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经学史与儒学史合一的理论意义

来源 :学术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bc87061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严正撰文《论经学史与儒学史的统一》指出,自20世纪初经学的神圣地位被取代,经学研究被西方所创立的学科系统所分割,传统儒学研究成为哲学史和思想史的研究对象,其结果导致一部具有丰富内涵和独特传统的儒学史呈现出支离破碎的景象。其实不论先秦子学形态的儒学,还是宋明理学,都可以解释为经学发展的不同时期和存在形态。
其他文献
蒋德海撰文:《立“官德”还是立“公仆之德”》指出,在社会主义民主条件下,国家公职人员与中国古代社会的官有着本质的不同。古代的官是私仆,今天的干部是公仆。所谓私,指向的是君王,即服务于一家一姓,官德是私仆对君王的道德承诺。而社会主义国家公职人员属“公”,其本质是公仆,即人民的仆人。公仆区别于私仆的本质就在于它不是官,而是人民的勤务员。在我国干部道德的建设中,公仆之道还没有引起重视。我们还在相当大程度上,用官和官德来要求我们的干部,从而把干部道德作为一种个人品性问题。从语词上看,古代的官德与今天民主法治对公仆
穆允军撰文《从五四新文化运动看中国文化启蒙的特殊性》指出,作为中国语境中的启蒙事件,五四新文化运动表现为东西方文化比较视域下的文化变革,它蕴含着中国文化启蒙所特有的纠结。五四新文化运动与西方启蒙运动同样体现着对人的主体性地位的觉醒,内容又有所不同,表现为尊崇科学与民主的理性精神、反对纲常名教的思想宰制。
胡海、吴越、钱丽莉撰文《虚拟社区的消费者参与效用与网络购买意向》指出,虚拟社区是人们在网络空间进行互动和交流所形成的集合,是以互联网为基础的虚拟世界的核心元素,能够对社区成员行为意向产生重要影响。电子商务的不断发展使得虚拟社区的商业价值日益显现,虚拟社区能够提高电子商务的效率和价值。人们出于不同目的与动机进行网络互动交换活动,其中最常见的是人际互动与信息交换,而这种交往活动的收益或效用是最终影响人们网络购买意向与行为的重要因素。消费者参与虚拟社区主要是为了获得目的性效用、娱乐性效用和社会性效用,而社区成员
季金华撰文《司法公信力的构成要素》指出,司法自治力、司法说服力与司法确定力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它们共同成为司法公信力的构成要素。司法自治力是确保和维护司法独立地位与独立裁判能力的前提和基础,是保证司法裁判的说服力和司法结果确定力的基本条件。司法说服力是司法自治的题中应有之义与当然结果,是巩固司法的自治地位、强化司法结果的确定力的关键因素。而司法确定力是司法公信力的直观体现,是司法自治力与说服力的逻辑延伸,直接影响社会公众的法律认知与心理预期。
刘明撰文《世界主义与全球分配正义》指出,在最近几十年里,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诸如全球贫困、世界环境、国际移民、儿童和妇女的国际人权等问题也日益受到学界关注。其中的一个主要反映就是,在政治哲学中,全球正义或国际正义问题日益成为焦点问题,并引起了激烈的分歧和争论。
吴春梅、石绍成撰文《民主与效率的关系:基于社会治理模式变迁的考察》指出,基于社会治理模式变迁的考察,民主与效率的关系是历史的产物,受制于政治与行政关系的演变。从总体趋势看,在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再向后工业社会演进的过程中,先后出现了等级统治、科层管理与网络治理三种社会治理模式,民主与效率的关系形态亦由潜隐、冲突走向协调。该过程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了社会治理价值观念的变迁规律,对于缓解中国工业社会中社会治理领域民主与效率的冲突,对于在基层民主治理等特定场域中努力实现民主与效率的协调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胡建军、董大勇、金炜东撰文《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与股票价格关系研究》指出,资本市场对上市民营企业的社会责任行为及其信息披露做出积极而有效的反应,对于增强企业践行社会责任的动力以及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对上市民营企业来说,要树立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资本市场效应的意识,加强企业社会责任实践及其信息披露的战略指导,努力将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经营管理紧密结合起来。对投资者来说,企业通过独立报告披露社会责任信息作为我国资本市场信息披露的一个新现象,应得到投资者的关注和支持。
李太淼撰文《论逐步推进农村建设用地国有化》指出,近些年来,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快速推进,土地资源越来越短缺,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如何破解土地供应难题,如何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如何统筹城乡建设用地,学术界进行了深入探讨,实践中也进行了大胆探索。深化农村建设用地制度改革的方向是逐步推进农村建设用地国有化。推进农村建设用地国有化,既有科学的理论原理依据,又有客观的现实依据。
由南开大学、清华大学和新西兰奥克兰大学联合组织发起,南开大学主办的第二届中国逻辑史国际会议于2013年4月27日至29日在南开大学隆重召开。来自挪威、美国、德国、俄罗斯、比利时及我国港台地区学者,大陆地区中国社会科学院、清华人学、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山大学、上海社会科学院等科研院所学者60余人参加了奉次人会。在本次会议上,中外学者就中国逻辑思想发生、发展的过程、特点、核心概念与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并取得了相应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