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浸在紫菜的鲜香里(外一篇)

来源 :福建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col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刚进入一个小渔村,一阵鲜香淡淡地拂面而来。我不停地嗅闻,甄别,这带着点咸腥的香味,似曾相識,却又一下子说不上来。不由地,顺着香味走去。前面是一个网场,挨在村的边上。不是补网的时节,长长的网场就空落。唯见五六张竹篾一字排开,一男一女正翻弄竹篾。走近一看,竹篾上晒着紫黑而柔软的紫菜。
  竟然是新鲜的紫菜。怪不得那么鲜香。
  这是我第一次见到晒着的紫菜,有点兴奋。经常吃紫菜,看到的全是一捆捆的模样,摊开来,呈一张圆形的薄饼,黑褐,干燥中却不失柔和。有时就想,这紫菜是如何养殖、晾晒的呢?
  兴致便浓浓地溢上来,想探个究竟。
  村子面朝大海,村前是一道港湾。淤泥已堆积成厚厚的滩涂,有点浅绿的海水正缓缓地退去。这岛脚边的海水与我所居住的岛的周边显得那么不一样。包围我的岛的海水是浊黄的。是不是因为此地海水足够清澈,才能养殖紫菜?
  滩涂的外沿构筑了一道长而直的海堤,勾勒出一座避风港。想来,原先的渔港该在滩涂上,随着淤积,不得不外移吧。避风港里停泊着几艘渔船,看上去落寞似的无精打采,唯有高昂的船头斜伸在堤坝之上,显出一点披风斩浪的神气。
  正在晒紫菜的人家,男的戴着顶遮阳布帽,半圆状的帽檐下,是一张清瘦的脸。长年的海风吹拂和阳光沐浴下,脸庞是棕褐色的。女的头上裹了块毛巾,圆脸,脸色浅褐,正细心地拨弄紫菜。
  这是十月初,午后的阳光有点温情,几朵白云在海的上空显露点难为情,仿佛这样的阳光里它们不该飘浮在天空。这并不灼热的阳光,似乎不太适宜晾晒东西。
  果然,我听到了女的在自言自语:“要是太阳再急辣辣一点,那就好啦。”
  这个秋天,岛上的天气多以阴雨为主。今天才呈现多云。这个会不会影响了晒紫菜?
  女的不太认生,显得热络,又或是想将自己的苦衷倒出来,让人倾听,也或者想炫耀一下自家的紫菜,又嫩又鲜。“往年的头茬紫菜大多在九月底采摘,今年这天气,老天爷老是板着脸,不肯露出阳光来。昨天看看天气,想想今天总会有阳光的,他就定下来今天早上采摘。”她指了指在另一边翻弄紫菜的男人,“这头茬紫菜天天长成,没一天可差,要是错过了时间,就不值铜钿啦。好在这太阳算过得去,我们总算大着胆子,抢到了时间。”
  竹篾上的紫菜丛丛簇簇,阳光下展露出鲜嫩的样子,好不诱人。
  我点点头,称赞了一下,又走向男人,递给他一根烟。他直起身,摆摆手,说不抲(捕)鱼啦,烟也戒啦。我知道,在海上捕鱼的渔民多抽烟,以解海上的寂寞。他却将烟戒了。不过,我的这一举动也与他拉近了距离。我便与他寒暄,知道了他姓许,今年近六十岁,养殖紫菜已十来年。据他说,他年轻时曾养过紫菜,所以后来养殖紫菜也算有点内行。后来,就下海捕鱼了。老许看上去不大说话,一旦说起来,倒也侃侃而谈。
  我感觉老许身上看似简单的经历,定然蕴藉着丰富的内涵。先养殖紫菜,后下海捕鱼,又上岸养殖紫菜,这里面藏着什么样的秘密?这样的经历又体现了一位老渔民什么样的心路历程?这么一想,我像发现了一张藏宝图似的,非要探究不可。
  然而,我与老许毕竟还生疏,得慢慢地引入我所要知晓的。就关心地问:今年紫菜的收成还好吧?
  马马虎虎吧,与去年的差不多。就是这鬼天气,总是看不到太阳。太阳不出来,紫菜就不能采摘,要错过时节呐。
  这就像鱼汛,要是鱼汛期间三天两头的大风,渔船出不了海,也会错过捕鱼的旺兴头。
  这紫菜多少钱一斤?
  他看看我,好像觉得我不该问这个。然后,有点喜滋滋地说,这是头茬紫菜,价格要比一般的贵得多。今年的行情,总要卖个六七十元一斤吧。
  我睁大了眼,要这么贵呀。不过想想也是,头茬紫菜量少,质高,物以稀为贵。而现在的人都喜吃鲜嫩的,刚上市的,哪能不贵?据老许说,十来斤的湿紫菜才能晒成一斤干紫菜,成本也高吧。可这也只是卖给收购的人的价钱,收购的人销售给商贩,又要加一层码,最终卖给顾客的就远远大于老许他们的价格。老许知道这样的情况,可又有什么办法?
  这么多的紫菜都是今天采摘的吧?
  他点点头,指指滩涂深处。滩涂上海水半露,两排长长的毛竹搭建的架子时隐时现。莫非这就是养殖紫菜的地方?
  还真让我猜着了。据老许说,当初,他就挑选了这片滩涂的中间地块,开始紫菜养殖。
  当老许决定不再下海捕鱼后,他的第一选择就是“重操旧业”——养殖紫菜。他年轻时是做紫菜养殖的学徒,与紫菜也结下了深厚情结,听到波浪亲吻海岸的声音,他的心里就会涌动起阵阵波澜。
  退潮后,滩涂湿漉漉的,像是见到了天空,舒缓了口气,懒洋洋地露出一副舒坦的面目。老许与老婆一趟趟地将一根根毛竹拖至滩涂。毛竹已被锯成长的长、短的短,却整齐划一。随后,老许将短的毛竹插入滩涂,使劲用榔头敲打,至毛竹露出滩涂五六十厘米时才止住,再量好距离,又将另一根短毛竹支撑在滩涂上。两根短毛竹成为竖杆,一根长毛竹便架在两端,用麻绳扎牢,形成一个低矮的“门”字状。接下来,老许把这样的支架按间距一个又一个地竖起来,长达百米。一上午的工夫,三排看起来齐齐整整的竹架平行地支撑在偌大的滩涂上,远看近瞧,都如一道景致。老许望望一排排的竹架,眉头上展开了欣然的笑意。
  过些天,老许又在竹架的间距间拉上一根根尼龙绳,形成一道道的网帘。这看上去空荡荡的绳子,其实暗藏玄机,紫菜的苗就在里面。这个,老许只一个人完成,从不对外说。每年的七八月份,老许总是趁着天色微曦,渔村还在宁静之中时,悄悄地跋涉到滩涂上,将紫菜苗放养进网帘中,像是做着一件秘密的事。对老许而言,这也该是神圣的事吧。一年的收成全靠这紫菜了,而养殖紫菜更是他的命根子。他知道老婆有时兴致来时会喋喋不休,所以每次放养紫菜苗连她也瞒着。
  涨潮后,紫菜苗被浸润在海水中,美美地吸收养分。潮水退去后,紫菜苗就浸润在阳光下,不停地光合作用。潮涨潮落,紫菜苗便享受这循环往复的熏陶。   老许与他老婆就耐心地等待。他们知道,时间不到,紫菜苗是不会长出紫菜的,着急又有何用?
  终于,老许看到了一排排网帘上开始出现了变化,一小撮一小撮的暗红色紫菜装点在了条条绳子上,在海风的撩拨下,渐生渐长。
  望着密密麻麻的幼嫩紫菜,老许想,今年会又是个好收成。
  每隔几日,他便下到滩涂,看看架子是否稳固,或者及时清理网帘上的杂质,有时还轻轻地揉揉鲜活的紫菜,爱不释手的样子。
  自己亲手养殖的,再孬,也总是喜欢的嘛。老许笑眯眯地说。
  老许的话,让我感觉到他对紫菜养殖是那么的钟情。他已深深地沉浸在紫菜的养殖里,就像养育自己的一个个宝贝似的。
  凌晨四时许,潮水渐退,老许夫妇戴上手套,担上箩筐,兴致勃勃地跋涉到滩涂上。经过两个多月海水与阳光的洗礼,头茬紫菜可以收割了。他们就轻盈地把紫菜一朵朵地采摘下来,机械而枯燥。然而,这又是一项细心的活。千万不可将网帘上的紫菜都捋光。往后半月,那留下来的一点点紫菜在海水的滋养下又能长出一茬来。这样收个三四次,紫菜才算真正收完。夫妻俩便趁着微光,一人一排网帘,默默地采摘,那样有条不紊,那样耐心细致,轻盈的动作显出一种温柔的样子,像是唯恐触痛紫菜的神经。
  采摘了三四个钟头,见太阳早已升至对面岛屿的上空,“哗哗”响着的潮水也逐渐漫上来,老许与老婆才打住,今天的采摘告一段落。老许面前的两只箩筐已满是透红的紫菜。老婆采得慢些,只有一箩筐。他们挺挺腰,笑说着紫菜,好像感觉比去年的长得还好。又是一个丰收年啊。
  回到家,草草地吃完早饭,老许就来到井边,打开水泵抽水。长长的皮管顶端安装了水枪,射出来的水柱冲击力大。他提着水枪,将水柱往箩筐里细密地喷射,一遍遍地冲洗,仿佛给紫菜进行沐浴。箩筐里流淌出的细沙散了一地。清洗好的紫菜就被均匀地铺在网场的竹篾上,接受阳光的曝晒和海风的吹干。假若天气晴朗,半天下来,紫菜的香味开始弥漫,色彩也乌黑发亮起来。
  我眼前的紫菜已是黑紫色,缕缕清香随海风不时飘拂。不用说老许他们对自家紫菜的喜爱,连我也禁不住地为他们高兴。收获是人人都开心快活的。
  然而,我的疑问依旧没有散去。老许为何从海上回到岸上呢?
  听了我的问题,他沉默了下来,将右手轻轻地拨弄鲜嫩的紫菜,像是用这样的动作来回避,又如做思考状。过了一会儿,他抬头,看看我,又将头望向大海。说来话长啊,他终于又打开了话匣子,将自己的经历讲述了出来。
  十八岁时,老许从乡里的戴帽中学——初级中学兼带高中学制——高中毕业。他爹说,抲鱼也就抲鱼,你还是先去学学紫菜养殖吧。他也抱无所谓的态度,就被爹向队里要求,学习起紫菜养殖来。起初,他想他们家经常吃紫菜汤的,撕几片紫菜,放点味精和盐,热水一冲,就成一碗透鲜的紫菜汤;要是再撒上一些虾皮,那更是鲜美极了。这紫菜又是如何长成的?就有点好奇心。好奇心一旦冒上来,便成一种推力。他就专心地学习,拜人为师。两年多的时间里,他赢得了老师傅的信任,终于学到了紫菜苗的培育方法。这是紫菜养殖的精髓。没有紫菜苗,如何养殖紫菜?
  然而,正当他兴致高涨地投入在紫菜养殖时,队里的渔业体制开始改革。他爹见形势如此,对他说,还是抲鱼去吧。抲鱼才是渔家子弟的活路。他想想,有理。整个紫菜养殖场唯有他一个年轻人,哪一个渔家孩子不下海抲鱼的?不下海,就会被人瞧不起,说不定连对象也难找。何况,抲鱼的收入大大高于紫菜养殖。就这么,他随爹下海抲鱼了。
  这一下海抲鱼,就达近三十年。
  下海抲鱼的路子是不是走对了?他未说。
  下海后,他就从伙将(伙计)做起,每天与船舱的灶头打交道,烧饭,蒸鱼,炒菜,烟熏火弹。空闲时,还得做杂七杂八的活。收网时,自是也得站在船舷边,一起干活。他知道,每一个刚下海的人都得经历伙将的日子。只有新的人员下来,他才能脱离伙将的岗位。他只有忍着,熬着。
  就这样,他一步步地过来,从伙将到水手,从水手到三副,直到当上大副。渔船实行股份制时,他也入股,成为股东。但是,船上的一切全凭老大做主,连将鱼货卖给谁,也由老大说了算。冰鲜船、加工企业老板等便只找老大,回扣费什么的,只给老大一人。老许这样的股东只能私底下说几句怨言,谁让自己不是老大?
  他也想到过造船当老大。没有一个下海的渔民不想当老大的。但是,不是每一个渔民都能当老大。依老许的条件来看,当老大也够格,借点钱,贷些款,买一本马力证书,申请捕捞许可证,再凭着他多年的下海抲鱼经验,有什么不能当老大的?然而,他后来打消了当老大的念头。甚至,跳上岸来,从事紫菜的养殖。
  老许太实诚,太本分,也有点死板吧。他看不惯老大的私欲熏心。
  这些年,近海的渔业资源严重衰退,渔场越来越远。老大们为了多抲鱼,动起了歪脑筋。他们将明明只有三百六十马力的机器,偷偷地换成六百马力的,以使船只能快速抢占洋地,就像每小时只能行驶二十公里的助动车给安装上了能开五六十公里的马达,可以横冲直撞,乱窜滥开。他不禁小心地劝阻老大,这恐怕不大好吧?萬一出了事……还未待他说完,老大便打断了他,你这乌鸦嘴,乱讲啥啦?人家都在这么搞,我们为啥搞不来?他无语,想想别的渔船也都在这么做,只有苦笑一下。
  自古以来,渔场上约定俗成的是,捕什么鱼,配什么网。网眼的大小决定着所捕鱼蟹的种类。比如捕鲳鱼、鳓鱼的,网眼就为一指宽;张小虾的网,网眼只米粒般小。后来,上级也制定了网眼的尺寸规定。然而,因为捕捞量的越来越少,渔民老大们便违背了这一切,将船上的网眼做得越来越小。眼看着捕捞上来的多为幼小的鱼,老许不由感叹,这可要断子绝孙啊!老大斜着眼看看他,埋怨着说,只有你顶伟大,唉声叹气的算啥?那是没法子呀。要不,抲不上鱼,我们吃啥?这也是明摆着的事,抲不上鱼,就只能与风浪为伍。风呀,浪呀,又咋能当饭吃?还要亏损呢。可是,将细如筷子的带鱼、纽扣般小的乌贼抲上来,以后哪还有鱼?   网具也越带越多,仿佛要一下子将海里的鱼蟹全掏上来似的。在渔场,还要抢桁地,像过去在晒网场看露天电影,傍晚时就搭一张矮凳去占位。为此,常常引起纠纷,甚至砍网、打人。
  老许的心里很不是味。抲鱼竟有这样的抲法,这是他没想到的。他的意识里,抲鱼也要有规矩。乱抲滥捕的,扰乱秩序,更给鱼群带来灭绝性的灾难,哪能行?他很看不惯这样的抲鱼作为,然而,他又没法制止,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一幕幕在他看来是卑劣行为的发生。
  当他想到如果当了老大,面对其他老大掠夺性的捕捞行为,自己能置身其间吗?那一定是要喝西北风的。不想与其他老大为伍,他就不能当老大。他苦闷,他无奈,他只能将积压的怨愤憋在心里。
  直到有一天发生了一件事,老许才彻底地下了决心,上岸,不抲这鱼了。
  那天,在渔船返回途中,天色阴沉,浪涛有点喘着气似的,一阵盖过一阵。船只不由颠荡,在浪涛的峰谷间,高一下,低一下,像使劲昂头又低头的蝶泳一般,放在桌上的杯子都被荡到舱板上。这样的风浪对过惯了海上生活的渔民来说,也没什么。除了老大、大副和老轨(轮机长)等之外,其他的还是在那腥气与柴油味混杂的后舱里打牌,或者卧躺休息。然而,风越来越猛,浪越来越高,回港的路还遥遠,老大只得往江苏方向就近避风。就这样,船只一路颠簸,终于朦朦胧胧地望见了隐约的陆地。突然,传来“膨”的一声巨响,船只剧烈震动。渔民们一阵惊叫。船只触礁了。船头下面的舷板被尖利的礁石刺穿了一个洞,凶猛的海水瞬间涌了进来。呼叫,求救。还算运气好,附近刚好有渔船返港,将他们救到了船上,终算保住了性命。
  老许就断了下海捕鱼的念头,就一头钻入到紫菜的养殖中。
  大海是豪放的,可不能因为豪放就拼命地去索取。老许带着沉思状说。在海中讨生活,也充满了风险。虽然渔民们知晓“三寸板内是娘房,三寸板外是阎王”的俗话,但是,对我这样的人来讲,即使再多挣钱,我是再也不愿去冒这样的风险啦。命都要没啦,钱还干吗?
  我就养殖紫菜。这不挺好?他的脸上又溢出了笑容。一笑,脸上的皱纹越发明显,将缕缕沧桑深深地呈现出来。这是一种坦然的展露,一副舒心的模样。
  不养紫菜时,你做什么呢?紫菜的养殖也才几个月嘛。
  呵,可做的事情多啦。到这滩涂上,可拾螺,捡海瓜子,拿旧网捉小蟹,也可到汰横(礁石)边钓鱼,有时就去宁波看看孙子,没闲的呐。他的语气里充满了自豪。以前活得那么窝囊,现在清淡点,可是充实,能做我自己想做的事。
  这样的老渔民,我倒是第一次遇到。或许,也是渔民的另类吧。可就是这样的另类,让我在他的身上看到了发光的东西。
  只要你勤劳,大海是会豪爽地馈赠给你的。老许接着又说。你看这紫菜,嫩幽幽,亮晶晶,不是大海馈赠给我的?
  他用手揉揉已渐渐干燥的紫菜,那样轻柔,那样温情,仿佛在抚爱自己所钟情的宝贝。
  一阵鲜香又灌注在我的心底,令我油然感到,这鲜香就是一种收获。贯穿这鲜香的,却是老许的人生。
  望着老许又沉浸的样子,我也禁不住地沉浸在紫菜的鲜香里。
  鱼群去哪了
  1
  假如我是一名渔民老大,每一回出洋,就会油然抱着一个愿望,期望捕获更多的鱼。
  这样的愿望很实在,也甚自然。没有一个渔民老大不拥有这样的愿望。我的渔民兄弟,尤其是船上的老大,当一脚迈向船上时,心里向往的便是这一回运气好点,最好来个“大网头”,那是一张张几十米乃至一二百米长的网袋被膨胀得沉甸甸、圆鼓鼓的收获情景。现在的渔民驾着钢质渔船,少则十几个小时,多则二十多个钟头,披风斩浪地驶向洋地,忍受着船上枯燥孤寂的生活,为的不就是实现那么一点收获的愿望?靠海吃海,在渔民的身上依旧将这一俗语深刻地演绎。海给予他们生计,赋予他们力量、意志和豪爽的个性,也带给他们殷殷的期望。他们的这一生早已离不开海,就像云朵总是飘浮在天空,像船只总须在海里航行。他们的每次出海,不就是为了捕捞更多的鱼吗?每一次出海,或者渔民们说的出洋,他们无不抱着这样的目的乘风破浪地一往无前。
  假如你是一位渔民老大,你不也会抱着这样的向往?
  只是,这渔场从家门口早已转移到了外海。海越来越深,越来越辽阔,离家也越来越远。
  2
  曾听老渔民说,每到春夏之交时节,家门前的岱衢洋上,天暗夜静时,成群的大黄鱼会发出“咕咕”的叫声。这些到岱衢洋来放卵产籽的大黄鱼像是不约而同地前来,接踵而至,排山倒海似的倒腾岱衢洋。年年如此,从不错过那个时节。渔民老大们找到那个规律似的,浙江的渔船自不用说,上海、江苏、福建的渔船也纷纷涌进岱衢洋,成千上万的渔船如万马齐喑,一网网地捕捞那金光闪闪的大黄鱼。岱衢洋边上的东沙,这个小小的弹丸之地,因为渔船捕捞上来的大黄鱼得赶紧销售,再回头去捞取更多的鱼货,于是成为集收购、加工、销售的一个渔业集镇,自清末民国起始,便以渔而兴。一条横街,店铺林立,鱼腥飘浮,人群熙攘,热闹非凡。“横街鱼市”成为当时“蓬莱十景”之一。这样的情状一直持续到20世纪70年代末期。
  也曾听说舟山北部的嵊泗渔场每年拥有两大鱼类的聚集。春汛时,乌贼(墨鱼)簇拥在礁石边孵卵。这些椭圆状的乌贼身着黛灰的外衣,白玉般的肚子胀得圆鼓鼓,密密麻麻地相拥一起,像是戏海,又似欢聚,露出即将产卵的喜悦之情。冬汛时,银白的带鱼如潮般涌向渔场,一波又一波,仿佛捕捞不完似的,将银亮的光彩闪耀在一艘艘船只的舱板上。
  海里的鱼好像都成群结队地游弋,形成一个个自由游动的部落。船舷边拉上来的网袋大多沉甸甸,舱板上堆叠的多是清一色的鱼货,零散的杂鱼如弃儿似的被搁在一旁。即使这个渔场萎缩,还有那个渔场。近海渔场鱼获不多,还有周边的渔场在等着渔船的耕牧。
  市场上就天天摆放有一摊摊的鱼,随季节的变换而轮番地呈现在人们面前,年年循环往复,从不间断。只是鱼的数量似乎越来越少,价格越来越贵。   有时候,我也想,海里的鱼怎么有那么多?怎么都集聚一起成为鱼群,而不像人类那样的三三两两?而现在,这样的鱼群又去了哪里?
  3
  想到鱼群,有时我会感觉迷惑,感到有点不可思议。鱼为何总是群聚,像原始的部落?
  一天,我在席桌上吃到一盘干蒸的鱼子。是鲳鱼的子。褐色,拇指般宽,钢笔般长,扁扁的,硬邦邦。咬断,里面的子细如针眼,密密匝匝,层层叠叠,挤压得如真空包装一般。这一根鱼子该是多少尾鲳鱼呀?一盘十几根的鱼子,又是多少尾鲳鱼?那都是鱼的子民啊。
  我便不吃鱼籽。尽管那鱼子已从鲳鱼肚里取出来,晒干,成为菜肴,大可美美地品味。那是心里的一种叹惜,一种声讨。别的人喜吃,那是别人的事。我无法劝阻。
  我所想到的是,鱼们到一定的时节是需要产子的。授精,孵卵,产子,传宗接代,鱼们也逃不脱这样的一个自然法则。
  渔民老大说,蟹有蟹路,虾有虾路。鱼们自是也各有各的迂回路子。潮汐的变化,水温的冷暖,光照的多少,环境的适宜,这些都构成了鱼们产子的要素。当这些要素符合产子的时候,鱼们便成群结队地游向某一海域,畅快如意地放子。
  那是一种奇观,一种波澜壮阔的秀美景象。数不胜数的鱼组成一个庞大的群落,翻江倒海般一群又一群地舞动,侧着身,或者弯着腰,盘旋,或者成块状似的往前,像是去表演,呈现一番整齐的动作,又如一幅幅跃动的画面,精湛奇美。那银白、灰黑或者金黄的鱼身,泛着不同色彩的光,聚集一起,形成白亮抑或黄灿的光耀,在波浪底下閃现,多彩,飘逸。那鼓着圆滚滚肚子的鱼们,看上去兴高采烈,兴致十分高涨,轰轰隆隆般地涌向近海海域,沙质地,或者泥质地,或者悬崖下的水域。那是每年必到的地域,那般熟悉,那样亲切,就如心中的圣地。鱼群便一齐欢欣,簇拥雀跃,有的发出“咕咕”的欢叫。肚子底下小圆点似的排卵口,于是鼓大起来,一串串微粒般的鱼子油然喷涌而出,如一道亮丽的彗尾。数不清的彗尾渐而形成烟雾样,又聚合一起。这又是千万尾的鱼啊。
  听一位长期在温哥华做水产生意的朋友说,他目睹过三文鱼产子的情景。三文鱼产子多在海水与淡水交汇之处,那淡水又必是清澈的溪水。到了产子的季节,气势磅礴的三文鱼鱼群一往无前地冲向溪水,从海边一直循着溪水往山坑上涌动,直至体衰力尽,纷纷倒在溪坑中。鱼子就在这样的悲情中放生,溪水又将它们带回海中。为了产子,三文鱼们义无反顾,那样豪情,又那样凄美。
  千万尾鱼的母亲,就有千万个群聚的鱼群。一代又一代,生生不息。
  聚集一起的鱼子又在大海里无畏地游弋,直到成熟,它们仿佛都从未分散过。我忽然就想到,这鱼群该是兄弟姐妹的聚集吧?至少是一个大家族的。那是一个无比庞大的族群。因为族群的凝聚,它们才群聚一起,在浩渺的海中抱团畅游。大黄鱼、小黄鱼、马面鱼、鳗鱼、鳓鱼、马鲛鱼、鲳鱼、鲐鱼、乌贼等等,无不都以群聚的形态和部落的意志,遨游海中。
  我由此感觉到,不论是近海、浅海,还是外海、深海,鱼们只要循着潮汐的变化,迎着潮流而动,总能找准洄游之路。它们就无忧无虑,用不着提心吊胆,也不用焦虑烦躁。咸孜孜的海水是它们天然的营养元素,浩瀚的大海更是它们自在遨游的广阔空间。只要在海中,它们就能无所顾忌地游弋。它们圆鼓鼓的小眼珠总是亮晶晶地张扬,目视两旁的兄弟姐妹,透着欢快的光,即使死亡,也永不闭目。
  群聚的鱼,就体现了一种强大的向心力、凝聚力,不仅仅是一种随性、一种习惯,更体现了一种团队精神,那样协调、呼应,那样团结、和谐。不论是湍急的洋流,还是敌鱼的攻击,它们总抱团一起,拆不散,分不离,一直群游,向前,向前。这样的结果,要么互为照应,蔚为壮观,形成一种气势,要么被一网打尽,全军覆没。当然,也有像鲸、海豚等鱼类,集体搁浅自杀,或者一不小心被冲上海滩而渴竭至死。
  4
  鱼群终究还是越来越少了。
  鱼群去哪了?
  鱼群依旧以群聚的形态在汪洋的海里游来游去。或许它们是真的少了,或许它们转移了游弋的海域,躲到更阔大更水深的海中。鱼虽是大脑最不发达的动物,但对年复一年所遭遇到的危殆情景也能日渐感应到,就如傻子也能感受到他人的欺负。它们所拥有的洄游动能,将曾经游弋过、孵卵产籽的地域烙印在脑里,每到某一时节,就不由自主地再次洄游过去,戏玩,或者放子。除非那个地域遭遇了破坏,面目全非,已让它们认不出来,它们才去寻觅新的舒畅的水域。
  倘若渔民们运气不好的话,就越来越难找到它们。
  近海已不再是鱼群恣意遨游的场所。比如家门前的海,再往大处说即是东海,“东海无鱼”,报上如是说。
  东海的鱼是真真切切地少了。
  每逢伏季休渔,只要到各个渔港一看,渔港里停泊着一长溜的渔船,像是在养精蓄锐。只要开捕时间一到,船们便雄赳赳气昂昂地冲向大海,开始一水又一水的捕捞。那钢板制作的船只越打越大,网眼也日益细小。许多老大还将机器的马力越搞越大,甚至比规定核发的马力指标超过二三百马力的。马力一大,船只的航行便大大提速,航行的时间也就缩短。老大可不想将时间花费在航行的时光里。网具也总多载几顶,超过规定限带的数量。多一顶网,也就多一分收获。海洋只能默默地忍受,依然潮涨潮落。而鱼群却凄惶畏葸起来,像早先如山头一样成群的情状似已难见。
  “千网万网,只能候着一网”,当真是目前渔民捕捞情景的写照。
  百川归海,有容乃大。海在以宽广的胸怀接纳百川时,却遭受了它们所带来的浓浓污水。还有沿海边排污的企业,将海当作了巨大的排污口。面对混浊、恶臭的污水,鱼们不纷纷逃离才怪。海这么大,何必要洄游在东海?
  一条条的堤坝亮丽地将曲折的海岸线归顺,笔直地横跨在海边,那是海塘。海塘内的土地用来晒盐、养殖,也可用于建工厂、造房子。海塘,便成了抵御海浪侵袭的生命线、幸福线。也有将两座岛连接起来的堤坝,小岛连接着大岛,以此改善小岛的生活条件,这是小岛民众的呼声。远远看去,岛与岛之间呈现出一种哑铃状,非常醒目。岛与岛之间的水域就是潮汐流动的一道门,那是千万年来所自然形成,潮涨潮落,进出自如。一俟它被迎面截断,就像被截断了一条路,潮汐的流向自是改道,鱼群的洄游也莫不如此。
  鱼群感觉到曾经休养生息、孵卵产子的海域已不复存在,或者以为走错了地方,便不再光临,洄游的线路自然改道,远离曾经欢聚的海域。这是不是鱼群的一种骨气?人往往会有如此的尊严,比人脑简单千倍万倍的鱼群,难说就没有这种志气。
  东海无鱼,是东海之痛,也是我这样的海岛之子的痛。
  5
  鱼群去哪了?
  我抽烟,喝着咖啡,搜索枯肠般地思考着。
  渔民老大驾控大马力的机器,操着罗盘,望望浩荡的海,又盯盯驾驶台上的仪器,皱着眉,忧慽地寻觅着渔群。
  鱼还是有的。鱼哪会没有?鱼群总会在海中飞扬,群舞的影子总在波涛涌动间一幕幕地呈现。只是,离我的岛越来越远,也越来越摸不透鱼们的底线。
  或许是老想着鱼群吧,我眼前的海中总会浮现鱼群游弋的情景。数百艘的渔船飘扬着红旗,一网网地将鲜活的鱼拉上舱板。鱼们活蹦乱跳,银光闪耀。是一幅幅丰收的图景,那样诱惑,那样欢畅。
  我就怀念鱼群游到家门口海中的情景。
  责任编辑 陈美者
其他文献
一  每当糖罐子花开,就不禁想起母亲那甜甜的笑。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家家户户都不富裕,母亲总是想尽办法,把日复一日的三餐,料理出花样来。  父亲是个表面严肃,却也巴不得把生活过出滋味的人。尽管他表面上毫无所谓,可一旦劳累回来,看见桌上餐食依旧,就会轻轻地叹息一声:“吃不下。”只有母亲是心领神会的,看着父亲慢慢吞吞地用筷子轻敲碗沿,就会大声呵责孩子们快快吃饭,吃完该干吗干吗去。之后就悄悄地摸索着
1  一棵香樟提前进入冬眠。这可不是一句玩笑,而是双双亲口告诉我的。她每天从树下经过,长发飘飘,那树暗恋着她,俯下身子张开臂膀,浅浅呼吸着她的发香,还源源不断地寄来情书。到最后,树枝光秃秃的,再也无力付出更多。  她为脱光叶子的树掉了几滴眼泪,泪水柔软而冰凉,轻轻落在低处的草丛间。受到惊吓的小草于是反手一拨,又将其弹了上去,直抵云端,变成一场雨。雨水湿漉漉的,仿佛春天回到身边。不多久,枝头又重新挤
“互联网思维”是个热词,但是我很担心互联网思维最后变成了“包治百病”的万能药。如果以传统经济思维进入互联网经济去竞争,那无异于鲨鱼爬到陆地上去跟豹子搏斗,肯定是要输的。因此,准备向互联网转型,就必须理解互联网经济的以下特点。  第一,用户至上。  传统经济的企业强调“客户(顾客)是上帝”,商家只为付费的人提供服务。然而,在互联网经济中,只要用你的产品或服务,那就是上帝。因此,互联网经济崇尚的信条即
田仲的中篇小说《太阳鸟》是一篇久违了的先锋之作。  小说讲述一个技艺高超、追求艺术完美的摄影师,在一次摄影采风活动出发前突然消失,消失得无影无踪。摄影师的消失似乎并没有在摄友间激起大的涟漪:为樱花主题摄影展而举行的采风照常进行;摄影师的妻子与另一摄友迅速暧昧起来;摄影协会美女会长与几个男人的纠葛并没停止,等等——这是为什么?摄影师消失的原因是什么?各种谜团自始至终包围着小说,小说的叙述和故事推进似
编者按:  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点明了未来服务外包产业的升级方向:“过去我们在全球产业链上一直是给别人‘出力’,现在不光要‘出力’,还要‘出智慧’。”  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1.0时代是节约成本,2.0时代是整合资源,3.0时代是创新驱动。3.0时代就是“出智慧”时代,通过品牌、渠道、商业模式等创新来提高服务产品的增加值。  作为中国服务外包基地城市,重庆要努力向3.0时代
随着现代传播体系的不断完善和公众参与意识的不断提高,新兴媒体时代的舆论更趋复杂化、多元化。十八大强调“坚持正确导向,提高引导能力,壮大主流思想舆论”,为新兴媒体的运用与管理指明了方向。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领导干部应努力提高运用和管理新兴媒体的能力,为切实增强执政能力建设、提高驾驭全局能力打下坚实基础。  深化认识,在增强本领上苦练新功夫  转变观念。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兴媒体的崛起,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
木麻黄学校  題记:五十年了,我还没有毕业……  我还在哪里见过木麻黄:青岛?崇明岛?  常熟?苍南?福鼎?深圳大鹏湾……  暖阳下轻轻拉长的青糖丝线,有礼有节的叶子  从异乡的植物学可以摸到家乡的形影  仿佛一个个小学同学,相遇唯有一笑  课本上没有的,童话会说出来  作文里描写干旱,模仿叹息。在不懂得怀念的年岁  我学会了赞美头上的光,落下的雨  在刚刚学会奔跑的那个清晨  加入了你的茂盛、挺
南方的春天是水灵灵的季節,进入3月,所有的花草都妖娆,就算不是诗人,站在野地上,都会有写诗的冲动。这样的气候特征,赋予南方人多情细腻的个性。因了古往今来的多情多义,才有了唐诗宋词千回百转、荡气回肠、千年不曾熄灭的温情。  有些感动,不需要多么重的撩拨,比如同安——我说的同安是指福州永泰县的同安镇——青石寨前一小块油菜花,开得认真,开得整齐,黄灿灿的色彩与凝重的青石寨成片的黑瓦形成强烈对比。就为这并
有人说,当下的中国股市,很容易令人想起1929年的美国。那个大崩盘前的两年,似乎所有的人都疯了。  尽管沪深指数持续下探,但是在美国经济复苏的大背景下,美股展开了轰轰烈烈的牛市行情,尽管最近出现了调整,但华尔街的基金经理们依然力挺美股这波大牛市,甚至预计,截至2015年年中,道指有望涨至18360点,标普500指数站上2173点,纳指有望上攻5000点。美股的这波行情究竟哪里才是“转弯道”,至今无
一  保姆小鳳是比我晚半年来到坝河小区的。我的房子在几年前单位就分给我了,我简单装修一下租给了一个山西煤老板。煤老板人倒也痛快,他问我一个月多少钱,我说六千,他便当即通过手机给我预付了半年款。在以后的三年中,煤老板每隔半年都照常给我打款,从不拖欠。事实上,煤老板到我家居住的日子很有限,一年也就来个三五次,每次住上十天半个月。煤老板有个女朋友晓丽,也没个正经工作,煤老板来了,她就天天陪着他。煤老板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