立专案,追查这首“反动歌曲”的来历。任毅被逮捕,判了死刑,经省委负责人开恩,改判十年徒刑。在关押期间,任毅三次被拉到“公判大会”上去“陪杀场”,并不知道宣布死刑的名单上有没有自己,就这样经历了三次生死折磨。
一位领袖,一个声音,一群群氓。“文革”歌曲给后世留下的,很可能是这样一个印象。但是,在“革命”进行过程中,已经有一种奇怪的移情作用在发生了。
所谓移情作用,是指歌曲本身没有的意思,歌唱者却把它唱成了有。歌曲本身不是的东西,歌唱者却把它唱成了是。
摘录林彪词谱成的《敢于牺牲》:“在需要牺牲的时候,要敢于牺牲,包括牺牲自己在内。完蛋就完蛋。上战场,枪一响,老子下定决心,今天就死在战场上了!”在武斗时,很鼓动了一些热血青少年去拼命。此歌被俗称为《完蛋歌》。
武斗中战死的人,会被本派群众视为“为捍卫毛主席革命路线而牺牲”的“烈士”,遗体用汽车载着游行、追悼,此时,《蝶恋花·答李淑一》(常见版本两个,一为劫夫曲,另一为赵开生曲)便成了通用的“追悼”哀乐。毛泽东这首词中有烈士上天后“吴刚捧出桂花酒”的句子,于是说起某人在武斗中被打死时,便有“喝桂花酒去了”的戏谑说法。
《西江月·井冈山》(比较流行的为晨耕作曲的版本)也是一首被广泛用于武斗的“毛主席诗词歌曲”。常常是一派群众组织被另一派包围后,就会在广播中反复播放这首歌,以示“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的英雄气概。
《七绝·庐山仙人洞》曲调抒情,一些人喜欢其中“乱云飞渡仍从容”、“无限风光在险峰”所表达的意境,能使人在面临困境时得到鼓舞。
造反歌《鬼见愁》,歌里有“老子革命儿接班,老子反动儿背叛。要是革命就跟着毛主席,要是不革命就滚他妈的蛋!”的句子,因此为那些没有“好出身”或在政治运动中背黑锅、受株连、受歧视的人推崇,引为自己的身份认证。
《红军战士想念毛泽东》(任红举词,时乐蒙曲),有“抬头望见北斗星,心中想念毛泽东”的句子,本来表现的是革命受挫时红军战士对毛泽东的想念之情,但它却成了这样一首歌—— 宣泄红卫兵、造反派在受到打击或感到压抑时的苦闷情绪,使他们得到精神上的鼓舞。
“毛主席诗词歌曲”大多曲调抒情、旋律优美,在抒情歌曲几乎被当成“毒草”拔光的时代,“毛主席诗词歌曲”成了抒情歌曲的暗道。“时代歌手”劫夫为所有的毛主席诗词都谱了曲,在群众心目中,这是唯一可以大声地抒发感情的歌。
抒情歌曲是那么的少。柬埔寨国家元首西哈努克亲王来访中国,创作了《怀念中国》,“情有独钟”地获准公开,结果,它成了广为流传的国外抒情独苗。
生于一九六八年的荆方记述了一件事:
四年级那年冬天,有一天我做完值日往家走,天已经黑了。宿舍区里很安静,各家各户的窗户透出点点灯光洒在路上。
走着走着,我突然听到一缕小提琴声,若有若无地飘过来。琴声很微弱,但我听得很清晰,那旋律犹如天籁,是年少的我无法形容的优美,我听得痴了。
正听着,我感觉一颗雪花落在鼻尖上,一抬头,发现一束昏黄的灯光从三楼轻泻下来,音乐的声音也变大了。原来,是楼上打开了窗户。他没有惊动我这个小知音,只体贴地想让我听得更清楚。我们两个,就这样一个楼上一个楼下,默契地陶醉在雪夜里。
后来,我利用各种渠道寻找那首不知名的曲子,后来知道,它的名字叫《红太阳的光辉把炉台照亮》(陈钢编曲)。
这是一种更久远的移情:电视剧《北京人在纽约》中,王启明在异国他乡举目无亲,又备受歧视,他和几个同乡聚在一处,突然一起唱起了《北京颂歌》(洪源词,田光、傅晶曲):“啊北京啊北京,祖国的心脏,胜利的保证……”一支久违的“文革”老歌。
还有更匪夷所思的,阿拉腾奥勒作曲的《敬祝毛主席万寿无疆》的旋律,出现在了上世纪九十年代台湾电视连续剧《包青天》中,成为其《屠龙记》一集中的背景音乐。
一位“文革”听众这样描述《远飞的大雁》(词作者不详,藏族民歌原曲)给他的感受:它那淡淡的忧愁,在那战斗的岁月里,给人无限的遐想。从“文革”到现在,每次想起这首歌,我的脑海里便出现一幅图景:暮色蒙蒙,不大的广场中心,一个身着白色连衣裙的女孩孤独地旋转着……小小少年,当然是我,托着腮在远处出神地凝望、遐想,仿佛世间烦恼已不再存在。
老出版家、翻译家陈原在多年后曾动情地回忆说:“直到今天,我还是很喜欢那首由那时的‘知己’作曲家谱的小曲。‘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那首歌真情,朴素,优雅……在那动乱的十年间,这首充满激情的短歌,伴我度过多少个迷惘的黄昏啊!”
“文革”是一场浩劫,但它也不是感情的沙漠。它能让巴金听了《东方红》就发抖,让许多老同志一听样板戏就犯心脏病,但也让许多更普通的人,听了其中一些旋律优美的歌,勾起了心底的美好情绪。
尽管颂歌铺天盖地,但只有其中很少一部分流行了。这种流行,取决于群众的选择。
只要稍稍探究一下就会发现,广为流行的毛主席颂歌,大量脱胎于各民族民歌,或者出自音乐大家的手笔。《红太阳照边疆》(韩允浩词,金凤浩曲)是朝鲜族韵律;《世世代代铭记毛主席的恩情》(佘吐肯词,祝恒谦曲)源于锡伯族古曲;《远飞的大雁》、《北京的金山上》(马倬词)是藏族旋律;《敬祝毛主席万寿无疆》(集体词,阿拉腾勒奥曲)是蒙古族风味,《万岁,毛主席》(集体词,吕庆庚曲)、《毛主席的话儿记在我们的心坎里》(新疆军区创作组词曲)是维吾尔族曲调……它们之所以广为流传,并不是出于歌词的力量,而是源于音乐的魅力,是民歌力量在畸形年代的延续。不是词,而是曲,是传统,是时间沉淀,是民族和历史的分量,继续在感染着人们。
每天清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以《东方红》开始,夜间则以《国际歌》结束。一九六六年“破四旧”狂潮中,北京三十四所中学的学生,一度筹备将北京市改名为“东方红市”,被周恩来总理得知后劝停。一九七○年四月二十四日,中国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卫星上播放的乐曲,是《东方红》。
那是一个红色海洋的时代,那是一个个人崇拜的时代。
没有人统计过,在一九六六至一九七六年中国大陆公开演唱的歌曲中,在歌词中找不到“毛主席”或“毛泽东”这仨字儿的会有多少?很可能,不会超过1%。
歌颂毛主席的红太阳颂歌,是那个年代数量最大、流行面最广的歌曲。当时,全国人民每天要“早请示,晚汇报”,跳“忠字舞”,连住在广州宾馆的日本外宾也不能例外,宾馆的老员工不时看到日本外宾在吃饭前对着毛主席的画像大喊:“翻身不忘共产党!”有时他们啃着鸡腿也照样高喊:“毛主席万岁!”
地位仅次于《东方红》的颂歌是《大海航行靠舵手》(李郁文词,王双印曲)。许多人以为这首歌是“文革”的产物。这是一个误会。《大海航行靠舵手》创作于一九六四年,产生于举国上下“学毛著”的热潮中,原名《干革命靠的是毛泽东思想》。一九六四年六月,周恩来总理陪同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崔庸健委员长到哈尔滨访问,迎宾文艺晚会上,王双印唱了这首歌。演出结束后,周恩来把王双印叫进贵宾室,说“这首歌写得好,曲调明快,歌词形象生动!”他还就个别音符是否可改用切分音提出了建议。一九六五年初,《红旗》杂志发表题为“大唱十首革命歌曲”的社论,《大海航行靠舵手》名列榜首。
《敬祝毛主席万寿无疆》也是“文革”中几乎人人会唱的颂歌。原本是天津南开大学红卫兵的战歌,由劫夫谱曲,后改了词,从红卫兵向毛泽东表忠心的社团歌曲,变成了普遍适用的领袖颂歌。一九六八和一九六九年,大跳“忠字舞”的热潮中,此歌是各地编舞的主要伴奏歌曲。
流行极广的《太阳最红,毛主席最亲》(付林词,王锡仁曲)写于毛泽东逝世后,是一首音域宽广、境界宏大的合唱作品,在一九七六年一大批怀念伟人的歌曲中脱颖而出,独领风骚。此时,已经是歌坛领袖颂歌风的尾声。
红卫兵歌曲,是另一个“文革”产物,按当时的政治术语,可称为“文革”中的“新生事物”。
红卫兵歌曲最初产生于清华大学附中,主旨是打翻旧世界,其宣言“革命就是造反,毛泽东思想的灵魂就是造反……一句话,敢造反”。因此,这类歌曲充满了杀气,多采用大调式,它的特点用四个字可概括,即“高、快、硬、响”。
较早出现、也是最为知名的红卫兵歌曲,当数北京大学附属中学红旗战斗小组严恒所作《革命造反歌》,共三段:
拿起笔,作刀枪,集中火力打黑帮。革命师生齐造反,文化革命当闯将!
忠于毛主席忠于党,刀山火海我敢闯。革命后代举红旗,主席思想放光芒!
歌唱毛主席歌唱党,党是我们亲爹娘。谁要敢说党不好,马上叫他见阎王!
三段词唱完后要高喊一声:“杀!杀!杀—— 嘿!”
从一九六六年底到一九六八年红卫兵运动鼎盛时期,许多红卫兵组织都创作了自己这一派的“战歌”和歌颂自己造反纪念日的颂歌。歌词中满目都是“保卫毛主席”,“冲冲冲”、“杀杀杀”、“造反造反造反”、“开炮开炮开炮”等词,歌曲则一律为大合唱、进行曲、高快硬响、刀枪齐举。但历史的无情之处在于,这些歌没隔几个月即被遗忘。许多年后,当那场浩劫终于过去,许多人会记起颂歌的旋律、语录歌的旋律、样板戏的旋律,甚至,有些歌再唱起来依然会让人动情,但是没有人会忆念起这些杀气腾腾的红卫兵歌曲。
“文化大革命”流行歌曲中最為荒唐的一首,大概要算专供“牛鬼蛇神”们唱的《嚎歌》(也叫《认罪嚎歌》)。
一九六六年,曾任文化部副部长的陈荒煤和作曲家周巍峙被一同关在一个大庙里,不知从哪里送来一首歌词,要周巍峙谱曲,并由他教唱,歌词为两段:
我是牛鬼蛇神/我是人民的敌人/我有罪,我该死,我该死/人民应该把我砸烂砸碎,砸烂砸碎
我是牛鬼蛇神/要向人民低头认罪/我有罪,我改造,我改造/不老实交代死路一条,死路一条
于是,这位《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的曲作者,谱出了这首古怪的《嚎歌》,节拍为2/4拍,演唱风格为“哭丧地”。
剧作家曹禺回忆,他上小学的小女儿小欢子唱《嚎歌》唱着玩的事:
“我是牛鬼蛇神,我是牛鬼蛇神……”这个歌她觉得很有趣,孩子们都觉得很有趣,“我有罪,我该死,我该死,我有罪……”小欢子高兴地反复唱。小欢子的姐姐不让她唱,妈妈却说,让她唱吧,她不懂。
后来曹禺被关进“牛棚”,被责令唱这首歌。曹禺写道:“我之所以会唱,还是受小欢子唱的时候熏陶的结果。”
著名评剧演员新凤霞有一篇回忆,讲她和末代皇帝一起唱《嚎歌》的情景。她被打成“牛鬼蛇神”后,所在的“劳改队”有一天命令全体劳改分子学唱《嚎歌》。学唱中,溥仪和新凤霞两人怎么也唱不好,被罚出列练唱。“这一出来两个人唱得更糟了。我个子低,皇帝个子高,可我声音高,皇帝声音低,这一高一低更不是味了……”最后连看管人员都受不了了,不让他们再唱下去,说:“这可真是鬼哭狼嚎了!”
一九六七年,音乐家马思聪逃去美国,他所列举的离开中国的原因,其中就包括被强迫唱《嚎歌》这令人发指的精神凌辱。
李慎之在《只有一个顾准》一文中说过这样一段话:“历来的所谓‘国耻’,其实不过是各国历史上屡见不鲜的‘国难’,‘文化大革命’,才是真正的‘国耻’。”
“文化大革命”,大革文化命,它几乎掀翻了所有的音乐家,终止了一切创作。除了写颂歌、为毛主席诗词语录谱曲,当时还有一个蔚为壮观的场景:“最高指示”一来,创作班子连夜谱曲,宣传队日夜赶排,宣传“最高指示”。
今天的人绝不会想到,以下这样的句子会是一首首歌名:《必须把粮食棉花布匹抓紧》、《不可忘记了工人阶级的远大利益》、《革命就是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坚决贯彻三相信三依靠》、《侥幸取胜的心理必须扫除干净》、《节约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原则》、《目前正是春耕时节》、《迅速达到世界上的先进水平》、《在工人阶级内部没有根本的利害冲突》、《凡是敌人反对的我们就要拥护,凡是敌人拥护的我们就要反对》、《领导骨干的积极性和广大群众的积极性相结合》、《没有多数才德兼备的领导干部是不能完成其历史任务的》、《革命的红卫兵和革命的学生组织要实现革命的大联合》……而谱成歌曲的歌词则是这样的句子:“什么人站在革命人民方面,他就是革命派,什么人站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方面,他就是反革命派。什么人只是口头上站在革命人民方面而在行动上则另是一样,他就是一个口头革命派……”
语录歌里最短的歌词是“要斗私批修”,虽然只有短短五个字,却唱了三分钟,将有限的旋律结合得错落有致。最长的语录歌,歌词长得已不能用字数来计算,有个叫“毛泽东思想光辉照万代”的文艺晚会,把毛主席的“老三篇”硬生生谱曲成大联唱,唱了整整一个晚会!著名的部队作曲家唐诃给《为人民服务》全文谱了弹唱曲,其中只有两句话用“朗诵”过渡,“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可以从头到尾又唱又跳将这篇将近一千字的文章唱完!
“文革”中带有爱、姑娘、情郎、爱人等字样的歌曲,统统被称为“黄色歌曲”。公安战士、民兵甚至革命群众,都有觉悟、有权利抓那些唱黄歌的“坏人”,轻则拘留,重则劳改。但黄歌还是私下流行开来,知青们用这种歌曲表达性饥渴,表达爱情。回过头去看,这个时期的性教育,是通过黄歌和手抄淫秽小说完成的。
《老三篇》(劫夫曲)有可能是知青中知名度最高的改词歌曲。它的原词是:“老三篇,不但战士要学,干部也要学。老三篇,最容易读,真正做到就不容易了。要把老三篇,作为座右铭来学。哪一级,都要学,学了就要用。搞好思想革命化。搞好思想革命化。”
经改词后,唱成了这样:
苞谷面,不但战士要吃,干部也要吃,苞谷面,最容易吃,真正消化就不容易了。要把苞谷面,作为细粮来吃,哪一级,都要吃,吃了就要拉。支援农业现代化,支援农业现代化。
这首重新填词的歌传遍了各地,但歌词“因地制宜”各有不同。老鬼在自传体长篇小说《血色黄昏》中记的是,内蒙古兵团知青不唱“苞谷面”,而改词为“棒子儿”,“要把老三篇作为座右铭来学”,改成“要把棒子儿作为鸡蛋糕来吃”。深感失落的知青就是以这样的方式宣泄苦闷和自娱自乐。
唱这些歌高度危险,知青们一边在战战兢兢地唱,一边感觉到过瘾、来劲儿。被人聽到唱这些歌,不但可能被抓,弄不好还会被当成“反革命案件”被追查、被揪斗甚至掉脑袋。
但每一个地方的知青,都发展出了那个地方的知青歌曲。这些歌曲作曲技巧简单,感情真挚直接,为广大知青所喜爱。
《南京知青之歌》是最知名的知青歌。此歌采用五声羽调式,通篇弥漫着失落和幻灭感。不知通过什么渠道,这首歌传到了苏联。
一九六九年八月,歌曲作者任毅在收音机中听到“苏修”电台在播放这首歌,顿感五雷轰顶。苏方将它处理成男声小合唱,称之“中国知识青年之歌”。任毅跑到公安局自首,没人理他。是祸躲不过,一九七○年二月,江青、姚文元、张春桥亲自下令设立专案,追查这首“反动歌曲”的来历。任毅被逮捕,判了死刑,经省委负责人开恩,改判十年徒刑。在关押期间,任毅三次被拉到“公判大会”上去“陪杀场”,并不知道宣布死刑的名单上有没有自己,就这样经历了三次生死折磨。
一位领袖,一个声音,一群群氓。“文革”歌曲给后世留下的,很可能是这样一个印象。但是,在“革命”进行过程中,已经有一种奇怪的移情作用在发生了。
所谓移情作用,是指歌曲本身没有的意思,歌唱者却把它唱成了有。歌曲本身不是的东西,歌唱者却把它唱成了是。
摘录林彪词谱成的《敢于牺牲》:“在需要牺牲的时候,要敢于牺牲,包括牺牲自己在内。完蛋就完蛋。上战场,枪一响,老子下定决心,今天就死在战场上了!”在武斗时,很鼓动了一些热血青少年去拼命。此歌被俗称为《完蛋歌》。
武斗中战死的人,会被本派群众视为“为捍卫毛主席革命路线而牺牲”的“烈士”,遗体用汽车载着游行、追悼,此时,《蝶恋花·答李淑一》(常见版本两个,一为劫夫曲,另一为赵开生曲)便成了通用的“追悼”哀乐。毛泽东这首词中有烈士上天后“吴刚捧出桂花酒”的句子,于是说起某人在武斗中被打死时,便有“喝桂花酒去了”的戏谑说法。
《西江月·井冈山》(比较流行的为晨耕作曲的版本)也是一首被广泛用于武斗的“毛主席诗词歌曲”。常常是一派群众组织被另一派包围后,就会在广播中反复播放这首歌,以示“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的英雄气概。
《七绝·庐山仙人洞》曲调抒情,一些人喜欢其中“乱云飞渡仍从容”、“无限风光在险峰”所表达的意境,能使人在面临困境时得到鼓舞。
造反歌《鬼见愁》,歌里有“老子革命儿接班,老子反动儿背叛。要是革命就跟着毛主席,要是不革命就滚他妈的蛋!”的句子,因此为那些没有“好出身”或在政治运动中背黑锅、受株连、受歧视的人推崇,引为自己的身份认证。
《红军战士想念毛泽东》(任红举词,时乐蒙曲),有“抬头望见北斗星,心中想念毛泽东”的句子,本来表现的是革命受挫时红军战士对毛泽东的想念之情,但它却成了这样一首歌—— 宣泄红卫兵、造反派在受到打击或感到压抑时的苦闷情绪,使他们得到精神上的鼓舞。
“毛主席诗词歌曲”大多曲调抒情、旋律优美,在抒情歌曲几乎被当成“毒草”拔光的时代,“毛主席诗词歌曲”成了抒情歌曲的暗道。“时代歌手”劫夫为所有的毛主席诗词都谱了曲,在群众心目中,这是唯一可以大声地抒发感情的歌。
抒情歌曲是那么的少。柬埔寨国家元首西哈努克亲王来访中国,创作了《怀念中国》,“情有独钟”地获准公开,结果,它成了广为流传的国外抒情独苗。
生于一九六八年的荆方记述了一件事:
四年级那年冬天,有一天我做完值日往家走,天已经黑了。宿舍区里很安静,各家各户的窗户透出点点灯光洒在路上。
走着走着,我突然听到一缕小提琴声,若有若无地飘过来。琴声很微弱,但我听得很清晰,那旋律犹如天籁,是年少的我无法形容的优美,我听得痴了。
正听着,我感觉一颗雪花落在鼻尖上,一抬头,发现一束昏黄的灯光从三楼轻泻下来,音乐的声音也变大了。原来,是楼上打开了窗户。他没有惊动我这个小知音,只体贴地想让我听得更清楚。我们两个,就这样一个楼上一个楼下,默契地陶醉在雪夜里。
后来,我利用各种渠道寻找那首不知名的曲子,后来知道,它的名字叫《红太阳的光辉把炉台照亮》(陈钢编曲)。
这是一种更久远的移情:电视剧《北京人在纽约》中,王启明在异国他乡举目无亲,又备受歧视,他和几个同乡聚在一处,突然一起唱起了《北京颂歌》(洪源词,田光、傅晶曲):“啊北京啊北京,祖国的心脏,胜利的保证……”一支久违的“文革”老歌。
还有更匪夷所思的,阿拉腾奥勒作曲的《敬祝毛主席万寿无疆》的旋律,出现在了上世纪九十年代台湾电视连续剧《包青天》中,成为其《屠龙记》一集中的背景音乐。
一位“文革”听众这样描述《远飞的大雁》(词作者不详,藏族民歌原曲)给他的感受:它那淡淡的忧愁,在那战斗的岁月里,给人无限的遐想。从“文革”到现在,每次想起这首歌,我的脑海里便出现一幅图景:暮色蒙蒙,不大的广场中心,一个身着白色连衣裙的女孩孤独地旋转着……小小少年,当然是我,托着腮在远处出神地凝望、遐想,仿佛世间烦恼已不再存在。
老出版家、翻译家陈原在多年后曾动情地回忆说:“直到今天,我还是很喜欢那首由那时的‘知己’作曲家谱的小曲。‘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那首歌真情,朴素,优雅……在那动乱的十年间,这首充满激情的短歌,伴我度过多少个迷惘的黄昏啊!”
“文革”是一场浩劫,但它也不是感情的沙漠。它能让巴金听了《东方红》就发抖,让许多老同志一听样板戏就犯心脏病,但也让许多更普通的人,听了其中一些旋律优美的歌,勾起了心底的美好情绪。
尽管颂歌铺天盖地,但只有其中很少一部分流行了。这种流行,取决于群众的选择。
只要稍稍探究一下就会发现,广为流行的毛主席颂歌,大量脱胎于各民族民歌,或者出自音乐大家的手笔。《红太阳照边疆》(韩允浩词,金凤浩曲)是朝鲜族韵律;《世世代代铭记毛主席的恩情》(佘吐肯词,祝恒谦曲)源于锡伯族古曲;《远飞的大雁》、《北京的金山上》(马倬词)是藏族旋律;《敬祝毛主席万寿无疆》(集体词,阿拉腾勒奥曲)是蒙古族风味,《万岁,毛主席》(集体词,吕庆庚曲)、《毛主席的话儿记在我们的心坎里》(新疆军区创作组词曲)是维吾尔族曲调……它们之所以广为流传,并不是出于歌词的力量,而是源于音乐的魅力,是民歌力量在畸形年代的延续。不是词,而是曲,是传统,是时间沉淀,是民族和历史的分量,继续在感染着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