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中学生参与第二课堂背景下,为探寻当代中学生的传统饮食文化认同与民族认同感之间的关系,本研究采用问卷法、访谈法对随机抽取的12-16 岁的80名渭南市白水县田家炳实验中学学生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发现:第二课堂下,中学生传统饮食文化认同以风味感知为主,不同性别中学生在传统饮食文化认同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在意愿行为上,不同年级存在显著性差异,中学生的民族认同感有提升,中学生的民族认同感与性别无关、与年级有关,良好的传统饮食文化认同有利于提高民族认同感。
关键词:第二课堂;中学生传统饮食文化认同;民族认同感
前言
随着现代化教育模式的推行,第二课堂已经成为教育环节中的重要一环。第二课堂作为与第一课堂功能预设有所不同、但又互动互补的一种教育形态,近年来越来越引起教育界人士的关注,同时也激发起学生的兴趣。[1]中学生作为学生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成长、成才不仅关系到个人的发展,更关系到国家的发展和人力资源强国目标的实现。[2]而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巨大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组成部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富有特色,经世而不衰,[3]不仅具有鉴赏与研究的价值,更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民族认同感是一种具体的社会认同,与人生发展的动机和对本民族的评价有着重要影响。[4]第二课堂能够通过各类活动对中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文化塑造和熏染,增强中学生对我国传统饮食文化的认同,在实践中提升人文素养及审美能力,能较好的将科学与人文协调统一,为学生全面持续发展创造条件。[5]因此利用好第二课堂发展空间,重视中学生对中华传统饮食文化认同与民族认同感的關系研究对其个体和国家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虽然国内外对第二课堂进行过一些研究,但以往研究多集中于大学生群体,对中学生的研究甚少。 [6-8] 对于传统饮食文化认同和民族认同感的联系也较少置于中学生第二课堂的开展当中进行探究。因此本文以渭南市白水县田家炳实验中学学生为主要研究对象,以中学生第二课堂有关文献为理论基础,对其传统饮食文化认同与民族认同感进一步细分,并就二者的关系进行初探,[9-11]以期通过量化研究对中学生传统饮食文化认同与民族认同感关系有进一步认识,进而为新时期第二课堂背景下的传统文化教育提升和民族认同感提升提供一定借鉴。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调查对象
本研究随机选取渭南市白水县田家炳实验中学部分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共发放问卷80份,有效回收80份,问卷回收率100%。其中,七年级学生14名,八年级学生55名,九年级学生11名;男性被试42名,女性被试38名。
(二)问卷法
1.中国传统饮食文化认同问卷
本研究采用《中国传统饮食文化认同问卷》,共28个题项,分为5个维度:意愿行为、自豪认知、风味感知、材料菜式和礼仪消费,问卷采用李克特量表(LikertScale)五点计分法评分,分别为1-5级,其中1代表完全不符合,5代表完全符合。被试得分越高,表明传统饮食文化认同感越高。
2.中华民族认同感问卷
采用秦向荣编制的《中华民族认同感问卷》,共27个项目,包含认知、评价、情感、行为4个维度。问卷采用李克特量表(LikertScale)五点计分法评分,其中1代表十分不符合,5代表十分符合。被试得分越高,表明民族认同感越高。
(三)访谈法
随机选取20名学生进行访谈,通过提问了解其对于传统饮食文化以及中华民族的认同情况,由主试统一进行记录。
(四)数据分析
量化赋值后将数据输入计算机,采用spss22对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独立样本t 检验、相关分析和线性回归分析。
二、研究结果
(一)中学生传统饮食文化认同状况与差异比较
1.中学生传统饮食文化认同总体状况
以中学生传统饮食文化认同的五个因子为变量,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见表1。
2.中学生传统饮食文化认同的差异比较
分别以性别、年级为自变量,以中学生传统饮食文化认同的五个因子及总分为因变量,进行独立样本 t 检验和方差分析。结果见表2、表3。
由表3可知,不同年级中学生在传统饮食文化认同中的意愿行为维度存在显著性差异(F=3.18,P=0.04<0.05),其中,九年级<七年级<八年级,九年级学生显著低于其他年级学生。不同年级中学生在传统饮食文化认同其他维度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均>0.05)
(二)中学生民族认同感状况与差异比较
1.中学生民族认同感状况
对中学生民族认同感总分和四个因子进行描述性统计,结果见表4。
2.中学生民族认同感差异比较
分别以性别、年级为自变量,将中学生民族认同感总分和四个因子作为因变量,进行独立样本 t 检验和方差分析,结果见表5、表6。
由表6可以看出,不同年级中学生在民族认同感中的认知、评价、情感、行为四个维度都存在显著性差异(F=3.83,p=0.03<0.05;F=3.26,p=0.04<0.05;F=3.12,p=0.05;F=3.32,p=0.04<0.05)。其中,在认知、评价和情感三个维度上:九年级<八年级<七年级;在行为维度上:八年级<九年级<七年级。
(三)中学生传统饮食文化认同与民族认同感的相关分析
将中学生传统饮食文化认同五大因子和总分与民族认同感总分及四个因子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见表7。
由表7可知,中学生民族认同感总分与传统饮食文化认同中的自豪认知(r=0.36,p=0.002)、礼仪消费(r=0.30,p=0.01)以及传统饮食文化认同总分(r=0.29,p=0.03)都存在相关,而与传统饮食文化认同中的意愿行为、风味感知、材料菜式不存在显著相关。中学生民族认同感中的认知与传统饮食文化认同中的自豪认知(r=0.28,p=0.01)、礼仪消费(r=0.32,p=0.004)以及总分(r=0.27,p=0.03)存在相关;评价与自豪认知(r=0.30,p=0.01)存在相关;情感与自豪认知(r=0.33,p=0.004)、礼仪消费(r=0.35,p=0.002)以及传统饮食文化认同总分(r=0.27,p=0.03)存在相关;行为与自豪认知(r=0.30,p=0.008)、风味感知(r=0.26,p=0.02)以及传统饮食文化认同总分(r=0.35,p=0.004)存在相关。 三、分析与讨论
(一)中学生传统饮食文化认同以风味感知为主
本文发现中学生传统饮食文化认同是以风味感知为主,风味感知指的是中学生对中华传统美食风格和味道的感知。调查数据表明,中学生传统美食认同中的自豪认知和意愿行为因子均值得分较低。在访谈中,笔者也了解到,部分中学生更为推崇西餐。初步推测原因如下:(1)中学生年龄较小,生理、心理发展不成熟,对于事物的评价大多停留在初步的感知阶段。同时,中学生社会经验不足,对于中华传统美食的材料菜式、餐桌礼仪等了解不足。(2)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西餐厅比比皆是,加之居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中学生消费水平也显著增强,他们有经济实力消费相对比较昂贵的西餐。(3)中学生在参与第二课堂的过程中,对中华传统饮食文化的学习研究缺乏一定的专门性和深度。
(二)不同性别和年级中学生传统饮食文化认同差异分析
本文发现,从性别上看,中学生传统饮食文化认同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从年级上看,本文发现不同年级中学生在传统饮食文化认同中的意愿行为维度存在显著性差异,九年级学生显著低于其他年级学生。分析原因主要如下:(1)九年级学生升学压力较大,闲暇时间减少,参与选择与鉴赏美食的机会较少,相比于低年级学生,对于传统饮食文化的表达与支持行为自然而然较少。(2)与低年级学生相比,九年级学生生活经验更为丰富,参与的传统饮食文化学习更多,好奇心有所下降,因而意愿行为相对下降。(3)九年级学生正处于初中和高中的过渡期,心思敏感、复杂多变,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其对于中华传统饮食文化认同的感知。
(三)第二课堂下中学生民族认同感总体状况有所提升
国内对于使用中华民族认同感问卷的研究显示,民族认同感总分在 39 到 44 分之间,本文的研究结果显示中学生民族认同感总分为41.85,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第二课堂下中学生的民族认同感有了一定的提升。同时,在题目得分相同的情况下,评价认同感、情感认同感和认知认同感三个维度的分数高于行为认同感维度分数,这反映了中华民族作为多民族统一的共同体,尽管在行为上各民族有不同的风俗和行为习惯,但在信仰和精神上始终具有较高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该结果也表明,当代中学生作为新世纪后出生的一代有较高的民族认同感,这可能与其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环境的更加完善有关。这一代中学生有更好的条件和更多的机会从父母长辈以及第二课堂中体会到民族精神的内涵以及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同时,在网络日益普及的当下,众多鲜活的素材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着中学生的民族认同感。
(四)不同性别和年级中学生民族认同感差异分析
从性别上看,第二课堂下中学生民族认同感并无显著差异。从年级上看,本文发现不同年级中学生在民族认同感中的认知、评价、情感、行为四个维度都存在显著性差异,总体来看,高年级中学生的民族认同感低于低年级,突出表现在认知、评价和情感方面,分析原因主要如下:(1)高年级学生承担着更为繁重的学习任务,投入第二课堂的时间相对较少,因而受到的正面影响会有一定下降。(2)高年级学生的注意重心更多的投入到升学考试当中,对民族认同感的敏感度会有所降低;(3)随年级增加,学生进入青春期,在情感、评价和认知等各个方面的表现具有不稳定性和一定的模糊性,这也会影响各方面的结果。
(五)良好的传统饮食文化认同利于提高民族认同感
本文显示良好的传统饮食文化认同在不同维度上利于提高中学生在民族认知认同感、民族评价认同感、民族情感认同感、民族行为认同感。对传统饮食文化的自豪认知、风味感知、礼仪消费三个维度的认同会带来更多的中学生民族认同感的提升。其中,自豪认知的认同可以显著提高中学生民族认同感,中学生对中华饮食文化的自信和肯定通过一日三餐的生活逐渐渗透到其对民族认知、评价、情感和行为的认同感中。风味感知的认同更多的利于提升中学生在民族行为认同感,正如“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各地中学生在各有特色的传统饮食文化中逐渐成长,不同的风味感知反映了不同地域的民族传统特色,这种对民族的感知伴随着其成长逐步对其行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在行为上提升中学生的民族认同感。礼仪消费作为传统饮食文化最具社会交互性的元素,深受中学生及其成长环境的影响,也在众多方面影响其民族認同感的提升发挥重要作用。作为文明礼仪之邦,中华民族在各个方面尤其是饮食当中形成了诸如“食不言,寝不语”的传统礼仪,众多的礼仪消费认同是得中学生在民族认知和情感上更容易提升民族认同感。而传统饮食文化中的意愿行为和材料菜式则没有显著影响民族认同感。中学生的生活环境尚不能独立自主,受到家庭、学校等因素的影响,对传统饮食文化的感知较多是非自主或半自主的,在意愿行为和材料菜式的选择上缺乏足够的独立性和选择性,故与民族认同感无显著影响。
参考文献
[1] 梅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第二课堂建设研究[D].复旦大学,2013.
[2] 黄新海.在中学德育中开发利用乡土文化资源的探索[D].华东师范大学,2008.
[3] 张林.论传统文化对饮食文化的影响[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2):28-31.
[4] 赵治瀛.大学生民族认同感调查(西南大学心理学部,重庆 4 0 0 7 1 5)大学生民族认同感调查 https://www.wenkuxiaz ai.com doc/8e47b410cf84b9d528ea7abf.html
[5]林荫.大学生中国传统服饰文化认同及与自我意识的关系研究[D].北京服装学院,2016.
[6] 曾剑雄,宋丹,高树仁.大学生第二课堂研究:历程、焦点与前瞻——基于1999—2016年CNKI的文献述评[J].重庆高教研究,2017,5(6):119-127.
[7] 谢学,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第二课堂与大学生人文素养培育研究[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14(6):19-21.
[8] 刘兵.完善高校第二课堂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高等教育,2009(18):59-60.
[9] 邓鹏.《第二课堂培养中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的探究》调查分析报告[J].人生十六七,2018(8).
[10] 龙正权.《第二课堂培养中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的探究》的结题报告[J].中外交流,2018(9).
[11] 秦向荣.中国11至20岁青少年的民族认同及其发展[D].华中师范大学,2005.
本文系2018年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成果
作者简介
1林雪(1997.11-),女,汉族,现就读于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2016级学前教育专业。主要研究方向:教育学。
2李萌(1998.05-),女,汉族,现就读于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2016级学前教育专业。主要研究方向:教育学。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关键词:第二课堂;中学生传统饮食文化认同;民族认同感
前言
随着现代化教育模式的推行,第二课堂已经成为教育环节中的重要一环。第二课堂作为与第一课堂功能预设有所不同、但又互动互补的一种教育形态,近年来越来越引起教育界人士的关注,同时也激发起学生的兴趣。[1]中学生作为学生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成长、成才不仅关系到个人的发展,更关系到国家的发展和人力资源强国目标的实现。[2]而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巨大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组成部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富有特色,经世而不衰,[3]不仅具有鉴赏与研究的价值,更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民族认同感是一种具体的社会认同,与人生发展的动机和对本民族的评价有着重要影响。[4]第二课堂能够通过各类活动对中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文化塑造和熏染,增强中学生对我国传统饮食文化的认同,在实践中提升人文素养及审美能力,能较好的将科学与人文协调统一,为学生全面持续发展创造条件。[5]因此利用好第二课堂发展空间,重视中学生对中华传统饮食文化认同与民族认同感的關系研究对其个体和国家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虽然国内外对第二课堂进行过一些研究,但以往研究多集中于大学生群体,对中学生的研究甚少。 [6-8] 对于传统饮食文化认同和民族认同感的联系也较少置于中学生第二课堂的开展当中进行探究。因此本文以渭南市白水县田家炳实验中学学生为主要研究对象,以中学生第二课堂有关文献为理论基础,对其传统饮食文化认同与民族认同感进一步细分,并就二者的关系进行初探,[9-11]以期通过量化研究对中学生传统饮食文化认同与民族认同感关系有进一步认识,进而为新时期第二课堂背景下的传统文化教育提升和民族认同感提升提供一定借鉴。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调查对象
本研究随机选取渭南市白水县田家炳实验中学部分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共发放问卷80份,有效回收80份,问卷回收率100%。其中,七年级学生14名,八年级学生55名,九年级学生11名;男性被试42名,女性被试38名。
(二)问卷法
1.中国传统饮食文化认同问卷
本研究采用《中国传统饮食文化认同问卷》,共28个题项,分为5个维度:意愿行为、自豪认知、风味感知、材料菜式和礼仪消费,问卷采用李克特量表(LikertScale)五点计分法评分,分别为1-5级,其中1代表完全不符合,5代表完全符合。被试得分越高,表明传统饮食文化认同感越高。
2.中华民族认同感问卷
采用秦向荣编制的《中华民族认同感问卷》,共27个项目,包含认知、评价、情感、行为4个维度。问卷采用李克特量表(LikertScale)五点计分法评分,其中1代表十分不符合,5代表十分符合。被试得分越高,表明民族认同感越高。
(三)访谈法
随机选取20名学生进行访谈,通过提问了解其对于传统饮食文化以及中华民族的认同情况,由主试统一进行记录。
(四)数据分析
量化赋值后将数据输入计算机,采用spss22对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独立样本t 检验、相关分析和线性回归分析。
二、研究结果
(一)中学生传统饮食文化认同状况与差异比较
1.中学生传统饮食文化认同总体状况
以中学生传统饮食文化认同的五个因子为变量,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见表1。
2.中学生传统饮食文化认同的差异比较
分别以性别、年级为自变量,以中学生传统饮食文化认同的五个因子及总分为因变量,进行独立样本 t 检验和方差分析。结果见表2、表3。
由表3可知,不同年级中学生在传统饮食文化认同中的意愿行为维度存在显著性差异(F=3.18,P=0.04<0.05),其中,九年级<七年级<八年级,九年级学生显著低于其他年级学生。不同年级中学生在传统饮食文化认同其他维度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均>0.05)
(二)中学生民族认同感状况与差异比较
1.中学生民族认同感状况
对中学生民族认同感总分和四个因子进行描述性统计,结果见表4。
2.中学生民族认同感差异比较
分别以性别、年级为自变量,将中学生民族认同感总分和四个因子作为因变量,进行独立样本 t 检验和方差分析,结果见表5、表6。
由表6可以看出,不同年级中学生在民族认同感中的认知、评价、情感、行为四个维度都存在显著性差异(F=3.83,p=0.03<0.05;F=3.26,p=0.04<0.05;F=3.12,p=0.05;F=3.32,p=0.04<0.05)。其中,在认知、评价和情感三个维度上:九年级<八年级<七年级;在行为维度上:八年级<九年级<七年级。
(三)中学生传统饮食文化认同与民族认同感的相关分析
将中学生传统饮食文化认同五大因子和总分与民族认同感总分及四个因子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见表7。
由表7可知,中学生民族认同感总分与传统饮食文化认同中的自豪认知(r=0.36,p=0.002)、礼仪消费(r=0.30,p=0.01)以及传统饮食文化认同总分(r=0.29,p=0.03)都存在相关,而与传统饮食文化认同中的意愿行为、风味感知、材料菜式不存在显著相关。中学生民族认同感中的认知与传统饮食文化认同中的自豪认知(r=0.28,p=0.01)、礼仪消费(r=0.32,p=0.004)以及总分(r=0.27,p=0.03)存在相关;评价与自豪认知(r=0.30,p=0.01)存在相关;情感与自豪认知(r=0.33,p=0.004)、礼仪消费(r=0.35,p=0.002)以及传统饮食文化认同总分(r=0.27,p=0.03)存在相关;行为与自豪认知(r=0.30,p=0.008)、风味感知(r=0.26,p=0.02)以及传统饮食文化认同总分(r=0.35,p=0.004)存在相关。 三、分析与讨论
(一)中学生传统饮食文化认同以风味感知为主
本文发现中学生传统饮食文化认同是以风味感知为主,风味感知指的是中学生对中华传统美食风格和味道的感知。调查数据表明,中学生传统美食认同中的自豪认知和意愿行为因子均值得分较低。在访谈中,笔者也了解到,部分中学生更为推崇西餐。初步推测原因如下:(1)中学生年龄较小,生理、心理发展不成熟,对于事物的评价大多停留在初步的感知阶段。同时,中学生社会经验不足,对于中华传统美食的材料菜式、餐桌礼仪等了解不足。(2)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西餐厅比比皆是,加之居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中学生消费水平也显著增强,他们有经济实力消费相对比较昂贵的西餐。(3)中学生在参与第二课堂的过程中,对中华传统饮食文化的学习研究缺乏一定的专门性和深度。
(二)不同性别和年级中学生传统饮食文化认同差异分析
本文发现,从性别上看,中学生传统饮食文化认同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从年级上看,本文发现不同年级中学生在传统饮食文化认同中的意愿行为维度存在显著性差异,九年级学生显著低于其他年级学生。分析原因主要如下:(1)九年级学生升学压力较大,闲暇时间减少,参与选择与鉴赏美食的机会较少,相比于低年级学生,对于传统饮食文化的表达与支持行为自然而然较少。(2)与低年级学生相比,九年级学生生活经验更为丰富,参与的传统饮食文化学习更多,好奇心有所下降,因而意愿行为相对下降。(3)九年级学生正处于初中和高中的过渡期,心思敏感、复杂多变,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其对于中华传统饮食文化认同的感知。
(三)第二课堂下中学生民族认同感总体状况有所提升
国内对于使用中华民族认同感问卷的研究显示,民族认同感总分在 39 到 44 分之间,本文的研究结果显示中学生民族认同感总分为41.85,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第二课堂下中学生的民族认同感有了一定的提升。同时,在题目得分相同的情况下,评价认同感、情感认同感和认知认同感三个维度的分数高于行为认同感维度分数,这反映了中华民族作为多民族统一的共同体,尽管在行为上各民族有不同的风俗和行为习惯,但在信仰和精神上始终具有较高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该结果也表明,当代中学生作为新世纪后出生的一代有较高的民族认同感,这可能与其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环境的更加完善有关。这一代中学生有更好的条件和更多的机会从父母长辈以及第二课堂中体会到民族精神的内涵以及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同时,在网络日益普及的当下,众多鲜活的素材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着中学生的民族认同感。
(四)不同性别和年级中学生民族认同感差异分析
从性别上看,第二课堂下中学生民族认同感并无显著差异。从年级上看,本文发现不同年级中学生在民族认同感中的认知、评价、情感、行为四个维度都存在显著性差异,总体来看,高年级中学生的民族认同感低于低年级,突出表现在认知、评价和情感方面,分析原因主要如下:(1)高年级学生承担着更为繁重的学习任务,投入第二课堂的时间相对较少,因而受到的正面影响会有一定下降。(2)高年级学生的注意重心更多的投入到升学考试当中,对民族认同感的敏感度会有所降低;(3)随年级增加,学生进入青春期,在情感、评价和认知等各个方面的表现具有不稳定性和一定的模糊性,这也会影响各方面的结果。
(五)良好的传统饮食文化认同利于提高民族认同感
本文显示良好的传统饮食文化认同在不同维度上利于提高中学生在民族认知认同感、民族评价认同感、民族情感认同感、民族行为认同感。对传统饮食文化的自豪认知、风味感知、礼仪消费三个维度的认同会带来更多的中学生民族认同感的提升。其中,自豪认知的认同可以显著提高中学生民族认同感,中学生对中华饮食文化的自信和肯定通过一日三餐的生活逐渐渗透到其对民族认知、评价、情感和行为的认同感中。风味感知的认同更多的利于提升中学生在民族行为认同感,正如“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各地中学生在各有特色的传统饮食文化中逐渐成长,不同的风味感知反映了不同地域的民族传统特色,这种对民族的感知伴随着其成长逐步对其行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在行为上提升中学生的民族认同感。礼仪消费作为传统饮食文化最具社会交互性的元素,深受中学生及其成长环境的影响,也在众多方面影响其民族認同感的提升发挥重要作用。作为文明礼仪之邦,中华民族在各个方面尤其是饮食当中形成了诸如“食不言,寝不语”的传统礼仪,众多的礼仪消费认同是得中学生在民族认知和情感上更容易提升民族认同感。而传统饮食文化中的意愿行为和材料菜式则没有显著影响民族认同感。中学生的生活环境尚不能独立自主,受到家庭、学校等因素的影响,对传统饮食文化的感知较多是非自主或半自主的,在意愿行为和材料菜式的选择上缺乏足够的独立性和选择性,故与民族认同感无显著影响。
参考文献
[1] 梅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第二课堂建设研究[D].复旦大学,2013.
[2] 黄新海.在中学德育中开发利用乡土文化资源的探索[D].华东师范大学,2008.
[3] 张林.论传统文化对饮食文化的影响[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2):28-31.
[4] 赵治瀛.大学生民族认同感调查(西南大学心理学部,重庆 4 0 0 7 1 5)大学生民族认同感调查 https://www.wenkuxiaz ai.com doc/8e47b410cf84b9d528ea7abf.html
[5]林荫.大学生中国传统服饰文化认同及与自我意识的关系研究[D].北京服装学院,2016.
[6] 曾剑雄,宋丹,高树仁.大学生第二课堂研究:历程、焦点与前瞻——基于1999—2016年CNKI的文献述评[J].重庆高教研究,2017,5(6):119-127.
[7] 谢学,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第二课堂与大学生人文素养培育研究[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14(6):19-21.
[8] 刘兵.完善高校第二课堂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高等教育,2009(18):59-60.
[9] 邓鹏.《第二课堂培养中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的探究》调查分析报告[J].人生十六七,2018(8).
[10] 龙正权.《第二课堂培养中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的探究》的结题报告[J].中外交流,2018(9).
[11] 秦向荣.中国11至20岁青少年的民族认同及其发展[D].华中师范大学,2005.
本文系2018年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成果
作者简介
1林雪(1997.11-),女,汉族,现就读于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2016级学前教育专业。主要研究方向:教育学。
2李萌(1998.05-),女,汉族,现就读于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2016级学前教育专业。主要研究方向:教育学。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