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MBA的国际争论进行时

来源 :中外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hispering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著名管理学者明茨伯格提出:“商学院把错误的东西教给错误的人,MBA学生中极少有人有任何管理经验,而你无法在教室里教他们如何管理。”这再一次引起了人们对MBA的争论。
  
  MBA = 一无所长?
  
  在英语国家有一种开玩笑的方式,就是把一个词的缩写用其它意思重新创意解释(这就好比我们汉语中将“天才”解释为“天生的蠢材”),例如:PhD(博士)就被戏谑为Permanent Head Damage(永久性脑损伤)。而一位极有影响而又极有个性的管理大师——亨利·明茨伯格,在2004年出版的一本批判传统MBA教育的著作——《管理者而非MBA》中,则让“MBA”这个如今充满光环的词汇有了新的解释:一无所长(Masters of Barely Anything)!
  明茨伯格无疑说出了一些一线企业家的心声。一直以来,就不断有企业家对于MBA的真正能力与价值提出怀疑。
  几乎每一所商学院都声称自己培养的是未来领导人,也几乎每一个申请人都被要求描述自己的“领导潜力”。但是第一,领导力本身是个很虚的东西,很难有量化的考核指标,通过考试分数和几篇作文来观察学生的领导潜力,其可靠性更值得怀疑,这一点商学院自己也不得不承认。第二,领导能力是可以培养的,但是在教室中培养能够有多大效果?连身为大学教授的明茨伯格都产生了这样的质疑,更不用说整天在生意场上摸爬滚打的企业家了。
  明茨伯格的观点得到了大量的呼应,但也有不少人认为他有些偏激和夸张。像《商业周刊》就发表文章说:明茨伯格这本书的一个基本假设是MBA学生普遍缺乏实际工作经验。但事实是,在全美排名前50的MBA项目中,学生平均有4~6年的工作经验,包括至少1~2年的项目管理、团队领导经历或经理职位。明茨伯格说他从未遇到过一个真正拥有企业高管职位的EMBA学生,而《商业周刊》的调查显示:很多EMBA是企业的副总裁、地区总管或首席运营官。当然,中国的情况又有所不同——EMBA中高管不少,但不是每一个人的学业都由“自己”来完成。
  
  要专才,还是要通才?
  
  到底经理人脱产学管理有用没用?这个问题并没有一个简单的答案。认为“管理算不上是一门科学”的明茨伯格教授,却极力推崇自己所在的麦吉尔大学开办的“国际实践管理硕士”(International Masters in Practicing Management,IMPM)课程。
  其理由是:这个课程的宗旨是把经理人培养成更好的经理人。“我们希望这些人是由他们的公司保送和资助的。他们将学习若干个模块,每个模块只学习两周时间,这样他们仍可以工作,可以把尽可能多的学习时间集中在思考他们各自的管理经验上。我们带来概念、想法、案例和理论,而他们带来的是经验。” 这种更加强调行业经验和真实实践的课程,在明茨伯格看来,才是比较有效的管理教育。而这个观点也遭到了《商业周刊》文章的反驳:这种教育限制了来自不同行业的人的交流与融合,而且也束缚了受教育者对于其它领域的了解和知识。
  像IBM的传奇人物郭士纳,就曾经跨越过很多行业。如果当初他上的不是哈佛商学院的MBA,而是专注某个行业的项目,恐怕他后来就会走上完全不同的道路。而另一位前IBM人——前IBM印度公司总裁缪克斯·阿吉博士,在IT业界闯荡良久之后干脆自己进入了MBA教育领域,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在线商学院U21联合国际在线大学的首任CEO。
  U21联合国际在线大学由16所全球领先的知名大学共同组成的国际联盟支持和投资,其中就有明茨伯格所在的麦吉尔大学。阿吉在读博士时得到了“管理之父”杜拉克的真传,又在多个企业有过丰富的管理实践,因此在学校的教学中非常强调解决实际问题。“我们非常注重学员通过协作来解决商业问题,一个课程当中要有15到20个案例。在传统的课堂里面,一般是一个教师、四五个人在提问,其余的就坐在那里不发什么声音。但是在线学习时,大家不会感到害羞,都积极地参与。有教授表示:在线学习的班里学生提出的问题,要比传统的班里提出的问题多10倍。” 在线学习为离不开工作、离不开家庭但又想接受教育的人提供了一种新的选择,而这些人往往又是具有一定工作经验和管理职位的人。这种方式受到了很多跨国公司的认可和支持,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最怕不学习
  
  其实,明茨伯格并不是在宣扬“MBA无用论”。“有人抓住我对MBA的评论不放,因为这样可以有戏看。本书的核心意思是对管理行为的批评,即对管理腐败行为的批评。它还反映了这样一个事实,就是管理方法有很多种,那么培养管理人才的方式自然也有很多种”。所以,“只要MBA名副其实,也就是实实在在地进行商业职能培训,我是不会反对的”。明茨伯格更欣赏英国的MBA教育,认为它们更靠近“创新式管理教育”。但是这种倾向性同样有反对的声音:“谁的经济更强大?美国还是英国?明茨伯格的论点很有说服力,但其论点的核心缺陷就在于此:MBA极其成功,发明这一学位的国家也是一样。1958年,美国有4041名MBA毕业,到20世纪末,每年有10万人获得MBA学位。而且,无论美国企业遭遇怎样的困难,美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强大、最具创新能力的经济体。如果MBA真的那么差,雇用他们的企业就会遭殃,对商学院毕业生的需求就会降低。”恐怕不能不承认,这样的分析确实有它的道理。市场才是检验价值的权威,而到目前为止,MBA在全球还没有丧失自己的价值。
  让我们把目光转回到中国。几乎每一所国内商学院都承认自己的MBA教育与欧美的商学院还有一定距离,还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在这种情况下谈培养MBA“有用”还是“没用”,恐怕还为时尚早。而作为企业,你可以去质疑MBA的实际操作能力,但万万不可因此而否定学习的作用。就像波音公司全球副总裁兼中国区总裁王建民说的:“中国企业有一个优点,就是所有的人都想学习,也肯学习。最怕就是一个企业的最高负责人认为自己什么都懂,感觉到不必再学习。”
  最怕不学习。
其他文献
在泡沫经济破灭的巨大冲击下,不少知名企业长期处于不景气状态。但最近,这些作为产业龙头的知名企业(如:微软、甲骨文等公司)通过营销新举措已纷纷从谷底起飞,使销售业绩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  这些有效举措是:  1.集全力振兴大客户。尤其关系到公司利润的最大客户,要千方百计满足他们的需求,让这些大客户对你的实力确信无疑。  2.根据销售潜力的分析,区隔你的所有客户,而后针对不同区隔的客户,确定不同的销
期刊
近些年,中国经济发展非常迅速,中国经济实力不断提高,所以关心中国经济增长数据的人越来越多,这里我想谈谈这个问题。    中国GDP能超越美国吗?    今后中国经济在全球的实力位置将如何变化?这是我们大家关心的一个方面。世界银行指出:美国在2000年的GDP是9万多亿美元,中国只有1万多亿美元,中国是美国的10.9%,也就是九分之一;美国占世界的GDP比重是35.5%,日本是14.9%,德国是6%
期刊
论坛主持 《中外管理》杂志社社长兼总编杨沛霆  特邀嘉宾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第五项修炼》作者 彼得·圣吉  对话嘉宾 伊士曼柯达全球副总裁、大中华区主席叶 莺    东软集团董事长兼CEO刘积仁    蒙牛集团董事长牛根生    全球华人竞争力基金会董事长石滋宜    中
期刊
古语说: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但今天,世道已经变了,谋事与成事就像硬币的两面,应成为每个领导都同时具备的素质。    谋事在领导,成事也在领导    领导要谋事,也要成事。他们是游戏规则的制定者,但同时也要确保游戏正在进行。而这两种角色,对于完成一件事情来说天生就是相反的两极:我们必须形成一个愿景,来定义事情“完成”的含义;我们还要让这个愿景具有可操作性,决定“做事”是什么样子。然而,很少有人能对这
期刊
我非常高兴能够应邀参加今天的会议。我今天将向各位介绍一下我们GE的一些经历,最重要的是我对于领导的看法,以及我们如何实现世界级领导水平的技巧。  GE的业务涉及11个行业,我们如何把这11种业务结合起来并有效地运行?我们如何能够共享最好的、最佳的做法?我作为首席教育官,一直在考虑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把世界上最好的做法转移到中国来;二是保证这是一种双向的交流,也就是还要把中国的一些想法传输回总部;三
期刊
动机决定观念,观念决定行为。当经过多年的积累,“财富”已成为一个数字概念时,企业家该如何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追求?创业者在富足与忧患、疲惫与进取的漩涡中,如何明确企业的终极诉求?企业家该如何突破自我的瓶颈,带领企业完成战略与文化的转型?当大量民营企业处于二次创业的十字路口时,可否明确企业团队继续一往无前的内在动力将从何而来?    终极意味着什么?    李天田:我这里有一首诗是形容企业家的:“高处
期刊
随着零售渠道商在全球的普遍做大,随着今年12月11日,中国零售行业对全球列强的彻底开放,中国的渠道商与供应商应如何构建一种新型的双赢模式?除了与外资竞相跑马圈地,渠道商如何通过在产业链上与供应商的竞合来壮大自己的底蕴?与此同时,供应商如何通过结盟渠道商,进一步理顺自己的营销体系、降低自己的通路成本,并在第一时间对市场做出反应?    未来,零售列强将猛于虎?    林正大:2004年12月11日,
期刊
正大集团农牧业中国副董事长 姚民仆 北京大军经济研究中心主任仲大军  在当今世界,“社会责任”对于企业而言,已经不再是单纯的道德说教,而以SA8000为代表的企业人文准入体系的出现,已昭示着“社会责任感”正在成为制约未来企业竞争力的新要素。习惯于将“社会责任”理解为可有可无的“暮年善举”或将“企业伦理”理解为关起门的“家务事”的中国企业家们,我们的观念该如何紧跟时代需要?    尽社会责任,要
期刊
科技创新,无疑是创新中最容易为人所知的内容。对于大多数中国企业来说,要想走在科技的前沿恐怕还为期尚远,但我们照样有可能以某种方式品尝科技创新的收益。每一种科技创新都需要商品化的过程,而这一过程中的制造、流通、服务……都蕴含着不小的市场和机会,绝不是一两家企业可以独享的。如果你的嗅觉足够灵敏,你或许能够抢先分一杯羹。在下面这两个IBM的科技创新实例中,就可以发现这样的机会。    RFID(无线射频
期刊
仅仅牵手了7个月,由于整合不力带来的巨额亏损,就让TCL和阿尔卡特的手机“联姻”迎来了分手时刻。  表面上看,TCL此举的目的是为了“闪电止血”,可以将运作成本降下来。“阿尔卡特退出后,我们(T&A)终于不用背负阿尔卡特员工的巨额工资。”T&A北京分公司员工如释重负。另外,全资子公司能更好地实施管理控制和业务整合。  但仔细分析之后,我们却得出完全相反的结论:新的整合协议无异于“饮鸩止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