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广西奥奇丽旗下的“田七”牙膏品牌后来者居上,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就挤身于国产二线品牌行列,然而,田七牙膏的一个广告却引来了众多争议。
这个“拍照片”的广告的大体内容是:摄影师张嘴露牙叫到“一、二、三、田七”,然后一家人齐声叫到“田七”。这是一个十足的叫卖式广告,整个广告片只听见“鹦鹉学舌”般的“田七”,完全弃用了田七以往惯用的产品功能性诉求。
因此,这种直白的贩卖遭到了不少人的质疑。
这不禁让我想到了一个著名的“奥卡姆剃刀”理论。
12世纪,教皇把一个神学领域的异教徒威廉关进监狱,为的是不使他的思想得到传播。威廉却逃跑了,并投靠了教皇的死敌——德国的路易皇帝。他对路易皇帝说:“你用剑来保卫我,我用笔来保卫你”。威廉写下的大量著作都影响不大,但他的一句格言却享有盛名。这句格言只有8个字:“如无必要,勿增实体”。其含义是:只承认一个个确实存在的东西,凡干扰这一具体存在的空洞的普遍性概念都是无用的累赘和废话,都应当被无情剔除。这一似乎偏激独断的思维方式,被称为“奥卡姆剃刀”。
对于现象最简单的解释往往比复杂的解释更正确。而对于营销界,奥卡姆剃刀的锋芒直指品牌推广的死穴:实效广告。如何用最小的成本取得最大的效益,用最简捷的手段获得最有效的结果?
纵观以往田七牙膏的电视广告,再细看这则广告,就会发现其中广告创意的魅力。
1.生活与产品的沟通。
田七原来的广告,不管是教室里老师与学生的一问一笞,还是那个从清朝一直到现代的对田七药粉的展示,抑或是父子之间玩耍时的掉牙齿的玩具青蛙,我们看到的是对产品的多个功效的展露,不仅诉求过多,品牌利益也缺乏情感号召。
在细分卖点都有强势领导品牌的情况下,直接进行类似的功效诉求是难以逾越的,田七“照相篇”的高明之处就是干脆另辟蹊径。
田七避开了“明星路线”,一改往常的利益诉求,弱化了功效的描述,尽管是很典型的叫卖式广告,但抓住家庭亲情的感染力,平白的一句发音,瞬间把田七的名字送到了消费者的脑海中。
2.创意与叫卖的结合
广告不管是讲究“创意”也好,还是坚持“叫卖”也罢,目的都只有一个——为广告客户赢得最大的利益。
所以,田七广告的最大成功之处,不是其作品如何生活化,而在于巧妙地将创意与叫卖进行了磨合。广告中近70%的时间被“田七”品牌名称所占据,充分利用了叫卖式广告强制性灌输的优点,最大限度传达了品牌信息。
美国电子商务网站outpost.com曾推出一则电视广告,内容是以一尊大炮轰击可爱的大颊鼠。广告播出后,许多受访者对这则广告印象深刻,但只记住了大颊鼠,对outpost com根本没有印象。心理学上有一个所谓的“稀释效应”,认为拥有更多的信息有时的确会对人有所帮助,但是人们往往是认知的吝啬鬼,总是竭力在节省认知能量。因此,提供中性信息容易减弱判断或印象。
相比而言,有些广告,比如网上超市8848.net在推广其“电子商务@中国”的理念时,广告投入极为生猛,走的是煽情路线。广告中,女儿给母亲订购IP卡、父亲给女儿赠送童话书、丈夫给妻子购买笔记本电脑作礼品……虽然能看到“剃刀”的痕迹,但刀刀虚飘,甚至不如“当当书店,半价购书”来得直接和杀气逼人。因此,我们不反对叫卖,关键的是叫卖如何与创意巧妙结合。爱因斯坦对奥卡姆剃刀理论有一个很好的注脚:“万事万物应该尽量简单,而不是更简单。”这也说明了在广告中追求简约而不致过分的原则。
分散自己的力量,则会处处显得薄弱。从用户最本质的需求出发,使品牌信息聚焦为最强的激光束,才会产生致命的杀伤力。尽管田七的广告效果有待考究,但是,关于创意与恶俗(叫卖)之争,这条广告却让我们看到了和解的希望。
这个“拍照片”的广告的大体内容是:摄影师张嘴露牙叫到“一、二、三、田七”,然后一家人齐声叫到“田七”。这是一个十足的叫卖式广告,整个广告片只听见“鹦鹉学舌”般的“田七”,完全弃用了田七以往惯用的产品功能性诉求。
因此,这种直白的贩卖遭到了不少人的质疑。
这不禁让我想到了一个著名的“奥卡姆剃刀”理论。
12世纪,教皇把一个神学领域的异教徒威廉关进监狱,为的是不使他的思想得到传播。威廉却逃跑了,并投靠了教皇的死敌——德国的路易皇帝。他对路易皇帝说:“你用剑来保卫我,我用笔来保卫你”。威廉写下的大量著作都影响不大,但他的一句格言却享有盛名。这句格言只有8个字:“如无必要,勿增实体”。其含义是:只承认一个个确实存在的东西,凡干扰这一具体存在的空洞的普遍性概念都是无用的累赘和废话,都应当被无情剔除。这一似乎偏激独断的思维方式,被称为“奥卡姆剃刀”。
对于现象最简单的解释往往比复杂的解释更正确。而对于营销界,奥卡姆剃刀的锋芒直指品牌推广的死穴:实效广告。如何用最小的成本取得最大的效益,用最简捷的手段获得最有效的结果?
纵观以往田七牙膏的电视广告,再细看这则广告,就会发现其中广告创意的魅力。
1.生活与产品的沟通。
田七原来的广告,不管是教室里老师与学生的一问一笞,还是那个从清朝一直到现代的对田七药粉的展示,抑或是父子之间玩耍时的掉牙齿的玩具青蛙,我们看到的是对产品的多个功效的展露,不仅诉求过多,品牌利益也缺乏情感号召。
在细分卖点都有强势领导品牌的情况下,直接进行类似的功效诉求是难以逾越的,田七“照相篇”的高明之处就是干脆另辟蹊径。
田七避开了“明星路线”,一改往常的利益诉求,弱化了功效的描述,尽管是很典型的叫卖式广告,但抓住家庭亲情的感染力,平白的一句发音,瞬间把田七的名字送到了消费者的脑海中。
2.创意与叫卖的结合
广告不管是讲究“创意”也好,还是坚持“叫卖”也罢,目的都只有一个——为广告客户赢得最大的利益。
所以,田七广告的最大成功之处,不是其作品如何生活化,而在于巧妙地将创意与叫卖进行了磨合。广告中近70%的时间被“田七”品牌名称所占据,充分利用了叫卖式广告强制性灌输的优点,最大限度传达了品牌信息。
美国电子商务网站outpost.com曾推出一则电视广告,内容是以一尊大炮轰击可爱的大颊鼠。广告播出后,许多受访者对这则广告印象深刻,但只记住了大颊鼠,对outpost com根本没有印象。心理学上有一个所谓的“稀释效应”,认为拥有更多的信息有时的确会对人有所帮助,但是人们往往是认知的吝啬鬼,总是竭力在节省认知能量。因此,提供中性信息容易减弱判断或印象。
相比而言,有些广告,比如网上超市8848.net在推广其“电子商务@中国”的理念时,广告投入极为生猛,走的是煽情路线。广告中,女儿给母亲订购IP卡、父亲给女儿赠送童话书、丈夫给妻子购买笔记本电脑作礼品……虽然能看到“剃刀”的痕迹,但刀刀虚飘,甚至不如“当当书店,半价购书”来得直接和杀气逼人。因此,我们不反对叫卖,关键的是叫卖如何与创意巧妙结合。爱因斯坦对奥卡姆剃刀理论有一个很好的注脚:“万事万物应该尽量简单,而不是更简单。”这也说明了在广告中追求简约而不致过分的原则。
分散自己的力量,则会处处显得薄弱。从用户最本质的需求出发,使品牌信息聚焦为最强的激光束,才会产生致命的杀伤力。尽管田七的广告效果有待考究,但是,关于创意与恶俗(叫卖)之争,这条广告却让我们看到了和解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