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三公”支出透明化经过多年来的全社会呼吁,如今算是迈出了第一步。尽管没人表示满意,甚至没人敢说看明白了,但也没人不承认这是走向政务公开,政务监督,政务民主的第一步。
理论上,在政治改革的大题目下,政府“三公”开支公开应该是意识形态上最少争议,社会共识最高,实现代价最小的部分了。既然说是立党为公,既然说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既然说权力行使要有监督,那么主人要求看看仆人是怎么花主人的钱是再自然合理不过的事情。目前社会上奢华成风,贪腐成灾,国家财政收入的增长率数倍于企业收入和百姓收入的增长率,民意集中于“三公”开支的监管理所当然。即使是在现有粗泛落后的财务管理体系架构下,只要压力足够,道理说清,规则明确,搞清楚“三公”开支的情况并公布于众也是完全可行的。
实践中,“三公”开支透明化到目前为止不能令人满意。开支是结果,预算是原因,权力是前提。即使有一天“三公”开支真正实现了公开透明,其中的不合理部分也只是会受到舆论的批评压力,而没有制度化的保障去改变它。要做到合理制约“三公”开支,必须有预算生成,审议,批准过程的公开化。而要实现这一点,公权力的适度切割与相互制约又是前提,至少要真正区分预算审批和监督者与预算生成和执行者,还要有足够强大的社会舆论监督机制。如此推论下去,“三公”开支透明化这个理论上看去不太难办的事就变得很难办了,有赖于全面的政治体制改革和社会现代化进程的推进。
如今社会上对“三公”开支透明化这类题目有两个相反的思路,一个是所谓顶层设计论,也就是在政治精英层达成共识的前提下,设计一整套政治改革战略计划,循序渐进,以纲带目,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一个是所谓倒逼推进论,也就是先抓住财政体制的公开化和民主化,然后倒过来逼迫整个政治体系不得不改革以与之相适应,从而引发全面的政治改革。两个思路各有各的理由,各有各的苦衷,也各有各的死穴。从主观努力上,我们当然希望这个变革来得温柔些,有序些,“三公”支出透明化正是这种主观努力的一部分。既然迈出了第一步,那就最好不要停下,一年有个显著的进步。
理论上,在政治改革的大题目下,政府“三公”开支公开应该是意识形态上最少争议,社会共识最高,实现代价最小的部分了。既然说是立党为公,既然说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既然说权力行使要有监督,那么主人要求看看仆人是怎么花主人的钱是再自然合理不过的事情。目前社会上奢华成风,贪腐成灾,国家财政收入的增长率数倍于企业收入和百姓收入的增长率,民意集中于“三公”开支的监管理所当然。即使是在现有粗泛落后的财务管理体系架构下,只要压力足够,道理说清,规则明确,搞清楚“三公”开支的情况并公布于众也是完全可行的。
实践中,“三公”开支透明化到目前为止不能令人满意。开支是结果,预算是原因,权力是前提。即使有一天“三公”开支真正实现了公开透明,其中的不合理部分也只是会受到舆论的批评压力,而没有制度化的保障去改变它。要做到合理制约“三公”开支,必须有预算生成,审议,批准过程的公开化。而要实现这一点,公权力的适度切割与相互制约又是前提,至少要真正区分预算审批和监督者与预算生成和执行者,还要有足够强大的社会舆论监督机制。如此推论下去,“三公”开支透明化这个理论上看去不太难办的事就变得很难办了,有赖于全面的政治体制改革和社会现代化进程的推进。
如今社会上对“三公”开支透明化这类题目有两个相反的思路,一个是所谓顶层设计论,也就是在政治精英层达成共识的前提下,设计一整套政治改革战略计划,循序渐进,以纲带目,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一个是所谓倒逼推进论,也就是先抓住财政体制的公开化和民主化,然后倒过来逼迫整个政治体系不得不改革以与之相适应,从而引发全面的政治改革。两个思路各有各的理由,各有各的苦衷,也各有各的死穴。从主观努力上,我们当然希望这个变革来得温柔些,有序些,“三公”支出透明化正是这种主观努力的一部分。既然迈出了第一步,那就最好不要停下,一年有个显著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