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判力标准时后的形成权行使的规制路径

来源 :现代法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peng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既判力标准时后的形成权行使是一种诉讼行为,其将有可能从实质上推翻前诉判决,进而危及法的安定性.由于形成权的行使是在既判力的标准时后,属于"新事由",不受既判力的遮断,因而无法采用诉讼法上的遮断效路径加以排斥.实体法视角是将各种形成权的性质、行使效果以及形成权人与对方当事人的利害状况等实体法因素投射到遮断效路径,进而得出是否加以排斥的结论,其本身并非解决路径,但却为诉讼法上的诚信原则适用时的价值判断提供了客观标准.既判力标准时后的撤销权或解除权的行使构成不诚信的诉讼行为,属于对诉讼权利的滥用,依据实体法因素进行具体的价值判断后,应当适用诚信原则加以排斥,从而维护法的安定性;但抵销权的行使并未危及法的安定性,因而不受限制.
其他文献
近些年,新型城镇化建设加速推进,但受多年城镇化建设形成的固有思维模式影响及对新型城镇化概念认识的偏差,需要对城镇化理念进行更新。为此,确立适应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新理念,进而指导城镇化实践,是进一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关键。社会时空、新社会形态、经济新常态理论为新型城镇化建设提出新课题,这些理论的系统化形成了新型城镇化的新理念,对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作为新兴工业化国家,韩国在全球制造业格局中占有重要地位。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随着发达国家“再工业化”战略的纷纷实施,韩国制造业竞争优势面临新的挑战。为进一步提升制造强国地位,继续保持本国制造业的竞争优势,韩国于2014年和2015年先后出台了“制造业革新3.0”战略及其实施方案,形成了具有韩国特色的制造业转型升级模式。在我国制造业面临转型升级之际,研究韩国“制造业革新3.0”战略及其特点,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我国有着悠久的牧业经济发展史,如何实现牧业产业化,是我国牧业能否发展的重大课题。而现行牧区草场土地的权利体系不清,直接制约着牧业技术和经营的产业化。理清并明确牧业草场的权利体系,是实现牧业产业化的关键。对此,乌日陶克套胡、杨蕴丽、麦拉苏等著《新牧区建设与牧业产业化发展研究——以内蒙古自治区为例》一书进行了有益探索,建立了内蒙古自治区牧区草场土地权利体系,并对新牧区建设和牧业产业化进行系统论证,引发对相关问题的进一步思考。该书具有一定学术价值,对牧业产业化发展具有重要义。
市场为社会主义共享目标的实现既带来机遇和条件,也伴随挑战和困难。要形成有效持久的社会主义共享机制,需要厘清政府与市场在共享实现上的角色和职能,充分认识社会主义共享目标实现途径的多样性,在实践中从不同层面探索和研究社会共享机制的实现条件和途径方法,推动社会主义共享目标的实现。
政法教育形成于1950年代,基于巩固新生政权的需要,它为政法工作培养专门干部.与政法工作强调政治性一样,政法教育是强调政治性的法学教育,非常重视党的政治路线和组织纪律教育.改革开放后,法学教育日趋强调专业化、职业化.20世纪80年代,仍继续强调政治性.这与当时的社会治安形势及"严打"刑事政策有一定关系.1990年代以后,政治性在政法教育中日渐淡出,法学教育趋向服务市场经济的专业化.新时代的治国理政,在法治领域创造了一系列新实践,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运用深入政治领域,国家和社会治理广泛纳入全面依法治国范畴
法律与算法在技术性表征上具有类似性,即产生机制的类似性、功能效用的类似性、表达方式的类似性,这些类似性为法律借鉴算法创造了可能性.法律与算法在价值性内核上具有异质性,即运行逻辑的异质性、有效性来源的异质性、认知方式的异质性,这些异质性提示了法律与算法之间的距离.关于类似性与异质性的分析为法律的算法化限度提供了一个总原则,即法律在技术性的层面可以借鉴算法的模式与成果,但在价值性内核上应与算法保持距离.这个总原则可以分解为三个限度,即科学主义限度、建构主义限度、工具主义限度.科学主义限度要求法律在借鉴科学技术
推进小城镇健康、稳定发展关系到我国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和经济的稳定发展。欠发达地区的小城镇建设主要存在基础设施薄弱、管理水平较低、产业支撑不足、法规制度欠缺等突出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应结合小城镇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发展农副产品深加工带动型、资源优势带动型、工商贸易带动型、公共服务设施带动型、生态旅游带动型等特色产业,创新就地城镇化发展模式。
当前,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已进入综合发展、全面推进的新阶段,建设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的农业生产体系成为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在对吉林省“两型农业”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剖析的基础上,从宏观和微观方面提出“两型农业”体系建设发展思路及对策建议。
隐名出资的股权状态,不同于"出资人—股权—公司"的传统认定结构,涉及对内对外多重法律关系.现有相关规定深受契约法思维定式的影响,忽视了公司的程式地位,不仅使得股东认定标准在司法实践中存在摇摆,而且严重困扰隐名出资的制度定型.从组织法视域出发,隐名出资可分为"借名取利型"和"借名经营型"两种类型,基于此,能够在公司程式运行、股权争议状态、善意取得等环节合理划定各主体间的关系,完成隐名出资的完整应用.此二元类型的划分以"行权"作为核心要素,从公司关系角度分析"名实分离"的两个主体与公司之间
宋代司法重视程序正义,在众证定罪之前,三次讯问之际,法司应向嫌犯出示书证、物证等证人证言以外的其他证据,传统众证定罪原则所强调的言词证据之间互相印证的既有模式因此发生变化.三问程序的创制,是古代言词证据规则的重要创新,实质上是对特殊人群免于刑讯特权的间接否定,即实施三问以后,嫌犯不再享有豁免掠治之特别关照.在三问前置、刑讯为辅的规则之下,宋代众证定罪证据规则经体系重构而实现自洽,对于改变以口供为中心的司法传统,构建各种证据相互印证的机制发挥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