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认同所造就的成功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lanfengy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J9 [文獻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32--01
  众所周知,印度的宝莱坞电影在中国一向是叫好不叫座。但这部《摔跤吧,爸爸》在中国狂揽八亿的票房,在中国市场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那么这部片子成功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很多人认为这部片子成功的原因是宣传女权,因为在当今社会之下,男女平等已经成了一个重要的话题,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各个国家的关系不再是战争而是和平发展,而随着网络在全世界的普及以及世界贸易向全球化演变,各个国家的文化交流也愈发频繁密集,多种多样的文化也进入到了各个国家。就算是传统的印度,随着这样一个大环境的驱使之下,人权以及男女平等的呼声在印度也越来越高,伴随着这样一个背景,这样一个具有独立、奋斗精神的新女性形象也很好地迎合了市场。
  但也有很多人认为在女权的背后其实是父权,因为这部片子里,女性获得成功的原因终归就是她们把自己塑造成了男性,包括剪头发、不干家务活等明显具有男性特征的东西,而且她们的成功是在父亲的切身教导之下的,从发现两个女儿的天赋开始,阿米尔汗就按照培养男性运动员的方法去培养这两位女儿,并让她们从一开始就去跟男性去比较,包括女儿的表哥以及集市中那些男性运动员,这其实才是这两位女主人公获得成功的原因,所以父权才是真正要展现出来的深层次内容。
  但我认为这部影片相对于之前的印度影片来说,之所以在中国市场获得如此大的成功,应该归功于中国观众对于这种文化的认同,因为中印两国在地理位置如此相近之下,几千年来培养出来的悠久的文化是非常相似的,印度的佛教文化在中国历史上也影响深远,而且中印之间同样属于二战之后才建立了自己的人民政府,所以我认为在中印两国,尤其是在农村地区,他们之间的传统思想是很接近的,中国人讲究中国传统的文化、道德、伦理观念,这样的观念在印度虽然不尽相同,但是也是十分接近的。
  中国农村传统的社会属于熟人社会,以土地为基础建立起来的社会关系相对脆弱,人们依赖土地为生,通过血缘关系组成宗族,这样的社会关系是相对脆弱的,通过宗族之间进行土地以及财产的继承。在这样的关系之下,“传宗接代”就显得十分重要,在这样的一个文化以及发展了很多年的父权、皇权社会的背景之下,女性的地位是相对较低的,甚至在很长一段时间之内,女性只是所谓的“生育工具”而并非家庭的重要部分,印度也是如此,长期的种姓制度的影响之下,女性的地位也十分低下。
  正是因为如此,我们在《摔跤吧,爸爸》这部影片当中也可以明显的感受出来,从第一个女儿开始,阿米尔汗就表现出了明显的失望,为了能够生儿子,这样一个平日里并不迷信的人尝试了各种各样迷信的方法,到第三个女儿的出生,阿米尔汗甚至放弃了自己的梦想,而他的妻子也为这个事情感到非常的羞愧,表明出了印度的男女极度的不平等,而他发现女儿有着格斗天赋的时候,又重拾起了自己的梦想,但他当时是把这两个女儿当做儿子来培养的,包括让她们剪头发,穿男孩的衣服就可以看出,这无疑也是对于女性地位的一种蔑视,他培养女儿作为一个摔跤手,遭到了村里的邻居以及孩子们的同学的白眼,在第一次带着女儿去参加摔跤比赛的时候,遭到了主办方的反对,因为在农村的环境之下,女性参加男性专属的摔跤比赛是很不可思议的,那些观众们更愿意看到男孩们把女孩的衣服扯下来,因为他们从心里认定女孩子不可能获得胜利。
  通过这些细节的表现,把女性在印度的社会地位表现得淋漓尽致,而这种表现不仅仅得到了印度观众的认可,也让中国观众感同身受,就在几十年前,中国的大部分人生活在農村,他们所生活的环境与本片当中的环境非常相似,可以说年龄稍大的观众可能都听过见过甚至亲身经历过,这样的影片甚至比那些描绘的不真实的中国影片对于农村的刻画都要好,这就是文化的认同。
  而且不仅仅是如此,中国跟印度作为世界第一跟第二的人口大国,在最近的几十年来发展也是十分迅速的,虽然说中印发展是不太相同的两条道路,但发展的根本还在于人本身,我认为这两个国家之间发展如此迅速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的人民具有很强的奋斗精神跟不懈的努力。
  在影片当中,阿米尔汗的两位女儿在初步的展现出她们的天赋之后非但没有懈怠,反而是更加的努力,他们每天都经受着可以说是非常严苛的训练,而且在相对落后的农村地区,没有良好的训练条件之下,非但没有抱怨,反而尽可能的创造条件,在大女儿进入国家队的训练馆之后,发现在印度最专业的机构反而比她们在农村训练要来得轻松许多,因此她懈怠了,但是在父亲的教导之下,她很快地又回到了刻苦的训练当中,甚至拿到了全国的以及英联邦的运动会的冠军。她的成功不仅仅是因为天赋,更多的是来自于个人的努力,在这一点上,与印度的传统教育观念是分不开的,所以我认为在这部片子当中,把印度人民的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以及坚韧不拔的精神展现得淋漓尽致。
  在这部影片当中,我认为这两个元素造就了叙事上的流畅以及故事的完整性,而影片不仅仅是影片,更是由真实故事改编而来,所以以小见大,体现出的是印度人民的自强不息与坚韧不拔,而在我们中国的传统价值观念当中这恰恰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点,俗话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样的传统思想也特别地契合着中国社会的传统观念。正是因为如此,我认为这部影片展现出来的关键点:传统的社会男权至上、自强不息与坚韧不拔的精神正好也符合我们中国观众的口味,与中国传统文化也高度契合,我认为这也是这部影片在中国市场获得巨大成功的原因。
其他文献
你屬于你的花蕊  花瓣扇动我的身体  花蕊吮吸我的血  我变成透明的蜡烛  高处的火焰  是献给你的吻  命运卷作一个圆筒  中空的形状,适合我  花瓶一样拥有你
作者简介:翟紫君(1993-),女,汉,河南人,西北师范大学在读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J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24--01  许鞍华导演的《倾城之恋》拍摄于1984年,由当时明星红人周润发、缪骞人主演,演绎了这一段张爱玲的最著名的爱情小说。  《倾城之恋》是张爱玲最脍炙人口的短篇小说之一,是一个动听而又不近人情的故事,也是一对世俗男女的“勾心
摘 要:人生如漫长河流,以什么样的方式去度过,全看自己的内心选择。本文着重讲述了在阅读了史铁生的作品《命若琴弦》之后的深刻感想,沉淀自我的内心,树立更加坚定的信仰和目标,身处困难之中能更具力量前行。  关键词:人生磨难;命若琴弦;负重前行;坚定信仰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29-0-01  史铁生一直以来都是备受尊崇的当代作家
摘 要:作为《红与黑》中的男主人公,于连一直以其独特的形象与经历吸引着评论家与读者的目光。当其作为一个罪人受到审判并最终落得悲剧下场时,尤其引得众人的唏嘘,这种对于连的同情,既是书中人所共有的,也可以说是读者所共有的。而一个罪人之所以可以引起群体的怜悯之情,却并非只是因为他坎坷的经历,他在受审时的“表演”也对此有所助力。本文将通过戈夫曼的“戏剧理论”,主要从前台的胜利和剧班的失败两个方面对于连的审
摘 要:日本著名作家村上春树的《挪威的森林》以20世纪六十七十年的日本后工业时代为背景,通过一个青年的恋爱经历,写出了一代人的精神危机,并以其特有的成长主题和破译某种心灵密码的作用,给予广大读者心灵归属感和精神力量。  关键词:希望;精神危机;回忆  作者简介:苏热,男,1997年07月出生,巴彦淖尔市第一中学高三学生,民族:蒙,籍贯: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临河区,研究方向:《挪威的森林》人物意象。  
2008年,路内出版了第一部长篇小说《少年巴比伦》,这个以“路小路”为人物主角,以戴城为城市背景的故事,在之后的几年中不断蔓延。2009年的《追随她的旅程》是《少年巴比伦》的前传,还在创作中的短篇小说集《十七岁轻骑兵》,在某种意义上是《追随她的旅程》的前传和番外篇,刚刚出版的这部《天使坠落在哪里》被称为这个“追随”三部曲的终结篇。3部长篇小说以及还在创作中的短篇小说集,把路小路和戴城的故事,从19
摘 要:何其芳的《墓》以其细腻的文风,缥缈的希望与恬淡的愁思呈现出一种略带沉郁的失落感。而文中主人公铃铃与雪麟情感世界所折射的忧伤与落寞虽有共通之处,但这种情感指向在本质是却是异质的精神世界错位。一个源自精神原乡的乌托邦想象追求,一个则是斥诸现实的乌托邦世界幻灭后的迷茫与焦虑。在各自的精神诉求中充当着精神想象世界中的他者。  关键词:精神想象;乌托邦;失落感;他者  作者简介:赵敏(1993-),
摘 要:《斯通家史札记》是当代加拿大文坛极负盛名的作家卡罗尔·希尔兹的代表作品,该书通过记述女主人公黛西从出生到死亡的将近一个世纪的人生经历,展示了主人公黛西孤独忧伤的情感世界和空虚苦闷的心路历程,表达了以她为代表的西方妇女自强不息,自立于社会的坚强意志和决心。本文运用社会主义女性主义的异化理论对文中女性进行解读,旨在分析出造成女性孤独心境的原因以及女性在对待异化所展现出的反抗策略。  关键词:《
摘 要:安妮宝贝塑造了两种都市人群,一种是都市白领,一种是“城市边缘人”,而她主要表现的就是“城市边缘人”的精神世界。本文就以安妮宝贝的小说为例,论述她小说中“城市边缘人”的精神世界的表现、原因和他们的归宿。  关键词:城市边缘人;精神世界;精神归宿  作者简介:杨海涛(1982-),女,汉族,四川省射洪县人,文学硕士,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基础部助教,研究方向:中国语言文学、语文教育教学。  [中
摘 要:《爱无可忍》从一只热气球引发的悲剧入手,向我们展示了一场起于青萍之末的爱与孤独。本文采用文本细读的方式,着力分析了弥漫在小说中的畸形的爱恋与无尽的孤独,展现了现代人的生存困境与精神危机。  关键词:畸形;自我意识;孤独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15-0-01  伊恩·麦克尤恩是当今英国文坛备受瞩目的一位作家,《爱无可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