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6年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数据表明,我国15岁及以上残疾人文盲率为43.29%。2015年全国残疾人基本服务状况和需求专项调查显示,我国残疾人文盲率大幅下降,但残疾人文盲人口绝对数大、类别多、特性突出,多为贫困家庭和贫困人口,是弱势群体中的弱势群体。
为加强对特定人群特殊困难的帮扶,圆满完成教育脱贫任务,使残疾人在共建共享小康社会中有更多获得感,结合“十二五”期间扫除残疾人青壮年文盲试点工作经验,中国残联、教育部、农业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联合于2016年10月9日发布了《“十三五”残疾青壮年文盲扫盲行动方案》(以下称《行动方案》)。
随后,“十三五”残疾青壮年文盲扫盲工作启动会在北京召开,会上提出我国将以“先易后难,突出重点,分类指导,整体推进”为基本原则,力争在“十三五”期间实现全国残疾青壮年文盲人数年度减少不低于5%的总体目标。
识字关系着每个人的自尊、機遇和发展前景。两年多的时间过去了,各地相关部门如何落实方案?又取得哪些成效呢?
“文盲现在应该很少了,不过有些特殊原因不能上学的残疾人,可能是文盲群体的一部分……”河北省曲周县居民赵悦铮告诉《民生周刊》记者,文盲这个词现在听起来很陌生,但是在早些年,身边的人还是有一些不识字的,尤其是上了岁数的老年人群体中,文盲率很高。在他看来,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身边的人已经很难遇到不识字的人了。
为切实做好农村贫困残疾人脱贫攻坚工作,根据农村残疾人青壮年文盲扫盲需求,2017年12月8日,曲周县残联在侯村镇举办了2017年残疾人扫盲培训班,5名残疾人学员参加了培训。在开班仪式上,当地相关部门负责人勉励残疾人朋友要珍惜这次学习机会,在老师的精心辅导下,认真学习,丰富词汇量,提高认知度,增加文化知识,提高就业本领,加快劳动就业增收的脱贫步伐。
据了解,曲周县残联举办的残疾人青壮年文盲扫盲培训班,共安排26个课时,教学内容及课程的安排,由任课老师综合各个学员年龄、认识程度、已具备知识状况,系统、科学地做了安排,确保每名残疾学员都能听得懂、学得会。
事实上,在国家宣布“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背景下,残疾青壮年这个特殊群体扫盲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更加凸显。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提出,“着力加强教育脱贫”,“加大贫困残疾人康复工程、特殊教育、技能培训、托养服务实施力度”。“十三五”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开展残疾青壮年文盲扫盲工作,提升残疾人群体文化和技能水平,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迫切需要,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亟须弥补的短板之一。要牢固树立和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采取各种措施开展扫盲工作,圆满完成教育脱贫任务,结合脱贫攻坚战精准扶贫、发展特色产业等措施,努力扫除残疾人青壮年文盲。
《行动方案》发布后,各地针对扫盲对象实际情况,坚持“先易后难,突出重点,分类指导,整体推进”原则,陆续开展了残疾人青壮年文盲扫盲工作。
在残疾人青壮年文盲扫盲工作中,培训班的授课内容曾是群众关注的重点。以山西省为例,太原市德润职业培训学校的老师给残疾人的授课内容有:礼仪礼节,运用恰当的方式待人接物,训练坐姿、站姿、走姿;培养人际交往的能力;传授法律知识,运用法律知识学会保护自己;掌握家用电器、防火防盗、交通等方面的安全知识以及生活技能训练等等。
“前年底,通过老师连续一个星期的入户培训,除了基本的识字,还有礼仪、法律等方面的知识。这不仅提升了残疾人群的文化素养,也提高了他们日常生活的能力……”某残疾人家属告诉《民生周刊》记者,尤其是贫困家庭中的残疾青壮年,不识字没法顺利出门,有时候不能和他人顺畅地交流,不识字还影响脱贫致富的步伐,所以识字能力对于他们至关重要。
事实上,《行动方案》是根据国务院《“十三五”加快残疾人小康进程规划纲要》关于“制定实施残疾青壮年文盲扫盲行动计划,全面开展残疾青壮年文盲扫盲工作”的部署和《贫困残疾人脱贫攻坚行动计划(2016—2020年)》的安排制定的。
“十三五”残疾青壮年文盲扫盲工作依托2015年全国残疾人基本服务状况和需求专项调查,摸清底数,确定扫盲对象,建立数据库。同时,参照有关脱盲标准,针对残疾人残疾类别多、残疾程度不一的特点,将识字教育与生活常识、卫生保健、农村实用技术、社会适应能力培训培养等结合起来,探索不同类别残疾人脱盲标准。
中国残联副理事长程凯表示,残疾青壮年扫盲工作是一项“抢救性”工作,是在弥补过去残疾人教育发展滞后、发展不均衡的历史“欠账”。同时,这项工作也是一个长期的系统性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要有计划、分步骤、多方位组织实施,还要确保适龄残疾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从源头上遏制新文盲的产生。
残疾青壮年文盲中,贫困人口较多。对此,《行动方案》强调各部门要密切配合,在专项调查基础上,认真做好数据动态更新工作,摸清本地区有学习能力和学习意愿的残疾青壮年文盲底数,建立扫盲对象信息数据库。“十三五”期间,以建档立卡贫困残疾人中的扫盲对象为重点,确定本区域的扫盲目标,完善扫盲工作档案,建立扫盲工作动态管理机制。
《行动方案》还指出,扫盲工作在实践当中应进行检验并不断修正。考虑到残疾青壮年文盲残疾类别多、残疾程度不一,要将识字教育与生活常识、卫生保健、农村实用技术、社会适应能力培训培养等结合起来。在采访中,有专家指出,例如山西和安徽部分地区的做法就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通过采访,《民生周刊》记者发现,各地在开展残疾青壮年扫盲工作中,扫盲教育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人民群众,采取集中办班培训、送教上门、大手牵小手(孩子教父母)、开展信息化扫盲等多种方式,开展了残疾青壮年扫盲工作。
不仅如此,相关部门还汇集特教学校、成人教育机构、社区教育机构、残疾人专职委员、退休教师、志愿者以及残疾人亲友等机构和人力资源,组成扫盲骨干力量,并积极鼓励社会上有一技之长者或有扫盲和管理能力的人员参与到扫盲工作当中来。
据了解,各地在扫盲过程中也在不断提高针对性,针对城乡、区域、性别、年龄、残疾类别、残疾等级等不同情况,开发多种形式的扫盲教学材料及扫盲后继续教育读物;因地制宜加强农村实用技术培训、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女农民科技培训、职业技术培训和创业技能培训等,并密切结合扶贫助残、推荐就业等措施,在帮助残疾人实现脱盲的同时,也提高了残疾青壮年就业增收、脱贫致富的能力。
扫盲基础需要夯实巩固,加强继续教育与管理在各地扫盲工作中得到重视。据了解,各地还根据成人学习的特点,支持脱盲后的残疾人定期继续回访学习,以巩固扫盲成果。个别地区还借助特教学校等机构建立残疾人继续教育学习网络资源站。
为加强对特定人群特殊困难的帮扶,圆满完成教育脱贫任务,使残疾人在共建共享小康社会中有更多获得感,结合“十二五”期间扫除残疾人青壮年文盲试点工作经验,中国残联、教育部、农业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联合于2016年10月9日发布了《“十三五”残疾青壮年文盲扫盲行动方案》(以下称《行动方案》)。
随后,“十三五”残疾青壮年文盲扫盲工作启动会在北京召开,会上提出我国将以“先易后难,突出重点,分类指导,整体推进”为基本原则,力争在“十三五”期间实现全国残疾青壮年文盲人数年度减少不低于5%的总体目标。
识字关系着每个人的自尊、機遇和发展前景。两年多的时间过去了,各地相关部门如何落实方案?又取得哪些成效呢?
扫盲紧迫性
“文盲现在应该很少了,不过有些特殊原因不能上学的残疾人,可能是文盲群体的一部分……”河北省曲周县居民赵悦铮告诉《民生周刊》记者,文盲这个词现在听起来很陌生,但是在早些年,身边的人还是有一些不识字的,尤其是上了岁数的老年人群体中,文盲率很高。在他看来,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身边的人已经很难遇到不识字的人了。
为切实做好农村贫困残疾人脱贫攻坚工作,根据农村残疾人青壮年文盲扫盲需求,2017年12月8日,曲周县残联在侯村镇举办了2017年残疾人扫盲培训班,5名残疾人学员参加了培训。在开班仪式上,当地相关部门负责人勉励残疾人朋友要珍惜这次学习机会,在老师的精心辅导下,认真学习,丰富词汇量,提高认知度,增加文化知识,提高就业本领,加快劳动就业增收的脱贫步伐。
据了解,曲周县残联举办的残疾人青壮年文盲扫盲培训班,共安排26个课时,教学内容及课程的安排,由任课老师综合各个学员年龄、认识程度、已具备知识状况,系统、科学地做了安排,确保每名残疾学员都能听得懂、学得会。
事实上,在国家宣布“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背景下,残疾青壮年这个特殊群体扫盲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更加凸显。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提出,“着力加强教育脱贫”,“加大贫困残疾人康复工程、特殊教育、技能培训、托养服务实施力度”。“十三五”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开展残疾青壮年文盲扫盲工作,提升残疾人群体文化和技能水平,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迫切需要,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亟须弥补的短板之一。要牢固树立和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采取各种措施开展扫盲工作,圆满完成教育脱贫任务,结合脱贫攻坚战精准扶贫、发展特色产业等措施,努力扫除残疾人青壮年文盲。
“抢救性”工作
《行动方案》发布后,各地针对扫盲对象实际情况,坚持“先易后难,突出重点,分类指导,整体推进”原则,陆续开展了残疾人青壮年文盲扫盲工作。
在残疾人青壮年文盲扫盲工作中,培训班的授课内容曾是群众关注的重点。以山西省为例,太原市德润职业培训学校的老师给残疾人的授课内容有:礼仪礼节,运用恰当的方式待人接物,训练坐姿、站姿、走姿;培养人际交往的能力;传授法律知识,运用法律知识学会保护自己;掌握家用电器、防火防盗、交通等方面的安全知识以及生活技能训练等等。
“前年底,通过老师连续一个星期的入户培训,除了基本的识字,还有礼仪、法律等方面的知识。这不仅提升了残疾人群的文化素养,也提高了他们日常生活的能力……”某残疾人家属告诉《民生周刊》记者,尤其是贫困家庭中的残疾青壮年,不识字没法顺利出门,有时候不能和他人顺畅地交流,不识字还影响脱贫致富的步伐,所以识字能力对于他们至关重要。
事实上,《行动方案》是根据国务院《“十三五”加快残疾人小康进程规划纲要》关于“制定实施残疾青壮年文盲扫盲行动计划,全面开展残疾青壮年文盲扫盲工作”的部署和《贫困残疾人脱贫攻坚行动计划(2016—2020年)》的安排制定的。
“十三五”残疾青壮年文盲扫盲工作依托2015年全国残疾人基本服务状况和需求专项调查,摸清底数,确定扫盲对象,建立数据库。同时,参照有关脱盲标准,针对残疾人残疾类别多、残疾程度不一的特点,将识字教育与生活常识、卫生保健、农村实用技术、社会适应能力培训培养等结合起来,探索不同类别残疾人脱盲标准。
中国残联副理事长程凯表示,残疾青壮年扫盲工作是一项“抢救性”工作,是在弥补过去残疾人教育发展滞后、发展不均衡的历史“欠账”。同时,这项工作也是一个长期的系统性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要有计划、分步骤、多方位组织实施,还要确保适龄残疾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从源头上遏制新文盲的产生。
不断夯实基础
残疾青壮年文盲中,贫困人口较多。对此,《行动方案》强调各部门要密切配合,在专项调查基础上,认真做好数据动态更新工作,摸清本地区有学习能力和学习意愿的残疾青壮年文盲底数,建立扫盲对象信息数据库。“十三五”期间,以建档立卡贫困残疾人中的扫盲对象为重点,确定本区域的扫盲目标,完善扫盲工作档案,建立扫盲工作动态管理机制。
《行动方案》还指出,扫盲工作在实践当中应进行检验并不断修正。考虑到残疾青壮年文盲残疾类别多、残疾程度不一,要将识字教育与生活常识、卫生保健、农村实用技术、社会适应能力培训培养等结合起来。在采访中,有专家指出,例如山西和安徽部分地区的做法就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通过采访,《民生周刊》记者发现,各地在开展残疾青壮年扫盲工作中,扫盲教育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人民群众,采取集中办班培训、送教上门、大手牵小手(孩子教父母)、开展信息化扫盲等多种方式,开展了残疾青壮年扫盲工作。
不仅如此,相关部门还汇集特教学校、成人教育机构、社区教育机构、残疾人专职委员、退休教师、志愿者以及残疾人亲友等机构和人力资源,组成扫盲骨干力量,并积极鼓励社会上有一技之长者或有扫盲和管理能力的人员参与到扫盲工作当中来。
据了解,各地在扫盲过程中也在不断提高针对性,针对城乡、区域、性别、年龄、残疾类别、残疾等级等不同情况,开发多种形式的扫盲教学材料及扫盲后继续教育读物;因地制宜加强农村实用技术培训、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女农民科技培训、职业技术培训和创业技能培训等,并密切结合扶贫助残、推荐就业等措施,在帮助残疾人实现脱盲的同时,也提高了残疾青壮年就业增收、脱贫致富的能力。
扫盲基础需要夯实巩固,加强继续教育与管理在各地扫盲工作中得到重视。据了解,各地还根据成人学习的特点,支持脱盲后的残疾人定期继续回访学习,以巩固扫盲成果。个别地区还借助特教学校等机构建立残疾人继续教育学习网络资源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