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探讨不同辅助用药在甲状腺手术颈丛神经阻滞麻醉中的作用。方法:选取在颈从神经阻滞麻醉下行甲状腺手术病人160例,随机分为4组,通过静脉分别给予不同镇静药物。A组单次注射芬太尼2ug/kg;B组以右美托嘧啶1ug/kg稀释至50ml微量泵静脉注射;C组单次朱红色咪达唑仑0.05mg/kg;D组扽别注射芬太尼2ug/kg、咪达唑仑0.05mg/kg。结果: 4组间用药前、用药后MBP、SpO2、HR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MBP、HR下降,与其他各组给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组用药后呼吸均有一定抑制,与用药前比较SpO2均下降,A组与用药前比较(P>0.05),BCD组与用药前(P<0.05,P<0.01,P<0.01),且C组、D组必须吸氧才能纠正SpO2的下降。用药后SpO2情况B组与A组比较(P>0.05);C组、D组与A组、B组比较均下降明显(P<0.01,P<0.05,P<0.01,P<0.05)。结论:右美托嘧啶有很好的镇静作用,可以阻挡交感神经兴奋,血流动力学稳定,适合作为甲状腺手术颈从神经阻滞麻醉辅助镇静用药。
【关键词】 甲状腺手术 颈从神经阻滞麻醉 右美托咪啶
甲状腺手术是治疗甲状腺机能亢进、多发性引甲状腺腺瘤、单纯性甲状腺肿、巨大甲状腺腺瘤或巨大囊肿而进行的手术。颈从神经阻滞麻醉术近年来广泛用于甲状腺手术,但是颈从神经阻滞可能造成心率加快、血压升高的情况,引起病人紧张不适的难受感觉,所以常常需要辅助以镇静药物,降低病人的应激反应。镇静药物的作用机制各不相同,效果也存在差异,故选择我院在颈从神经阻滞麻醉下行甲状腺手术的160例病人,探讨不同辅助用药对甲状腺手术颈从神经阻滞麻醉效果的影响,具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4年8月至2015年8月在颈从神经阻滞麻醉下行甲状腺手术病人160例,排除有呼吸、精神、循环、神经系统和气管受压症状的患者。按照术中所用辅助镇静药物不同随机分为芬太尼组(A组)、右美托咪啶组(B组)、咪达唑仑组(C组)、芬太尼加咪达唑仑组(D组)4组,每组40例。A组男17例,女23例;年龄(48±27)岁;体重(68±12)kg。B组男15例,女25例;年龄(50±12)岁;体重(67±13)kg。C组男17例,女23例;年龄(50±31)岁;体重(67±11)kg。D组男16例,女24例;年龄(53±31)岁;体重(64±12)kg。4组在年龄、性别、体重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4组术前均注射阿托品0.5mg,苯巴比妥纳100mg。入室后检测无创血压(BP)、脉搏痒饱和度(SpO2)、心电图、心率(HR),开放静脉通道。手术一侧行颈深从神经阻滞,注入0.5%罗哌卡因5ml,双侧颈浅从神经注入0.5%罗哌卡因10ml阻滞,以上药中不含肾上腺素。手术开始后,在剔除部分甲状腺或剥离甲状腺瘤之前,通过静脉分别给予不同镇静药物。A组单次注射芬太尼2ug/kg;B组以右美托嘧啶1ug/kg稀释至50ml微量泵静脉注射;C组单次朱红色咪达唑仑0.05mg/kg;D组扽别注射芬太尼2ug/kg、咪达唑仑0.05mg/kg。对出现严重躁动病人改用全身麻醉,对术中因交感神经兴奋导致心率增快、血压升高的病人使用艾司洛尔和硝酸甘油对症处理。
1.3 疗效判定
观察患者用药前以及用药后5min的平均动脉压(MBP)、SpO2、HR。计算用药前及用药后5min、15min、30min的镇静-躁动评分,记录各组发生躁动-镇静过深例数及血管活性药物使用例数.
1.4 统计学分析
使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数资料进行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病人MBP、SpO2、HR情况比较
用药后SpO2B组与A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D组与A组、B组比较均下降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详情见表1。
3 讨论
甲状腺位于颈部甲状软骨下方,气管两旁,是人体重要的内分泌器官,能调节身体对其他荷尔蒙的敏感性、制造蛋白质、控制使用能量的速度。在甲状腺手术中采取全身麻醉有很多优点,但是多数医生希望病人在术中保持清醒或半清醒,为的是及时发现术中可能出现的危险。颈从神经阻滞麻醉操作简单,不留置导尿、不用气管插管,具有病人可保持清醒、镇疼效果好、安全系数高、费用便宜的优点,因此广泛应用于临床中。
但是颈从神经阻滞可能造成心率加快、血压升高的情况,引起病人紧张不适的难受感觉,所以常常需要辅助以镇静药物,降低病人的应激反应。本文经研究发现,芬太尼虽有良好的镇静镇痛效果,但小剂量无法阻滞交感神经的兴奋;咪达唑仑有强大的遗忘作用,对交感神经兴奋无抑制作用,二者联合可以镇痛,降低应激反应,却增加了呼吸的抑制作用,术中不易唤醒,增加了风险。而右美托咪啶组心肺和血流动力影响,麻醉效果也由于其他各组。
总之,优美托咪啶能很好的阻断颈从神经阻滞后的交感神经兴奋作用,保证血流动力学稳定,既有良好的镇静效果,又能减少呼吸抑制,是一项最优的选择。
参考文献
[1]李少君.静注氟芬合剂预防颈丛阻滞期心血管副反应的临床观察[J].临床麻醉学杂志,2015,56(214):43-58.
[2]李丽梅,郭秋娥,陈丽嫦.臂丛麻醉辅助右美托咪啶在骨科手术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指南,2015,67(5):9-12.
【关键词】 甲状腺手术 颈从神经阻滞麻醉 右美托咪啶
甲状腺手术是治疗甲状腺机能亢进、多发性引甲状腺腺瘤、单纯性甲状腺肿、巨大甲状腺腺瘤或巨大囊肿而进行的手术。颈从神经阻滞麻醉术近年来广泛用于甲状腺手术,但是颈从神经阻滞可能造成心率加快、血压升高的情况,引起病人紧张不适的难受感觉,所以常常需要辅助以镇静药物,降低病人的应激反应。镇静药物的作用机制各不相同,效果也存在差异,故选择我院在颈从神经阻滞麻醉下行甲状腺手术的160例病人,探讨不同辅助用药对甲状腺手术颈从神经阻滞麻醉效果的影响,具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4年8月至2015年8月在颈从神经阻滞麻醉下行甲状腺手术病人160例,排除有呼吸、精神、循环、神经系统和气管受压症状的患者。按照术中所用辅助镇静药物不同随机分为芬太尼组(A组)、右美托咪啶组(B组)、咪达唑仑组(C组)、芬太尼加咪达唑仑组(D组)4组,每组40例。A组男17例,女23例;年龄(48±27)岁;体重(68±12)kg。B组男15例,女25例;年龄(50±12)岁;体重(67±13)kg。C组男17例,女23例;年龄(50±31)岁;体重(67±11)kg。D组男16例,女24例;年龄(53±31)岁;体重(64±12)kg。4组在年龄、性别、体重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4组术前均注射阿托品0.5mg,苯巴比妥纳100mg。入室后检测无创血压(BP)、脉搏痒饱和度(SpO2)、心电图、心率(HR),开放静脉通道。手术一侧行颈深从神经阻滞,注入0.5%罗哌卡因5ml,双侧颈浅从神经注入0.5%罗哌卡因10ml阻滞,以上药中不含肾上腺素。手术开始后,在剔除部分甲状腺或剥离甲状腺瘤之前,通过静脉分别给予不同镇静药物。A组单次注射芬太尼2ug/kg;B组以右美托嘧啶1ug/kg稀释至50ml微量泵静脉注射;C组单次朱红色咪达唑仑0.05mg/kg;D组扽别注射芬太尼2ug/kg、咪达唑仑0.05mg/kg。对出现严重躁动病人改用全身麻醉,对术中因交感神经兴奋导致心率增快、血压升高的病人使用艾司洛尔和硝酸甘油对症处理。
1.3 疗效判定
观察患者用药前以及用药后5min的平均动脉压(MBP)、SpO2、HR。计算用药前及用药后5min、15min、30min的镇静-躁动评分,记录各组发生躁动-镇静过深例数及血管活性药物使用例数.
1.4 统计学分析
使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数资料进行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病人MBP、SpO2、HR情况比较
用药后SpO2B组与A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D组与A组、B组比较均下降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详情见表1。
3 讨论
甲状腺位于颈部甲状软骨下方,气管两旁,是人体重要的内分泌器官,能调节身体对其他荷尔蒙的敏感性、制造蛋白质、控制使用能量的速度。在甲状腺手术中采取全身麻醉有很多优点,但是多数医生希望病人在术中保持清醒或半清醒,为的是及时发现术中可能出现的危险。颈从神经阻滞麻醉操作简单,不留置导尿、不用气管插管,具有病人可保持清醒、镇疼效果好、安全系数高、费用便宜的优点,因此广泛应用于临床中。
但是颈从神经阻滞可能造成心率加快、血压升高的情况,引起病人紧张不适的难受感觉,所以常常需要辅助以镇静药物,降低病人的应激反应。本文经研究发现,芬太尼虽有良好的镇静镇痛效果,但小剂量无法阻滞交感神经的兴奋;咪达唑仑有强大的遗忘作用,对交感神经兴奋无抑制作用,二者联合可以镇痛,降低应激反应,却增加了呼吸的抑制作用,术中不易唤醒,增加了风险。而右美托咪啶组心肺和血流动力影响,麻醉效果也由于其他各组。
总之,优美托咪啶能很好的阻断颈从神经阻滞后的交感神经兴奋作用,保证血流动力学稳定,既有良好的镇静效果,又能减少呼吸抑制,是一项最优的选择。
参考文献
[1]李少君.静注氟芬合剂预防颈丛阻滞期心血管副反应的临床观察[J].临床麻醉学杂志,2015,56(214):43-58.
[2]李丽梅,郭秋娥,陈丽嫦.臂丛麻醉辅助右美托咪啶在骨科手术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指南,2015,67(5):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