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多元化经营的基本动因
企业追求多元化的动机很多,从经济学的理性角度出发,最基本的动因可归结为范围经济、交易费用经济化和财务协同。
1、范围经济。追求范围经济效应是企业从事多元化经营最基本的动因。所谓范围经济,是指由于企业经营范围扩大而产生的经济性,可用相对总成本来定义。相对总成本就是企业作为整体从事多项业务时的总成本与分离成多个企业分别从事这些业务时的总成本的相对数。范围经济的存在,本质上是由于对企业多个业务可以共享的剩余资源的利用。包括特定投入的不可分割性及其在多项业务间的分摊、广告费用在更大市场中的分摊、声誉效应、研究与开发的外溢效应等。
来自于从事多项业务的范围经济是公司多元化经营的最基本的优势来源。然而,多元化战略的范围经济性并不是绝对的。多元化经营有时会带来负面的影响,甚至会导致范围不经济。首先,由于多元化经营使得企业业务种类增多,往往会带来管理成本的增加。其次,多元化经营意味着企业将涉足新的产业,有些新的产业往往使企业面临较高的进入壁垒。再次,对剩余资源的共享和利用本身需要一定的成本,而且这种共享和利用往往不如想像中的顺利,因此所期望的经济性未必能实现。为寻求范围经济效应,企业通常应选择相关多元化的经营模式。
2、交易费用经济化。交易费用经济化是多元化经营的另一个重要理由。产权经济学家将交易费用定义为:与转让、获取和保护产权有关的费用。它一般指在市场交易活动中,交易当事人为完成交易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使当事人聚集在一起的交通费、差旅费等支出,收集和传递有关信息的费用如广告费等,商谈交易条款的费用支出。如:起学合同、履行合同的费用等。企业在其经济活动中不可避免地要进行市场交易,有市场交易通常就有交易费用,有时交易费用还是相当高的。多元化经营可以将部分市场交易内部化,减少企业外部交易的次数和不确定性,从而起到降低交易费用的作用。
然而,企业在通过多元化降低外部交易费用的同时,也会造成企业内部管理成本的上升,企业必须在外部交易费用的节约与内部管理成本的上升之间进行比较。事实上,除多元化战略以外,企业还可以通过战略联盟等形式来降低外部交易费用。在企业间不存在因专用资产而形成的要挟问题的情况下,这些替代选择方法往往更为可行。因为这些方法在降低交易费用的同时,可以避免多元化模式带来的负面影响。一般而言,纵向一体化模式更利于企业实现交易费用的经济化。特别是当存在因专用性资产而产生的要挟问题时,纵向经营是一种较为有效的选择。
3、财务协同。企业追求多元化有时是基于这样的理由:成长中的公司要想获得长期的成功就必须发展业务组合,以分散经营风险,并确保用充分和稳定的现金流为其它经营活动提供财务上的支持。“不要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适度、恰当的多元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分散企业风险。资产组合理论认为,经营风险分为系统性风险和非系统性风险。系统性风险也称不可避免风险,是与市场环境有关的、投资者无法分散的由某些特定因素对所有投资业务带来的风险。非系统性风险又称可避免风险,是指某些因素对某种投资业务造成经济损失的可能性。非系统风险可以通过对投资业务的有效组合得到消除。消除程度要视不同业务之间的相关程度,相关系数越小的业务组合越能消除非系统风险。
然而,投资的分散化能降低的只是非系统风险,对系统风险却是无能为力的。当多元化经营的业务数达到一定数量后,非系统风险就不再降低。除分散经营风险外,多元化经营还能够使得不同业务在财务上形成相互支持,即:某些业务创造的现金流可为另外一些业务的成长提供资金保证。非相关多元化通常更易使公司在多项业务之间形成财务协同效应。
二、范围经济、交易成本经济化、财务协同之间的矛盾
1、范围经济与交易费用经济化之间的矛盾。范围经济应来源于企业不同业务对剩余 资源的利用,而交易费用经济化的基础是市场交易的内部化,在很多情况下,两者之间会呈现出不一致。一方面,为最大限度地利用企业剩余资源,企业将扩大其业务范围,这些业务通常应是相互关联的,但这种关联未必是供应链上的前后向关系,因此往往导致更多的外部交易,从而带来企业外部交易费用的增加;另一方面,为减少交易费用而进行的纵向经营,在很多情况下并不能实现对企业剩余资源的合理利用,常常会导致范围不经济。
2、范围经济与财务协同之间的矛盾。为追求范围经济效应,企业的多项业务之间应保持一定的相关性,以有效地利用企业剩余资源。然而,业务的关联性越强,其分散经营风险的能力则越弱。反之,为更大程度地分散经营风险,公司应降低其各项业务之间的关联性,这往往又不利于对企业剩余资源的共享。
3、交易费用经济化与财务协同之间的矛盾。纵向一体化经营通常能较好地降低外部交易费用,但其业务之间的关联性强,在经营上很容易出现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现象,难以较好地分散经营风险。
三、企业应如何选择多元化战略
1、评价企业剩余资源,在专业化经营与多元化经营之间作出选择。企业拥有剩余资源是其实施多元化经营的前提条件。一般来说,企业剩余资源拥有量越大,多元化经营的成功率就越高;反之,其成功率就越低。因此,企业在实施多元化战略之前,必须对其剩余资源进行准确评价,并对如何有效地利用这些剩余资源进行分析。首先,应从企业的货币资金及贷款能力,现有的生产技术、设备能力的利用,现有营销系统功能的发挥品牌效应和声誉效应研究与开发的外溢效应等方面进行分析,评价企业是否拥有多少可利用的剩余资源;其次,如果企业拥有可利用的剩余资源,则应就如何更有效地利用这些资源进行分析。是在原有业务领域内扩大经营规模?还是在原有业务领域外扩大经营范围?应根据两者所产生的效益进行选择。如果企业具备可利用的剩余资源,而且在原有业务范围内难以产生更大的效益,则可考虑选择多元化战略,以追求范围经济效应;反之,应以实行专业化经营为宜。
2、评价目标产业,选择多元化经营的合理模式。正确选择目标产业在企业多元化经营的战略决策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企业确认具有可利用的剩余资源,以及进入哪些产业可利用这些剩余资源后,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第一,企业必须对目标产业的吸引力进行分析。如:目标产业处于其生命周期的哪一阶段?成比如何?进入壁垒、退出壁垒如何?竞争程度如何?第二,企业必须就目标产业与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关系进行分析。核心竞争力是企业获取初期竞争优势、实现可持续长期发展的关键所在。因此必须认清企业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进入目标产业是否建立在其竞争优势基础之上,是否有利于发挥并进一步增强其核心竞争力。第三,应结合对范围经济、交易费用、财务协同等方面的综合分析,在多元化经营的模式之间进行选择,以确定多元化经营的最终领域。
3、把握多元化经营的适度规模。首先,企业所从事的不相关领域的经营业务种类应保持一个适度水平。其次,即使在相关领域经营,其业务数量也不宜过多。从范围经济角度分析,多元化经营是建立在对企业剩余资源利用的基础上的。若多元化经营超过合理的“度”,则会带来范围不经济,甚至导致企业陷入资源危机。从交易费用角度分析,多元化经营是为了减少企业外部交易的次数和不确定性,从而降低企业的外部交易费用,但它同时也带来企业内部管理费用的增加。因此,多元化经营的合理规模应是使企业外部交易费用与内部管理费用之和最低的结合点。从财务协同的角度分析,多元化可以分散经营风险,且业务的关联性与风险的降低程度负相关,即业务关联性越小,风险降低程度越大。然而,业务分散化仅能降低非系统风险,而且当经营的业务种类达到一定数量后。非系统风险就不再降低,而且多元化经营的业务之间在财务上的相互支撑也不是绝对的,规模过大往往导致资金分散,各项业务在财务上反而会相互牵制。此外,范围经济效应、交易费用经济化、财务协同效应之间也存在一定的矛盾,因此从综合的角度分析,对多元化经营的规模也存在一个适度选择的问题。
(作者单位:新疆财经学院新疆八一钢铁集团物业管理分公司)
企业追求多元化的动机很多,从经济学的理性角度出发,最基本的动因可归结为范围经济、交易费用经济化和财务协同。
1、范围经济。追求范围经济效应是企业从事多元化经营最基本的动因。所谓范围经济,是指由于企业经营范围扩大而产生的经济性,可用相对总成本来定义。相对总成本就是企业作为整体从事多项业务时的总成本与分离成多个企业分别从事这些业务时的总成本的相对数。范围经济的存在,本质上是由于对企业多个业务可以共享的剩余资源的利用。包括特定投入的不可分割性及其在多项业务间的分摊、广告费用在更大市场中的分摊、声誉效应、研究与开发的外溢效应等。
来自于从事多项业务的范围经济是公司多元化经营的最基本的优势来源。然而,多元化战略的范围经济性并不是绝对的。多元化经营有时会带来负面的影响,甚至会导致范围不经济。首先,由于多元化经营使得企业业务种类增多,往往会带来管理成本的增加。其次,多元化经营意味着企业将涉足新的产业,有些新的产业往往使企业面临较高的进入壁垒。再次,对剩余资源的共享和利用本身需要一定的成本,而且这种共享和利用往往不如想像中的顺利,因此所期望的经济性未必能实现。为寻求范围经济效应,企业通常应选择相关多元化的经营模式。
2、交易费用经济化。交易费用经济化是多元化经营的另一个重要理由。产权经济学家将交易费用定义为:与转让、获取和保护产权有关的费用。它一般指在市场交易活动中,交易当事人为完成交易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使当事人聚集在一起的交通费、差旅费等支出,收集和传递有关信息的费用如广告费等,商谈交易条款的费用支出。如:起学合同、履行合同的费用等。企业在其经济活动中不可避免地要进行市场交易,有市场交易通常就有交易费用,有时交易费用还是相当高的。多元化经营可以将部分市场交易内部化,减少企业外部交易的次数和不确定性,从而起到降低交易费用的作用。
然而,企业在通过多元化降低外部交易费用的同时,也会造成企业内部管理成本的上升,企业必须在外部交易费用的节约与内部管理成本的上升之间进行比较。事实上,除多元化战略以外,企业还可以通过战略联盟等形式来降低外部交易费用。在企业间不存在因专用资产而形成的要挟问题的情况下,这些替代选择方法往往更为可行。因为这些方法在降低交易费用的同时,可以避免多元化模式带来的负面影响。一般而言,纵向一体化模式更利于企业实现交易费用的经济化。特别是当存在因专用性资产而产生的要挟问题时,纵向经营是一种较为有效的选择。
3、财务协同。企业追求多元化有时是基于这样的理由:成长中的公司要想获得长期的成功就必须发展业务组合,以分散经营风险,并确保用充分和稳定的现金流为其它经营活动提供财务上的支持。“不要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适度、恰当的多元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分散企业风险。资产组合理论认为,经营风险分为系统性风险和非系统性风险。系统性风险也称不可避免风险,是与市场环境有关的、投资者无法分散的由某些特定因素对所有投资业务带来的风险。非系统性风险又称可避免风险,是指某些因素对某种投资业务造成经济损失的可能性。非系统风险可以通过对投资业务的有效组合得到消除。消除程度要视不同业务之间的相关程度,相关系数越小的业务组合越能消除非系统风险。
然而,投资的分散化能降低的只是非系统风险,对系统风险却是无能为力的。当多元化经营的业务数达到一定数量后,非系统风险就不再降低。除分散经营风险外,多元化经营还能够使得不同业务在财务上形成相互支持,即:某些业务创造的现金流可为另外一些业务的成长提供资金保证。非相关多元化通常更易使公司在多项业务之间形成财务协同效应。
二、范围经济、交易成本经济化、财务协同之间的矛盾
1、范围经济与交易费用经济化之间的矛盾。范围经济应来源于企业不同业务对剩余 资源的利用,而交易费用经济化的基础是市场交易的内部化,在很多情况下,两者之间会呈现出不一致。一方面,为最大限度地利用企业剩余资源,企业将扩大其业务范围,这些业务通常应是相互关联的,但这种关联未必是供应链上的前后向关系,因此往往导致更多的外部交易,从而带来企业外部交易费用的增加;另一方面,为减少交易费用而进行的纵向经营,在很多情况下并不能实现对企业剩余资源的合理利用,常常会导致范围不经济。
2、范围经济与财务协同之间的矛盾。为追求范围经济效应,企业的多项业务之间应保持一定的相关性,以有效地利用企业剩余资源。然而,业务的关联性越强,其分散经营风险的能力则越弱。反之,为更大程度地分散经营风险,公司应降低其各项业务之间的关联性,这往往又不利于对企业剩余资源的共享。
3、交易费用经济化与财务协同之间的矛盾。纵向一体化经营通常能较好地降低外部交易费用,但其业务之间的关联性强,在经营上很容易出现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现象,难以较好地分散经营风险。
三、企业应如何选择多元化战略
1、评价企业剩余资源,在专业化经营与多元化经营之间作出选择。企业拥有剩余资源是其实施多元化经营的前提条件。一般来说,企业剩余资源拥有量越大,多元化经营的成功率就越高;反之,其成功率就越低。因此,企业在实施多元化战略之前,必须对其剩余资源进行准确评价,并对如何有效地利用这些剩余资源进行分析。首先,应从企业的货币资金及贷款能力,现有的生产技术、设备能力的利用,现有营销系统功能的发挥品牌效应和声誉效应研究与开发的外溢效应等方面进行分析,评价企业是否拥有多少可利用的剩余资源;其次,如果企业拥有可利用的剩余资源,则应就如何更有效地利用这些资源进行分析。是在原有业务领域内扩大经营规模?还是在原有业务领域外扩大经营范围?应根据两者所产生的效益进行选择。如果企业具备可利用的剩余资源,而且在原有业务范围内难以产生更大的效益,则可考虑选择多元化战略,以追求范围经济效应;反之,应以实行专业化经营为宜。
2、评价目标产业,选择多元化经营的合理模式。正确选择目标产业在企业多元化经营的战略决策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企业确认具有可利用的剩余资源,以及进入哪些产业可利用这些剩余资源后,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第一,企业必须对目标产业的吸引力进行分析。如:目标产业处于其生命周期的哪一阶段?成比如何?进入壁垒、退出壁垒如何?竞争程度如何?第二,企业必须就目标产业与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关系进行分析。核心竞争力是企业获取初期竞争优势、实现可持续长期发展的关键所在。因此必须认清企业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进入目标产业是否建立在其竞争优势基础之上,是否有利于发挥并进一步增强其核心竞争力。第三,应结合对范围经济、交易费用、财务协同等方面的综合分析,在多元化经营的模式之间进行选择,以确定多元化经营的最终领域。
3、把握多元化经营的适度规模。首先,企业所从事的不相关领域的经营业务种类应保持一个适度水平。其次,即使在相关领域经营,其业务数量也不宜过多。从范围经济角度分析,多元化经营是建立在对企业剩余资源利用的基础上的。若多元化经营超过合理的“度”,则会带来范围不经济,甚至导致企业陷入资源危机。从交易费用角度分析,多元化经营是为了减少企业外部交易的次数和不确定性,从而降低企业的外部交易费用,但它同时也带来企业内部管理费用的增加。因此,多元化经营的合理规模应是使企业外部交易费用与内部管理费用之和最低的结合点。从财务协同的角度分析,多元化可以分散经营风险,且业务的关联性与风险的降低程度负相关,即业务关联性越小,风险降低程度越大。然而,业务分散化仅能降低非系统风险,而且当经营的业务种类达到一定数量后。非系统风险就不再降低,而且多元化经营的业务之间在财务上的相互支撑也不是绝对的,规模过大往往导致资金分散,各项业务在财务上反而会相互牵制。此外,范围经济效应、交易费用经济化、财务协同效应之间也存在一定的矛盾,因此从综合的角度分析,对多元化经营的规模也存在一个适度选择的问题。
(作者单位:新疆财经学院新疆八一钢铁集团物业管理分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