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R24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3)11-0483-01
【摘要】急诊工作中经常面临处理各类大型突发事件、开放性创伤、急诊侵入性操作,易被血源性、非血源性疾病感染,充分认识急诊医护人员工作特征和急诊院内感染因素,做好自身防护对控制急诊医护人员的院内感染有着重要意义。为了有效防范院内感染[1],我们调查了急诊抢救室院内感染存在的潜在的危险因素,加强了院内感染各项措施,现就如何加强急诊抢救室院内感染管理和预防控制进行探讨。
【关键词】急诊科 感染 管控
1 感染危险因素
1.1 急诊抢救室的环境特点。急诊抢救室作为医院的窗口,人员流量大,病种多而复杂;初诊诊断不明确,甚至包括传染病人;陪护人员多,各种潜在感染和带菌者情况不明,导致环境污染较严重;急诊抢救室24小时全天候开放,使其环境难以进行彻底的消毒处理,因此是院内感染的高危部门。急诊重危病人在诊断治疗和抢救过程中需进行大量的侵入性操作,器械及抢救设施的使用不当或消毒不彻底,也是引起院内感染发生的重要因素。
1.2 护理人员医院感染意识淡薄,无菌观念不强, 不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原则,操作前不认真洗手,集体治疗时未做到一患一洗手。
1.3 环境因素 病员来源范围广,人员流动大,突发事件多,使医护人员在应激中难免防护不到位,再加上各种流行病,传染病的复燃,近来艾滋病的患者上升[2],使急诊科医护人员的感染风险大大增加。2 防范措施2.1 建立健全院内科内感染质控组织,加强急诊医务人员院感知识教育培训使临床工作人员充分认识到控制医院感染的重要性,每月采取形式多样的院感知识培训,每年进行两次院感知识考试。强化医护人员对院感知识的学习意识,从而重视抢救室院內感染潜在危险因素,有意识地控制院内感染的发生。
2.2 抢救室的消毒隔离。(1)室内保持空气流通,每日定时紫外线消毒并记录,同时保证室内适宜的温、湿度,温度以18-22℃、湿度以50-60%为宜。地面、桌面、平车、轮椅及诊查床等物表每天以含氯消毒剂消毒。每天检查无菌物品有效期,监测含氯消毒剂有效浓度;每月进行空气培养和物表细菌培养,并做好登记。(2)严格执行急救后的物品清洁、消毒工作制度。诊疗抢救器材在消毒灭菌的有效期内使用。一用一消毒、灭菌或一用一更换。
2.3 提高医护人员的自我防护意识 (1)对病史不清的危重患者在进行抢救操作尤其是直接接触患者体液,分泌物时应严格执行防护措施,做好标准预防,如带口罩、手套、工作帽;(2)操作前后规范洗手;(3)如有皮肤破损、提前做好包扎处理;(4)对抢救中医护人员如突发职业暴露[3]应立即按规范进行局部处理,并做好登记、上报、备案工作,必要时应定期跟踪检查。2.4 规范急诊抢救流程 (1)急诊抢救物品定位放置,专人管理,定期消毒;(2)侵人性抢救治疗中严格遵循操作规范和操作流程[4],同时做好自我防护;(3)强调在急诊抢救中可能被患者体液污染的重点环节重点防护,如为患者吸痰,为躁动的患者穿刺,采血,洗胃过程中患者呕吐物飞溅污染等。2.5 院前抢救转运中的防护 (1)准备充足的防护物品如防护服、护目镜、防护靴,以备突发事件现场使用如被污染及时消毒处理;(2)做好救护车辆及车上物品的消毒灭菌,防止交叉感染;(3)污染的工作服及时更换清洗,搬运患者时在对患者进行保护的同时应避免自我碰伤、擦伤以防感染。
2.6 合理使用抗生素。实行由医院药事委员会、感染管理处、科内质控小组组成的抗生素合理应用三级管理[5],督导抗生素合理使用的同时对不合理用药提出建议并进行改进。医院药事委员会、感染管理处定期公布合理用药监控数据,公布抗菌药物使用、耐药菌监测等信息,供临床参考。临床医生严格掌握抗生素使用的适应症,护士严格掌握抗生素的配伍禁忌,严格掌握用药时间,密切观察药物不良反应,使抗生素的使用更加合理。
总之,做好院内感染的预防,不仅能有效控制院内感染发生,减轻病人痛苦,保障医疗安全,提高医疗质量,而且为医护人员的安全执业提供了保障。根据我院急诊抢救室的特点,通过院科三级监控网络严格检查,各级医务人员充分认识到院内感染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抢救室的院内感染管理工作逐步达到规范化、标准化,有效地降低了医源性感染的危险因素,最终保证急诊病人的医疗安全。
参考文献
[1] 孙伯英,李明艳.医院护理人员锐器伤防护教育依存性调查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6,22(5):l-3.
[2] 殷大奎.认清形式.加强预防控制艾滋病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04,34(1):35-38
[3] 毛秀英,吴欣娟,于荔梅等.部分临床护士发生针刺伤情况的调查J:.中华护理杂志2003,38(6):422-425.
[4] 裴学玲.急诊科院内感染控制对策J:.新疆医学,2009,39卷112
[5] 刘荷妹.急诊科如何做好院内感染的预防J:.临床肺科杂志2008年5月第l3卷第5期 635
【摘要】急诊工作中经常面临处理各类大型突发事件、开放性创伤、急诊侵入性操作,易被血源性、非血源性疾病感染,充分认识急诊医护人员工作特征和急诊院内感染因素,做好自身防护对控制急诊医护人员的院内感染有着重要意义。为了有效防范院内感染[1],我们调查了急诊抢救室院内感染存在的潜在的危险因素,加强了院内感染各项措施,现就如何加强急诊抢救室院内感染管理和预防控制进行探讨。
【关键词】急诊科 感染 管控
1 感染危险因素
1.1 急诊抢救室的环境特点。急诊抢救室作为医院的窗口,人员流量大,病种多而复杂;初诊诊断不明确,甚至包括传染病人;陪护人员多,各种潜在感染和带菌者情况不明,导致环境污染较严重;急诊抢救室24小时全天候开放,使其环境难以进行彻底的消毒处理,因此是院内感染的高危部门。急诊重危病人在诊断治疗和抢救过程中需进行大量的侵入性操作,器械及抢救设施的使用不当或消毒不彻底,也是引起院内感染发生的重要因素。
1.2 护理人员医院感染意识淡薄,无菌观念不强, 不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原则,操作前不认真洗手,集体治疗时未做到一患一洗手。
1.3 环境因素 病员来源范围广,人员流动大,突发事件多,使医护人员在应激中难免防护不到位,再加上各种流行病,传染病的复燃,近来艾滋病的患者上升[2],使急诊科医护人员的感染风险大大增加。2 防范措施2.1 建立健全院内科内感染质控组织,加强急诊医务人员院感知识教育培训使临床工作人员充分认识到控制医院感染的重要性,每月采取形式多样的院感知识培训,每年进行两次院感知识考试。强化医护人员对院感知识的学习意识,从而重视抢救室院內感染潜在危险因素,有意识地控制院内感染的发生。
2.2 抢救室的消毒隔离。(1)室内保持空气流通,每日定时紫外线消毒并记录,同时保证室内适宜的温、湿度,温度以18-22℃、湿度以50-60%为宜。地面、桌面、平车、轮椅及诊查床等物表每天以含氯消毒剂消毒。每天检查无菌物品有效期,监测含氯消毒剂有效浓度;每月进行空气培养和物表细菌培养,并做好登记。(2)严格执行急救后的物品清洁、消毒工作制度。诊疗抢救器材在消毒灭菌的有效期内使用。一用一消毒、灭菌或一用一更换。
2.3 提高医护人员的自我防护意识 (1)对病史不清的危重患者在进行抢救操作尤其是直接接触患者体液,分泌物时应严格执行防护措施,做好标准预防,如带口罩、手套、工作帽;(2)操作前后规范洗手;(3)如有皮肤破损、提前做好包扎处理;(4)对抢救中医护人员如突发职业暴露[3]应立即按规范进行局部处理,并做好登记、上报、备案工作,必要时应定期跟踪检查。2.4 规范急诊抢救流程 (1)急诊抢救物品定位放置,专人管理,定期消毒;(2)侵人性抢救治疗中严格遵循操作规范和操作流程[4],同时做好自我防护;(3)强调在急诊抢救中可能被患者体液污染的重点环节重点防护,如为患者吸痰,为躁动的患者穿刺,采血,洗胃过程中患者呕吐物飞溅污染等。2.5 院前抢救转运中的防护 (1)准备充足的防护物品如防护服、护目镜、防护靴,以备突发事件现场使用如被污染及时消毒处理;(2)做好救护车辆及车上物品的消毒灭菌,防止交叉感染;(3)污染的工作服及时更换清洗,搬运患者时在对患者进行保护的同时应避免自我碰伤、擦伤以防感染。
2.6 合理使用抗生素。实行由医院药事委员会、感染管理处、科内质控小组组成的抗生素合理应用三级管理[5],督导抗生素合理使用的同时对不合理用药提出建议并进行改进。医院药事委员会、感染管理处定期公布合理用药监控数据,公布抗菌药物使用、耐药菌监测等信息,供临床参考。临床医生严格掌握抗生素使用的适应症,护士严格掌握抗生素的配伍禁忌,严格掌握用药时间,密切观察药物不良反应,使抗生素的使用更加合理。
总之,做好院内感染的预防,不仅能有效控制院内感染发生,减轻病人痛苦,保障医疗安全,提高医疗质量,而且为医护人员的安全执业提供了保障。根据我院急诊抢救室的特点,通过院科三级监控网络严格检查,各级医务人员充分认识到院内感染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抢救室的院内感染管理工作逐步达到规范化、标准化,有效地降低了医源性感染的危险因素,最终保证急诊病人的医疗安全。
参考文献
[1] 孙伯英,李明艳.医院护理人员锐器伤防护教育依存性调查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6,22(5):l-3.
[2] 殷大奎.认清形式.加强预防控制艾滋病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04,34(1):35-38
[3] 毛秀英,吴欣娟,于荔梅等.部分临床护士发生针刺伤情况的调查J:.中华护理杂志2003,38(6):422-425.
[4] 裴学玲.急诊科院内感染控制对策J:.新疆医学,2009,39卷112
[5] 刘荷妹.急诊科如何做好院内感染的预防J:.临床肺科杂志2008年5月第l3卷第5期 6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