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大学语文是艺术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不可或缺一门公共基础课,如何从文学中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历来是困扰大学语文教学工作者的一个问题。本文从评价2013年北大出版社的《大学语文》入手,通过对该教材选篇特征、思考练习和相关链接三方面的分析说明其对艺术专业人才培养的独特性,以证明大学语文课完全可以在艺术专业中达到以文学促进专业,以专业理解文学的效果。
关键词:大学语文;艺术专业;选篇特征;思考练习;相关链接
大学语文是很多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中不可或缺的课程,而文学作为一切艺术形式的基础,在艺术类院校更是不可或缺的教学内容,但是现在适合艺术类专业使用的文学教材却少之又少。基于这种现状,2013年9月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了由河北传媒学院教师岳文立等人编著的《大学语文》,本书以“适应艺术专业学生”为编写原则,在一定程度上为艺术专业提供了大学语文课堂中培养审美情趣的思路和方法。
一、选篇特征
该教材一共选入了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55篇,主要掌握以下选篇原则:
(一)力避中学课本选篇。学生经过中学语文的学习,已经掌握了一定的文学鉴赏能力,在本版本的《大学语文》的选片中,编者力求避开学生在中学已经学过的课文。
笔者对人教版、苏教版和粤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包括必修和选修)进行了全面的核查,发现北大2013版本的《大学语文》与人教版重复篇目有10篇,去除不是完全重复的还有6篇,其中必修2篇;苏教版中重复篇目有8篇,去除不是完全重合的还有3篇,其中必修仅1篇;粤教版中重复篇目有6篇,去除不完全重合的还剩下3篇,其中必修2篇。由此可见,该《大学语文》教材在选篇上还是下了一定工夫的。
(二)选取文学性的篇章。所有入选文章都是经典的文学作品,具有一定的文学典型性。《郑伯克段于鄢》是《左传》的第一篇,也是春秋时期的第一件大事。从语言上来说,该文涉及到了很多古汉语常识,像宾语后置句、判断句、被字句全都在这一篇文章中体现出来,对学生学习古汉语有很大的帮助。从内容上来讲,该篇文章一波三折,为我们展示了一位雄才伟略的古代政治家的形象。从写作手法上来说,文章采用了“春秋笔法”,全篇不含一句评论,但是褒贬自见。从文化影响上来说,文中体现出来的“孝悌”思想值得我们思索,而“多行不义必自毙”这样的熟语也流传于世了。
文章选取的文学性不仅仅表现在经典篇目的选择上,编者还有意地结合时代潮流,比方说节选了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先生的成名作《红高粱家族》中“回门”一段。另外,编者注意了学术界的研究近况,在通俗文学越来越受重视的今天,该教材不拘泥于前人的选篇,而是注意了通俗文学的地位,比方说张爱玲的《金锁记》,比方说金庸《天龙八部》中萧峰自尽的片段就是这样被选入课本的。
细细琢磨该书的选篇,几乎每篇都有每篇的独特之处,可谓是篇篇精品。从篇目上来讲,书中的选篇覆盖了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从内容上来讲,这些作品为我们塑造的是真实的世界和人物情感,展示给我们的都是美好的人生经历和精神上的享受,通过对这些作品的鉴赏,我们可以对人生、对自我修养都有一个比较大的提高。也就是说这些选篇从主题到语言,从审美到价值理念都有着非常深厚的艺术价值,也能够带给我们净化心灵的深入思考。
(三)注重篇章的艺术性。由于该教材的编写对象是艺术专业的学生,所以我们很明显地就能发现选文最具特色的地方——注重篇章的艺术性,编者在选篇的构思中着力凸显文学作品与其他不同艺术形式的结合。
比方说《观公孙大娘舞剑器行并序》一文就与舞蹈艺术充分结合起来;《李凭箜篌引》中李贺为我们描绘了李凭“感天地,泣鬼神”的演奏技艺;《怀李叔同》先生为我们讲述了一代艺术大师的人生经历;《论莫扎特》中我们领略了文学家罗曼罗兰眼中的作曲家的风采。这样的选篇是之前《大学语文》教材中少见的,这也正是真正地面对艺术类学生选入的名篇。这些具有艺术性特征的篇目入选大学语文教材能够使得艺术专业的学生发现自己的专业和文学之间不可分割的联系,从而促进他们学习文学的积极性。
二、思考练习
一般《大学语文》教材中的课后练习题全都是以本课的文本为基础进行本课的深入思索或者是相关的文学赏析,而北大出版社2013版的《大学语文》的思考练习则不然,它不仅仅是文学鉴赏类的题目,还有从该片课文中引申出来的相关的其他形式的艺术类的赏析作业,我们将55篇文章的课后题进行了全面分析,发现31篇文章的课后题中都有相联系的其他艺术类型的作业,这种题目灵活多变,方便学生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进行操作,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这些作业涉及的艺术专业广,优秀诗歌的课后题就针对播音主持的学生,让其设计一定的朗读方案;话剧、戏曲剧本的课后题就让表演的学生用自己的专业来展现整个故事情节。还有一些比较灵活的艺术再现题,比方说该金庸《天龙八部》中“萧峰自尽”思考练习中有一道题是这样的:请以你最熟悉的艺术形式再现“萧峰之死”的片段。这个题目要求灵活,不同艺术专业都可以通过专业形式来反映自己对文本的理解:舞蹈专业可以以舞蹈形式让我们感受当时的情形,音乐专业的学生可以用旋律将我们带到当时的氛围中,数媒专业可以通过重新剪辑的方式让我们进入到那种悲壮情怀中,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可以为萧峰进行人物造型设计等。
三、相关链接
该教材最具特色的地方在于每篇文章最后的相关链接部分,这对于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提供了一定的条件。首先,发散思维要求学生能够自由鉴赏作品文本,但是一味在文本的范围内并不能与学生专业结合,所以课后链接可以在短时间内形成学生思维的跳跃发展;其次我们也应鼓励学生不同方面的知识链接,尤其是能够与自己的专业结合起来,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的专业起到了促进作用。
与选篇和思考练习具有相同特点的是本部分也是注重学生各种艺术素养的培养,经过我们对55篇文章相关链接的调查,我们发现所有的文章后边都有不同类型艺术形式的提示,有歌曲、彩塑、绘画、话剧、戏曲、舞蹈、雕刻、乐曲、动画片、陶制品、配乐朗诵、影视剧作等,形式上来说是覆盖了各种艺术形式,内容上来说都是在该行业中比较出色的优秀作品。
总的来说,该书的最大特点就是将艺术融入文学选篇中,利用各种相关知识的链接来拓展学生思维,让文学审美与其他形式的艺术审美融为一体,让文学作品的美感更加直观和形象。在这样的情况下,大学语文课完全可以达到以文学促进专业,以专业理解文学的效果。
关键词:大学语文;艺术专业;选篇特征;思考练习;相关链接
大学语文是很多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中不可或缺的课程,而文学作为一切艺术形式的基础,在艺术类院校更是不可或缺的教学内容,但是现在适合艺术类专业使用的文学教材却少之又少。基于这种现状,2013年9月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了由河北传媒学院教师岳文立等人编著的《大学语文》,本书以“适应艺术专业学生”为编写原则,在一定程度上为艺术专业提供了大学语文课堂中培养审美情趣的思路和方法。
一、选篇特征
该教材一共选入了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55篇,主要掌握以下选篇原则:
(一)力避中学课本选篇。学生经过中学语文的学习,已经掌握了一定的文学鉴赏能力,在本版本的《大学语文》的选片中,编者力求避开学生在中学已经学过的课文。
笔者对人教版、苏教版和粤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包括必修和选修)进行了全面的核查,发现北大2013版本的《大学语文》与人教版重复篇目有10篇,去除不是完全重复的还有6篇,其中必修2篇;苏教版中重复篇目有8篇,去除不是完全重合的还有3篇,其中必修仅1篇;粤教版中重复篇目有6篇,去除不完全重合的还剩下3篇,其中必修2篇。由此可见,该《大学语文》教材在选篇上还是下了一定工夫的。
(二)选取文学性的篇章。所有入选文章都是经典的文学作品,具有一定的文学典型性。《郑伯克段于鄢》是《左传》的第一篇,也是春秋时期的第一件大事。从语言上来说,该文涉及到了很多古汉语常识,像宾语后置句、判断句、被字句全都在这一篇文章中体现出来,对学生学习古汉语有很大的帮助。从内容上来讲,该篇文章一波三折,为我们展示了一位雄才伟略的古代政治家的形象。从写作手法上来说,文章采用了“春秋笔法”,全篇不含一句评论,但是褒贬自见。从文化影响上来说,文中体现出来的“孝悌”思想值得我们思索,而“多行不义必自毙”这样的熟语也流传于世了。
文章选取的文学性不仅仅表现在经典篇目的选择上,编者还有意地结合时代潮流,比方说节选了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先生的成名作《红高粱家族》中“回门”一段。另外,编者注意了学术界的研究近况,在通俗文学越来越受重视的今天,该教材不拘泥于前人的选篇,而是注意了通俗文学的地位,比方说张爱玲的《金锁记》,比方说金庸《天龙八部》中萧峰自尽的片段就是这样被选入课本的。
细细琢磨该书的选篇,几乎每篇都有每篇的独特之处,可谓是篇篇精品。从篇目上来讲,书中的选篇覆盖了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从内容上来讲,这些作品为我们塑造的是真实的世界和人物情感,展示给我们的都是美好的人生经历和精神上的享受,通过对这些作品的鉴赏,我们可以对人生、对自我修养都有一个比较大的提高。也就是说这些选篇从主题到语言,从审美到价值理念都有着非常深厚的艺术价值,也能够带给我们净化心灵的深入思考。
(三)注重篇章的艺术性。由于该教材的编写对象是艺术专业的学生,所以我们很明显地就能发现选文最具特色的地方——注重篇章的艺术性,编者在选篇的构思中着力凸显文学作品与其他不同艺术形式的结合。
比方说《观公孙大娘舞剑器行并序》一文就与舞蹈艺术充分结合起来;《李凭箜篌引》中李贺为我们描绘了李凭“感天地,泣鬼神”的演奏技艺;《怀李叔同》先生为我们讲述了一代艺术大师的人生经历;《论莫扎特》中我们领略了文学家罗曼罗兰眼中的作曲家的风采。这样的选篇是之前《大学语文》教材中少见的,这也正是真正地面对艺术类学生选入的名篇。这些具有艺术性特征的篇目入选大学语文教材能够使得艺术专业的学生发现自己的专业和文学之间不可分割的联系,从而促进他们学习文学的积极性。
二、思考练习
一般《大学语文》教材中的课后练习题全都是以本课的文本为基础进行本课的深入思索或者是相关的文学赏析,而北大出版社2013版的《大学语文》的思考练习则不然,它不仅仅是文学鉴赏类的题目,还有从该片课文中引申出来的相关的其他形式的艺术类的赏析作业,我们将55篇文章的课后题进行了全面分析,发现31篇文章的课后题中都有相联系的其他艺术类型的作业,这种题目灵活多变,方便学生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进行操作,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这些作业涉及的艺术专业广,优秀诗歌的课后题就针对播音主持的学生,让其设计一定的朗读方案;话剧、戏曲剧本的课后题就让表演的学生用自己的专业来展现整个故事情节。还有一些比较灵活的艺术再现题,比方说该金庸《天龙八部》中“萧峰自尽”思考练习中有一道题是这样的:请以你最熟悉的艺术形式再现“萧峰之死”的片段。这个题目要求灵活,不同艺术专业都可以通过专业形式来反映自己对文本的理解:舞蹈专业可以以舞蹈形式让我们感受当时的情形,音乐专业的学生可以用旋律将我们带到当时的氛围中,数媒专业可以通过重新剪辑的方式让我们进入到那种悲壮情怀中,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可以为萧峰进行人物造型设计等。
三、相关链接
该教材最具特色的地方在于每篇文章最后的相关链接部分,这对于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提供了一定的条件。首先,发散思维要求学生能够自由鉴赏作品文本,但是一味在文本的范围内并不能与学生专业结合,所以课后链接可以在短时间内形成学生思维的跳跃发展;其次我们也应鼓励学生不同方面的知识链接,尤其是能够与自己的专业结合起来,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的专业起到了促进作用。
与选篇和思考练习具有相同特点的是本部分也是注重学生各种艺术素养的培养,经过我们对55篇文章相关链接的调查,我们发现所有的文章后边都有不同类型艺术形式的提示,有歌曲、彩塑、绘画、话剧、戏曲、舞蹈、雕刻、乐曲、动画片、陶制品、配乐朗诵、影视剧作等,形式上来说是覆盖了各种艺术形式,内容上来说都是在该行业中比较出色的优秀作品。
总的来说,该书的最大特点就是将艺术融入文学选篇中,利用各种相关知识的链接来拓展学生思维,让文学审美与其他形式的艺术审美融为一体,让文学作品的美感更加直观和形象。在这样的情况下,大学语文课完全可以达到以文学促进专业,以专业理解文学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