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这是徐志摩《再别康桥》里的一句,对何星辉来说,比“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还要亲切,他的名字就取自这句诗。追寻着人生的梦想,他不想让自己黯然,浅滩暗礁中也努力使自己发光,同时照亮他人。
苦难求学路
出生在福建漳州农村的何星辉并没有人们想象的那样享受发达沿海地区带来的幸福,而是身处一个吃了上顿没下顿的家庭,年逾七旬的爷爷除夕夜也得去帮别人守砖厂,为的是每晚10元钱报酬,而体弱多病的母亲,起早贪黑为砖厂卖苦力来维持一家的生计。目睹了这辛酸一幕幕的何星辉,从小就发誓要努力读书,改变自己和家人的命运。
然而,吃饭都成问题的家庭,怎能负担得起两个儿子读书?那是一个无法让何星辉忘却的夏日,高二刚开学两周,由于没钱交学费,他被学校请出了他寄希望改变自己和家庭的校门,希望的路被无情地斩断。后来,他试着从同学那借了点钱在学校熬绿豆汤卖,累了一天,却分文未收,倒是路过的同学都尝了一碗。绿豆汤卖不成了,看着学校附近摆地摊生意不错,于是从老板那整些钢笔、橡皮之类的来卖,可是一天下来,收入还是几块钱,离学费还差一大截。他挥手离开了学校,沮丧地在饥寒交迫中度过了一宿又一宿。“那时候真是生不如死,想想这世间也太不公平,同龄人大多无忧无虑地坐在教室,而我却流浪在大街上,乞求着生存。”
无奈的打工岁月
绝望之中,他提起笔给《中学生英语报》总编写信。总编感动了,叫他过去。于是,他只身一人从漳州到了泉州,在报社打杂,送报、送信,在印刷厂帮忙,打扫卫生,报社的事除了编辑他几乎什么都干。同情他的总编,每月给他800元。为了节约钱读书,他总是一天一顿饭,有时候几个饼就维持一天。 “每天吃不好,又累,有时候出差真想找个旅馆,好好睡上一觉,可一想可以节约10元钱,就经常跑到一些地下通道或者山坡上去过夜。”
他清晰地记得,有一天骑自行车上街送报,被一辆摩托车撞倒了,勉强翻起身,问他为什么要撞人,别人看他小,又像民工,就大打出手,他撒腿就跑,跑到一家公用电话亭,说被打了,要打110报警,可老板不准。被追到了,又是一巴掌。一个民工看了,小声对他说:“算了,我们还不是经常被人打。”那一巴掌更加打醒了他,“人一定要自强,穷人更要改变自己的命运。”摸了摸受伤的脸,他拖着疲惫身躯继续前行。
一年下来,省吃俭用挣了5000块,他向总编说:“我要回去读书。”总编劝他留下,他婉言谢绝。“因为我立志要读书来改变命运,这是穷人家孩子惟一的选择。”于是,他再一次回到母校,母校老师担心他跟不上班,因为已经过了整整一年。“老师,给我一次机会,让我试试,不读书将永远穷下去,还要被人欺负。”母校再一次收留了他。这时的何星辉更加知道什么叫“来之不易”,常常在夜深人静寝室熄灯之后跑到路灯下去看书、解题,一个学期下来,他是全班第一,高考时,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贵州民族学院,选择了他挚爱的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
在大学里守望
大学的来临又一次撞击他伤痕累累的心灵,大学的巨额费用如何解决?家里不能支持一分。身无分文的何星辉从福建来到贵州,他给贵阳市工商银行花溪支行的领导写信,希望能得到国家助学贷款。他的情况学校领导、银行领导非常重视,随即按规定给他贷了学费。然而,还有生活费,其他费用呢?这对何星辉来说,又是一个极大的考验。
他想到了家教,这是贫穷大学生生存最好的出路。他于是打印了一叠家教求职宣传单,在贵阳市的大街小巷贴了几百张。守在寝室的何星辉却没有收到一个电话,听说贵州师范大学有一条家教街,在那里守候,可能会找到家教。一个寒冷的周末,他带上几本书和一张求职宣传单,到“家教街”去寻求家教,冷得直哆嗦的何星辉无一人来问,但他告诉自己,天没黑就要坚持。果然,在天快黑的时候,有一个顾主来了,价格是每天晚上两个小时,10元钱,求钱若渴的何星辉马上答应了。那天他很高兴,在贵阳转了一圈,“原来贵阳的夜景这么漂亮。”可一天过去了,一个星期过去了,他还是没有收到任何电话。
囊中空空的何星辉望着大学里纷繁复杂的人群,再一次陷入了困境。夜深人静的时候他经常在寝室的阳台、操场上一个人偷偷地哭。人们可能永远也不会相信,他经常因为没有钱吃饭而整天卧床不起,“那样可以减少能量消耗。”而寝友们还认为他是睡觉神仙。又一个周末,已经一天没吃东西的何星辉,当很多省外同学选择去欣赏贵州奇山异水、独特民风民俗的时候,他仍选择睡。中午,同班一名女生打电话叫他上街,他开玩笑地说:“没问题,请我吃饭。”“请我吃饭”在大学校园里司空见惯,似乎是一句玩笑,可在何星辉心中,这一句“玩笑”是那样的重,那样的沉,那样的无可奈何。
苦难心与责任心
同学、朋友的帮助使他总算熬过了大一。大二刚开学,因为上学年拿到的奖学金使他撑过一段时间。在一个周末,他同样选择了睡,傍晚一觉醒来,一个人守着空荡荡的寝室,忽然感到莫名地失望。一直都在为着生计,想想大一,茫然而无所获,身边的同学不少俨然是校园名人了,电台里有声,报纸上留名,而自己为着生活消沉。“蓦然间,我心里一阵紧张,发现当初的梦想已与我渐行渐远,也就在那一刻,我狠下心:留校,不回家过春节,找报社实习。”从此,他以一个《花溪报》实习记者的身份出现在各种新闻现场,勤奋的他一个月能挣不少稿费。
生计基本解决之后,激活了何星辉,原来他对新闻是那样的满腔热情,对生命是那样的挚爱,对弱者是那样的同情。
实习期满后,他成了自由撰稿人。学习之余,他深入贵州的乡村采访,他基本上没有空余时间,采访、写稿还要学习,大二结束时,他发表文章100余篇,成绩也是全班前五名。源源不断的稿费使他不再为一顿饭而发愁,而此时的他,也悄然成了校园名人,校社团联合会副秘书长、校青年志愿者协会会长、校大学生新闻社副总编辑、校书法协会理事长,还被多家媒体聘为特约记者、通讯员。
2003年的暑假,他和同学们组织了一个团队,骑自行车环游贵州,一个多月的时间里,走过了贵州20多个县市,行程2063公里,同时应《贵阳晚报》《法制生活报》之邀,一路对贵州的教育现状、民族文化、环境保护等进行采访,《贵阳晚报》开辟了专栏,进行了追踪报道。
被激情激活了的何星辉更加关注弱势群体。2003年11月,在得知本校物电系一名新生患直肠癌住院无法交付巨额医药费时,他组织了青年志愿者协会的会员们,到大街上擦皮鞋挣钱救助这位同学,三天的时间,挣到了5359.3元钱,全校师生也大受感动,在全校范围内掀起了献爱心捐助热潮。为了获得社会资助,他还在《中国民族报》《贵州都市报》《贵阳晚报》上发表文章,贵阳一公司看到报道后第二天把30000元钱送到学校,使那位患病同学的生命得以延续。“我有切身经历,知道没钱的痛苦,生命不能因为钱而断绝。”他如是说。他还关注着贫困地区的孩子,跋山涉水到贵州黔南惠水县羡塘乡资助两名贫困学生,利用假期回家的机会,与福建当地媒体连手,建立贵州少数民族贫困生档案等等。“没有钱不能读书的辛酸我尝够了,这些孩子如果没人来关心他们,他们的明天该怎么办?”其实,何星辉到今天,他仍然是靠写稿来维持自己的生活,来资助身边贫穷的人们。他多次被学校评为“优秀学生干部”等,获校一等奖学金。2003年,当他被学校评为“三好学生”的时候,他找到校领导,主动让出这一个名额。而“三好学生”的后面,却是800元钱的奖学金。
走进2004年,已经大三的何星辉在各类媒体发表作品已超200篇,并被共青团贵州省委评为“学雷锋先进个人”。他仍然在追寻着新闻梦,同时随时把自己的爱心奉献给需要关心的人。他非常喜欢这样一句话:“奋斗改变命运,梦想让我们与众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