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哥特式建筑艺术诞生于十一世纪后半叶的法国,其独特的风格迅速流行于整个欧洲大陆,却单单在邻国意大利受到了“冷遇”。彼时的意大利,随处可见的是敦实厚重的罗马式建筑,而以尖形肋骨拱顶、彩色玻璃窗为特点的哥特式建筑犹如怪物般无法融入。意大利的哥特式建筑,数量极少且形态各异,但始终没有摆脱罗马式建筑所打下的深深印记。这一现象的产生,与意大利的社会文化、传统风俗等意识形态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关键词:哥特式;建筑;意大利;遇冷;原因
一、词源及历史
“哥特式”一词明确来源于哥特人,他们属于日耳曼民族的一支,曾在公元410年洗劫了罗马,又在公元455年卷土重来对其倍加蹂躏,最终直接导致了罗马帝国的灭亡。公元535~555年,拜占庭帝国和东哥特人在争夺领土上进行了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长期的战争对意大利半岛的破坏无以复加,城市人口急剧减少,民不聊生,瘟疫肆虐。1494年及1527年,法国和德国又分别再次入侵意大利,一次次的掠夺和战争,迫使意大利铭记了来自阿尔卑斯山以北的侵略者,并从心底产生出对他们深深的敌视。
“哥特式”一词最初是由文艺复兴时期的学者发明的,基于对哥特人侵略古罗马帝国的仇恨,这个词一出现,便是带有贬义的色彩,作为古典文化的继承者和复兴之士,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学者,在用哥特式一词描绘侵略者的建筑样式时,事实上将其用作了粗野与怪诞的同义词,也以此表达了他们对野蛮的北方建筑文化的鄙视,因此,从词源和历史角度上来讲,意大利更倾向于在接下来的几个世纪中,保持传统敦厚的罗马式建筑风格,顺而继续高傲的鄙薄着北方侵略者的建筑风格。
二、传统观念与宗教文化
相较于法国哥特教堂追求的无限夸张的垂直度,意大利哥特式教堂高耸的程度明显合理很多,这主要可以通过传统观念和宗教文化两个方面来得到解释。
崇尚传统文化是意大利人民的共性,他们天生对外来的事物存有怀疑和否定态度,并对本民族的文化又有着强烈的自豪感,在意大利不同程度的被拜占庭建筑、早期基督教建筑等模式影响后,意大利人民敏感保守的特性瞬间被激发,他们试图通过不断的增加建筑的沉重感和稳定性,来表现其对传统建筑的忠贞,从而使外来的建筑风格很难落脚。因此,我们说因循守旧保守也好,对本民族灿烂辉煌传统文化的极度崇拜也罢,意大利人始终从观念上难以接受哥特式建筑风格。
在法国,教堂被认为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重要的建筑,无论身处城市的任何角落,只要能够看到教堂,人们就会感到安心,那时的教堂对于法国人,就如同灯塔对于水手的意义,因此它总是被修建的高耸入云;而教堂的内部通常无比明亮,因为依照圣经上讲,上帝就是光,教堂越高耸明亮,越能表达对上帝的虔诚。而在意大利的宗教文化看来,只有罗马式建筑的厚重,才能表达出他们对上帝的尊敬和敬仰,一味的追求纵向的高度并不能说明任何问题,哥特式建筑也无非是对成熟的罗马式建筑艺术的补充。
三、地理条件
意大利教堂不一味追求高度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受当地的地理条件所限。意大利位于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上,地处非洲板块与亚欧板块的边界,所以地壳运动活跃,地震频繁,这样的地势,无法承受过于夸张的垂直向上的建筑方式,只有横向发展的敦实结构才能使教堂稳固于活跃的地壳之上,从而提高抗震性。除地震外,强风也是限制意大利建筑无限向上延伸的重要地理因素之一。
但是在获得光照这一方面,意大利有着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与北部国家的阴冷相比,意大利可谓是太阳之国,因此意大利的教堂无需通过高耸入云的架势以及过多的窗户,便可获得足够的光照。
四、政治因素
长期的分裂割据,是导致哥特式建筑无法在意大利顺利传播的政治原因,由于缺少一个统一的国家与外界对话,意大利各城邦国各自为政,对外界的新事物充耳不闻,除了北部的伦巴第大区在中世纪或多或少的参与了哥特式建筑在欧洲的进程之外,其他地区都紧闭大门,按部就班的依照自己的兴趣发展着各自的建筑风格,但这些所谓的“各自的建筑风格”,其实万变不离其宗,仍是罗马式建筑的不同程度的延伸。
总之:意大利的哥特式建筑是在传统罗马式建筑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实际上,意大利人始终无法接受欧洲大教堂的先进技术和大胆创新的框架结构,他们无法抛弃罗马式建筑艺术的和谐感,只是把哥特式作为一种装饰风格,作为对罗马式建筑的补充。通过文中对意大利历史文化和意识形态等方面的阐述,我们便不难理解,哥特式建筑在意大利遭受排斥和冷遇的真正原因。
参考文献:
[1]Ernst H. Gomnrich, Maria Luisa Spaziani La Storia dell’arte, LEONARDO ARTE, 1995.
[2]Louis Grodecki, Architettura gotica, Milano, Electa, 1976.
[3]Giulio Carlo Argan, Storia dell’arte italiana, vol. 1 e 2, Firenze 1968-2000.
[4]Eleonora Bairati e Anna Finocchi, Loescher, Arte in Italia, 1988, vol. 1, p.386.
[5]Giulio Nepote, L’Italia sotto il dominio dei goti, dal 474 al 553 d.C.
[6]洪洋,《哥特式艺术》 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 第1版 (2003年12月1日).
[7][英]埃米尔·马勒, 《哥特式图像: 13世纪的法兰西宗教艺术》 (The Gothic Image: Religious Art in France of the Thirteenth Century), 曾四凯 (注), 严善錞,梅娜芳 (译), 北京: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第1版 (2008年4月1日).
[8]陈平,《外国建筑史:从远古至19世纪》,南京: 东南大学出版社; 第1版 (2006年2月1日).
[9]刘明翰,朱龙华,王素色,赵立行 《欧洲文艺复兴史:艺术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3月1日).
关键词:哥特式;建筑;意大利;遇冷;原因
一、词源及历史
“哥特式”一词明确来源于哥特人,他们属于日耳曼民族的一支,曾在公元410年洗劫了罗马,又在公元455年卷土重来对其倍加蹂躏,最终直接导致了罗马帝国的灭亡。公元535~555年,拜占庭帝国和东哥特人在争夺领土上进行了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长期的战争对意大利半岛的破坏无以复加,城市人口急剧减少,民不聊生,瘟疫肆虐。1494年及1527年,法国和德国又分别再次入侵意大利,一次次的掠夺和战争,迫使意大利铭记了来自阿尔卑斯山以北的侵略者,并从心底产生出对他们深深的敌视。
“哥特式”一词最初是由文艺复兴时期的学者发明的,基于对哥特人侵略古罗马帝国的仇恨,这个词一出现,便是带有贬义的色彩,作为古典文化的继承者和复兴之士,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学者,在用哥特式一词描绘侵略者的建筑样式时,事实上将其用作了粗野与怪诞的同义词,也以此表达了他们对野蛮的北方建筑文化的鄙视,因此,从词源和历史角度上来讲,意大利更倾向于在接下来的几个世纪中,保持传统敦厚的罗马式建筑风格,顺而继续高傲的鄙薄着北方侵略者的建筑风格。
二、传统观念与宗教文化
相较于法国哥特教堂追求的无限夸张的垂直度,意大利哥特式教堂高耸的程度明显合理很多,这主要可以通过传统观念和宗教文化两个方面来得到解释。
崇尚传统文化是意大利人民的共性,他们天生对外来的事物存有怀疑和否定态度,并对本民族的文化又有着强烈的自豪感,在意大利不同程度的被拜占庭建筑、早期基督教建筑等模式影响后,意大利人民敏感保守的特性瞬间被激发,他们试图通过不断的增加建筑的沉重感和稳定性,来表现其对传统建筑的忠贞,从而使外来的建筑风格很难落脚。因此,我们说因循守旧保守也好,对本民族灿烂辉煌传统文化的极度崇拜也罢,意大利人始终从观念上难以接受哥特式建筑风格。
在法国,教堂被认为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重要的建筑,无论身处城市的任何角落,只要能够看到教堂,人们就会感到安心,那时的教堂对于法国人,就如同灯塔对于水手的意义,因此它总是被修建的高耸入云;而教堂的内部通常无比明亮,因为依照圣经上讲,上帝就是光,教堂越高耸明亮,越能表达对上帝的虔诚。而在意大利的宗教文化看来,只有罗马式建筑的厚重,才能表达出他们对上帝的尊敬和敬仰,一味的追求纵向的高度并不能说明任何问题,哥特式建筑也无非是对成熟的罗马式建筑艺术的补充。
三、地理条件
意大利教堂不一味追求高度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受当地的地理条件所限。意大利位于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上,地处非洲板块与亚欧板块的边界,所以地壳运动活跃,地震频繁,这样的地势,无法承受过于夸张的垂直向上的建筑方式,只有横向发展的敦实结构才能使教堂稳固于活跃的地壳之上,从而提高抗震性。除地震外,强风也是限制意大利建筑无限向上延伸的重要地理因素之一。
但是在获得光照这一方面,意大利有着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与北部国家的阴冷相比,意大利可谓是太阳之国,因此意大利的教堂无需通过高耸入云的架势以及过多的窗户,便可获得足够的光照。
四、政治因素
长期的分裂割据,是导致哥特式建筑无法在意大利顺利传播的政治原因,由于缺少一个统一的国家与外界对话,意大利各城邦国各自为政,对外界的新事物充耳不闻,除了北部的伦巴第大区在中世纪或多或少的参与了哥特式建筑在欧洲的进程之外,其他地区都紧闭大门,按部就班的依照自己的兴趣发展着各自的建筑风格,但这些所谓的“各自的建筑风格”,其实万变不离其宗,仍是罗马式建筑的不同程度的延伸。
总之:意大利的哥特式建筑是在传统罗马式建筑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实际上,意大利人始终无法接受欧洲大教堂的先进技术和大胆创新的框架结构,他们无法抛弃罗马式建筑艺术的和谐感,只是把哥特式作为一种装饰风格,作为对罗马式建筑的补充。通过文中对意大利历史文化和意识形态等方面的阐述,我们便不难理解,哥特式建筑在意大利遭受排斥和冷遇的真正原因。
参考文献:
[1]Ernst H. Gomnrich, Maria Luisa Spaziani La Storia dell’arte, LEONARDO ARTE, 1995.
[2]Louis Grodecki, Architettura gotica, Milano, Electa, 1976.
[3]Giulio Carlo Argan, Storia dell’arte italiana, vol. 1 e 2, Firenze 1968-2000.
[4]Eleonora Bairati e Anna Finocchi, Loescher, Arte in Italia, 1988, vol. 1, p.386.
[5]Giulio Nepote, L’Italia sotto il dominio dei goti, dal 474 al 553 d.C.
[6]洪洋,《哥特式艺术》 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 第1版 (2003年12月1日).
[7][英]埃米尔·马勒, 《哥特式图像: 13世纪的法兰西宗教艺术》 (The Gothic Image: Religious Art in France of the Thirteenth Century), 曾四凯 (注), 严善錞,梅娜芳 (译), 北京: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第1版 (2008年4月1日).
[8]陈平,《外国建筑史:从远古至19世纪》,南京: 东南大学出版社; 第1版 (2006年2月1日).
[9]刘明翰,朱龙华,王素色,赵立行 《欧洲文艺复兴史:艺术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3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