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杜甫《登楼》诗之“玉垒”的问题

来源 :今古文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ongming81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历代以来都有杜甫《登楼》诗之“玉垒”是军垒还是山名的疑惑,以及若为山名,历史记载中汶川、灌县等地均有玉垒山,因此玉垒山的实际位置也是众说纷纭。所以有必要理清历史记载背后的线索,横向对比杜甫诗中“玉垒”的含义,这也有助于理解“玉垒”一词的历史含义,更利于深刻地掌握杜甫诗歌的真正内蕴。
  【关键词】 杜甫;登楼;玉垒;汶川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14-0006-02
  杜甫一首《登楼》诗:“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父吟。”为世代传诵之诗篇,叶梦得曰:“七言律难于气象雄浑,句中有力而纡徐,不失言外之意。自老杜‘锦江春色’‘五更角鼓’等句后,常恨无复继者。”申涵光曰“‘北极’‘西山’二语,可抵一篇《王命论》。”(《唐宋诗醇》卷十六)清人浦起龙评论说:“声宏势阔,自然杰作。”(《读杜心解》卷四)沈德潜亦极为推崇:“气象雄伟,笼盖宇宙,此杜诗之最上者。”(《唐诗别裁》卷十三)
  这首诗是杜甫在广德二年(764年)农历三月作于成都锦江,黄氏《补注杜诗》及众多学者已经考证过。但历代以来各位学者对“玉垒浮云变古今”一句中“玉垒”有自己的看法,主要围绕着玉垒是玉垒关还是玉垒山,是在灌县还是在汶川这两个问题来论证。
  《杜诗详注》引《杜臆》注曰:“玉垒山在灌县西,唐贞观间设关于其下,乃叶蕃往来之冲。”又引《九家集注杜诗》注曰:“《蜀都赋》曰:‘包玉垒而为宇’句,云玉垒,山名也,湔水出焉,在成都西北。”灌县在成都西北处,仇兆鳌即是认为玉垒在灌县西。
  《新唐书·南诏传》:咸通十四年(873),坦绰率军攻雅州,“击定边军,卒溃入邛州。成都大震,人亡入玉垒关,士乘城”。《(光绪)增修灌县志》载:“玉垒关在治西一里。”“唐贞观(公元627-649年)初年建。”《王象之碑目》亦记载:“玉垒关在(灌县)治西虎头山,唐大中十年(公元856年)白敏中帅蜀时建。”因盛唐时期灌县西虎头山建有玉垒关,因建关之后虎头山因称为玉垒山,于是郭知达、王嗣奭、仇兆鳌等杜诗注家便认为玉垒在灌县西。但灌县之玉垒关于何年所建的问题尚无定论,虎头山又何时被称为玉垒山亦是悬而未决。
  《钱注杜诗》先是跟《九家集注杜诗》一样对“玉垒”一词的解释也引用了《蜀都赋》注,即在成都西北灌县处。而后又引《寰宇记》之言:“在茂州汶川县北三里,又有玉轮坂,其下汶水所经。”又说玉垒是在汶川。钱谦益先生将当时学者对玉垒所处位置的两种看法罗列出来,也是对此有不明之处。
  另有杜诗注家认为玉垒山在彭州导江县,这种看法略有偏差,且没有认真考察史料记载。《新唐书 · 地理志》“彭州蒙阳郡”条:“导江,望。本盘龙,武德元年以故汶山置,寻更名。贞观中曰灌宁,开元中复为导江……西有蚕崖关;有岷山、玉垒山。”
  《四川通志》卷二“灌县”条也有记载:“汉,郫、绵、虒,江原三县地……唐,武德元年,置盘龙县,寻改曰导江,复移治都安,废治为灌口镇。贞观中,改曰灌宁。开元中,复为导江,并于镇置镇静军,孟蜀置灌州……元,至元十三年,改军置灌州省,导江县入焉,属成都路。明,废州为灌县,属成都府。皇清因之。”
  由《四川通志》可知《新唐书》所言彭州导江之玉垒山,实际上是指在灌县,只是由于灌县当时属于彭州管辖,故列于“彭州”条下。由上可知,玉垒关是唐代修建在灌县的,若杜甫“玉垒浮云变古今”的“玉垒”是在灌县,则玉垒是指军垒,即玉垒关。因此“玉垒浮云变古今”之“玉垒”到底在哪的问题主要就是在汶川还是在灌县。
  就笔者看来,是在汶川,玉垒即是玉垒山。证据如下:
  首先,广德元年,吐蕃攻陷岷江上游松、维二州,离维州较近的茂州汶川也危在旦夕,“玉垒浮云变古今”中的“今”即是指“如今”战乱频纷,形势危急。当然,离危险之地更近也不能对玉垒就在汶川的观点一锤定音。
  其次,灌县之玉垒关兴建的最早记录是唐贞观年间,为了抵御敌人入侵所建,距杜甫作此诗只有一百多年,古今对比并不明显,若是灌县之玉垒,古今差距并不大,且纵观《新唐书》《旧唐书》等史料记载,唐代一直处于与吐蕃等番外势力相斗争的状态,那么“变古今”中的“变”字就毫无意义了。而汶川之玉垒,最早记录是西汉扬雄的《蜀王本紀》和东晋常璩的《华阳国志》,《华阳国志》记载:“自以功德高诸王,乃以褒斜为前门,熊耳、灵关为后户,玉垒、峨眉为城郭,江、潜、绵、洛为池泽,以汶山为畜牧,南中为园苑。会有水灾,其相开明决玉垒山以除水害。”
  因为都江堰玉垒山下有离堆,而离堆是杜宇时期开山以疏通水道而留下来的古蜀遗迹,有学者便认为杜宇时期所开之山便是都江堰之玉垒山。但以史书记载考察,玉垒山在灌县是从唐李吉甫的《元和郡县志》开始的,《元和郡县志 · 卷三十二》“导江县”条:“玉垒山,在县西北二十九里。”导江即是指灌县。
  《元和郡县志》成书于唐宪宗元和八年(813年),但在《元和郡县志》以前,《水经注》《汉书》《旧唐书》以及《后汉书 · 郡国志》《说文》《蜀水经》《寰宇记》等均以玉垒山与汶川相联系。
  四川省都江堰市文物管理所钟天康先生考证离堆是都江堰左岸的山,即古湔山,此山被称为玉垒山是唐代在此修建玉垒关之后的事,而真正的玉垒山是在汶川。
  杜宇治蜀时期,教化百姓,大力鼓励农耕,“迄今巴、蜀民农时先祀杜主君”,便可知杜宇王对蜀人生活的贡献很大。可以想象在杜宇治蜀期间,百姓安乐,生活更为富足。也正因为如此,才与杜甫作此诗之时汶川百姓饱受战乱之苦,民不聊生有鲜明的对比。   因此,就时间间距和古今差异对比而言,灌县之玉垒差之远矣。
  此外,杜甫是明显知道杜宇治蜀等事迹的,在《寄司马山人十二韵》诗中有一句“长啸峨眉北,潜行玉垒东。”此句“玉垒”与“峨眉”相对,事实上玉垒山只是一座不太出名的山,与佛教四大名山之一的峨眉有着云泥之别,一般来说,这二者相对是不符合常理的,而此诗中杜甫却将两者相对,这是来源于《华阳国志》那段对杜宇治理古蜀时期的疆域记载:“玉垒、峨眉为城郭”。因此杜甫诗中的“玉垒浮云变古今”是掺杂着对古蜀时期兴旺繁荣的想象,而如今却是战乱纷起,生灵涂炭。白云萦绕着玉垒山,这副场景亘古不改,而世道却变了。
  韩大伟先生曾在《杜甫研究学刊》中发表文章,认为这首诗的“玉垒”是军垒,“垒,本以土石所筑,为了与上句‘锦’字对应,这里取‘玉’而不取‘石’字。”这里韩大伟先生忽略了“玉垒”一词的历史含义,而将“玉”“垒”二字分开,于是产生了这样的误会。刘越峰先生也有文章指出了韩先生的误区,但刘越峰先生在阐释为何选择玉垒山,而非名气更大的峨眉山或者海拔更高的九顶山时,引用《杜臆》玉垒山在灌县的观点,认为杜甫是“考虑到了玉垒山为吐蕃大军往来之必经之地的重要地理位置而寄幽思于此”。以上已说玉垒山实际上是在汶川,而在杜甫之時虎头山是否已经因玉垒关的修建而更名为玉垒山尚未可知。而且就算杜甫之时虎头山已经更名为玉垒山,但因玉垒关修建时间尚短,刘越峰先生所说,“山上的风云象征了古往今来长久的动荡与不安,或者理解为作者对古往今来的战争深沉的思考”,其实是非常勉强的。
  参考文献:
  [1]杨伦注.杜诗镜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9.
  [2]爱新觉罗 · 弘历.唐宋诗醇[M].乔继堂校.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20.
  [3]浦起龙.读杜心解[M].北京:中华书局,1961.
  [4]沈德潜.唐诗别裁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
  [5]郭知达.九家集注杜诗[M].陈广忠校.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20.
  [6]杜甫著,仇兆鳌注.杜诗详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5.
  [7]王嗣奭.杜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8]杜甫著,钱谦益注.钱注杜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9]刘昫.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10]欧阳修,宋祁.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11]常璩.华阳国志[M].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8.
  [12]钟天康.“开明决玉垒”辨[J].成都大学学报,1988,(1).
  [13]韩大伟.知人论世 披文入情——杜甫《登楼》诗新探[J].杜甫研究学刊,2000,(2).
  [14]刘越峰.谈《登楼》诗并与韩大伟先生商榷[J].辽宁财经学报,2004,(4).
其他文献
【摘要】 婚俗文化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着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经济、社会以及历史的发展状况。近年来,随着国家经济的不断发展,女方对男方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其中,彩礼(即聘礼)也随之水涨船高。因此,这一现象引起了许多专家和学者的浓厚兴趣。但是,对陕西地区的婚俗文化中彩礼的研究相对较少。本文运用文献研究法,通过对各个时期聘礼或彩礼演变的研究来分析其现象背后的深层次原因。结婚时彩礼的无限增加,一方
期刊
【摘要】 作为历史久远的国度,在五千年的沉淀中我国形成了独特的传统文化,而这些传统文化具有独特的魅力与艺术性。我国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传统文化更容易受到民众的接受与喜爱。因此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融入传统文化装饰性美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从现在环境艺术设计中传统文化融入的重要性与构思入手,进一步探究其运用策略,希望能够为相关设计人员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 中国传统文化;现代环境艺术设计;
期刊
【摘要】 从20世纪七八十年代到现今,张艾嘉与其主演和导演的电影经历了华语电影一次又一次的革命,香港新浪潮电影运动、台湾新电影运动、中国内地第五代第六代导演的崛起。她合作的电影遍及内地、香港、台湾之间,并且借鉴学习,一次又一次创新的尝试,给台湾的电影注入了特有的活力。时至今日,张艾嘉仍然没有被时代淘汰,她结合时代,将更真实更现实主义的元素注入导演的电影中,形成了张艾嘉式的电影风格,用人文情愫关注着
期刊
【摘要】 当前国家发展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一代代青年为国家的发展注入血液与能量,从“一带一路”倡议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再到十九届五中全会国家新的发展战略谋划,时代的发展既给予青年更多的媒介传播渠道,还给了青年多方位的了解与实践的机会。在互联网+自媒体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各类影视作品、综艺、短视频等也快速进入大家生活,它们会或多或少地对当前青年的思想产生影响。本文将阐述新时代影视文艺作品对当代青
期刊
【摘要】 阿列克谢耶维奇是荣膺诺贝尔文学奖的白俄罗斯作家。《锌皮娃娃兵》是其代表作品,该书记录了1979年至1989年这10年间的阿富汗战争。作家尝试以小人物独有的感受及碎片化记忆,揭开被遮蔽的历史面纱。本文以《锌皮娃娃兵》中47个独立采访篇目为文本对象,探析作家独特的非虚构写作手法。  【關键词】 阿列克谢耶维奇;《锌皮娃娃兵》;非虚构  【中图分类号】I107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要】 《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经典著作,也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第一部纲领性文件。陈望道先生因为第一个完成了《共产党宣言》的中文全译本而名垂青史。回顾《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首版本的诞生历程,梳理首版本的历史性贡献,并以恩格斯校对的英文版为源文本,以翻译的视角观察当时中国社会的变迁和历史必然性。  【关键词】 《共产党宣言》;马克思主义;社会变迁;陈望道;译本  【中图分类号】A811
期刊
【摘要】 本文旨在运用乔治·斯坦纳的翻译四步骤理论,对比分析《金银岛》(第十三章)的三个不同个译本,在“信赖”“侵入”“吸收”“补偿”四个步骤下一一进行解读。这三个译本都体现了译者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并努力为译入语读者展现一个精彩纷呈的新世界。  【关键词】 乔治·斯坦纳;翻译四步骤;《金银岛》  【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
期刊
【摘要】 《嘉莉妹妹》作为美国现实主义文学浓墨重彩的一笔,其相关研究一直争议不断。现阶段人们对其的理解更趋向于理性化,以多种角度研究作品中所体现的女性形象,对其中“女性主义”的内涵赋予了更多理解。本文首先阐述了女性主义的发展历程,之后讨论了《嘉莉妹妹》中女性形象诞生的影响因素,最后对《嘉莉妹妹》中的女性形象进行了研究和讨论。  【关键词】 《嘉莉妹妹》;女权主义;女性角色  【中图分类号】I107
期刊
【摘要】 《主角》是陈彦继《装台》之后又一部长篇戏剧题材小说,荣获2019届茅盾文学奖。小说以一代名伶忆秦娥长达半生的成长史为主线,又在时代风云变幻中道尽传统艺术秦腔生命的起起伏伏,芸芸众生合力“演绎”热腾腾的民间温情。忆秦娥是文本意义上的主角,但在生活场域中、各行各业中都有各自的主角,“主角”一词还蕴含着更为丰富的内容,因而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对陈彦《主角》中的“主角”进行多重阐释。  【关键词】
期刊
【摘要】 杨绛散文以淡雅质朴的智性笔调为人称道,而《我们仨》作为杨绛先生暮年的回忆录散文集则突出表现了这一特质。文中主要运用的梦境手法,则大大增加了文章的魅力与厚度,包括开启全知全能的叙事视角,继承哀而不伤的文学传统,体现朦胧诗意的古典韵味,以及“人生如梦”的主题暗示。从而在虚实之间,达到新的高度,俯视痛苦,含泪而笑。  【关键词】 杨绛散文;《我们仨》;梦境手法  【中图分类号】I207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