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师“忌语”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由于种种原因而使用的一些不尊重学生的否定性语言或带侮辱性质的话语。教师“忌语”犹如教师言语艺术中的“瑕疵”,严重影响教师的教育教学成效,对学生心灵的成长也是有害的。
教育实践中,究竟有哪些教师“忌语”,它们的影响又如何?
一、丑化学生形象的“忌语”
这类“忌语”,主要是对学生形象的不良表述、甚至是人身攻击。如“你啥都不行,简直就是一头笨猪”“你学习不好,给我长端正点也好啊!”“你是吃饱了混天黑,干嘛嘛不行,没得救了”“真是死鱼不张嘴”等等。
分析:美国口才学家威廉·詹姆斯说,“人性最深切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加以欣赏。”处于青少年时期的中小学生自尊心强,他们正处于自我认识的关键期,对自己的外在形象较为关注,而丑化学生形象的语言,使自我感觉良好的学生非常气愤,对教师产生反感。而那些本来就对自己形象不满意的学生,会因此更为自卑、胆怯,有些学生甚至会觉得无地自容,承受能力差的学生还可能出现极端的行为,如出走、自杀等。
这是一位大学生讲述的一件真实事件:我上初中时,班上有个姓刘的同学,他个子矮,学习成绩也不好。但是,他唱歌特别棒,他的梦想就是考上音乐学院,做一名专业歌手。有一次,他在自习课上哼唱自己跟随录音机学会的新歌,被语文老师发现,语文老师气急败坏地走到他面前,用手指点着他的前额,轻蔑地说,“就你那德行,还想当歌星?也不撒泡尿照照自己的影儿。”全班同学哄堂大笑。刘同学被羞辱得面红耳赤,无地自容。此后,活泼好动的他变得沉默寡言,郁郁寡欢。第二学期,他转学到外地去了。几年后他考上了天津音乐学院。我们见面时他说,“幸亏我换了一个新学校,那儿的老师常常鼓励我说‘只要努力,你肯定行!’这给了我很大的自信心和动力。”说着说着,他禁不住潸然泪下。我知道,初中时语文老师对他的伤害,是他心中永远的痛。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学生都有独特的价值,人人都可能是天才。教师不能以成绩作为衡量学生是否优秀的唯一标准,更不能以貌取人。对屡屡犯错的学生,教师要寻找其问题背后的原因,而不是用丑化学生形象的语言宣泄个人情绪。在日常教育中,教师若能以民主、平等的姿态与学生谈话,了解其思想,学生是十分乐意接受教师的建议的。
二、贬低学生能力的“忌语”
有的教师教育学生缺乏爱心和耐心,轻易对学生下“糟糕”性结论,如“我看你跟别人怎么比?学习不行,体育又不行,没有一样好的,就连怎么扫地都不知道”“讲了多少遍还是不会,真是个榆木疙瘩”“我要是你早不活了”“我看你这辈子算是完了,就你拉我们班后腿”“我教这么多年书,没见过你这样的”“你是最差的一个”“我看你没救了,你天生不是读书的料。”“我早知道你干不出好事!”“不是你干的,还会是谁!”
分析:对于那些学习接受能力较差的及个性上存在不足的学生,教师应当多使用鼓励、赞许、肯定的语言增强学生自信心。许多成功的教育案例表明,学生对某一学科的爱好或受到挫折后的振作,往往来自于教育者对他们的赞许和鼓励。学生不良习惯的改变也是如此,因为一种习惯的形成和改变都需要时间,需要学生有一定的意志力。小学生的自制力不强,意志力较差,虽然他们内心也想改变不良习惯,但往往不能较长时间的坚持。在这个时候,教师多给予鼓励与指导,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教育中,教师应多使用商量、鼓励的语言,如“你讲一下这件事你是如何想的”“我相信你是不愿意这样去做的,对吗?”“你一定会改正的,老师相信你”。当事情未能做好时,教师可以说,“换了我,也可能做不好,失败是很正常的事。”“没有人天生就什么都懂,只要用心学,都可以学好。”“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你也一样,你有自己独特的价值。”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鼓励、表扬、赞许、肯定等表扬性的语言能引起大脑皮层的愉悦感,使其能更关注这一类事物。而一味地指责,甚至贬低其价值,反而会激起学生强烈的逆反心理。
三、直接排斥学生的“忌语”
一些教师在情绪激动或心情不好时,言语往往不能自控:“看见你,我就烦!”“谁教你,谁倒霉!”“你别在我们班混,哪儿凉快哪儿呆着去”。
分析:这样的语言不仅损害了学生的尊严,增强学生的逆反心理,还极易引起师生之间的冲突,同时暴露出教师缺乏修养和教育能力的不足,降低了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这些直接排斥的言语,带有很强的压制性,起不到任何教育作用,充其量只是教师不良情绪的一种发泄。教师发泄情绪,解了心头之气,但对于小学生而言,这样的言语会使他们紧张不安,害怕老师,否定自己,或可能从此不敢在他人面前抬起头来。
因此,当教师处于怒火中烧的情境时,最好采用转移的方法冷却情绪,如搁置此事暂不处理,继续自己正常工作,或先让学生自己反思写检查。训练有素的教师总善于用冷处理的方法保持泰然自若,使学生心悦诚服。
四、损害学生家长的“忌语”
个别教师在批评教育学生中,不自觉地数落学生的家长,如“你父母怎么生你这么没出息,我看他们也不会好到哪里去”“有什么样的父母,就有什么样的孩子”等等。
分析:每个学生在内心深处都热爱自己的父母,教师不尊重其父母,伤害了学生的心,他们往往会与教师发生激烈冲突,并从内心深处瞧不起这位不能尊重他人长辈的教师。一些学生还可能将教师的话反馈给家长,引起家长的不满,由此产生更多的误会和矛盾。
教师是受过专业训练的人,家长把孩子送到学校来,是希望教师能比自己更有方法教育孩子成才。因此,教师在与家长的交谈中不要贬低学生,挖苦学生,应多发掘学生的优点,表扬学生的进步;也不能当学生的面数落家长。事实上,在教师与家长有同一认识的前提下,对学生教育的效果会更好。教师多使用“您的孩子最近有了这些进步……”“如果这方面再努力一点就更好了。”等鼓励的话语,并指导家长与自己合作对学生进行良好的教育。
严格来说,教师“忌语”可算得上一种“言语暴力”,因为教师一句不恰当的话,很容易伤害学生的心灵。因此,当“体罚”这种严厉而非正当的惩罚形式被严格禁止并逐步淡出公众视野的同时,教师“忌语”这种“言语暴力”应该受到关注并坚决杜绝,这样才能造就教师语言良好、师生关系融洽的和谐校园。
教育实践中,究竟有哪些教师“忌语”,它们的影响又如何?
一、丑化学生形象的“忌语”
这类“忌语”,主要是对学生形象的不良表述、甚至是人身攻击。如“你啥都不行,简直就是一头笨猪”“你学习不好,给我长端正点也好啊!”“你是吃饱了混天黑,干嘛嘛不行,没得救了”“真是死鱼不张嘴”等等。
分析:美国口才学家威廉·詹姆斯说,“人性最深切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加以欣赏。”处于青少年时期的中小学生自尊心强,他们正处于自我认识的关键期,对自己的外在形象较为关注,而丑化学生形象的语言,使自我感觉良好的学生非常气愤,对教师产生反感。而那些本来就对自己形象不满意的学生,会因此更为自卑、胆怯,有些学生甚至会觉得无地自容,承受能力差的学生还可能出现极端的行为,如出走、自杀等。
这是一位大学生讲述的一件真实事件:我上初中时,班上有个姓刘的同学,他个子矮,学习成绩也不好。但是,他唱歌特别棒,他的梦想就是考上音乐学院,做一名专业歌手。有一次,他在自习课上哼唱自己跟随录音机学会的新歌,被语文老师发现,语文老师气急败坏地走到他面前,用手指点着他的前额,轻蔑地说,“就你那德行,还想当歌星?也不撒泡尿照照自己的影儿。”全班同学哄堂大笑。刘同学被羞辱得面红耳赤,无地自容。此后,活泼好动的他变得沉默寡言,郁郁寡欢。第二学期,他转学到外地去了。几年后他考上了天津音乐学院。我们见面时他说,“幸亏我换了一个新学校,那儿的老师常常鼓励我说‘只要努力,你肯定行!’这给了我很大的自信心和动力。”说着说着,他禁不住潸然泪下。我知道,初中时语文老师对他的伤害,是他心中永远的痛。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学生都有独特的价值,人人都可能是天才。教师不能以成绩作为衡量学生是否优秀的唯一标准,更不能以貌取人。对屡屡犯错的学生,教师要寻找其问题背后的原因,而不是用丑化学生形象的语言宣泄个人情绪。在日常教育中,教师若能以民主、平等的姿态与学生谈话,了解其思想,学生是十分乐意接受教师的建议的。
二、贬低学生能力的“忌语”
有的教师教育学生缺乏爱心和耐心,轻易对学生下“糟糕”性结论,如“我看你跟别人怎么比?学习不行,体育又不行,没有一样好的,就连怎么扫地都不知道”“讲了多少遍还是不会,真是个榆木疙瘩”“我要是你早不活了”“我看你这辈子算是完了,就你拉我们班后腿”“我教这么多年书,没见过你这样的”“你是最差的一个”“我看你没救了,你天生不是读书的料。”“我早知道你干不出好事!”“不是你干的,还会是谁!”
分析:对于那些学习接受能力较差的及个性上存在不足的学生,教师应当多使用鼓励、赞许、肯定的语言增强学生自信心。许多成功的教育案例表明,学生对某一学科的爱好或受到挫折后的振作,往往来自于教育者对他们的赞许和鼓励。学生不良习惯的改变也是如此,因为一种习惯的形成和改变都需要时间,需要学生有一定的意志力。小学生的自制力不强,意志力较差,虽然他们内心也想改变不良习惯,但往往不能较长时间的坚持。在这个时候,教师多给予鼓励与指导,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教育中,教师应多使用商量、鼓励的语言,如“你讲一下这件事你是如何想的”“我相信你是不愿意这样去做的,对吗?”“你一定会改正的,老师相信你”。当事情未能做好时,教师可以说,“换了我,也可能做不好,失败是很正常的事。”“没有人天生就什么都懂,只要用心学,都可以学好。”“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你也一样,你有自己独特的价值。”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鼓励、表扬、赞许、肯定等表扬性的语言能引起大脑皮层的愉悦感,使其能更关注这一类事物。而一味地指责,甚至贬低其价值,反而会激起学生强烈的逆反心理。
三、直接排斥学生的“忌语”
一些教师在情绪激动或心情不好时,言语往往不能自控:“看见你,我就烦!”“谁教你,谁倒霉!”“你别在我们班混,哪儿凉快哪儿呆着去”。
分析:这样的语言不仅损害了学生的尊严,增强学生的逆反心理,还极易引起师生之间的冲突,同时暴露出教师缺乏修养和教育能力的不足,降低了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这些直接排斥的言语,带有很强的压制性,起不到任何教育作用,充其量只是教师不良情绪的一种发泄。教师发泄情绪,解了心头之气,但对于小学生而言,这样的言语会使他们紧张不安,害怕老师,否定自己,或可能从此不敢在他人面前抬起头来。
因此,当教师处于怒火中烧的情境时,最好采用转移的方法冷却情绪,如搁置此事暂不处理,继续自己正常工作,或先让学生自己反思写检查。训练有素的教师总善于用冷处理的方法保持泰然自若,使学生心悦诚服。
四、损害学生家长的“忌语”
个别教师在批评教育学生中,不自觉地数落学生的家长,如“你父母怎么生你这么没出息,我看他们也不会好到哪里去”“有什么样的父母,就有什么样的孩子”等等。
分析:每个学生在内心深处都热爱自己的父母,教师不尊重其父母,伤害了学生的心,他们往往会与教师发生激烈冲突,并从内心深处瞧不起这位不能尊重他人长辈的教师。一些学生还可能将教师的话反馈给家长,引起家长的不满,由此产生更多的误会和矛盾。
教师是受过专业训练的人,家长把孩子送到学校来,是希望教师能比自己更有方法教育孩子成才。因此,教师在与家长的交谈中不要贬低学生,挖苦学生,应多发掘学生的优点,表扬学生的进步;也不能当学生的面数落家长。事实上,在教师与家长有同一认识的前提下,对学生教育的效果会更好。教师多使用“您的孩子最近有了这些进步……”“如果这方面再努力一点就更好了。”等鼓励的话语,并指导家长与自己合作对学生进行良好的教育。
严格来说,教师“忌语”可算得上一种“言语暴力”,因为教师一句不恰当的话,很容易伤害学生的心灵。因此,当“体罚”这种严厉而非正当的惩罚形式被严格禁止并逐步淡出公众视野的同时,教师“忌语”这种“言语暴力”应该受到关注并坚决杜绝,这样才能造就教师语言良好、师生关系融洽的和谐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