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鲁迅先生堪称一位语言大师,无论是其小说的凝练传神、含蓄隽永,还是杂文的诙谐幽默、冷峭犀利,总让人百品不厌、齿颊生香。可在阅读先生的作品时,我们又常常碰到这样一些词句,感觉奇崛反常甚至悖谬多余,如同吃了一把怪味豆。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下面我们不妨举例谈谈。
一、 超常搭配,点石成金
①我同时便机械的拧转身子,用力往外只一挤,觉得背后便已满满的,大约那弹性的胖绅士早在我的空处胖开了他的右半身了。(《社戏》)
②那三三两两的人,也忽然合作一堆,潮一般向前赶;将到丁字街口,便突然立住,簇成一个半圆。(《药》)
③老栓,就是运气了你!你运气,要不是我信息灵……(《药》)
④在阴沉的雪天里,在无聊的书房里,这不安愈加强烈了。(《祝福》)
⑤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记念刘和珍君》)
细品上述例句,我们不难发现,它们都在词语的组合关系上突破了既定的语法规则和搭配习惯,这就是文学语言中常用的修辞手段——超常搭配。这些语句看似奇崛反常,实则耐人寻思,极富墨趣。如①中的“胖”字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仿佛那胖绅士肥肥的“弹性”就在眼前,真是妙趣横生!②中的“簇”是量词活用为动词,如果换成“围”字,便觉索然无味,而“簇”是更形象、更新鲜的动态摹绘;③中的“运气”,前者为使动,后者活用为动词,便将康大叔自我标榜卖乖的市侩嘴脸活脱脱地画出来;而④⑤都不拘泥于修饰词与中心语的搭配规则,⑤中的一个“浓黑”便将难以捕捉、无法言传的“悲凉”感受形象逼真地描绘出来,实在是高明。
鲁迅先生笔下的超常搭配,表面怪异,实则使表意丰富鲜活、趣味横生,不能不说具有鲜明的独创意义,具有点石成金之功。
二、反常悖论,寄寓宏丰
①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祝福》)
②街上黑沉沉的一无所有,只有一条灰白的路,看得分明。灯光照着他的两脚,一前一后的走。有时也遇到几只狗,可是一只也没有叫。(《药》)
③为了忘却的记念。(《为了忘却的记念》)
④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祝福》)
上述表达,都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事理逻辑,甚至自相矛盾,让人感到荒谬。如“大约”与“的确”、“忘却”与“记念”的鲜明对立,这其实是悖论辞格的运用。悖论先以其意义不协调却内涵真实的字眼使人吃惊,后以其生动微妙的潜隐寓意,牵动读者的感情。
例①按常理该说:旧历的年底到了,或旧历的年底毕竟是最热闹的。但在这样一个阔别已久却依旧为传统习俗深深裹挟、为封建礼教罗网所笼罩的鲁镇,作者能感受到一丝旧历年底“正常”的喜庆吗?非但不能,反觉其“年年如此,家家如此”的压抑沉闷、冰封不化。用“毕竟最像”便是一种强调,强调其牢不可破,因袭之深厚,也寄托了作者沉重的忧思,给全文蒙上了一层冷峭深沉的灰色。这一悖谬的表述,蕴味深广!例②中老栓走路难道能两脚并行?夜半狗吠该是常理呀!只要闭眼一想文句中的情景,便感阴森恐怖,这种情景来自于那黄晕灯光下“一前一后”的双脚,或许是正急于奔赴刑场喝血的“不叫的狗”。这不合情理的表述恰是在开篇渲染氛围的基础上,使肃杀、阴冷、死寂的氛围再加重一层,例③与例④也正是在自相矛盾中达到意味隽永、警策动人的效果,已为大家熟知,不必赘述。
三、袭用反讥,一箭双雕
袭用是叙写对话中的一种独特的修辞,顾名思义,将对方说过的话沿用过来以戏谑或反讥。请看《阿Q正传》中阿Q与小D的一场“龙虎斗”。
“好,好!”看的人们说,不知道是解劝,是颂扬,还是煽动。
然而他们都不听。阿Q进三步,小D便退一步,都站着;小D进三步,阿Q便退三步,又都站着。……阿Q的手放松了,在同一瞬间,小D的手也正放松了,同时直起,同时退开,都挤出人丛去。
“记着罢,妈妈的……”阿Q回过头去说。
“妈妈的,记着罢……”小D也回过头来说。
这一场势均力敌的“龙虎斗”,无论是开斗、酣斗,还是退出战斗,在语言运用上,也都是“势均力敌”的,而作者让小D袭用阿Q的话以反戈一击,讽刺意味尤为深长。
又如《祝福》中:
“唉唉,我们的阿毛如果还在,也就有这么大了。……
……
“祥林嫂,你们的阿毛如果还在,不是也就有这么大了么?”
在此,鲁镇人对祥林嫂语言的袭用与回敬,果真是达到了戏谑逗乐的目的,而在“大家咀嚼赏鉴”祥林嫂悲哀的同时,作者也将其冷漠麻木的灵魂剥蚀无遗,可谓一箭双雕。
鲁迅先生笔下的袭用不同于一般的反复,反复意在强调突出,而袭用意在讥刺、戏谑,先生巧借袭用在不动声色中达到幽默讽刺之效。
四、运用仿词,鲜活生动
运用仿词,实际上就是突破现行语言规范的束缚,临时仿造一个意义相反或相近的词语来提高语言的表达效果。鲁迅先生就是擅用此法的高手。
①这阿Q的大名忽又传遍了未庄的闺中。……后来这终于从浅闺传进深闺里去了。(《阿Q正传》)
②满心“婆理”而满口“公理”的绅士们的名言暂且置之不论不议之列,即使真心人所大叫的公理,在现今的中国,也还不能救助好人,甚至于反而保护坏人。(《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
③一个阔人说要读经,嗡的一阵,一群狭人也说要读经,岂但“读”而已矣哉,据说还可以“救国”哩。(《华盖集·这个与那个》)
例句中“浅闺”与“深闺”对照,形象地写出进城回来后的阿Q一下子声名远扬。“满心‘婆理’”仿“满口‘公理’”、“狭人”仿“阔人”而造,便对那些替统治者极力辩护鼓吹、尊孔读经的帮闲文人作了无情的讽刺。先生巧用仿词,便不由分说地把你裹挟到一种幽默犀利、生动活泼的语言氛围中。
五、特殊反复,意味深长
①大家都叫她祥林嫂。
大家仍然叫她祥林嫂。(《祝福》)
②我因为常见些但愿不如所料,以为未必竟如所料的事,却每每恰如所料的起来,所以很恐怕这事也一律。(《祝福》)
③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秋夜》)
例①中“仍然”是鲁镇人对改嫁过的祥林嫂的习惯称呼,深究这一习惯的根由,便是“从一而终”的观念让人们对祥林嫂改嫁事实的否认,“仍然”便从侧面揭示主旨。例②则在不变之变中,将复杂难言的微妙心理写得一清二楚,而后文“恰如所料”的悲剧让人倍觉沉重。例③本可以合说,偏偏分别重复,恰是在反复中营造了一种压抑憋闷的氛围。
用心揣摩先生笔下的特殊修辞,可谓奇趣颇多、别有洞天。
一、 超常搭配,点石成金
①我同时便机械的拧转身子,用力往外只一挤,觉得背后便已满满的,大约那弹性的胖绅士早在我的空处胖开了他的右半身了。(《社戏》)
②那三三两两的人,也忽然合作一堆,潮一般向前赶;将到丁字街口,便突然立住,簇成一个半圆。(《药》)
③老栓,就是运气了你!你运气,要不是我信息灵……(《药》)
④在阴沉的雪天里,在无聊的书房里,这不安愈加强烈了。(《祝福》)
⑤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记念刘和珍君》)
细品上述例句,我们不难发现,它们都在词语的组合关系上突破了既定的语法规则和搭配习惯,这就是文学语言中常用的修辞手段——超常搭配。这些语句看似奇崛反常,实则耐人寻思,极富墨趣。如①中的“胖”字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仿佛那胖绅士肥肥的“弹性”就在眼前,真是妙趣横生!②中的“簇”是量词活用为动词,如果换成“围”字,便觉索然无味,而“簇”是更形象、更新鲜的动态摹绘;③中的“运气”,前者为使动,后者活用为动词,便将康大叔自我标榜卖乖的市侩嘴脸活脱脱地画出来;而④⑤都不拘泥于修饰词与中心语的搭配规则,⑤中的一个“浓黑”便将难以捕捉、无法言传的“悲凉”感受形象逼真地描绘出来,实在是高明。
鲁迅先生笔下的超常搭配,表面怪异,实则使表意丰富鲜活、趣味横生,不能不说具有鲜明的独创意义,具有点石成金之功。
二、反常悖论,寄寓宏丰
①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祝福》)
②街上黑沉沉的一无所有,只有一条灰白的路,看得分明。灯光照着他的两脚,一前一后的走。有时也遇到几只狗,可是一只也没有叫。(《药》)
③为了忘却的记念。(《为了忘却的记念》)
④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祝福》)
上述表达,都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事理逻辑,甚至自相矛盾,让人感到荒谬。如“大约”与“的确”、“忘却”与“记念”的鲜明对立,这其实是悖论辞格的运用。悖论先以其意义不协调却内涵真实的字眼使人吃惊,后以其生动微妙的潜隐寓意,牵动读者的感情。
例①按常理该说:旧历的年底到了,或旧历的年底毕竟是最热闹的。但在这样一个阔别已久却依旧为传统习俗深深裹挟、为封建礼教罗网所笼罩的鲁镇,作者能感受到一丝旧历年底“正常”的喜庆吗?非但不能,反觉其“年年如此,家家如此”的压抑沉闷、冰封不化。用“毕竟最像”便是一种强调,强调其牢不可破,因袭之深厚,也寄托了作者沉重的忧思,给全文蒙上了一层冷峭深沉的灰色。这一悖谬的表述,蕴味深广!例②中老栓走路难道能两脚并行?夜半狗吠该是常理呀!只要闭眼一想文句中的情景,便感阴森恐怖,这种情景来自于那黄晕灯光下“一前一后”的双脚,或许是正急于奔赴刑场喝血的“不叫的狗”。这不合情理的表述恰是在开篇渲染氛围的基础上,使肃杀、阴冷、死寂的氛围再加重一层,例③与例④也正是在自相矛盾中达到意味隽永、警策动人的效果,已为大家熟知,不必赘述。
三、袭用反讥,一箭双雕
袭用是叙写对话中的一种独特的修辞,顾名思义,将对方说过的话沿用过来以戏谑或反讥。请看《阿Q正传》中阿Q与小D的一场“龙虎斗”。
“好,好!”看的人们说,不知道是解劝,是颂扬,还是煽动。
然而他们都不听。阿Q进三步,小D便退一步,都站着;小D进三步,阿Q便退三步,又都站着。……阿Q的手放松了,在同一瞬间,小D的手也正放松了,同时直起,同时退开,都挤出人丛去。
“记着罢,妈妈的……”阿Q回过头去说。
“妈妈的,记着罢……”小D也回过头来说。
这一场势均力敌的“龙虎斗”,无论是开斗、酣斗,还是退出战斗,在语言运用上,也都是“势均力敌”的,而作者让小D袭用阿Q的话以反戈一击,讽刺意味尤为深长。
又如《祝福》中:
“唉唉,我们的阿毛如果还在,也就有这么大了。……
……
“祥林嫂,你们的阿毛如果还在,不是也就有这么大了么?”
在此,鲁镇人对祥林嫂语言的袭用与回敬,果真是达到了戏谑逗乐的目的,而在“大家咀嚼赏鉴”祥林嫂悲哀的同时,作者也将其冷漠麻木的灵魂剥蚀无遗,可谓一箭双雕。
鲁迅先生笔下的袭用不同于一般的反复,反复意在强调突出,而袭用意在讥刺、戏谑,先生巧借袭用在不动声色中达到幽默讽刺之效。
四、运用仿词,鲜活生动
运用仿词,实际上就是突破现行语言规范的束缚,临时仿造一个意义相反或相近的词语来提高语言的表达效果。鲁迅先生就是擅用此法的高手。
①这阿Q的大名忽又传遍了未庄的闺中。……后来这终于从浅闺传进深闺里去了。(《阿Q正传》)
②满心“婆理”而满口“公理”的绅士们的名言暂且置之不论不议之列,即使真心人所大叫的公理,在现今的中国,也还不能救助好人,甚至于反而保护坏人。(《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
③一个阔人说要读经,嗡的一阵,一群狭人也说要读经,岂但“读”而已矣哉,据说还可以“救国”哩。(《华盖集·这个与那个》)
例句中“浅闺”与“深闺”对照,形象地写出进城回来后的阿Q一下子声名远扬。“满心‘婆理’”仿“满口‘公理’”、“狭人”仿“阔人”而造,便对那些替统治者极力辩护鼓吹、尊孔读经的帮闲文人作了无情的讽刺。先生巧用仿词,便不由分说地把你裹挟到一种幽默犀利、生动活泼的语言氛围中。
五、特殊反复,意味深长
①大家都叫她祥林嫂。
大家仍然叫她祥林嫂。(《祝福》)
②我因为常见些但愿不如所料,以为未必竟如所料的事,却每每恰如所料的起来,所以很恐怕这事也一律。(《祝福》)
③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秋夜》)
例①中“仍然”是鲁镇人对改嫁过的祥林嫂的习惯称呼,深究这一习惯的根由,便是“从一而终”的观念让人们对祥林嫂改嫁事实的否认,“仍然”便从侧面揭示主旨。例②则在不变之变中,将复杂难言的微妙心理写得一清二楚,而后文“恰如所料”的悲剧让人倍觉沉重。例③本可以合说,偏偏分别重复,恰是在反复中营造了一种压抑憋闷的氛围。
用心揣摩先生笔下的特殊修辞,可谓奇趣颇多、别有洞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