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9年9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勋章颁授仪式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此次八位“共和国勋章”获得者分别是老战斗英雄张富清、李延年,中国氢弹之父于敏,中国第一代核潜艇总设计师黄旭华,我国人造卫星技术和深空探测技术的开创者之一孙家栋,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屠呦呦,老劳模申纪兰和“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他们中,有大科学家,也有几十年躬耕乡野的村支书、隐姓埋名的老战士,平凡与伟大从来没有万里之遥。这一期,鼹鼠老师要和大家分享几位共和国勋章获得者的故事,致敬平凡中的伟大:即便出身平凡,也要坚持日拱一卒,日行一善;即便深处困厄,也要矢志不渝,做永远的“攀登者”。
李延年:谱写英雄赞歌
201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回首往昔,无数革命先烈和老一辈革命家,抛头颅、洒热血,用鲜血铸造了辉煌,李延年就是他们中的一员。
1945年,17岁的李延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东北吉黑纵队,成为一名光荣的战士。1946年4月,他跟随部队参加了解放长春的战斗,因为作战英勇,屡受嘉奖,并于次年入党。1947年11月,李延年被组织推荐,进入东北军政大学学习。经过扎实的政治素养和军事技术学习毕业后,李延年参加了辽沈战役,在黑山阻击战最关键的时候,李延年和战友们连夜急行军100多里,双腿跑赢了敌人的汽车,赶在天亮之前到达预定地点修筑工事。敌人以数倍兵力发起强力冲击时,一批批战友倒在了李延年的身边,他和战友们坚守了3天,为友邻部队对敌人实施包围争取了宝贵时间。辽沈战役结束后,李延年又参加了平津战役,每战争先的他,凭借出色的表现,从一名战士逐渐升为班长、副排长、排长、区队长、指导员。
1951年3月,李延年所在部队加入中国人民志愿军序列,跨过鸭绿江,参加抗美援朝战争。在一次强攻346.6高地的战斗中,李延年和战友们经过两夜一天的浴血奋战,取得了胜利,撤离时,李延年被一枚炮弹碎片击伤,鲜血渗透衣背却毫无察觉,“打仗我从来都不害怕的,我就;隹备着生命不要了,牺牲自己来报效祖国。”
1952年11月,志愿军总部授予李延年“一级英雄”称号,记特等功一次。上世纪70年代末,李延年又参加了中越边境自卫反击战,多次深入前沿阵地,荣立三等功一次。
离休后,他陆续把自己获得的大部分奖章和证书捐献给了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丹东抗美援朝纪念馆等。他说,这些荣誉属于所有为新中国战斗过的英雄们,作为活下来的人,他有责任让一代又一代中国人铭记今天的幸福生活是从哪里来的,“得到国家这么高的荣誉,我确实感到很光荣。这勋章是牺牲流血的战士们的生命换来的。我只能代表他们享受这个荣誉。”
素材运用方向:居功不自傲,方显英雄本色。李延年的故事可用于“使命感”“英雄主义精神”“报效祖国”等文章。
孙家栋:造一辈子“中国星”
提起“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孙家栋,有无数个“中国第一”跟他的名字紧紧联系在一起:中国第一颗导弹、第一颗人造卫星、第一颗科学实验卫星、第一颗返回式遥感卫星、第一颗通信卫星、第一颗资源探测卫星、第一颗北斗导航卫星、第一颗探月卫星……年届90岁的孙家栋亲身参与并见证了中国航天从“一张白纸”到成为航天大国的全过程。
1962年3月21日,我国首次独立自行研制的弹道导弹“东风二号”起飞后很快失控,坠毁在距离发射塔架仅300米的戈壁中。为了找出失败的原因,在冰天雪地的沙漠里,几百人弯着腰一寸寸摸索,寻找导弹的碎片,有人忍不住一边捡一边抹眼泪。连着几天,那片沙子几乎被扒了一层,孙家栋和同事们硬是找齐了所有碎片,重新拼成了导弹。逐一检查,他们找到了失败的根源,“最后发现就是一根导线断了,剩这么一米多长。通过X光一照,里面是断的。正是遇到这样几次大的失败的情况,认识到质量就是生命,质量就是航天的一切。”每次发射,坐在指挥大厅里,孙家栋就爱听两个字“正常”,每一个“正常”背后,是全体航天人对“质量就是生命”的高度认同,是时刻都要保持严、慎、细、实的工作作风。
孙家栋总结自己的职业生涯:7年学飞机,9年造导弹,50年放卫星。说到关键的几次人生选择,他概括为一句话—一‘国家需要,我就去做。”
1967年,钱学森点将,让38岁的孙家栋担任“东方红一号”的技术总负责人,搞了9年导弹研究的他开始“转向”,由此开启为之一生奋斗的卫星事业。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够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
2004年,我国正式启动探月工程,已是75岁高龄的孫家栋再次披挂上阵,挑起工程总设计师的重任。2007年,当“嫦娥一号”卫星绕月成功的信号传回指挥中心,人们欢呼庆祝,孙家栋却一个人走到僻静角落,擦去眼角的泪水,“激动的,生在中国这片热土上,能有幸从事航天事业的发展,这一种成就感确实是一生都忘不了的。”
素材运用方向:生命的价值和意义都体现在一生中的所作所为上。孙家栋的故事适用“质量就是生命”“为祖国奋斗”“信念”等文章。
申纪兰:坚守为农民代言的初心
从1954年的中南海怀仁堂,到如今的人民大会堂,劳模申纪兰是唯一连任十三届的全国人大代表。妇女代表、农民代表,是申纪兰对自己的定位。曾经有人问她:“你这一生要用两个字来说,是什么?”她回答:“忠诚。”
1954年9月15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25岁的申纪兰是在前不久才得知自己当选人大代表的,申纪兰和1200多名代表一起,举手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她清楚地记得这部宪法第九十六条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在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社会的和家庭的生活各方面享有同男子平等的权利。”
申纪兰这个原本平凡、普通的劳动妇女,正是因为大胆提出要实现“男女同工同酬”而成为当时全国的典型。1951年,西沟村成立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申纪兰当选副社长。按照当时社里的规定,男人下田一天记10分工,妇女下田一天只记5分工,这“老五分”的规定,严重挫伤了妇女们的积极性。申纪兰提议,开展男女劳动竞赛,结果她干得比有的男劳力还好。“既然男女干一样的活,那就该记一样的工分。”
李延年:谱写英雄赞歌
201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回首往昔,无数革命先烈和老一辈革命家,抛头颅、洒热血,用鲜血铸造了辉煌,李延年就是他们中的一员。
1945年,17岁的李延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东北吉黑纵队,成为一名光荣的战士。1946年4月,他跟随部队参加了解放长春的战斗,因为作战英勇,屡受嘉奖,并于次年入党。1947年11月,李延年被组织推荐,进入东北军政大学学习。经过扎实的政治素养和军事技术学习毕业后,李延年参加了辽沈战役,在黑山阻击战最关键的时候,李延年和战友们连夜急行军100多里,双腿跑赢了敌人的汽车,赶在天亮之前到达预定地点修筑工事。敌人以数倍兵力发起强力冲击时,一批批战友倒在了李延年的身边,他和战友们坚守了3天,为友邻部队对敌人实施包围争取了宝贵时间。辽沈战役结束后,李延年又参加了平津战役,每战争先的他,凭借出色的表现,从一名战士逐渐升为班长、副排长、排长、区队长、指导员。
1951年3月,李延年所在部队加入中国人民志愿军序列,跨过鸭绿江,参加抗美援朝战争。在一次强攻346.6高地的战斗中,李延年和战友们经过两夜一天的浴血奋战,取得了胜利,撤离时,李延年被一枚炮弹碎片击伤,鲜血渗透衣背却毫无察觉,“打仗我从来都不害怕的,我就;隹备着生命不要了,牺牲自己来报效祖国。”
1952年11月,志愿军总部授予李延年“一级英雄”称号,记特等功一次。上世纪70年代末,李延年又参加了中越边境自卫反击战,多次深入前沿阵地,荣立三等功一次。
离休后,他陆续把自己获得的大部分奖章和证书捐献给了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丹东抗美援朝纪念馆等。他说,这些荣誉属于所有为新中国战斗过的英雄们,作为活下来的人,他有责任让一代又一代中国人铭记今天的幸福生活是从哪里来的,“得到国家这么高的荣誉,我确实感到很光荣。这勋章是牺牲流血的战士们的生命换来的。我只能代表他们享受这个荣誉。”
素材运用方向:居功不自傲,方显英雄本色。李延年的故事可用于“使命感”“英雄主义精神”“报效祖国”等文章。
孙家栋:造一辈子“中国星”
提起“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孙家栋,有无数个“中国第一”跟他的名字紧紧联系在一起:中国第一颗导弹、第一颗人造卫星、第一颗科学实验卫星、第一颗返回式遥感卫星、第一颗通信卫星、第一颗资源探测卫星、第一颗北斗导航卫星、第一颗探月卫星……年届90岁的孙家栋亲身参与并见证了中国航天从“一张白纸”到成为航天大国的全过程。
1962年3月21日,我国首次独立自行研制的弹道导弹“东风二号”起飞后很快失控,坠毁在距离发射塔架仅300米的戈壁中。为了找出失败的原因,在冰天雪地的沙漠里,几百人弯着腰一寸寸摸索,寻找导弹的碎片,有人忍不住一边捡一边抹眼泪。连着几天,那片沙子几乎被扒了一层,孙家栋和同事们硬是找齐了所有碎片,重新拼成了导弹。逐一检查,他们找到了失败的根源,“最后发现就是一根导线断了,剩这么一米多长。通过X光一照,里面是断的。正是遇到这样几次大的失败的情况,认识到质量就是生命,质量就是航天的一切。”每次发射,坐在指挥大厅里,孙家栋就爱听两个字“正常”,每一个“正常”背后,是全体航天人对“质量就是生命”的高度认同,是时刻都要保持严、慎、细、实的工作作风。
孙家栋总结自己的职业生涯:7年学飞机,9年造导弹,50年放卫星。说到关键的几次人生选择,他概括为一句话—一‘国家需要,我就去做。”
1967年,钱学森点将,让38岁的孙家栋担任“东方红一号”的技术总负责人,搞了9年导弹研究的他开始“转向”,由此开启为之一生奋斗的卫星事业。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够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
2004年,我国正式启动探月工程,已是75岁高龄的孫家栋再次披挂上阵,挑起工程总设计师的重任。2007年,当“嫦娥一号”卫星绕月成功的信号传回指挥中心,人们欢呼庆祝,孙家栋却一个人走到僻静角落,擦去眼角的泪水,“激动的,生在中国这片热土上,能有幸从事航天事业的发展,这一种成就感确实是一生都忘不了的。”
素材运用方向:生命的价值和意义都体现在一生中的所作所为上。孙家栋的故事适用“质量就是生命”“为祖国奋斗”“信念”等文章。
申纪兰:坚守为农民代言的初心
从1954年的中南海怀仁堂,到如今的人民大会堂,劳模申纪兰是唯一连任十三届的全国人大代表。妇女代表、农民代表,是申纪兰对自己的定位。曾经有人问她:“你这一生要用两个字来说,是什么?”她回答:“忠诚。”
1954年9月15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25岁的申纪兰是在前不久才得知自己当选人大代表的,申纪兰和1200多名代表一起,举手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她清楚地记得这部宪法第九十六条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在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社会的和家庭的生活各方面享有同男子平等的权利。”
申纪兰这个原本平凡、普通的劳动妇女,正是因为大胆提出要实现“男女同工同酬”而成为当时全国的典型。1951年,西沟村成立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申纪兰当选副社长。按照当时社里的规定,男人下田一天记10分工,妇女下田一天只记5分工,这“老五分”的规定,严重挫伤了妇女们的积极性。申纪兰提议,开展男女劳动竞赛,结果她干得比有的男劳力还好。“既然男女干一样的活,那就该记一样的工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