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 背景下混合式教学在耳鼻咽喉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

来源 :国际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elio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互联网 背景下混合式教学在耳鼻咽喉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简称住培)中应用。

方法

选取本院2019年在耳鼻咽喉科参加住培的医师20例作为对照组,2020年在耳鼻咽喉科参加住培的医师20例作为观察组。观察组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对照组给予传统的线下教学。住培结束后进行理论考核和临床技能考核,比较两组对理论知识和临床技能的掌握程度,设计调查问卷调查学生的满意度。

结果

理论考核中,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成绩分别为(50.5±5.4)分和(41.6±3.1)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其他文献
梅尼埃病是一种以耳蜗和前庭功能障碍为特征的内耳疾病,目前发病机制以及病因都尚无定论。由于病因和机制较为复杂,随着基因技术的发展,目前有关梅尼埃病的易感基因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虽然目前关于梅尼埃病基因学的研究还没有重大突破,但是许多学者认为基因遗传因素与梅尼埃病有一定关系。目前的研究方向主要为散发性梅尼埃病和家族性梅尼埃病,散发性梅尼埃病易感基因又着重于人类组织兼容性白细胞抗原、水通道蛋白等。
全球听力保健专业人员严重短缺,无法满足听力损失筛查和诊断的需求。在听力师人员不足和缺少隔声室的情况下,自动测听可提供一种进行听力测试的方式,有效地利用听力保健资源。目前很多研究证明自动纯音测听与手动纯音测听的结果没有显著差异,自动纯音测听能提供一种准确、可靠、省时的听力评估方法,在听力师缺乏的地区具有巨大的推广潜力。本文回顾自动纯音测听的心理物理学基础、发展历史、实现方法和评估指标,并讨论自动纯音测听的质量控制方案和存在的限制。
人工耳蜗植入者术后的面神经刺激征是人工耳蜗植入者中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根据不同的文献报道其发病率在1%~15%之间,其严重程度不一,轻症仅限于面部的不适感,重症会达到植入者完全无法使用装置的程度。目前有多种方法可以减轻面神经刺激征症状,但也有极少数植入者的面神经刺激征会导致植入效果下降,因此需要在减轻面神经刺激征的症状和维持植入效果之间做出一定的妥协。
突发性感音神经性聋是耳鼻咽喉科的常见急症之一,可导致患者急性听力下降,给患者造成较大的心理压力,严重影响其正常的生活和工作。近年来突发性感音神经性聋发病率逐渐上升,年龄也趋于年轻化,但病因不明。本文就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该病的病因机制研究做一综述,以期为临床诊疗提供新的思路。
SLC26A4基因是引起非综合征性聋的第二位常见致病基因,也是引起前庭水管扩大的责任基因。围绕SLC26A4基因致聋机制,国内外研究多从Pendrin蛋白入手,通过细胞实验对基因变异型编码Pendrin蛋白的表达、定位及离子转运功能等方面进行研究,并证实变异蛋白的结构改变可导致亚细胞定位、离子转运功能改变。本文归纳和总结SLC26A4基因相关细胞实验研究进展,旨在为探索该基因的致聋机制提供参考。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是一种临床常见的眩晕疾病,中老年人群高发。国内外研究发现BPPV患者经治疗后的再发率为7%~50%之间,且再发患者多合并相关共病,如高血压、糖尿病、骨质疏松症、偏头痛、前庭功能障碍等,可能导致BPPV反复发作。BPPV的反复发作会令患者焦虑不安,影响身心健康,使患者总体生活质量下降。本文将国内外与BPPV再发相关的研究进行归类总结,分析BPPV再发的危险因素以及临床意义。
耳聋是最常见的感觉功能障碍,遗传性因素是导致感音神经性聋的最主要因素。近年来,利用基因编辑技术构建遗传性聋动物模型已成为研究耳聋基因的重要手段。由于小鼠基因信息相对明确,遗传学及解剖学与人类相近,繁殖能力快等优点逐渐成为遗传性聋模型的首选,但小鼠各品系间听力学特点不同,选择合适的小鼠可以有效降低品系对实验结果产生的影响。基因编辑后小鼠听力表型多样,并非全部可出现遗传性听力损失,实验设计时需考虑周全。本文主要对构建遗传性聋小鼠模型时,常用的不同品系小鼠听力学特点进行归纳,C57小鼠是常用的实验模型,但其听力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工业化进程逐渐加快,人们暴露在噪声中的机会大大增加,在关注噪声性聋的同时也要防治噪声性前庭损伤。近年来对噪声性前庭损伤的报道和研究越来越多,在临床研究和动物实验中已有大量数据证明噪声暴露不仅会影响听觉感知,也会影响前庭功能。但对于其损伤机制和防治措施的研究仍相对滞后,前庭功能异常与听力损失的频率区和严重程度之间是否具有相关性仍存有争议。本文就近年来噪声性前庭损伤的研究进展,从临床研究及动物实验两方面进行综述。
耳鸣为无相应的外界声源或电刺激,但患者主观上在耳内或颅内有声音感觉的一类症状。由于耳鸣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因此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明确的针对耳鸣的病因治疗,大多数药物和心身治疗的目的是减轻耳鸣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近年来,学者们逐渐将一种新方法,即经皮迷走神经刺激应用于耳鸣的治疗。该方法通过刺激耳屏等有迷走神经传入纤维的部位,将冲动传入大脑,改变大脑皮层的兴奋性,从而减轻患者的耳鸣症状。本文就经皮迷走神经刺激治疗耳鸣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GJB2及SLC26A4是我国最常见的两种致聋基因,近年来随着基因检测技术的推广和耳聋防控意识的提高,对两种耳聋基因的临床研究也日益增多。然而,由于两种耳聋基因的临床表型复杂多样,使临床诊疗存在一定难度。本文旨在对我国常见耳聋基因GJB2及SLC26A4的临床表型研究进展进行综述,进而为相关领域的临床诊疗及基础研究提供一定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