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朗读能力的培养,能充分激活学生的内心世界,增强学生对语言的敏感性和鉴别力,想学生爱上朗读,就要做到:一、变着法子让学生读。二、要让学生充分读。三、读要和评价相结合。四、扣读。
【关键词】朗读 语文教学 激发 情感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一项重要的基本功,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使其受到情感的熏陶,达到阅读教学美感、语感,情感的和谐统一。要使学生爱上朗读,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变着法子让学生读
1. 提供示范,让学生模仿
教师的范读及录音示范能让学生较快地掌握朗读的语气,并进行模仿。教师在范读之前应认真“备读”,反复研究朗读的语气、语调,发挥出最佳的水平,让学生听了以后,产生强烈的想读好的欲望,达到以读促读的目的。
2. 移情悟意,换位体验
换位移情就是指人们在察觉他人情感时自己也体验与之相同的感情,使学生与作者产生共鸣。朗读时要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从而达到入境的水平。
3. 引入竞争,激发兴趣
浓厚的兴趣能诱发学生强烈地想读好书的愿望,并能使学生发挥出最佳的朗读水平。我针对学生好胜的心理,引入竞争机制,不管是个人读、小组赛读、全班齐读,我都给打分,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二、要让学生充分读
1. 给足“读”的时间。叶圣陶先生说:“语文课目的之一,是使学生在阅读的时候能够自求了解,了解不了才给学生帮助一下,困惑得解,事半功倍。”作为教师应在上课前让学生能有充分的时间去朗读课文,使其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 扩大“读”的面。教师要更多地采用默读、轻读与集体朗读的形式。在大部分的讲读课中,可采取“默读勾画——轻读品味——议论表达——朗读反馈”的教学方法。在这四个教学环节中,读占了三个。让学生抓住重点词句轻读、体会课文是如何一点一点来写清楚的;然后,让学生发言,谈谈自己对字词、对课文的理解;最后指名朗读,反馈学生对课文理解的程度。这样,每个学生都有足够的机会与足够的时间参与到课堂“读”的实践中来。
3. 提高“读”的质量。教师在教学中,一要求学生做到“三到”:眼到、口到、心到,并保持协调一致,用“心”去读;二要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做到每读一段、每读一篇都要有目的,不白读;三要选好读的重点,必须选择有助于进行词句训练的、有助于挖掘文章主题的、有利于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内容作为重点来读。
三、读要和评价相结合
教师评价语言设计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学生对自己朗读情况的认识。教师主要用口头语言对学生的朗读水平予以评价。从其手法看,有以下几种评价语:
1. 情景语。不采用直接的评价词句,而是结合课文语境对学生朗读作出反馈。如郑愁予《错误》“我打江南走过,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教师可以问:“为什么把容颜比作莲花呢?”这样的情景语生动形象,使学生始终处于课文传达的氛围中。
2. 修辞语。如读一个比喻句:“那甜甜的声音仿佛是沁人心脾的春风。”教师在学生读完后可以评价:“你读得也是甜甜的,真好。”
3. 幽默语。它是调节课堂气氛的手段,体现了教师的教学机智,能有效提高学生的朗读兴趣。如读朱自清《荷塘月色》时,如果学生读得过于响亮,教师可以说:“你这么读,月亮都被你吓跑了。”学生们在愉悦的氛围中,领悟到朗读此段的处理方法。
四、扣读
1. 扣题直读
对于题目揭示了文章或中心的课文,可以跳出分段意的框框,扣题直读全文,把审题贯穿于读议之中。
2. 扣词熟读
对于关键词突出的课文或段落,可以扣住关键词,熟读深思,“牵一发而动全身”。
3. 扣段精读
对各段表达形式相似,思路相同的课文,可以精读一段,举一反三;对于主线突出的课文,可以精读重点段,用重点去带动全局。
4. 扣章诵读
通过诵读,学生不但理解了内容,而且领会了这些内容是怎样用语言文字表达的,体会到文章的中心主旨。
以上四种朗读方法目的明确,方法得当,易于操作,能调动学生朗读课文的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朗读能力。此外,在训练朗读的过程中,还要适时地给学生一定的朗读方法。
一、教会学生确定重音。通过训练,让学生逐步懂得,句子中的动词谓语,用作修饰的词,对比的词,或能表达作者强烈的感情的一些特殊的词,要读重音。
二、教会学生掌握速度,要通过训练让学生知道,表示欢快、激动、高兴、愤怒的词句,一般读得要稍快一些,表示悲伤、忧郁、抒情的重点段,读的速度要慢一些。
三、教会学生把握词调。语调是语音、语素、语气的综合反映,是一篇课文的感情基调。通过训练,在实际的朗读中,让学生逐步体会到表示欢快的、赞美的、喜爱的、美好情感的课文要读得深沉舒缓。
综上所述,重视朗读能力的培养,能充分激活学生的内心世界,引发个性张扬,享受阅读教学的无限乐趣,从而使语文学习变得生机勃勃和灵性跳动。
【参考文献】
[1]张颂. 朗读学(湖南教育出版社),1983.
[2]叶澜主编,李政涛等著. 语文教学改革指导纲要.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3]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4]黄厚江著. 语文的原点——本色语文的主张和实践. 江苏教育出版社,2011.
【关键词】朗读 语文教学 激发 情感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一项重要的基本功,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使其受到情感的熏陶,达到阅读教学美感、语感,情感的和谐统一。要使学生爱上朗读,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变着法子让学生读
1. 提供示范,让学生模仿
教师的范读及录音示范能让学生较快地掌握朗读的语气,并进行模仿。教师在范读之前应认真“备读”,反复研究朗读的语气、语调,发挥出最佳的水平,让学生听了以后,产生强烈的想读好的欲望,达到以读促读的目的。
2. 移情悟意,换位体验
换位移情就是指人们在察觉他人情感时自己也体验与之相同的感情,使学生与作者产生共鸣。朗读时要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从而达到入境的水平。
3. 引入竞争,激发兴趣
浓厚的兴趣能诱发学生强烈地想读好书的愿望,并能使学生发挥出最佳的朗读水平。我针对学生好胜的心理,引入竞争机制,不管是个人读、小组赛读、全班齐读,我都给打分,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二、要让学生充分读
1. 给足“读”的时间。叶圣陶先生说:“语文课目的之一,是使学生在阅读的时候能够自求了解,了解不了才给学生帮助一下,困惑得解,事半功倍。”作为教师应在上课前让学生能有充分的时间去朗读课文,使其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 扩大“读”的面。教师要更多地采用默读、轻读与集体朗读的形式。在大部分的讲读课中,可采取“默读勾画——轻读品味——议论表达——朗读反馈”的教学方法。在这四个教学环节中,读占了三个。让学生抓住重点词句轻读、体会课文是如何一点一点来写清楚的;然后,让学生发言,谈谈自己对字词、对课文的理解;最后指名朗读,反馈学生对课文理解的程度。这样,每个学生都有足够的机会与足够的时间参与到课堂“读”的实践中来。
3. 提高“读”的质量。教师在教学中,一要求学生做到“三到”:眼到、口到、心到,并保持协调一致,用“心”去读;二要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做到每读一段、每读一篇都要有目的,不白读;三要选好读的重点,必须选择有助于进行词句训练的、有助于挖掘文章主题的、有利于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内容作为重点来读。
三、读要和评价相结合
教师评价语言设计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学生对自己朗读情况的认识。教师主要用口头语言对学生的朗读水平予以评价。从其手法看,有以下几种评价语:
1. 情景语。不采用直接的评价词句,而是结合课文语境对学生朗读作出反馈。如郑愁予《错误》“我打江南走过,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教师可以问:“为什么把容颜比作莲花呢?”这样的情景语生动形象,使学生始终处于课文传达的氛围中。
2. 修辞语。如读一个比喻句:“那甜甜的声音仿佛是沁人心脾的春风。”教师在学生读完后可以评价:“你读得也是甜甜的,真好。”
3. 幽默语。它是调节课堂气氛的手段,体现了教师的教学机智,能有效提高学生的朗读兴趣。如读朱自清《荷塘月色》时,如果学生读得过于响亮,教师可以说:“你这么读,月亮都被你吓跑了。”学生们在愉悦的氛围中,领悟到朗读此段的处理方法。
四、扣读
1. 扣题直读
对于题目揭示了文章或中心的课文,可以跳出分段意的框框,扣题直读全文,把审题贯穿于读议之中。
2. 扣词熟读
对于关键词突出的课文或段落,可以扣住关键词,熟读深思,“牵一发而动全身”。
3. 扣段精读
对各段表达形式相似,思路相同的课文,可以精读一段,举一反三;对于主线突出的课文,可以精读重点段,用重点去带动全局。
4. 扣章诵读
通过诵读,学生不但理解了内容,而且领会了这些内容是怎样用语言文字表达的,体会到文章的中心主旨。
以上四种朗读方法目的明确,方法得当,易于操作,能调动学生朗读课文的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朗读能力。此外,在训练朗读的过程中,还要适时地给学生一定的朗读方法。
一、教会学生确定重音。通过训练,让学生逐步懂得,句子中的动词谓语,用作修饰的词,对比的词,或能表达作者强烈的感情的一些特殊的词,要读重音。
二、教会学生掌握速度,要通过训练让学生知道,表示欢快、激动、高兴、愤怒的词句,一般读得要稍快一些,表示悲伤、忧郁、抒情的重点段,读的速度要慢一些。
三、教会学生把握词调。语调是语音、语素、语气的综合反映,是一篇课文的感情基调。通过训练,在实际的朗读中,让学生逐步体会到表示欢快的、赞美的、喜爱的、美好情感的课文要读得深沉舒缓。
综上所述,重视朗读能力的培养,能充分激活学生的内心世界,引发个性张扬,享受阅读教学的无限乐趣,从而使语文学习变得生机勃勃和灵性跳动。
【参考文献】
[1]张颂. 朗读学(湖南教育出版社),1983.
[2]叶澜主编,李政涛等著. 语文教学改革指导纲要.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3]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4]黄厚江著. 语文的原点——本色语文的主张和实践. 江苏教育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