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峡谷地区的德央沟以及直白等村子里,一些老得已经不能再上山的猎人,会时常倾听山的动静。他们的耳朵依然好用,比如:从猎狗吠叫的节奏起伏中,他们不单能判断出被追赶的猎物是狗熊还是獐子等,甚至还能分辨出这些猎狗捕猎本事的高低……
在沿大峡谷驱车的日子里,仁青次仁都乐意稍停下来,和这些村子里的老猎人们闲摆猎经。仁青次仁还没有老到不能上山的地步,但自大峡谷地区2003年真正意义上的全面禁猎以来,这是他以及这一带的猎人们,重温往日友谊与乐趣的惟一方式。曾经的打猎时光,仁青次仁不愿忘记。
“知”山者
看山不是山。在从小与山打交道并有25年狩猎经历的仁青次仁眼中,大峡谷就是一幅动物垂直分层。当我问仁青次仁“同样面对山,猎人和一般的村民有什么本质不同”时,他回答一般人是空入宝山,而猎人却清楚自己将有的收获。
仅掌握“地形和动物习性”,在仁青次仁看来还只是猎人的必修课,一个不善于借助狩猎工具以及打猎方法的人,仍有可能空手而归,甚至带来危险。而这其中,最重要的打猎工具就是狗。
位于仁青次仁家门侧的多雄乡派镇武装部大院内有许多狗,其中两条藏獒是仁青次仁的。蹲在自家狗旁边的仁青次仁,一边亲昵地拍打着獒头,一边翻看着白森森的狗牙说其实藏獒只是养着好看,吓唬吓唬人可以,真正打起猎来还得靠本地的猎狗。说着他指给我看院内另外两只一白一红的狗。据仁青次仁说,这两只狗原本是直白村一位猎人的,才两岁出头。随着近年来打猎活动的减少,再难获得主人悉心照料的猎狗们就自己上山捕食,这两条狗就是一直沿山追猎到这里来的。武装部院子大,住的人多,平常多有人喂食它们,就留下不走了。它们的主人曾来过一次,但再带不回去。仁青次仁特别喜欢那条白色的工布猎狗,他介绍说:工布猎狗以白色和红色的为上品,因为它们在追猎过程中极易辨认,特别在和狗熊缠斗的时候,不会因毛色混淆而误伤。除了毛色,好的工布猎狗还要头颅圆实,嘴筒纯黑,尾巴大而上卷。对于工布猎狗的优势仁青次仁有这样的总结:工布猎狗体形不大,后肢强劲,特别善于穿山过林,奔跑能力和耐力都很强,还有就是灵活、凶狠、嗜血,往往两三只就能困着狗熊。几乎天天在派镇武装部大院里晒太阳的这只白狗比一般的狗都大,而且是只正值妙龄的母狗。面对这只可以喂食但无法靠近的流浪猎狗,仁青次仁想收获一窝小猎狗的愿望只有一直搁在心里。
猎人故事
仁青次仁以猎人的身份最后一次前往大峡谷德央沟猎场是在7年前。那次短暂的出猎中,一只500米开外的雄壮公獐,在成为他那支心爱的小口径步枪最后祭灵的同时,也结束了他作为神枪手用枪的权力。随着禁猎的全面实施,那支曾为他带来丰厚猎获的猎枪早已缴给政府。
以前打猎的枪都要高高挂起,并包得严严实实的。仁青次仁解释说猎人都很迷信自己的枪,怕走了运气,不能让女人碰,尤其是不能让有法力的喇嘛碰。据说这些喇嘛对着枪管吹口气念个经,你就得换枪了。在仁青次仁手指的窗棂处就是以前挂枪的位置,现在被粘成一簇猫头鹰尾羽取代,那里依稀还能看到干得发黑的血迹,这是惟一一处能让人联想起屋主人曾为猎人的痕迹。另一能够说明身份的证据藏在家中十几个座垫里。那是些手工缝制得非常结实的座垫,他努力了好几次都没能让我见识到垫子里“毛管中空毛质柔软”的獐子毛样子。仁青次仁本来动用剪刀的,但被劝阻了,他补充说“毛皮以及骨头这些东西还有,但在德央沟沟口的老屋子里。”
不间断出现在仁青次仁描述中的德央沟,装满了有关他打猎的纪录。1976年,16岁的仁青次仁第一次跟随村里的猎人们上山打猎,那会儿他还刚入门,只能负责放狗并把猎物驱赶到指定的开阔位置。这些地方通常是草坪,老猎人们会事先守在这里,等猎物到后就放枪。仁青次仁还清楚地记得他们的名字多吉次仁、边巴多 吉、丹增次仁。“我打猎的本事都是多吉次仁教的”。在仁青次仁的回忆中,过世的多吉次仁显然属于传奇性的人物,他精瘦有力,胆大而冷静,是德央沟老一辈猎人的头头。并且,他还拥有一条极其厉害的猎狗。“那条公狗叫朗纳,通体白色,黑嘴筒,竖耳朵,敢单独与熊搏斗,据说这种狗整个工布地区一年只出一两只。这条每年能够帮助多吉次仁捕获十多头狗熊的公狗最后被煽掉了。”仁青次仁解释说“猎人间也存在竞争,多吉次仁不愿意朗纳与别人的狗生下好狗崽。”
在最初跟随多吉次仁等人的时间里,仁青次仁学得最拿手的是枪法。1978年以前,大峡谷猎人还停留在“火铳”时代,每打一枪都要重复“擦枪管、装填火药铅丸、点燃导火索、瞄准和发射”等动作,如果是单独打猎,很少有放两枪的机会。所以,一枪命中要害是衡量一个猎人是否优秀的标准。仁青次仁对自己的枪法显然很自信,他做出瞄准扣枪的姿式说“猎物近了要打头,猎物在侧面时要从前肩胛斜下方打它的心脏。”
说到这里时他突然问我“你知道怎么打狗熊吗?”我明白他没打算听我的答案。“狗熊要在大热天打,那些时候狗熊毛发里的松脂会被晒化,让它行动缓慢,就算一枪打不死,也不用担心被追上。还有,被狗熊追赶的时候不要一直往山下跑,那样肯定被追上,得跑之字形。”
从1978年起陆续担任米瑞区通信员和防疫员等公职的仁青次仁,有了更多接触好枪的机会。“那时候整个米林县就只有一辆老解放牌卡车和一辆北京吉普,我每次下乡都是骑马背枪,威风得很。”可11连发的半自动小口径步枪的出现,为神枪手仁青次仁带来了更多的猎物。1992年秋天,装备了冲锋枪、手枪和小口径的他和央次那多吉俩人,从德央沟进,丹娘沟出,前后19天的时间里,共猎获獐子24头(其中公獐7头)、野牛3头,野羊14只。“你们俩人能运回那么多猎物?”“肉基本上是现吃一些,其余的都丢了,主要是带走麝香。”“那次有多少收入呢?”“麝香那时候能卖400元左右一个,加上其他的,每人收入3000多元。”“肉和皮等丢了不觉得可惜吗?”“现在想来确实是可惜,杀得太多了。”习与俗
大峡谷及墨脱一带的猎人敬畏一个名为多吉卓尼的神灵,仁青次仁将他解释为莲花生8种变相之一中的忿怒身像,据说在派镇后山沟里的嘎拉竹普寺里有他的塑像。该神像的形象是黑身大肚,头带铜冠手持利刀和斧头。猎人对多吉卓尼神的敬奉一是体现在猎获动物时要口念“阿布多吉切”,即请多吉神享用,“切”在工布语里就是“吃”的意思。同时还要将动物心脏的尖端分成三份,分别向“天、地、水”抛撒,意思也是让神、鬼、人都能分享。有时候,猎人在忏悔赎罪,或是认为运气不好的时候,也会到多吉卓尼神像前烧像念经,并在神山处插经幡。
有神山的地方是不许打猎的。比如南迦巴瓦峰下直白村上方的“阿参拉”、直白村斜对岸的洞不弄等,大峡谷几乎每一条山沟每一个村庄都有插着经幡的场所。另外,白色的动物以及鹰、鹫在这一带被认为是神异的兽类。仁青次仁在松巴村江边的大沙丘处,用枪瞄准过一只白色的獐子而没有开枪。但就在同一地方,他曾毫不犹豫地点杀过一只喝水的狗熊。一般来说,大峡谷地区猎人的猎杀对象没有太多限制。传统的萨嘎达娃节,或是某些特定的宗教节日期间,属于禁猎期。有时候猎人也会放过怀崽的母兽。
判断一个猎人是否有运气的方法有很多,比如在打猎过程中,烧茶时的烟火飘向谁,谁有运气。也有用通过焚烧带有将酥油和香末的树叶,以观察树叶的灰烬飘向谁来判断。同样,改变运气的方法也不少,比如一支枪老打不中猎物时,便会让女人跨过这支枪以消除霉运,或是将枪在水磨坊的磨石下放上一晚,再改不了运的话,就得用枪射击一只绘得有头形图案的鸡蛋,直到打中为止。
有关猎物的分配一般会出现围猎中,这也是大峡谷猎人早期比较常见的狩猎方式之一。围猎过程中不同猎人分工不同,有埋伏放枪的、放狗的、做饭的、运输猎物的等。猎物都是按人头和狗头来分配。比如打中猎物要害的猎人可以分到头,而其余部分则均分。功劳最大的猎狗可以享用到最多的动物内脏,其主人则可以分到皮。通常猎人们会将动物的血涂抹在功劳最大猎狗的头部或心脏部位,这样,事先回村的猎狗便会将好消息带给家人。但仁青次仁又补充说以村为单元的围猎行动是基于早期狩猎工具的落后,以及那时候人的私心较少。后期大峡谷猎人多是采用单独狩猎,最多带一两个关系好的帮手。
从方法来看,大峡谷猎人较少采用墨脱一带珞巴猎人的毒猎法。实际上珞巴人打猎都改用双管猎枪了。仁青次仁说他曾经在德央以及丹娘沟的南侧看到珞巴猎人,他们早不用毒箭了。但有一种情况会用到毒,比如猛兽咬死了家畜,村民们通常会在死畜身上下毒,以图毒杀再次前来吃内的凶手。而当我问仁青次仁有没有用“口技”的方式诱捕猎物的神奇猎人时,他说只有在打猴子时,偶尔会用于桃和玉米诱捕。
如何在山林中标志记号也是猎人必需掌握的技巧,尤其是几个猎人长时间野外生活时。于某处留下食物为记号的,说明这个猎人就在不远处,而且很快会回来。在山尖处以砍树皮,或把树枝插入垒石之中,表明猎人已经转移到其他山沟。而在某处留下衣物等,则表示猎人还会回到这里。
问与答
对大峡谷入迷的人会把认识仁青次仁当作一种幸运。而且,随着接触的加深,这种幸运感将与日俱增。对于我来说,有关猎人的一切,只是在向他搜刮了数不尽的大峡谷话题之外,一份额外的惊喜。我将之视为专属于他的知识,或经验。
已经全面进入旅游开发时代的大峡谷,为曾经猎人的仁青次仁找到了新位置。凭藉自己的地缘人缘与活络,堪称大峡谷活字典的他如今已是公司在当地大小事务的协调人。尽管如此,有关猎人的一切话题仍让他兴奋不已。以下采访过程中的一些问答的摘录,或许更有利于我们对他的了解。
大峡谷猎人是一种专门职业吗?
我们这边的猎人都是业余。更多时候还是以农业为主。
打猎的目的有哪些?
在以前打猎是为了吃肉,同时也能创收。后来,创收是主要目的。
不过也有出于喜欢而打猎的。像我,这几种都有过。
村庄在什么时候会用到猎人?
家畜被野兽咬死的时候,一般会请村里的猎人帮助杀死野兽。如果村子里没有猎人,就会请外村的。我自己被请过好几次。
打猎带给你最大的不同是什么?
打猎改善过我的生活,既能吃肉又能挣钱。
我自己感觉打猎对我的身体有好处。没打过猎的人少锻炼,身体不行。
猎人和其他人有什么不同?
不会打猎的人在山里只会睡,会打猎的就会有收获。
打猎的人对山很了解,机警而有能力,并且充满乐趣。
你怎么看“禁猎”?
动物越来越少,而且还是违法的事,应该禁猎。
像现在还有村民在山上安放套索钢夹等,尤其是冬天,让人和家畜很不安全。
有没有心痒和手痒的时候?
年年都有。
特别是到了5月草长雪化的时候,想起来心里舒服得很,还是想搞支枪上山。
你怎么看待打猎这种山里人的传统?
枪没有了,打猎的方法也没有了,打猎的乐趣也不会有了。
你的孩子会打猎吗?
打猎一趟下来,新鞋变旧鞋,他们都怕这种累。况且现在的条件也确实变好了,以后我们这里不会再有人打猎了。
你能为曾经的打猎生涯做点什么?我现在在大峡谷旅游开发公司工作,平时会收集一些老东西,打算以后搞一个大峡谷民俗博物馆。打猎的东西也包括在里头。
回到“禁忌”
狩猎在大峡谷以及林芝的多数地区都是一个禁忌话题,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打猎这种杀生行为本身并不符合藏族的信仰。在仁青次仁父母仍健在时,他就从没得到过谅解,生为医生和在家居士的父亲几乎不承认有他这样的儿子,母亲更是会将他已带回家的猎物扔到家门外。其次,真正称得上优秀并能不断为家庭创造出财富的猎人,在大峡谷地带并不多见,作为有特殊才能的人群,出于对自身利益的保护,有不为外人道的必要。最重要的原因还在政府对打猎的定性。这里面不单有基于对野生动物及生态环境的保护,也有出于对打猎枪支可能安全隐患的消除。
然而,在这片广袤的,曾经被称着“有山就有沟,有沟就有村,有村就有猎人”的土地上,长期以来形成的狩猎传统,确实已经沉积并演绎成一种文化。不论猎人们是否主动地将打猎上升到这一高度,也不论打猎被界定成如今的何种行为,这一点都不容置疑。千百年来,大峡谷地区的人们,正是通过狩猎这种行为,建立了与山川自然间广泛的关系。这种关系既包含着私利与欲望,也体现出勇武与智慧。在曾经向大山索取并逐步形成生存技能的过程中,大峡谷人不单找到了自身在自然中存在的位置,同时也找到与之相对应的伦理与价值。
美丽雄奇大峡谷的另一面,野性从来就不曾消失。
在沿大峡谷驱车的日子里,仁青次仁都乐意稍停下来,和这些村子里的老猎人们闲摆猎经。仁青次仁还没有老到不能上山的地步,但自大峡谷地区2003年真正意义上的全面禁猎以来,这是他以及这一带的猎人们,重温往日友谊与乐趣的惟一方式。曾经的打猎时光,仁青次仁不愿忘记。
“知”山者
看山不是山。在从小与山打交道并有25年狩猎经历的仁青次仁眼中,大峡谷就是一幅动物垂直分层。当我问仁青次仁“同样面对山,猎人和一般的村民有什么本质不同”时,他回答一般人是空入宝山,而猎人却清楚自己将有的收获。
仅掌握“地形和动物习性”,在仁青次仁看来还只是猎人的必修课,一个不善于借助狩猎工具以及打猎方法的人,仍有可能空手而归,甚至带来危险。而这其中,最重要的打猎工具就是狗。
位于仁青次仁家门侧的多雄乡派镇武装部大院内有许多狗,其中两条藏獒是仁青次仁的。蹲在自家狗旁边的仁青次仁,一边亲昵地拍打着獒头,一边翻看着白森森的狗牙说其实藏獒只是养着好看,吓唬吓唬人可以,真正打起猎来还得靠本地的猎狗。说着他指给我看院内另外两只一白一红的狗。据仁青次仁说,这两只狗原本是直白村一位猎人的,才两岁出头。随着近年来打猎活动的减少,再难获得主人悉心照料的猎狗们就自己上山捕食,这两条狗就是一直沿山追猎到这里来的。武装部院子大,住的人多,平常多有人喂食它们,就留下不走了。它们的主人曾来过一次,但再带不回去。仁青次仁特别喜欢那条白色的工布猎狗,他介绍说:工布猎狗以白色和红色的为上品,因为它们在追猎过程中极易辨认,特别在和狗熊缠斗的时候,不会因毛色混淆而误伤。除了毛色,好的工布猎狗还要头颅圆实,嘴筒纯黑,尾巴大而上卷。对于工布猎狗的优势仁青次仁有这样的总结:工布猎狗体形不大,后肢强劲,特别善于穿山过林,奔跑能力和耐力都很强,还有就是灵活、凶狠、嗜血,往往两三只就能困着狗熊。几乎天天在派镇武装部大院里晒太阳的这只白狗比一般的狗都大,而且是只正值妙龄的母狗。面对这只可以喂食但无法靠近的流浪猎狗,仁青次仁想收获一窝小猎狗的愿望只有一直搁在心里。
猎人故事
仁青次仁以猎人的身份最后一次前往大峡谷德央沟猎场是在7年前。那次短暂的出猎中,一只500米开外的雄壮公獐,在成为他那支心爱的小口径步枪最后祭灵的同时,也结束了他作为神枪手用枪的权力。随着禁猎的全面实施,那支曾为他带来丰厚猎获的猎枪早已缴给政府。
以前打猎的枪都要高高挂起,并包得严严实实的。仁青次仁解释说猎人都很迷信自己的枪,怕走了运气,不能让女人碰,尤其是不能让有法力的喇嘛碰。据说这些喇嘛对着枪管吹口气念个经,你就得换枪了。在仁青次仁手指的窗棂处就是以前挂枪的位置,现在被粘成一簇猫头鹰尾羽取代,那里依稀还能看到干得发黑的血迹,这是惟一一处能让人联想起屋主人曾为猎人的痕迹。另一能够说明身份的证据藏在家中十几个座垫里。那是些手工缝制得非常结实的座垫,他努力了好几次都没能让我见识到垫子里“毛管中空毛质柔软”的獐子毛样子。仁青次仁本来动用剪刀的,但被劝阻了,他补充说“毛皮以及骨头这些东西还有,但在德央沟沟口的老屋子里。”
不间断出现在仁青次仁描述中的德央沟,装满了有关他打猎的纪录。1976年,16岁的仁青次仁第一次跟随村里的猎人们上山打猎,那会儿他还刚入门,只能负责放狗并把猎物驱赶到指定的开阔位置。这些地方通常是草坪,老猎人们会事先守在这里,等猎物到后就放枪。仁青次仁还清楚地记得他们的名字多吉次仁、边巴多 吉、丹增次仁。“我打猎的本事都是多吉次仁教的”。在仁青次仁的回忆中,过世的多吉次仁显然属于传奇性的人物,他精瘦有力,胆大而冷静,是德央沟老一辈猎人的头头。并且,他还拥有一条极其厉害的猎狗。“那条公狗叫朗纳,通体白色,黑嘴筒,竖耳朵,敢单独与熊搏斗,据说这种狗整个工布地区一年只出一两只。这条每年能够帮助多吉次仁捕获十多头狗熊的公狗最后被煽掉了。”仁青次仁解释说“猎人间也存在竞争,多吉次仁不愿意朗纳与别人的狗生下好狗崽。”
在最初跟随多吉次仁等人的时间里,仁青次仁学得最拿手的是枪法。1978年以前,大峡谷猎人还停留在“火铳”时代,每打一枪都要重复“擦枪管、装填火药铅丸、点燃导火索、瞄准和发射”等动作,如果是单独打猎,很少有放两枪的机会。所以,一枪命中要害是衡量一个猎人是否优秀的标准。仁青次仁对自己的枪法显然很自信,他做出瞄准扣枪的姿式说“猎物近了要打头,猎物在侧面时要从前肩胛斜下方打它的心脏。”
说到这里时他突然问我“你知道怎么打狗熊吗?”我明白他没打算听我的答案。“狗熊要在大热天打,那些时候狗熊毛发里的松脂会被晒化,让它行动缓慢,就算一枪打不死,也不用担心被追上。还有,被狗熊追赶的时候不要一直往山下跑,那样肯定被追上,得跑之字形。”
从1978年起陆续担任米瑞区通信员和防疫员等公职的仁青次仁,有了更多接触好枪的机会。“那时候整个米林县就只有一辆老解放牌卡车和一辆北京吉普,我每次下乡都是骑马背枪,威风得很。”可11连发的半自动小口径步枪的出现,为神枪手仁青次仁带来了更多的猎物。1992年秋天,装备了冲锋枪、手枪和小口径的他和央次那多吉俩人,从德央沟进,丹娘沟出,前后19天的时间里,共猎获獐子24头(其中公獐7头)、野牛3头,野羊14只。“你们俩人能运回那么多猎物?”“肉基本上是现吃一些,其余的都丢了,主要是带走麝香。”“那次有多少收入呢?”“麝香那时候能卖400元左右一个,加上其他的,每人收入3000多元。”“肉和皮等丢了不觉得可惜吗?”“现在想来确实是可惜,杀得太多了。”习与俗
大峡谷及墨脱一带的猎人敬畏一个名为多吉卓尼的神灵,仁青次仁将他解释为莲花生8种变相之一中的忿怒身像,据说在派镇后山沟里的嘎拉竹普寺里有他的塑像。该神像的形象是黑身大肚,头带铜冠手持利刀和斧头。猎人对多吉卓尼神的敬奉一是体现在猎获动物时要口念“阿布多吉切”,即请多吉神享用,“切”在工布语里就是“吃”的意思。同时还要将动物心脏的尖端分成三份,分别向“天、地、水”抛撒,意思也是让神、鬼、人都能分享。有时候,猎人在忏悔赎罪,或是认为运气不好的时候,也会到多吉卓尼神像前烧像念经,并在神山处插经幡。
有神山的地方是不许打猎的。比如南迦巴瓦峰下直白村上方的“阿参拉”、直白村斜对岸的洞不弄等,大峡谷几乎每一条山沟每一个村庄都有插着经幡的场所。另外,白色的动物以及鹰、鹫在这一带被认为是神异的兽类。仁青次仁在松巴村江边的大沙丘处,用枪瞄准过一只白色的獐子而没有开枪。但就在同一地方,他曾毫不犹豫地点杀过一只喝水的狗熊。一般来说,大峡谷地区猎人的猎杀对象没有太多限制。传统的萨嘎达娃节,或是某些特定的宗教节日期间,属于禁猎期。有时候猎人也会放过怀崽的母兽。
判断一个猎人是否有运气的方法有很多,比如在打猎过程中,烧茶时的烟火飘向谁,谁有运气。也有用通过焚烧带有将酥油和香末的树叶,以观察树叶的灰烬飘向谁来判断。同样,改变运气的方法也不少,比如一支枪老打不中猎物时,便会让女人跨过这支枪以消除霉运,或是将枪在水磨坊的磨石下放上一晚,再改不了运的话,就得用枪射击一只绘得有头形图案的鸡蛋,直到打中为止。
有关猎物的分配一般会出现围猎中,这也是大峡谷猎人早期比较常见的狩猎方式之一。围猎过程中不同猎人分工不同,有埋伏放枪的、放狗的、做饭的、运输猎物的等。猎物都是按人头和狗头来分配。比如打中猎物要害的猎人可以分到头,而其余部分则均分。功劳最大的猎狗可以享用到最多的动物内脏,其主人则可以分到皮。通常猎人们会将动物的血涂抹在功劳最大猎狗的头部或心脏部位,这样,事先回村的猎狗便会将好消息带给家人。但仁青次仁又补充说以村为单元的围猎行动是基于早期狩猎工具的落后,以及那时候人的私心较少。后期大峡谷猎人多是采用单独狩猎,最多带一两个关系好的帮手。
从方法来看,大峡谷猎人较少采用墨脱一带珞巴猎人的毒猎法。实际上珞巴人打猎都改用双管猎枪了。仁青次仁说他曾经在德央以及丹娘沟的南侧看到珞巴猎人,他们早不用毒箭了。但有一种情况会用到毒,比如猛兽咬死了家畜,村民们通常会在死畜身上下毒,以图毒杀再次前来吃内的凶手。而当我问仁青次仁有没有用“口技”的方式诱捕猎物的神奇猎人时,他说只有在打猴子时,偶尔会用于桃和玉米诱捕。
如何在山林中标志记号也是猎人必需掌握的技巧,尤其是几个猎人长时间野外生活时。于某处留下食物为记号的,说明这个猎人就在不远处,而且很快会回来。在山尖处以砍树皮,或把树枝插入垒石之中,表明猎人已经转移到其他山沟。而在某处留下衣物等,则表示猎人还会回到这里。
问与答
对大峡谷入迷的人会把认识仁青次仁当作一种幸运。而且,随着接触的加深,这种幸运感将与日俱增。对于我来说,有关猎人的一切,只是在向他搜刮了数不尽的大峡谷话题之外,一份额外的惊喜。我将之视为专属于他的知识,或经验。
已经全面进入旅游开发时代的大峡谷,为曾经猎人的仁青次仁找到了新位置。凭藉自己的地缘人缘与活络,堪称大峡谷活字典的他如今已是公司在当地大小事务的协调人。尽管如此,有关猎人的一切话题仍让他兴奋不已。以下采访过程中的一些问答的摘录,或许更有利于我们对他的了解。
大峡谷猎人是一种专门职业吗?
我们这边的猎人都是业余。更多时候还是以农业为主。
打猎的目的有哪些?
在以前打猎是为了吃肉,同时也能创收。后来,创收是主要目的。
不过也有出于喜欢而打猎的。像我,这几种都有过。
村庄在什么时候会用到猎人?
家畜被野兽咬死的时候,一般会请村里的猎人帮助杀死野兽。如果村子里没有猎人,就会请外村的。我自己被请过好几次。
打猎带给你最大的不同是什么?
打猎改善过我的生活,既能吃肉又能挣钱。
我自己感觉打猎对我的身体有好处。没打过猎的人少锻炼,身体不行。
猎人和其他人有什么不同?
不会打猎的人在山里只会睡,会打猎的就会有收获。
打猎的人对山很了解,机警而有能力,并且充满乐趣。
你怎么看“禁猎”?
动物越来越少,而且还是违法的事,应该禁猎。
像现在还有村民在山上安放套索钢夹等,尤其是冬天,让人和家畜很不安全。
有没有心痒和手痒的时候?
年年都有。
特别是到了5月草长雪化的时候,想起来心里舒服得很,还是想搞支枪上山。
你怎么看待打猎这种山里人的传统?
枪没有了,打猎的方法也没有了,打猎的乐趣也不会有了。
你的孩子会打猎吗?
打猎一趟下来,新鞋变旧鞋,他们都怕这种累。况且现在的条件也确实变好了,以后我们这里不会再有人打猎了。
你能为曾经的打猎生涯做点什么?我现在在大峡谷旅游开发公司工作,平时会收集一些老东西,打算以后搞一个大峡谷民俗博物馆。打猎的东西也包括在里头。
回到“禁忌”
狩猎在大峡谷以及林芝的多数地区都是一个禁忌话题,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打猎这种杀生行为本身并不符合藏族的信仰。在仁青次仁父母仍健在时,他就从没得到过谅解,生为医生和在家居士的父亲几乎不承认有他这样的儿子,母亲更是会将他已带回家的猎物扔到家门外。其次,真正称得上优秀并能不断为家庭创造出财富的猎人,在大峡谷地带并不多见,作为有特殊才能的人群,出于对自身利益的保护,有不为外人道的必要。最重要的原因还在政府对打猎的定性。这里面不单有基于对野生动物及生态环境的保护,也有出于对打猎枪支可能安全隐患的消除。
然而,在这片广袤的,曾经被称着“有山就有沟,有沟就有村,有村就有猎人”的土地上,长期以来形成的狩猎传统,确实已经沉积并演绎成一种文化。不论猎人们是否主动地将打猎上升到这一高度,也不论打猎被界定成如今的何种行为,这一点都不容置疑。千百年来,大峡谷地区的人们,正是通过狩猎这种行为,建立了与山川自然间广泛的关系。这种关系既包含着私利与欲望,也体现出勇武与智慧。在曾经向大山索取并逐步形成生存技能的过程中,大峡谷人不单找到了自身在自然中存在的位置,同时也找到与之相对应的伦理与价值。
美丽雄奇大峡谷的另一面,野性从来就不曾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