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我国悬赏广告的立法缺陷

来源 :法制与社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engminy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悬赏广告纠纷日益增多,虽然《合同法司法解释(二)》之第3条对悬赏广告作了规定,但其规定得较为原则且并未明确悬赏广告的法律性质,这无疑加大了此类案件的处理难度。其中关于悬赏广告是要约还是单方法律行为,一直是理论界和实务界争论的焦点。
  关键词 悬赏广告 立法缺陷 《合同法司法解释(二)》
  作者简介:杨莉莉,华东政法大学2011级法律硕士(非法学)。
  中图分类号:D92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3)04-060-02
  公开以广告的方法表示对完成一定行为的人给予报酬,自古有之,如今尤为普遍,例如寻找遗失物、鼓励发明与创造、通缉罪犯等。而对于此种生活中常见事例,只有《合同法司法解释(二)》之第3条作了规定,即:悬赏人以公开方式声明对完成一定行为的人支付报酬,完成特定行为的人请求悬赏人支付报酬的,人民法院依法予以支持,但悬赏有《合同法》第52条规定情形的除外。该条款虽在一定范围内弥补了我国悬赏广告制度的缺失,但由于规定得过于简单,在解释适用上仍存在着疑问,并未对理论界与实务界争论已久的悬赏广告之法律性质予以明确。
  一、悬赏广告之定性问题
  对于悬赏广告之定性问题,一直以来理论界存在着“单独行为说”和“契约说”两种相互对立的观点。其中单独行为说者认为,悬赏广告是广告一方当事人的意思表示,并使其负担债务,以一定行为的完成为生效要件,即把广告中规定行为的完成认为是债务发生的条件。支持此说的学者有:杨立新、史尚宽、王泽鉴等。但契约说者则认为,悬赏广告是通过对不特定之多数人发出要约,并与完成指定行为人之承诺相结合而成立的契约。采取此说的学者有:崔建远、王伯琦、郑玉波等。之所以会产生如此重大的争议,其主要原因在于法律规定欠缺明确性。
  (一)契约说
  契约说者认为:首先,从形式上来看,把悬赏广告制度规定在《合同法司法解释(二)》中,可以理解为其是一种契约行为;其次,从其表征上来看,广告人通过发出悬赏广告而作出意思表示,在行为人完成行为时为承诺意思,从而使得合同成立。其发出、到达、撤销等均遵循要约的一般规则,唯一的区别是,悬赏广告是向不特定之多数人发出的,但仅凭借这一点尚不足以否定其要约的本性。
  但其不足之处在于:第一,承诺须有健全的意思基础,当行为人在不知有广告存在而完成广告中规定之行为时,因其无法有效承诺而导致与广告人之间的契约不能成立,也就无法请求报酬。第二,因无行为能力人缺乏有效承诺的资格,即使其完成了指定行为也不能与广告人之间成立有效的合同而对广告人享有报酬请求权。由此可知,若采取“契约说”则不足以保护上述两种行为人的利益。
  (二)单独行为说
  单独行为说认为:首先,若采取单独行为说,则广告所负担的债务于一定行为完成时即为发生。其关系明确,合乎社会通念,有助于交易安全。其次,有助于保护特殊当事人的利益,即使得无行为能力以及不知有广告存在之人在完成指定行为后,也享有报酬请求权。再者,若采取单独行为说,则指定行为的完成即债务发生之条件,无须有效承诺的存在。换言之,只需行为人完成了广告规定之行为就享有报酬请求权,无须举证证明承诺的时间以及有效性等问题,从而大大减轻了行为人在获取报酬时的举证负担。
  但其不足之处在于:第一,一般情况下单独行为一经作出,为了保护善意行为人的信赖利益而便被认为不得随意撤回,这在某种程度上与广告行为的可撤回性相矛盾。第二,通常理解的单独行为如遗赠、捐助等,这些均不需要相对人作出意思回应行为,而悬赏广告则需要行为人完成广告中规定之行为。
  由上述分析可知,无论是“单独行为说”还是“契约说”都有各自的优点和缺陷。主要存在的问题有二:第一,关于无行为能力以及不知有广告存在之人在完成指定之行为时的报酬请求权问题;第二,关于悬赏广告能否撤回的问题。
  (三)大陆法系国家以及我国台湾地区的立法现状
  在大陆法系国家中,德国是最早对悬赏广告作出明确规定的,并对其他大陆法系国家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其中《德国民法典》第657条规定:“以公开广告的方式,对实施某一行为特别是对引起某一结果加以悬赏的人,有义务向已实施该行为的人支付报酬,即使行为人未顾及悬赏广告而实施行为亦然。”虽然该条规定设置在《德国民法典》“各种契约”一章中,但学者仍然认为其采取了单独行为说。其主要理由是:第一,使不知有广告而完成一定行为之人,亦得请求报酬。第二,使无行为能力人亦得因完成一定行为而请求报酬。
  其次,日本在借鉴《德国民法典》的基础上也对悬赏广告也作了规定即《日本民法典》第529条:“以广告表示对作出某种行为的人给予一定报酬的人(以下于本款中称‘悬赏广告人’),对于作出行为的人,负有给予其报酬的义务。”对于该条文的理解,目前日本学界并没有形成统一的观点。坚持契约说的一方认为,悬赏广告是对不特定之多数人发出的要约,在行为人完成规定的行为时则为承诺的意思表示,即合同成立。这仅仅是从悬赏广告的外在特征所作的定义,笔者认为其理由并不充分。而单独行为说则分为两种:一是认为悬赏广告只是依广告的意思表示而成立的单独行为,将指定行为的完成作为终止条件,广告人应当承担给付报酬的债务;二是认为悬赏广告是依广告的意思表示与指定行为完成两个法律事实而成立的单独行为。虽然目前多数日本学者坚持契约说,但我妻荣先生却认为:从民法典把悬赏广告的规定置于“契约的成立”一款来看,民法典采取了契约说或许是妥当的。但是,把悬赏广告看作契约,未免过于追求技巧,难脱企图将所有的法律关系用契约理论来说明之嫌。从一般的社会观念来看,毋宁说单独行为说更加简单明了。
  再者,我国台湾地区《民法典》在修正前,其立法理由书明确规定悬赏广告是广告人之单方行为(《民法典》第164条)。但修正后的第164条将原第1项删去末段即“对于不知有广告而完成该行为之人,亦同”改为第4项,并改“亦同”为“准用之”,以免误解为采取单独行为说。何以依立法例,悬赏广告应属契约行为,何以采单独行为说系属误解,立法说明书并没有提出实质性的论点。对于此项修正,王泽鉴先生认为“民法”修正舍单独行为说,回归到契约原则,固有理论上的依据,虽另设准用规定,缓和契约原则的严格性,但仍不足保护无行为能力人。这也是台湾立法的缺陷。   由上述立法实践表明,将悬赏广告定性为单独行为,有其明显的合理性:在单独行为理论下,完成行为将是一种事实行为,则无行为能力以及不知有广告存在之人在完成指定行为时同样享有报酬请求权。相反,若将悬赏广告定性为契约行为,则会面临以下难以克服的障碍:第一,对不知有广告之人在完成广告所规定行为时,由于实务中难以认定其是否作出有效承诺而导致契约不能成立。为解决这一问题,在台湾地区“民法”修正后的第164条中,不得不补充“准用之”的规定。第二,无行为能力人因无订约资格,则从根本上排除了无行为能力人在完成指定行为后而向广告人请求报酬的可能。
  二、悬赏广告之撤回问题
  关于悬赏广告之撤回问题,我国《合同法司法解释(二)》第3条并没有明确规定。王利明先生认为,悬赏广告具有单方面拘束力而不可撤回。但王泽鉴先生则认为悬赏广告人之所以有拘束力之约束而负义务,乃是因为其负有义务的意思,从而悬赏广告能否撤销,应视广告人的意思而定。在悬赏广告未为明定者,依自然情理,应认为广告人在指定行为完成前,保留撤销之权利。
  悬赏广告能否撤回主要涉及行为人的利益,应结合实际情况具体分析:首先,若行为人尚未着手实施指定行为,则不存在受有损害的问题。其次,若行为人已着手实施指定行为,而因情势变更无需其再完成该行为,广告人撤回广告后,行为人的损失该如何处理?广告人是否承担赔偿责任?对此各国立法不尽相同,主要存在两种做法:第一,采用否定说,其认为悬赏广告应以自由撤回为原则,则行为人自应承担其风险,如德国。第二,采用有条件的肯定说,即除非广告人能证明行为人不可能完成规定行为外,广告人应当赔偿行为人因善意信赖该广告而采取相关措施后所受之损害,但报酬不得超过预定的限额,如瑞士、台湾地区。但笔者认为,后者更注重保障善意行为人的信赖利益,似乎更加合理些。第三,若行为人已完成规定之行为,则广告的目的已达,行为人当然享有报酬请求权,此时不存在撤回广告的问题。
  三、悬赏广告之报酬给付问题
  悬赏广告所指定的行为,若由一人完成则仅此人享有报酬请求权。但悬赏广告是以不特定之多数人为对象的,因而现实中完成行为之人往往不止一位。从而会引发以下三种特殊情形:第一,指定行为由多人先后分别完成;第二,指定行为由多人同时分别完成;第三、指定行为由多人合作完成。对该问题该如何解决,我国的《合同法司法解释(二)》第3条也没有作明确规定。笔者在借鉴德、日两国以及我国台湾地区的相关立法经验的基础上,总结出如下三条途径:第一,若出现指定行为由多人先后分别完成的情况,则各国立法仅赋予最初完成指定行为之人享有报酬请求权,该行为完成有期限规定的,则在期限内最先完成的行为人享有报酬请求权。第二,若指定行为由多人同时分别完成的,则所有完成行为之人享有等额报酬,若规定的报酬在性质上难以分割,各国惯例主要采取抽签的方式决定最终的报酬享有者。第三,若指定行为由多人合作完成的,则按照贡献大小决定报酬份额,若不可分则采取抽签的方式决定。但广告人的给付义务在最先通知者取得报酬后即消失,其他行为人则可根据不当得利原则向最先通知并已取得报酬者请求债权。
  四、结语
  鉴于目前我国悬赏广告立法之不足,本文主要通过比较的方式对悬赏广告的法律性质、可撤回性及其法律后果三方面进行了分析。其中在法律性质方面,笔者支持“单独行为说”,一是为了促进交易安全;二是为了保护当事人的利益;其次,对于单独行为理论下悬赏广告之可撤回性问题,本文认为悬赏广告是可以撤回的,并结合实际情况作了具体分析,可知悬赏广告的撤回不仅能够满足广告人的要求,行为人的合法利益也不致受损;最后,分析了三种特殊情况下悬赏广告的报酬给付问题,在结合德、日两国以及我国台湾地区立法例的基础上总结出了三条途径以供借鉴。
  参考文献:
  [1][日]我妻荣著.徐慧译.债法各论(上卷).北京:中国法律出版社.2008.
  [2]王泽鉴.债法原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3]渠涛译.最新日本民法.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
  [4]邓曾甲.日本民法概论.北京:法律出版社.1995.
  [5]王泽鉴.民法学说与判例研究(第二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其他文献
摘 要 药家鑫案中被害人与被告人不存在恩怨纠葛,被害人死亡的原因及被告人行凶的手法虽令大众愤怒,但以上不应作为人民法院在司法过程中量刑的考量的重点。量刑时过度考虑社会效果会侵害个体效果。而社会效果的作用在个案中无疑被媒体滥用监督权力后夸大。独生子女这一情节应在涉及可能判处死刑时作为量刑考虑。  关键词 药家鑫案 死刑个体效果 死刑社会效果 媒体监督权力滥用 罪责自负  作者简介:闫娸瑄,上海大学法
摘 要 公司在贸易国际化的今日,已成为国际贸易中活跃的主体。制定有序合理的公司法对其进行有效的管理对我国经济长久可持续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本文将对日本公司法中的公司类型做一个简单的介绍。正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通过日本公司法与我国的比较与借鉴,明确其可取之处,促进我国公司法的完善。  摘 要 日本公司类型 日本公司法 多样性  作者简介:陈安琪,上海大学法学院2010级本科生。  中图
摘 要 环境问题是当今社会一个直接关系到人类生存的话题,也是近几十年国际社会中最活跃的话题之一。为了更好地保护环境、治理污染,国际社会中制定了一系列的公约。这些公约始终贯穿着一些解决国际环境法问题的基本原则。本文主要围绕其中的“共同责任原则”展开论述,通过哥本哈根会议中应对全球气候变暖问题的国家责任分担以及共同责任原则与区别原则的对比,探讨共同责任原则的内涵和意义。  关键词 共同责任原则 国际环
摘要 什么是法律,许多法学家特别是法理方面的学者对这个问题研究已久,不同的学者对此持不同的观点,然而,尽管有如此多的法学家花了如此多的时间来讨论這一问题,对于法律的概念依然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本文仅从哈特与刘星对这一问题的不同观点来剖析法律的概念,主要是从规则的内在方面、次要规则及规则的确定中心来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点看法,希望能对进一步加深对法律概念的理解贡献一点微薄的力量。  关键词 规则
摘 要 在现代市场交易中,如果直接订立本约合同的条件尚未成熟,缔约当事人可以通过订立预约合同来保障未来订立本约的权利,从而固定交易机会,维护交易诚信。我国《合同法》虽未明确规定预约合同,但在2012年3月31日通过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买卖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第2条引入了预约合同概念,本文即是结合该条款对预约合同的一些基本问题加以探讨。  关键词 预约合同 成立 效力 违约责任  作
摘 要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妨害武装部队制式服装、车辆号牌管理秩序等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于2011年8月1日起施行,该司法解释将“时间”作为非法使用武装部队专用标志罪一项入罪标准,在具体办案中如何适用该司法解释,直接关系到该类案件的定罪处罚。  关键词 非法使用武装部队专用标志 累计 司法解释 溯及力  作者简介:姜楠,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检察院公
摘 要 随着依法治国的推进,我国公民的法律意识不断提升,典型标志即为因纠纷提起诉讼的数量越来越多,法院案件量激增,而某种程度上讲我国公民的法律意识是不健全的,表现为只重视对自身权益的维护,而忽略对他人权益的保护,对法院生效的裁判文书主动履行率低,司法权威并未达到应然状态,仍待进一步加强。  关键词 依法治国 裁判文书 司法权威  作者简介:李亚丽,北京市房山区人民法院民一庭。  中图分类号:D92
摘 要 近年来,传统农村社会自生的“礼义”、“重道”、“尊老”、“互助”等朴素而富有道德色彩的“民间规范”已经在商品社会下功利主义主导的价值理念和行为标准的冲击下逐渐失去其约束力。另一方面,国家制定法在企图对渐趋式微的“民间规范”实现功能替代、继而重塑乡村社会生活时,却发现这些看似失效的“民间规范”仍然组织着社会生活,规范着人们的行为,并对企图“入侵”的成文法规范表现出了种种不合作。本文试通过一起
摘 要 习近平总书记对政法干警作出重要指示:全国政法机关要顺应人民群众对公共安全、司法公正、权益保障的新期待,全力推进平安中国、法治中国、过硬队伍建设。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检察机关作为国家法律监督机关,肩负着重要使命,所以,检察工作应突出体现“人民性”;检察机关应给力平安中国,在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中发挥更重要作用当;应围绕法治精神,强化检察职能,回应人民祈盼,让人民群
摘 要 人民群众对司法机关的信赖源自于其执法所依据法律的正当性以及执法行为的合理性。自由裁量一直以来是法学理论界与法律实务界所讨论的热点问题。法学理论界总是以一种相对悲观的态度,怀着对司法者最大的不信任,试图尽力从制度设计上对司法者的自由裁量进行限制。而司法者与法学理论界所担心的恰恰相反,在司法实践中往往苦于手中的自由裁量权,对于仅存的不大的自由裁量权也是害怕因自由裁量而造成案件质量瑕疵乃至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