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前,中国画廊处于初级阶段,其市场运作缺乏经验和规范,文章从当前中国画廊面临的问题和尴尬入手,提出了中国画廊要形成产业链条和走国际化道路等若干对策。
关键词:画廊模式;运作;外部环境;代理制
一、中国画廊的历史
中国大陆的画廊诞生于20世纪90年代初,当时,全球艺术市场萧条,亚太地区笼罩在日本泡沫经济之后的阴霾之下,中国的艺术生态还未得到西方社会的眷顾。画廊业初期的开荒人,如澳洲人布朗,1991年他在北京使馆区做私人艺术品买卖,随后创办红门画廊(REDGATE GALLERY),实行国际化的签约代理制度,画廊在成立之初以餐厅的名义登记;在上海,瑞士人何浦林首开的香格纳画廊(SHANHART)则注册为礼品店,展厅只是波特曼酒店里的一堵可免费使用的白墙,最终,画廊在“走廊展厅”存活了下来。此后,“画廊”这个新鲜名词率先在北京、上海等地以各种形式落地生根。90年代中后期,从原先的艺术品藏家转向自己创办画廊的模式也逐渐增多。譬如,上海的艺博画廊、亦安画廊,北京的环碧堂等主持人都具有金融、贸易等投资行业的专业身份。
画廊业是西方艺术世界的“舶来品”。现代意义的画廊模式诞生于19世纪的法国,当时刚兴起的印象派画家无缘进入官方的沙龙展会,于是便开设了私人的展示空间,来协助鲜为人知的印象派画家展售作品。此后,画廊业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演化,逐渐处于创作和市场的中心,扮演着艺术市场基础性的角色,串联起艺术家、拍卖行、批评家、经纪人、媒体、文化官员等艺术市场的参与者,成为了一种依赖市场运作的商业机构。大陆的商业画廊从蹒跚学步一路摸爬至今,短短十几年时间,各种规模背景的画廊大量涌现,画廊业作为艺术市场的基础生态已积蓄了一定的份额。
二、中国画廊运作现状
目前在大陆范围内的画廊有1000多家,而真正符合画廊专业标准的不过30多家,大多数集中于北京、上海及山东、江浙等沿海地带。画廊业地域性比较明显,山东、江浙等沿海地区的画廊基本上以书画为主,以油画等当代艺术为主的画廊主要集中于北京、上海,并且不同地区对本地艺术家都有所侧重。这种格局的分布体现着中国艺术发展的方向与现状,大城市具有一定的前瞻性与超前性,而地方城市则相对保守一点。以市场份额来看,还是传统书画艺术的比重较大,但是近几年油画等当代艺术,呈现迅猛增长势头。
整体上,中国的艺术市场还只是处于初级阶段,画廊业的经营更是面临着种种困境与尴尬。
(一)外部环境的问题
1. 普及艺术教育问题
这是一个众所周知的问题,民众对艺术的了解以及知识的准备极不充分。在传统艺术方面如水墨、古董方面相对而言稍好一点,而对现当代艺术则所知甚少。由于认识不清、不熟悉,必将导致投资与消费的停滞不前,即使有投资与消费也带有相当的盲目性。
2. 艺术品投资税收优惠政策的问题
由于中国没有海外通行的鼓励文化艺术发展的减免税收政策,所以很难吸引国内大企业、集团的资金进入艺术品投资领域,客观上也造成企业与文化艺术的疏离与陌生。目前的购买行为基本上是个人行为,即使是企业也大都是私营与民营企业,能力有限。政策的缺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艺术市场的进一步发展与繁荣。
3. 艺术品在金融流通领域内的认证问题
在经济发达的国家里,艺术品投资是金融投资活动中非常常见的行为,艺术品的价值认定制度也较为健全,如专门的艺术银行对艺术品进行评估、鉴定,也可以抵押贷款等。艺术品可作为有价证券进行再流通,所以流通渠道非常畅通。在这方面,中国相差甚远,像现有的保险公司基本不为艺术品投保,就是一个典型例子。艺术品价值的不被认可或难以界定阻碍了艺术品的再流通与艺术市场的进一步发展。
(二)画廊自身的问题
1. 资金问题
目前国内画廊的资金来源基本上是个人投资,而不像海外有的是大企业财团,有的是基金会等。以目前的状况来看,画廊的资本不够雄厚。很多画廊难以为继,或者是中途改弦更张,改变初衷。如何融资,如何做好资本规划是画廊必须考虑的问题。
2. 规范化代理机制的问题
画廊与艺术家之间如何平等相处,长远发展。既不是画廊盲目压低画家价格,牟取短期暴利,也不是画家依靠画廊炒作,进而私下买卖。所以双方的平等、尊重、信任,遵循游戏规则,互惠互利共同进步是规范化机制确立的准则。以目前的情况看,无论是画廊还是画家都还是有相当的差距,违规的事情时有发生。
3. 画廊的经验不足
画廊的操作方面还很不成熟。画廊的兴起时间不长,无论以经营理念还是操作经验都显稚嫩,处于摸索阶段,缺乏规划与策略,显现在具体市场行为中为随意性较大,或者急功近利。
三、中国画廊的运营对策
画廊在艺术市场中的位置是举足轻重的,它是艺术家,艺术作品与收藏者、消费者之间的桥梁,它为双方服务,体显着双方的利益与需求。画廊是一级市场也是最基本的市场,只有一级市场的繁荣与成熟,才会是艺术市场的真正繁荣与成熟。面对众多的内外部问题,要达到真正的繁荣,中国画廊业必须调整行业战略。
(一)完善代理制,走向良性运作规范
代理制是一项系统工程,并非艺术家与画廊之间简单的寄售或买断作品的关系。代理制有多向度代理:是独家代理还是多家代理,是总代理还是分代理;代理合同中有关代理艺术品的性质、代理区域、代理规模和能力、代理权限、运输、储藏、装裱、保险、宣传、版权、代理商的佣金、商情报告等,这些都是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画家通过画廊的代理是其晋升艺术市场的阶梯。一个成功的画家背后一定有一个或多个成功的代理画廊。美国纽约自20世纪50年代以后已发展出500多家画廊,根据其代理制的规定,每家画廊只能固定代理20多位画家。画廊的作用更在于其广泛的宣传,从而引起收藏家、艺术批评家的关注,因此代理制的完善会直接促成艺术市场的良性发展和走向成熟。
(二)加强画廊之间的协作关系,壮大行业力量
画廊集团化的优势在于资源互补、利益互动、节约成本、优化市场。在国外,有一些相当好的成功经验,如日本东京美术俱乐部的运作模式。作为日本美术市场的中枢——东京美术俱乐部,成立于19世纪的明治时代,肩负着推动日本美术走向商业化、投资化的大部分责任。东京美术俱乐部实行股东制,股东有半数以上是“东京美术商协会”的会员,他们在日本都是一流的美术商。东京美术俱乐部的优势在于与东京美术商协会的密切合作。东京美术俱乐部的活动主要有:①由东京美术商协会主持拍卖会,这种公开性的拍卖会,给许多艺术家提供了展示的机会;②春秋两季美术品内部交流会。这种交流会,参加者是本会会员,且要向俱乐部交纳一定的租金。③策划联展。如著名的“五都展”,即东京、大阪、京都、名古屋、金泽五大都市组成的俱乐部美术品展销会,这里销售出去的绘画价格,往往成为衡量画家“身价”的标准,同时也能反映出画家深受市场喜爱的程度。长期以来,东京美术俱乐部作为日本美术的中枢,其地位和权威性没有受到任何的挑战。规范的市场秩序和良好的诚信合作是艺术市场取得成功的重要条件。上海艺博画廊和华氏画廊在借展的合作方面取得了很好的尝试,华氏画廊与鼎杰画廊在客户利益互动方面也取得了相当的成功,这让人看到了画廊集团化运作的优势。
(三)在区隔基础上形成产业链
画廊业必须建立一个层级市场和动态次序。根据金钱资本、学术资本、运作资本三个主轴的完备程度和强弱程度,形成价值链和产业链的完整区隔。在区隔清晰的基础上,不同层次的画廊对现实和未来发生着相应的作用。体现在具体运营上,则表现为运营策略化和策略风格化:
如有的画廊的主人原本是策展人和批评家,在运作中他们会把在学术圈的虚拟资本积累做转化,尤其是在人脉方面的积累就会转化为画廊的准金钱资本和运作资本。这属于一种模式,如能成功转化将会有利于行业学术质量的保持,并且也有利于未来的可延续性拓展。
第二类是拥有历史积累的画廊,属于高端商业画廊,手头一般有较多的明星艺术家或者明星艺术品的库存,这个成为一个巨大的商业优势,也成为其借以做延伸发展的轴心。因为其高端藏家的聚拢能力,这一类的画廊在竞争市场新星方面也较有优势,所需要转化的是风格的衔接流畅性。
第三类是外资画廊,这些画廊因为其国际化的人脉关系和资源整合能力,他们的存在对于加强艺术交流、培育国外藏家、吸引海外媒体以及外来运作经验和模式的引进等方面都产生着较大的作用。
第四类是一些资本雄厚、运作积极、策略强势的画廊的出现。这些画廊一般坚持学术和商业的并重,在运作伊始就坚持较高的标准,并且在业务拓展的强度和幅度均采取高调入市的姿态。这些画廊上一般采取的是策展人制度,保证展览的学术性。依托高品质的策展执行能力、行业号召力和周边资源整合能力,他们起到行业提升器的作用,对于中国艺术市场的高端运作产生积极拉动。
(四)走国际化之路
随着积极务实的外交政策的实施,尤其是经济持续高速的增长,包含艺术在内的文化交流和输出成为中国的一个现实和迫切的需求。而且在中国政府文化创意产业新经济模式的推导下,中国画廊业无论是作为大环境的一部分,还是出于自身的递进、提升和优化拓展逻辑,国际化都成为了一种趋势。一方面体现在业主构成的国际化上,以北京为例,这个区域市场容纳了国际性的市场成分,既有作为紧邻的日、韩业主,也有远隔重洋的欧美经营者。此外这些外来业主的大部分客户是海外人士。这是最自然和顺畅的输出渠道,只是因为文化差异的问题,这个渠道的文化选择标准可能会有偏差和误解。其次是本土高端画廊开始积极向海外拓展,参加海外的主流画廊博览会已经列入国内许多画廊的计划范围。更有一些具备雄心的画廊开始和海外的美术馆、博物馆和国际级大型艺术会展合作,输出中国当代艺术的价值和理念,如当代唐人艺术中心和程昕东国际当代艺术中心,就有与英国和俄罗斯相关学术机构合作的事例。
作为一种趋势,国际化将是画廊业新一轮增长点的引擎。而且它的作用绝不仅仅是一个姿态的问题,画廊业势必会在这一轮的外拓中实现行业洗牌,会发生些强弱转换的事情。因此新的市场战略和运营安排将不再是个选择,而是一个必须。
当然这样会增加行业的进入成本和资历考量,新画廊的市场准入成本提高,这也是行业质量提升的潜在因素。在这样的状况下,国外画廊的进入会采取新的试水模式,比如英国的大画廊主萨奇就推出中文网上画廊,艺术家可以自由上传自己作品的图片。网络既可以省去到处去看工作室的时间和金钱,也可以观察艺术家的受欢迎度、买气等,还可以试探一下中国市场的交易状况之类的,一举多得。
参考文献:
[1]马学东,董岳.北京画廊的全生态报告[J].东方艺术财经,2006,(3).
[2]朱其.把中国当代艺术留在中国——对话北京现在画廊经营者. http://www.artadsl.cn/html/6/20080214/7294.html,2008-02-14.
[3]西沐. 2007:画廊业在调整中坚持[J]. 收藏,2007,(3).
关键词:画廊模式;运作;外部环境;代理制
一、中国画廊的历史
中国大陆的画廊诞生于20世纪90年代初,当时,全球艺术市场萧条,亚太地区笼罩在日本泡沫经济之后的阴霾之下,中国的艺术生态还未得到西方社会的眷顾。画廊业初期的开荒人,如澳洲人布朗,1991年他在北京使馆区做私人艺术品买卖,随后创办红门画廊(REDGATE GALLERY),实行国际化的签约代理制度,画廊在成立之初以餐厅的名义登记;在上海,瑞士人何浦林首开的香格纳画廊(SHANHART)则注册为礼品店,展厅只是波特曼酒店里的一堵可免费使用的白墙,最终,画廊在“走廊展厅”存活了下来。此后,“画廊”这个新鲜名词率先在北京、上海等地以各种形式落地生根。90年代中后期,从原先的艺术品藏家转向自己创办画廊的模式也逐渐增多。譬如,上海的艺博画廊、亦安画廊,北京的环碧堂等主持人都具有金融、贸易等投资行业的专业身份。
画廊业是西方艺术世界的“舶来品”。现代意义的画廊模式诞生于19世纪的法国,当时刚兴起的印象派画家无缘进入官方的沙龙展会,于是便开设了私人的展示空间,来协助鲜为人知的印象派画家展售作品。此后,画廊业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演化,逐渐处于创作和市场的中心,扮演着艺术市场基础性的角色,串联起艺术家、拍卖行、批评家、经纪人、媒体、文化官员等艺术市场的参与者,成为了一种依赖市场运作的商业机构。大陆的商业画廊从蹒跚学步一路摸爬至今,短短十几年时间,各种规模背景的画廊大量涌现,画廊业作为艺术市场的基础生态已积蓄了一定的份额。
二、中国画廊运作现状
目前在大陆范围内的画廊有1000多家,而真正符合画廊专业标准的不过30多家,大多数集中于北京、上海及山东、江浙等沿海地带。画廊业地域性比较明显,山东、江浙等沿海地区的画廊基本上以书画为主,以油画等当代艺术为主的画廊主要集中于北京、上海,并且不同地区对本地艺术家都有所侧重。这种格局的分布体现着中国艺术发展的方向与现状,大城市具有一定的前瞻性与超前性,而地方城市则相对保守一点。以市场份额来看,还是传统书画艺术的比重较大,但是近几年油画等当代艺术,呈现迅猛增长势头。
整体上,中国的艺术市场还只是处于初级阶段,画廊业的经营更是面临着种种困境与尴尬。
(一)外部环境的问题
1. 普及艺术教育问题
这是一个众所周知的问题,民众对艺术的了解以及知识的准备极不充分。在传统艺术方面如水墨、古董方面相对而言稍好一点,而对现当代艺术则所知甚少。由于认识不清、不熟悉,必将导致投资与消费的停滞不前,即使有投资与消费也带有相当的盲目性。
2. 艺术品投资税收优惠政策的问题
由于中国没有海外通行的鼓励文化艺术发展的减免税收政策,所以很难吸引国内大企业、集团的资金进入艺术品投资领域,客观上也造成企业与文化艺术的疏离与陌生。目前的购买行为基本上是个人行为,即使是企业也大都是私营与民营企业,能力有限。政策的缺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艺术市场的进一步发展与繁荣。
3. 艺术品在金融流通领域内的认证问题
在经济发达的国家里,艺术品投资是金融投资活动中非常常见的行为,艺术品的价值认定制度也较为健全,如专门的艺术银行对艺术品进行评估、鉴定,也可以抵押贷款等。艺术品可作为有价证券进行再流通,所以流通渠道非常畅通。在这方面,中国相差甚远,像现有的保险公司基本不为艺术品投保,就是一个典型例子。艺术品价值的不被认可或难以界定阻碍了艺术品的再流通与艺术市场的进一步发展。
(二)画廊自身的问题
1. 资金问题
目前国内画廊的资金来源基本上是个人投资,而不像海外有的是大企业财团,有的是基金会等。以目前的状况来看,画廊的资本不够雄厚。很多画廊难以为继,或者是中途改弦更张,改变初衷。如何融资,如何做好资本规划是画廊必须考虑的问题。
2. 规范化代理机制的问题
画廊与艺术家之间如何平等相处,长远发展。既不是画廊盲目压低画家价格,牟取短期暴利,也不是画家依靠画廊炒作,进而私下买卖。所以双方的平等、尊重、信任,遵循游戏规则,互惠互利共同进步是规范化机制确立的准则。以目前的情况看,无论是画廊还是画家都还是有相当的差距,违规的事情时有发生。
3. 画廊的经验不足
画廊的操作方面还很不成熟。画廊的兴起时间不长,无论以经营理念还是操作经验都显稚嫩,处于摸索阶段,缺乏规划与策略,显现在具体市场行为中为随意性较大,或者急功近利。
三、中国画廊的运营对策
画廊在艺术市场中的位置是举足轻重的,它是艺术家,艺术作品与收藏者、消费者之间的桥梁,它为双方服务,体显着双方的利益与需求。画廊是一级市场也是最基本的市场,只有一级市场的繁荣与成熟,才会是艺术市场的真正繁荣与成熟。面对众多的内外部问题,要达到真正的繁荣,中国画廊业必须调整行业战略。
(一)完善代理制,走向良性运作规范
代理制是一项系统工程,并非艺术家与画廊之间简单的寄售或买断作品的关系。代理制有多向度代理:是独家代理还是多家代理,是总代理还是分代理;代理合同中有关代理艺术品的性质、代理区域、代理规模和能力、代理权限、运输、储藏、装裱、保险、宣传、版权、代理商的佣金、商情报告等,这些都是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画家通过画廊的代理是其晋升艺术市场的阶梯。一个成功的画家背后一定有一个或多个成功的代理画廊。美国纽约自20世纪50年代以后已发展出500多家画廊,根据其代理制的规定,每家画廊只能固定代理20多位画家。画廊的作用更在于其广泛的宣传,从而引起收藏家、艺术批评家的关注,因此代理制的完善会直接促成艺术市场的良性发展和走向成熟。
(二)加强画廊之间的协作关系,壮大行业力量
画廊集团化的优势在于资源互补、利益互动、节约成本、优化市场。在国外,有一些相当好的成功经验,如日本东京美术俱乐部的运作模式。作为日本美术市场的中枢——东京美术俱乐部,成立于19世纪的明治时代,肩负着推动日本美术走向商业化、投资化的大部分责任。东京美术俱乐部实行股东制,股东有半数以上是“东京美术商协会”的会员,他们在日本都是一流的美术商。东京美术俱乐部的优势在于与东京美术商协会的密切合作。东京美术俱乐部的活动主要有:①由东京美术商协会主持拍卖会,这种公开性的拍卖会,给许多艺术家提供了展示的机会;②春秋两季美术品内部交流会。这种交流会,参加者是本会会员,且要向俱乐部交纳一定的租金。③策划联展。如著名的“五都展”,即东京、大阪、京都、名古屋、金泽五大都市组成的俱乐部美术品展销会,这里销售出去的绘画价格,往往成为衡量画家“身价”的标准,同时也能反映出画家深受市场喜爱的程度。长期以来,东京美术俱乐部作为日本美术的中枢,其地位和权威性没有受到任何的挑战。规范的市场秩序和良好的诚信合作是艺术市场取得成功的重要条件。上海艺博画廊和华氏画廊在借展的合作方面取得了很好的尝试,华氏画廊与鼎杰画廊在客户利益互动方面也取得了相当的成功,这让人看到了画廊集团化运作的优势。
(三)在区隔基础上形成产业链
画廊业必须建立一个层级市场和动态次序。根据金钱资本、学术资本、运作资本三个主轴的完备程度和强弱程度,形成价值链和产业链的完整区隔。在区隔清晰的基础上,不同层次的画廊对现实和未来发生着相应的作用。体现在具体运营上,则表现为运营策略化和策略风格化:
如有的画廊的主人原本是策展人和批评家,在运作中他们会把在学术圈的虚拟资本积累做转化,尤其是在人脉方面的积累就会转化为画廊的准金钱资本和运作资本。这属于一种模式,如能成功转化将会有利于行业学术质量的保持,并且也有利于未来的可延续性拓展。
第二类是拥有历史积累的画廊,属于高端商业画廊,手头一般有较多的明星艺术家或者明星艺术品的库存,这个成为一个巨大的商业优势,也成为其借以做延伸发展的轴心。因为其高端藏家的聚拢能力,这一类的画廊在竞争市场新星方面也较有优势,所需要转化的是风格的衔接流畅性。
第三类是外资画廊,这些画廊因为其国际化的人脉关系和资源整合能力,他们的存在对于加强艺术交流、培育国外藏家、吸引海外媒体以及外来运作经验和模式的引进等方面都产生着较大的作用。
第四类是一些资本雄厚、运作积极、策略强势的画廊的出现。这些画廊一般坚持学术和商业的并重,在运作伊始就坚持较高的标准,并且在业务拓展的强度和幅度均采取高调入市的姿态。这些画廊上一般采取的是策展人制度,保证展览的学术性。依托高品质的策展执行能力、行业号召力和周边资源整合能力,他们起到行业提升器的作用,对于中国艺术市场的高端运作产生积极拉动。
(四)走国际化之路
随着积极务实的外交政策的实施,尤其是经济持续高速的增长,包含艺术在内的文化交流和输出成为中国的一个现实和迫切的需求。而且在中国政府文化创意产业新经济模式的推导下,中国画廊业无论是作为大环境的一部分,还是出于自身的递进、提升和优化拓展逻辑,国际化都成为了一种趋势。一方面体现在业主构成的国际化上,以北京为例,这个区域市场容纳了国际性的市场成分,既有作为紧邻的日、韩业主,也有远隔重洋的欧美经营者。此外这些外来业主的大部分客户是海外人士。这是最自然和顺畅的输出渠道,只是因为文化差异的问题,这个渠道的文化选择标准可能会有偏差和误解。其次是本土高端画廊开始积极向海外拓展,参加海外的主流画廊博览会已经列入国内许多画廊的计划范围。更有一些具备雄心的画廊开始和海外的美术馆、博物馆和国际级大型艺术会展合作,输出中国当代艺术的价值和理念,如当代唐人艺术中心和程昕东国际当代艺术中心,就有与英国和俄罗斯相关学术机构合作的事例。
作为一种趋势,国际化将是画廊业新一轮增长点的引擎。而且它的作用绝不仅仅是一个姿态的问题,画廊业势必会在这一轮的外拓中实现行业洗牌,会发生些强弱转换的事情。因此新的市场战略和运营安排将不再是个选择,而是一个必须。
当然这样会增加行业的进入成本和资历考量,新画廊的市场准入成本提高,这也是行业质量提升的潜在因素。在这样的状况下,国外画廊的进入会采取新的试水模式,比如英国的大画廊主萨奇就推出中文网上画廊,艺术家可以自由上传自己作品的图片。网络既可以省去到处去看工作室的时间和金钱,也可以观察艺术家的受欢迎度、买气等,还可以试探一下中国市场的交易状况之类的,一举多得。
参考文献:
[1]马学东,董岳.北京画廊的全生态报告[J].东方艺术财经,2006,(3).
[2]朱其.把中国当代艺术留在中国——对话北京现在画廊经营者. http://www.artadsl.cn/html/6/20080214/7294.html,2008-02-14.
[3]西沐. 2007:画廊业在调整中坚持[J]. 收藏,20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