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著名管理学者明茨伯格提出:“商学院把错误的东西教给错误的人,MBA学生中极少有人有任何管理经验,而你无法在教室里教他们如何管理。”这再一次引起了人们对MBA的争论。
MBA = 一无所长?
在英语国家有一种开玩笑的方式,就是把一个词的缩写用其它意思重新创意解释(这就好比我们汉语中将“天才”解释为“天生的蠢材”),例如:PhD(博士)就被戏谑为Permanent Head Damage(永久性脑损伤)。而一位极有影响而又极有个性的管理大师——亨利·明茨伯格,在2004年出版的一本批判传统MBA教育的著作——《管理者而非MBA》中,则让“MBA”这个如今充满光环的词汇有了新的解释:一无所长(Masters of Barely Anything)!
明茨伯格无疑说出了一些一线企业家的心声。一直以来,就不断有企业家对于MBA的真正能力与价值提出怀疑。
几乎每一所商学院都声称自己培养的是未来领导人,也几乎每一个申请人都被要求描述自己的“领导潜力”。但是第一,领导力本身是个很虚的东西,很难有量化的考核指标,通过考试分数和几篇作文来观察学生的领导潜力,其可靠性更值得怀疑,这一点商学院自己也不得不承认。第二,领导能力是可以培养的,但是在教室中培养能够有多大效果?连身为大学教授的明茨伯格都产生了这样的质疑,更不用说整天在生意场上摸爬滚打的企业家了。
明茨伯格的观点得到了大量的呼应,但也有不少人认为他有些偏激和夸张。像《商业周刊》就发表文章说:明茨伯格这本书的一个基本假设是MBA学生普遍缺乏实际工作经验。但事实是,在全美排名前50的MBA项目中,学生平均有4~6年的工作经验,包括至少1~2年的项目管理、团队领导经历或经理职位。明茨伯格说他从未遇到过一个真正拥有企业高管职位的EMBA学生,而《商业周刊》的调查显示:很多EMBA是企业的副总裁、地区总管或首席运营官。当然,中国的情况又有所不同——EMBA中高管不少,但不是每一个人的学业都由“自己”来完成。
要专才,还是要通才?
到底经理人脱产学管理有用没用?这个问题并没有一个简单的答案。认为“管理算不上是一门科学”的明茨伯格教授,却极力推崇自己所在的麦吉尔大学开办的“国际实践管理硕士”(International Masters in Practicing Management,IMPM)课程。
其理由是:这个课程的宗旨是把经理人培养成更好的经理人。“我们希望这些人是由他们的公司保送和资助的。他们将学习若干个模块,每个模块只学习两周时间,这样他们仍可以工作,可以把尽可能多的学习时间集中在思考他们各自的管理经验上。我们带来概念、想法、案例和理论,而他们带来的是经验。” 这种更加强调行业经验和真实实践的课程,在明茨伯格看来,才是比较有效的管理教育。而这个观点也遭到了《商业周刊》文章的反驳:这种教育限制了来自不同行业的人的交流与融合,而且也束缚了受教育者对于其它领域的了解和知识。
像IBM的传奇人物郭士纳,就曾经跨越过很多行业。如果当初他上的不是哈佛商学院的MBA,而是专注某个行业的项目,恐怕他后来就会走上完全不同的道路。而另一位前IBM人——前IBM印度公司总裁缪克斯·阿吉博士,在IT业界闯荡良久之后干脆自己进入了MBA教育领域,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在线商学院U21联合国际在线大学的首任CEO。
U21联合国际在线大学由16所全球领先的知名大学共同组成的国际联盟支持和投资,其中就有明茨伯格所在的麦吉尔大学。阿吉在读博士时得到了“管理之父”杜拉克的真传,又在多个企业有过丰富的管理实践,因此在学校的教学中非常强调解决实际问题。“我们非常注重学员通过协作来解决商业问题,一个课程当中要有15到20个案例。在传统的课堂里面,一般是一个教师、四五个人在提问,其余的就坐在那里不发什么声音。但是在线学习时,大家不会感到害羞,都积极地参与。有教授表示:在线学习的班里学生提出的问题,要比传统的班里提出的问题多10倍。” 在线学习为离不开工作、离不开家庭但又想接受教育的人提供了一种新的选择,而这些人往往又是具有一定工作经验和管理职位的人。这种方式受到了很多跨国公司的认可和支持,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最怕不学习
其实,明茨伯格并不是在宣扬“MBA无用论”。“有人抓住我对MBA的评论不放,因为这样可以有戏看。本书的核心意思是对管理行为的批评,即对管理腐败行为的批评。它还反映了这样一个事实,就是管理方法有很多种,那么培养管理人才的方式自然也有很多种”。所以,“只要MBA名副其实,也就是实实在在地进行商业职能培训,我是不会反对的”。明茨伯格更欣赏英国的MBA教育,认为它们更靠近“创新式管理教育”。但是这种倾向性同样有反对的声音:“谁的经济更强大?美国还是英国?明茨伯格的论点很有说服力,但其论点的核心缺陷就在于此:MBA极其成功,发明这一学位的国家也是一样。1958年,美国有4041名MBA毕业,到20世纪末,每年有10万人获得MBA学位。而且,无论美国企业遭遇怎样的困难,美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强大、最具创新能力的经济体。如果MBA真的那么差,雇用他们的企业就会遭殃,对商学院毕业生的需求就会降低。”恐怕不能不承认,这样的分析确实有它的道理。市场才是检验价值的权威,而到目前为止,MBA在全球还没有丧失自己的价值。
让我们把目光转回到中国。几乎每一所国内商学院都承认自己的MBA教育与欧美的商学院还有一定距离,还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在这种情况下谈培养MBA“有用”还是“没用”,恐怕还为时尚早。而作为企业,你可以去质疑MBA的实际操作能力,但万万不可因此而否定学习的作用。就像波音公司全球副总裁兼中国区总裁王建民说的:“中国企业有一个优点,就是所有的人都想学习,也肯学习。最怕就是一个企业的最高负责人认为自己什么都懂,感觉到不必再学习。”
最怕不学习。
MBA = 一无所长?
在英语国家有一种开玩笑的方式,就是把一个词的缩写用其它意思重新创意解释(这就好比我们汉语中将“天才”解释为“天生的蠢材”),例如:PhD(博士)就被戏谑为Permanent Head Damage(永久性脑损伤)。而一位极有影响而又极有个性的管理大师——亨利·明茨伯格,在2004年出版的一本批判传统MBA教育的著作——《管理者而非MBA》中,则让“MBA”这个如今充满光环的词汇有了新的解释:一无所长(Masters of Barely Anything)!
明茨伯格无疑说出了一些一线企业家的心声。一直以来,就不断有企业家对于MBA的真正能力与价值提出怀疑。
几乎每一所商学院都声称自己培养的是未来领导人,也几乎每一个申请人都被要求描述自己的“领导潜力”。但是第一,领导力本身是个很虚的东西,很难有量化的考核指标,通过考试分数和几篇作文来观察学生的领导潜力,其可靠性更值得怀疑,这一点商学院自己也不得不承认。第二,领导能力是可以培养的,但是在教室中培养能够有多大效果?连身为大学教授的明茨伯格都产生了这样的质疑,更不用说整天在生意场上摸爬滚打的企业家了。
明茨伯格的观点得到了大量的呼应,但也有不少人认为他有些偏激和夸张。像《商业周刊》就发表文章说:明茨伯格这本书的一个基本假设是MBA学生普遍缺乏实际工作经验。但事实是,在全美排名前50的MBA项目中,学生平均有4~6年的工作经验,包括至少1~2年的项目管理、团队领导经历或经理职位。明茨伯格说他从未遇到过一个真正拥有企业高管职位的EMBA学生,而《商业周刊》的调查显示:很多EMBA是企业的副总裁、地区总管或首席运营官。当然,中国的情况又有所不同——EMBA中高管不少,但不是每一个人的学业都由“自己”来完成。
要专才,还是要通才?
到底经理人脱产学管理有用没用?这个问题并没有一个简单的答案。认为“管理算不上是一门科学”的明茨伯格教授,却极力推崇自己所在的麦吉尔大学开办的“国际实践管理硕士”(International Masters in Practicing Management,IMPM)课程。
其理由是:这个课程的宗旨是把经理人培养成更好的经理人。“我们希望这些人是由他们的公司保送和资助的。他们将学习若干个模块,每个模块只学习两周时间,这样他们仍可以工作,可以把尽可能多的学习时间集中在思考他们各自的管理经验上。我们带来概念、想法、案例和理论,而他们带来的是经验。” 这种更加强调行业经验和真实实践的课程,在明茨伯格看来,才是比较有效的管理教育。而这个观点也遭到了《商业周刊》文章的反驳:这种教育限制了来自不同行业的人的交流与融合,而且也束缚了受教育者对于其它领域的了解和知识。
像IBM的传奇人物郭士纳,就曾经跨越过很多行业。如果当初他上的不是哈佛商学院的MBA,而是专注某个行业的项目,恐怕他后来就会走上完全不同的道路。而另一位前IBM人——前IBM印度公司总裁缪克斯·阿吉博士,在IT业界闯荡良久之后干脆自己进入了MBA教育领域,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在线商学院U21联合国际在线大学的首任CEO。
U21联合国际在线大学由16所全球领先的知名大学共同组成的国际联盟支持和投资,其中就有明茨伯格所在的麦吉尔大学。阿吉在读博士时得到了“管理之父”杜拉克的真传,又在多个企业有过丰富的管理实践,因此在学校的教学中非常强调解决实际问题。“我们非常注重学员通过协作来解决商业问题,一个课程当中要有15到20个案例。在传统的课堂里面,一般是一个教师、四五个人在提问,其余的就坐在那里不发什么声音。但是在线学习时,大家不会感到害羞,都积极地参与。有教授表示:在线学习的班里学生提出的问题,要比传统的班里提出的问题多10倍。” 在线学习为离不开工作、离不开家庭但又想接受教育的人提供了一种新的选择,而这些人往往又是具有一定工作经验和管理职位的人。这种方式受到了很多跨国公司的认可和支持,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最怕不学习
其实,明茨伯格并不是在宣扬“MBA无用论”。“有人抓住我对MBA的评论不放,因为这样可以有戏看。本书的核心意思是对管理行为的批评,即对管理腐败行为的批评。它还反映了这样一个事实,就是管理方法有很多种,那么培养管理人才的方式自然也有很多种”。所以,“只要MBA名副其实,也就是实实在在地进行商业职能培训,我是不会反对的”。明茨伯格更欣赏英国的MBA教育,认为它们更靠近“创新式管理教育”。但是这种倾向性同样有反对的声音:“谁的经济更强大?美国还是英国?明茨伯格的论点很有说服力,但其论点的核心缺陷就在于此:MBA极其成功,发明这一学位的国家也是一样。1958年,美国有4041名MBA毕业,到20世纪末,每年有10万人获得MBA学位。而且,无论美国企业遭遇怎样的困难,美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强大、最具创新能力的经济体。如果MBA真的那么差,雇用他们的企业就会遭殃,对商学院毕业生的需求就会降低。”恐怕不能不承认,这样的分析确实有它的道理。市场才是检验价值的权威,而到目前为止,MBA在全球还没有丧失自己的价值。
让我们把目光转回到中国。几乎每一所国内商学院都承认自己的MBA教育与欧美的商学院还有一定距离,还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在这种情况下谈培养MBA“有用”还是“没用”,恐怕还为时尚早。而作为企业,你可以去质疑MBA的实际操作能力,但万万不可因此而否定学习的作用。就像波音公司全球副总裁兼中国区总裁王建民说的:“中国企业有一个优点,就是所有的人都想学习,也肯学习。最怕就是一个企业的最高负责人认为自己什么都懂,感觉到不必再学习。”
最怕不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