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下根据庄卉家口述整理:
因为家庭血缘的关系,以及那个年代中国台湾地区受到日本文化影响,我从小生活的环境都是偏日式的,每天在榻榻米上爬来爬去,嗅觉范围最接近的就是那片地方,好像有点儿草的芳香,但又不全是。这是我有比较清晰的记忆当中的第一种熟悉的气味,但它并不能代表真正的台湾气味。
长大一点儿后,我想要和小姐妹出门玩,女孩子都是爱漂亮的,大概是看见过很多次妈妈用香水的时刻,而香水放置的高度我是怎么也够不着的,我开始想象自己身上散发香味的样子。可能就想显出一些特别,又或者是不经意间地讨好别人,受到“好香啊”这样的赞美时,这一日里发生的许多事情似乎都不同寻常了,像是掀起一场化学反应。
在台湾,一年四季湿度都非常高。春季开始之后,阳光变得尤其强烈,邻居家的花在墙内盛开,白色花瓣的中心是一点儿淡淡的黄,生命力旺盛,花期也长。我每次路过见着,都觉得开心。很想要凑近闻一闻,但我也不能去摘别人家种植的花草啊,刚好碰到掉落到墙外的花瓣,这下它们就属于公共区域的物品了。第一次捡起来,我发现它们怎么可以那么香,兴奋地全部放进口袋里。一起玩耍的女生也好奇这个味道,我们都觉得它不光好闻,还有一点儿亲切和温暖的感觉。直到很久之后我才明白,这就是我拥有的第一份香。妈妈告诉我,它是鸡蛋花。
自那之后,我对花花草草的东西更有兴趣了。从家里到学校,沿路所及的植物都会被我仔细观察,轻轻地摘一两朵放进铅笔盒。等到进了教室,我会非常得意地将铅笔盒摆出来,面积不大的小课桌上常常出现鸡蛋花或是茉莉花,我一边欣赏一边想象着被花香环绕的场景,立刻觉得自己是一个特别的小女孩。
鸡蛋花香是我心中不愿舍弃的台湾味道,是它让我第一次感觉到香味原来那么重要,重要到人和人之间的距离能因此变得亲密。我非常不确定是什么样的东西给出了这样的机遇,一種我特别感兴趣的东西在自己很小的时候被毫不费力地找到了,而后来我还一直在做与之相关的事情。
长大之后,我从台北搬到纽约读书、生活,之后又到过赫尔辛基、巴黎,现在生活在洛桑。我好像一直处在移动的状态,生活的地理中心和样貌也各不相同,这种经纬度的位移从没动摇过我的心。我知道自己一直喜欢的那一件事,就像再次在巴厘岛遇见鸡蛋花的时候,我才知道它不是中国台湾独有的花类。实际上在其他地方,人们更愿意称它为素馨花。
第一次听到素馨花的时候,忽然间我的脑子里再一次闪现出小时候上学走的那条小路,邻居家院子里伸出的那一片片朴素的植物,那些味道、样子和感觉都是最纯朴的,好像只有那里的鸡蛋花才是原汁原味的。看,我还是愿意叫它“鸡蛋花”。
其实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气味偏好,不管从小到大对气味和香氛极有兴趣且终究有缘在这个行当里做事的我,还是一座城市里尚未意识到气味与人有着多么紧密联系的个体。如果我们愿意将香水的艺术拉回生活的层次,我们会更关注气味本身的存在。那是一种纯粹的感受,你可以放空、放松,全然不理会它在空气中如何散播或发酵,又可以多花些心思,使用得有所分别,而后细细感知那看似摸不着、抓不住的妙处。
每一个人都有权利和机会从气味里感知生活的意义,我更愿意认为这是一种经验的累积,而不是某种靠训练得出的能力。如果说我有什么特殊的功力和技艺,大概它只是我从来不曾抹掉的记忆和内心的纯粹:轮转在不同城市里,坚持做同样一件事情,找到似曾相识又从未有过的新鲜和奇妙感。
京都 | 丢弃与重拾
忘记那是我第十几次去京都了,这之前,我大概是工作上有点儿拼命过头了,压力大到每晚我醒来后枕头都湿漉漉的。老板很潇洒地给了我两周假期,从纽约飞过去需要十几个小时,我没有心情好好准备行李,随意带一只小包,在安静的寺庙里住下。
独身前往京都的一个习惯就是住进寺院,寺院里总有几处空旷的平地,僧人们在那里做茶道,有时也安排一些活动。不太忙碌的平日,庙里总是安安静静。我一定会起得格外地早,因为想要赶上僧人们的早餐时间,在他们吃饭的地方排队领餐。食物没有什么特别,我也没有被特殊对待。之后,我就在寺院里找一处喜欢的角落,什么事也不做。待着腻了想出去走走的时候,我就径直往山林方向去,偶尔碰见几个人,相互也不说什么。很难得这里多了一些“外面”的声音,却不杂乱。
有一天,留着大胡子的老和尚出现在面前,我至今也忘了怎么在空荡荡的庙里“随机”遇上他的,递来一杯水,我愣了一会儿,什么都没想就一口气喝下去,留下满目泪水。
喝下这杯“京都之水”后,好像什么都变了,它如此特别,忽然点醒混沌的我。我回想起曾经读过的禅宗《指月录》,当中的三重境界不正是我眼中这杯水该有的形态吗?一杯水没有颜色,没有形状,装进各式各样的杯子中,它的状态都一样,你无法视而不见,更不会对它产生偏见,它终归只是一杯水,在这种情况之下,我还要在意什么呢?从“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到“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最后终于走进“见山仍是山,见水仍是水”的境界当中,似乎只用了一杯水的时间。我终于明白,眼前看到的是什么,它就是什么。像水一样平静地接受生活里的好与坏是恰如其分的顿悟。
回想起上飞机前一日,我还在为想不出的香水创意而焦虑不安,我告诉自己,也许这趟京都之行会改变些什么。我穿了一条常穿的牛仔裤,想要舒舒服服地过几天一个人的日子,不用顾及办公室里的琐事,更不会花时间和精力照顾旅伴的情绪,而那一刻,我真正做到了自由自在,心里的安宁无论如何不会再被干扰了。
京都是克制的,我却在这座城市里给了自己一次宣泄的机会,丢掉身体里超载负荷的所有,也给了新东西装进来的机会。
原来,空是最美的状态。
阿尔卑斯山 | 自然的馈赠
瑞士人不爱待在家里,夏季骑车,冬日滑雪,他们热爱大自然,每一天都要与之亲近。搬到这里生活之后,我也被这种“与自然做朋友”的气氛所影响。
原始森林中的动物粪便夹杂着阿尔卑斯山的草香、木头香、树和花香,那种混合在一起的味道真是棒极了。在这之前,我绝对不敢想象,最好闻的味道竟然和粪便有关。空气的清新中带了几分层次感:木头被埋在雪堆里一阵后散发出的木质香调、时而飘来的不明花香、忽浓忽淡的牛粪味,它们结合在一起的特别味道让人只在这里闻得到。上山滑雪的途中,我常常看见村民在收集新鲜牛粪,他们将经过处理的牛粪撒在田野间,强烈的味道扑鼻而来,不适应只是暂时的,没过多久你就会陶醉其中。那种感觉完全是不可复制的,是只有大自然带来的惬意与舒适,不再是乡村生活独有的状态,甚至伴随你回到城市,如果你真的热爱大自然,它一定融入了你的生活,好像也成为日常生活中本该散发出的熟悉的味道。
因为家庭血缘的关系,以及那个年代中国台湾地区受到日本文化影响,我从小生活的环境都是偏日式的,每天在榻榻米上爬来爬去,嗅觉范围最接近的就是那片地方,好像有点儿草的芳香,但又不全是。这是我有比较清晰的记忆当中的第一种熟悉的气味,但它并不能代表真正的台湾气味。
长大一点儿后,我想要和小姐妹出门玩,女孩子都是爱漂亮的,大概是看见过很多次妈妈用香水的时刻,而香水放置的高度我是怎么也够不着的,我开始想象自己身上散发香味的样子。可能就想显出一些特别,又或者是不经意间地讨好别人,受到“好香啊”这样的赞美时,这一日里发生的许多事情似乎都不同寻常了,像是掀起一场化学反应。
在台湾,一年四季湿度都非常高。春季开始之后,阳光变得尤其强烈,邻居家的花在墙内盛开,白色花瓣的中心是一点儿淡淡的黄,生命力旺盛,花期也长。我每次路过见着,都觉得开心。很想要凑近闻一闻,但我也不能去摘别人家种植的花草啊,刚好碰到掉落到墙外的花瓣,这下它们就属于公共区域的物品了。第一次捡起来,我发现它们怎么可以那么香,兴奋地全部放进口袋里。一起玩耍的女生也好奇这个味道,我们都觉得它不光好闻,还有一点儿亲切和温暖的感觉。直到很久之后我才明白,这就是我拥有的第一份香。妈妈告诉我,它是鸡蛋花。
自那之后,我对花花草草的东西更有兴趣了。从家里到学校,沿路所及的植物都会被我仔细观察,轻轻地摘一两朵放进铅笔盒。等到进了教室,我会非常得意地将铅笔盒摆出来,面积不大的小课桌上常常出现鸡蛋花或是茉莉花,我一边欣赏一边想象着被花香环绕的场景,立刻觉得自己是一个特别的小女孩。
鸡蛋花香是我心中不愿舍弃的台湾味道,是它让我第一次感觉到香味原来那么重要,重要到人和人之间的距离能因此变得亲密。我非常不确定是什么样的东西给出了这样的机遇,一種我特别感兴趣的东西在自己很小的时候被毫不费力地找到了,而后来我还一直在做与之相关的事情。
长大之后,我从台北搬到纽约读书、生活,之后又到过赫尔辛基、巴黎,现在生活在洛桑。我好像一直处在移动的状态,生活的地理中心和样貌也各不相同,这种经纬度的位移从没动摇过我的心。我知道自己一直喜欢的那一件事,就像再次在巴厘岛遇见鸡蛋花的时候,我才知道它不是中国台湾独有的花类。实际上在其他地方,人们更愿意称它为素馨花。
第一次听到素馨花的时候,忽然间我的脑子里再一次闪现出小时候上学走的那条小路,邻居家院子里伸出的那一片片朴素的植物,那些味道、样子和感觉都是最纯朴的,好像只有那里的鸡蛋花才是原汁原味的。看,我还是愿意叫它“鸡蛋花”。
其实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气味偏好,不管从小到大对气味和香氛极有兴趣且终究有缘在这个行当里做事的我,还是一座城市里尚未意识到气味与人有着多么紧密联系的个体。如果我们愿意将香水的艺术拉回生活的层次,我们会更关注气味本身的存在。那是一种纯粹的感受,你可以放空、放松,全然不理会它在空气中如何散播或发酵,又可以多花些心思,使用得有所分别,而后细细感知那看似摸不着、抓不住的妙处。
每一个人都有权利和机会从气味里感知生活的意义,我更愿意认为这是一种经验的累积,而不是某种靠训练得出的能力。如果说我有什么特殊的功力和技艺,大概它只是我从来不曾抹掉的记忆和内心的纯粹:轮转在不同城市里,坚持做同样一件事情,找到似曾相识又从未有过的新鲜和奇妙感。
通感旅行
京都 | 丢弃与重拾
忘记那是我第十几次去京都了,这之前,我大概是工作上有点儿拼命过头了,压力大到每晚我醒来后枕头都湿漉漉的。老板很潇洒地给了我两周假期,从纽约飞过去需要十几个小时,我没有心情好好准备行李,随意带一只小包,在安静的寺庙里住下。
独身前往京都的一个习惯就是住进寺院,寺院里总有几处空旷的平地,僧人们在那里做茶道,有时也安排一些活动。不太忙碌的平日,庙里总是安安静静。我一定会起得格外地早,因为想要赶上僧人们的早餐时间,在他们吃饭的地方排队领餐。食物没有什么特别,我也没有被特殊对待。之后,我就在寺院里找一处喜欢的角落,什么事也不做。待着腻了想出去走走的时候,我就径直往山林方向去,偶尔碰见几个人,相互也不说什么。很难得这里多了一些“外面”的声音,却不杂乱。
有一天,留着大胡子的老和尚出现在面前,我至今也忘了怎么在空荡荡的庙里“随机”遇上他的,递来一杯水,我愣了一会儿,什么都没想就一口气喝下去,留下满目泪水。
喝下这杯“京都之水”后,好像什么都变了,它如此特别,忽然点醒混沌的我。我回想起曾经读过的禅宗《指月录》,当中的三重境界不正是我眼中这杯水该有的形态吗?一杯水没有颜色,没有形状,装进各式各样的杯子中,它的状态都一样,你无法视而不见,更不会对它产生偏见,它终归只是一杯水,在这种情况之下,我还要在意什么呢?从“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到“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最后终于走进“见山仍是山,见水仍是水”的境界当中,似乎只用了一杯水的时间。我终于明白,眼前看到的是什么,它就是什么。像水一样平静地接受生活里的好与坏是恰如其分的顿悟。
回想起上飞机前一日,我还在为想不出的香水创意而焦虑不安,我告诉自己,也许这趟京都之行会改变些什么。我穿了一条常穿的牛仔裤,想要舒舒服服地过几天一个人的日子,不用顾及办公室里的琐事,更不会花时间和精力照顾旅伴的情绪,而那一刻,我真正做到了自由自在,心里的安宁无论如何不会再被干扰了。
京都是克制的,我却在这座城市里给了自己一次宣泄的机会,丢掉身体里超载负荷的所有,也给了新东西装进来的机会。
原来,空是最美的状态。
阿尔卑斯山 | 自然的馈赠
瑞士人不爱待在家里,夏季骑车,冬日滑雪,他们热爱大自然,每一天都要与之亲近。搬到这里生活之后,我也被这种“与自然做朋友”的气氛所影响。
原始森林中的动物粪便夹杂着阿尔卑斯山的草香、木头香、树和花香,那种混合在一起的味道真是棒极了。在这之前,我绝对不敢想象,最好闻的味道竟然和粪便有关。空气的清新中带了几分层次感:木头被埋在雪堆里一阵后散发出的木质香调、时而飘来的不明花香、忽浓忽淡的牛粪味,它们结合在一起的特别味道让人只在这里闻得到。上山滑雪的途中,我常常看见村民在收集新鲜牛粪,他们将经过处理的牛粪撒在田野间,强烈的味道扑鼻而来,不适应只是暂时的,没过多久你就会陶醉其中。那种感觉完全是不可复制的,是只有大自然带来的惬意与舒适,不再是乡村生活独有的状态,甚至伴随你回到城市,如果你真的热爱大自然,它一定融入了你的生活,好像也成为日常生活中本该散发出的熟悉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