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职学校学生品德评价长期受传统观念影响,重德育学业成绩,轻品德实践表现,这既不符合素质教育的改革要求,也不符合提升中职学生职业道德素养的工作目标。应在主体多元化、评价过程化和面向全体性等原则指引下,创新中职学校学生品德评价体系,使之彰显中职教育特色,推动学生综合素养提升。
关键词:中职学校;品德评价体系;创新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C-(2013)10-0035-03
一、中职学校学生品德评价体系问题透析
(一)评价内容片面、方法单一,忽视综合素质评估
就中职学校的学生品德评价体系现状而言,中职学校依然沿袭着长期以来形成的传统模式,以德育学科可量化的理论测试成绩为主要依据。而中职大部分学生对理论记忆要求相对较高的德育学科的学习兴趣十分缺乏,因此,仅仅以德育学科学习状况作为考察学生品德整体素养状况的做法明显是不合适的。就德育学科本身而言,依靠历次理论考试,按公式给出最终得分就作为学生的品德成绩也是不恰当的,学生在品德自修历程中的主体发展过程被严重忽视,极易导致后进生自我发展的停滞。
(二)评价主体单一,评价的主客体地位不平等
在现行中职学生品德评价体系中,参与评价活动的往往只是学校的教师以及学校的相关部门,而且基本上采用的都是自上而下的单向性评价方式,理应作为自我品德评价主体的学生,对学生的品德表现具有一定发言权的学生家长和社区等社会力量却被排斥在评价主体之外。这样的评价模式,所造成的恶果就是将教师、学校与学生放在了一种对立的状态下,使得两方主体地位不平等,彼此相互缺乏沟通和理解,很难促使学生正确评价自我。而中职学生一旦离开学校,就要走上就业岗位,这种单向性评价体系,往往无助于学生真实、全面地了解自我,也难以使得用工单位第一时间确切了解未来员工的道德状况。
(三)只重评价甄别功能,忽视评价激励、发展功能
当前,中职品德评价体系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功能,通过对学生德育课程成绩的考评和日常表现的评估,最终予以优、良、中、差的品德综合评价,并依此而评选出三好学生、品学兼优生等所谓优秀学生。虽然,中职学生生源素质较低是共识,无论是在学习、生活习惯,为人处世态度,自我品德言行等各方面均有极大的提升和发展空间,中职学校的品德评价更应当注重的是其激励、发展功能,对学生的品德评价不应当是盖棺定论,而应当是惩前毖后,治病救人。过分注重对学生品德评价的结论性,容易忽视学生的动态发展,导致学生过分关注于评价结果而忽视自我品德修行和发展的过程,甚至从反面阻碍学生品德的良性发展。
(四)评价过分关注学生的共性发展,忽视其个性发展
现行中职学生品德评价体系还有个突出的问题就是过分关注学生的共性发展,无论是我们的《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还是《学生守则》,对于学生的要求基本上是劝诫式和严禁式的,希望通过学校管理培养出统一品德行为习惯的“标准式”学生。因此,在评价中共性的要求淹没了对学生个性发展的许可,并且通过优秀学生的评比活动,为学生树立种种共性式的道德学习楷模。因为中职学生许多行为习惯不能达到这些要求,所以学生许多追求个性的表现均被认为是“离经叛道”,渐渐地,那些“后进生”也渐行渐远,离我们的标准品德的距离越来越远。其实,这个过程中,痛苦的不仅仅是认为解救乏术的教育者,也有那被认为无可救药的不过个性乖张的心性未成熟的学生。
在现行的中职学生品德评价体系中,学生的自我评价意识、职业道德修行和社会公德磨砺均不能得到有效提高,而且在优劣分化更趋明显的评价背景下,潜力生的发展空间越来越小,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着素质教育和公平教育的实施,也制约着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改革传统的中职学生品德评价体系已势在必行。
二、创新中职学校学生品德评价体系的原则
(一)评价目标人本化原则
教育是人类有目的、有意识地培养人的活动,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人本主义要求教育不仅仅要面对人的社会化属性,更要对人进行终极关怀。中职学生的品德评价应遵循以生为本的人本化原则,不能仅仅把学生当做“人力”来标准化规范品德,而且要尊重个性、尊重差异、承认差别;不仅要关注人的政治理论素养的提升,而且要注重通过评价,对学生进行身心的教育和人生境界的润化。
(二)评价主体多元化原则
我们要将学生品德评价的发言权全部纳入到评价体系中来,构建起一个教师为指导,学生本体、学生群体、家长和社会全体参与的评价共同体。应尊重学生本体的主体地位,鼓励他们自我评价,积极认识自己,并形成在教师面前为自我说话的勇气和能力;结合学生互评、师长评价和社会评价,了解他人眼中的自我,知晓自我认识和他我认识的统一和矛盾,能够更自觉地进行自我品德修炼。
(三)评价方式多样化原则
中职学生品德评价方式必须走出单纯理论笔试的终结性考试模式,一方面中职学生普遍不欢迎这种形式,另一方面这也不能够真正衡量学生的品德水平。我们对学生道德知识教学成效的考核形式可以多样化,开卷、撰写时政小论文、编撰道德问题调查问卷……这样,学生自然有兴趣,考核效果更明显;同时学生在各类品德评比活动中的结果也应纳入评价体系,以活动为考核的方式,学生品德状况在不经意中就被考核了。
当然,在中职学生品德评价体系的重新构建中,我们还要遵循发展性原则、指向性原则、全面性原则等基本原则,科学制定新型品德评价机制,真正促动行为习惯和品德状态并不优良的中职学生品德的优化发展。
三、创新中职学校学生品德评价体系的策略
(一)扩大品德评价范围,让学生将品德修行回归生活化
针对中职学校品德评价长期以德育课程得分为依据的状况,在实践中应推行两条路评价学生品德状况的模式,通过扩大学生品德评价内容和范围,让学生从去生活化的单纯理论学习中回归生活。创新德育课程的评价方式,要求德育课程教师能够改革单一的终结性测试的考核模式,结合各学期德育课程教学内容的特色开创独特的评价方式。笔者所在学校在《哲学和人生》课程中,以学生撰写人生哲学小品文为考核模式;《经济与社会生活》课程中要求学生编撰社会生活调查问卷;《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中让学生设计自我职业规划书……新颖的评价方式,让学生回归生活理解所学知识,学习兴趣被激发,学习成绩普遍提高。同时,学校积极组织各项德育活动,如每个传统节日和重要主题教育活动时的班级小报评比,配合文明风采大赛的校级评比,要求德育教师作为指导教师全程参与,全面了解学生在德育活动中的表现,并纳入课程得分。灵活的评价方式,更是让那些见到书本就头皮发麻的中职学生找到了展现自我的路径,不仅德育课程开始受到学生欢迎和重视,学校的德育活动成效也不断提高。
关键词:中职学校;品德评价体系;创新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C-(2013)10-0035-03
一、中职学校学生品德评价体系问题透析
(一)评价内容片面、方法单一,忽视综合素质评估
就中职学校的学生品德评价体系现状而言,中职学校依然沿袭着长期以来形成的传统模式,以德育学科可量化的理论测试成绩为主要依据。而中职大部分学生对理论记忆要求相对较高的德育学科的学习兴趣十分缺乏,因此,仅仅以德育学科学习状况作为考察学生品德整体素养状况的做法明显是不合适的。就德育学科本身而言,依靠历次理论考试,按公式给出最终得分就作为学生的品德成绩也是不恰当的,学生在品德自修历程中的主体发展过程被严重忽视,极易导致后进生自我发展的停滞。
(二)评价主体单一,评价的主客体地位不平等
在现行中职学生品德评价体系中,参与评价活动的往往只是学校的教师以及学校的相关部门,而且基本上采用的都是自上而下的单向性评价方式,理应作为自我品德评价主体的学生,对学生的品德表现具有一定发言权的学生家长和社区等社会力量却被排斥在评价主体之外。这样的评价模式,所造成的恶果就是将教师、学校与学生放在了一种对立的状态下,使得两方主体地位不平等,彼此相互缺乏沟通和理解,很难促使学生正确评价自我。而中职学生一旦离开学校,就要走上就业岗位,这种单向性评价体系,往往无助于学生真实、全面地了解自我,也难以使得用工单位第一时间确切了解未来员工的道德状况。
(三)只重评价甄别功能,忽视评价激励、发展功能
当前,中职品德评价体系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功能,通过对学生德育课程成绩的考评和日常表现的评估,最终予以优、良、中、差的品德综合评价,并依此而评选出三好学生、品学兼优生等所谓优秀学生。虽然,中职学生生源素质较低是共识,无论是在学习、生活习惯,为人处世态度,自我品德言行等各方面均有极大的提升和发展空间,中职学校的品德评价更应当注重的是其激励、发展功能,对学生的品德评价不应当是盖棺定论,而应当是惩前毖后,治病救人。过分注重对学生品德评价的结论性,容易忽视学生的动态发展,导致学生过分关注于评价结果而忽视自我品德修行和发展的过程,甚至从反面阻碍学生品德的良性发展。
(四)评价过分关注学生的共性发展,忽视其个性发展
现行中职学生品德评价体系还有个突出的问题就是过分关注学生的共性发展,无论是我们的《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还是《学生守则》,对于学生的要求基本上是劝诫式和严禁式的,希望通过学校管理培养出统一品德行为习惯的“标准式”学生。因此,在评价中共性的要求淹没了对学生个性发展的许可,并且通过优秀学生的评比活动,为学生树立种种共性式的道德学习楷模。因为中职学生许多行为习惯不能达到这些要求,所以学生许多追求个性的表现均被认为是“离经叛道”,渐渐地,那些“后进生”也渐行渐远,离我们的标准品德的距离越来越远。其实,这个过程中,痛苦的不仅仅是认为解救乏术的教育者,也有那被认为无可救药的不过个性乖张的心性未成熟的学生。
在现行的中职学生品德评价体系中,学生的自我评价意识、职业道德修行和社会公德磨砺均不能得到有效提高,而且在优劣分化更趋明显的评价背景下,潜力生的发展空间越来越小,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着素质教育和公平教育的实施,也制约着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改革传统的中职学生品德评价体系已势在必行。
二、创新中职学校学生品德评价体系的原则
(一)评价目标人本化原则
教育是人类有目的、有意识地培养人的活动,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人本主义要求教育不仅仅要面对人的社会化属性,更要对人进行终极关怀。中职学生的品德评价应遵循以生为本的人本化原则,不能仅仅把学生当做“人力”来标准化规范品德,而且要尊重个性、尊重差异、承认差别;不仅要关注人的政治理论素养的提升,而且要注重通过评价,对学生进行身心的教育和人生境界的润化。
(二)评价主体多元化原则
我们要将学生品德评价的发言权全部纳入到评价体系中来,构建起一个教师为指导,学生本体、学生群体、家长和社会全体参与的评价共同体。应尊重学生本体的主体地位,鼓励他们自我评价,积极认识自己,并形成在教师面前为自我说话的勇气和能力;结合学生互评、师长评价和社会评价,了解他人眼中的自我,知晓自我认识和他我认识的统一和矛盾,能够更自觉地进行自我品德修炼。
(三)评价方式多样化原则
中职学生品德评价方式必须走出单纯理论笔试的终结性考试模式,一方面中职学生普遍不欢迎这种形式,另一方面这也不能够真正衡量学生的品德水平。我们对学生道德知识教学成效的考核形式可以多样化,开卷、撰写时政小论文、编撰道德问题调查问卷……这样,学生自然有兴趣,考核效果更明显;同时学生在各类品德评比活动中的结果也应纳入评价体系,以活动为考核的方式,学生品德状况在不经意中就被考核了。
当然,在中职学生品德评价体系的重新构建中,我们还要遵循发展性原则、指向性原则、全面性原则等基本原则,科学制定新型品德评价机制,真正促动行为习惯和品德状态并不优良的中职学生品德的优化发展。
三、创新中职学校学生品德评价体系的策略
(一)扩大品德评价范围,让学生将品德修行回归生活化
针对中职学校品德评价长期以德育课程得分为依据的状况,在实践中应推行两条路评价学生品德状况的模式,通过扩大学生品德评价内容和范围,让学生从去生活化的单纯理论学习中回归生活。创新德育课程的评价方式,要求德育课程教师能够改革单一的终结性测试的考核模式,结合各学期德育课程教学内容的特色开创独特的评价方式。笔者所在学校在《哲学和人生》课程中,以学生撰写人生哲学小品文为考核模式;《经济与社会生活》课程中要求学生编撰社会生活调查问卷;《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中让学生设计自我职业规划书……新颖的评价方式,让学生回归生活理解所学知识,学习兴趣被激发,学习成绩普遍提高。同时,学校积极组织各项德育活动,如每个传统节日和重要主题教育活动时的班级小报评比,配合文明风采大赛的校级评比,要求德育教师作为指导教师全程参与,全面了解学生在德育活动中的表现,并纳入课程得分。灵活的评价方式,更是让那些见到书本就头皮发麻的中职学生找到了展现自我的路径,不仅德育课程开始受到学生欢迎和重视,学校的德育活动成效也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