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萨班斯”

来源 :品牌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wx3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被称为是自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萧条以来,美国政府制定的涉及范围最广、处罚措施最严厉、影响力最大的上市公司法案——《萨班斯法案》已经于今年的7月15日,正式对非美国本土公司生效,其中当然包括我国在美国上市的企业。如此将对这些企业产生怎样的影响,是机遇还是挑战呢?面对中国银行和建设银行相继放弃了在美国纽约上市的计划,还要不要在美国上市?对世界同业、中国同业的影响是怎样的呢?带着这些疑问让我们走近“萨班斯”。
  
  萨班斯是机遇?挑战?
  
  既是无比严竣的挑战,又是毫无疑问的机遇。
  挑战!几乎所有在美国上市的中国企业都遇到了这样的问题;
  首先是对原有的粗放型管理模式产生的挑战。《萨班斯法案》要求,公司在内部控制方面必须严格地精细化,运营的每个环节都必须在公司可控的范围内,而那些靠经验、拍脑门式的粗放型投资管理模式,难以应对《萨班斯法案》的考核。
  其次是现有的内控体系与《萨班斯法案》要求相差甚远。《萨班斯法案》要求,公司必须对运营的风险有充分的把握,并做好预案。所以,建立、健全公司的内控体系,将是中国企业不得不进行的工作。
  第三是工作量异常繁重。在涉及涵盖企业经营、汀系统控制、投融资管理、财务监控、法律法规监督等13个大类、38个细项,投入实施过程中,引起了企业整体控管流程的重组,人员岗位职责的改变。
  《萨班斯法案》的执行增加了企业的成本与负担。根据国际财务执行官(FEl)对321家企业的调查结果,每家需要遵守萨班斯法案的美国大型企业第一年仅在第404条款上花费的总成本将超过460万美元。我国在美上市的各企业也均表示,为“达标”已经付出了相当多的财力、人力、物力,成本非常高,为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合规成本。
  人才缺乏,我国目前十分缺乏既懂IT又熟悉会计知识的人员,成为企业的又一难题。
  机遇!在充分认识现有困难的同时,我们还应该看到,《萨班斯法案》也为中国企业自身管理水平、综合素质的提高带来了很好的机遇。对于中国企业来说为完善内部控制而承担的成本,实际上是“短期成本与长期效益”的权衡。如果能够利用资本市场对企业的高标准、严要求,克服挑战、超越自我,以法案的执行为契机,切实提高自身管理水平,提升公司的竞争实力,那么带来中国企业的将是优质的企业竞争力、高效的公司管理能力和经营控制能力,将会进一步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的建设,帮助中国企业更快地、更好的与国际一流的公司接轨。这样看来投入和产出的比较是相当划算的。
  
  要不要在美国上市?
  
  因为《萨班斯法案》在强化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同时,使得上市公司维持上市地位的成本大幅增加,有很多的海外上市公司已经或打算从美国的证券交易所退市。包括第一家主动退出纳斯达克的亚洲公司——全球最大的计算机声卡制造商一一新加坡创新科技;从纳斯达克退市的德国电子商务公司Intershop AG等。截至2005年底的统计数据显示,大概10%的企业退出了美国股市。受此影响,我国许多原本打算赴美上市的企业,也纷纷抛弃其“美国计划”,转投条件较为宽松的英国、香港、东京或新加坡市场。因而“要不要在美国上市?”、“要不要从美国退市?”成为了众人争论的焦点。
  笔者认为,到不到美国上市,企业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规划,要认真权衡付出的代价和到美国所获得资本的回报,不能一概而论。原因有四:首先中国企业海外上市目的地的选择,必须要根据公司的实际情况而定,不能仅仅根据市场法规的严格程度来选择。其次,从全球证券市场的监管趋势上看,虽然目前不同市场的监管力度稍有不同,但是总体规则都在逐渐趋同,都在不断完善监管机制。再次,逃避是不能解决问题的,最重要的是不断完善自我。难道没有《萨班斯法案》,我们就不需要建设、健全内控机制?就不需要合规了吗?最后,美国的证券市场毕竟是全世界最成熟的证券市场,在美国上市无论是对企业融资还是市场形象的益处都是不言而喻的,从市场的市盈率来看,美国几大资本市场一直比香港、新加坡的市盈率高出很多。
  
  《萨班新法案》对同业的影响
  
  《萨班斯法案》的出现对于世界同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起到了示范性作用。它引起了全球资本市场对加强公司管理、信息披露和保护投资者利益的重视。在世界其他资本市场监管环境的改善中,也越来越多地表现出了对萨班斯法案精神的认同。
  《萨班斯法案》的出现对于我国同业的影响亦是重大的。今年7月15日,经国务院批准,由财政部牵头发起,证监会、国资委共同参与成立的“企业内部控制标准委员会”正式在北京成立,这预示着中国企业在内部控制方面将迎来一部类似美国萨班斯法案的标准体系。而且实际上,无论是上海证券交易所,还是香港联交所,都已经先后公布了与《萨班斯法案》类似的相关法规,对上市公司建立内部稽核制度和信息披露要求进行了探讨,也对与财务报告相关的IT控制提出了要求。
  走近“萨班斯”,我们了解了它的由来、影响,少了几分恐惧,多了几分认同。可以预见,不久的将来我们会与“萨班斯”走的更近!因为,在全球公司治理趋同的监管环境下,越来越严格的法规规范将是全球化的趋势,因此,随着我国企业现代企业制度的不断健全、完善,未来将会有更多的中国企业把“萨班斯精神”带进他们的董事会和管理层的议事日程。
其他文献
2005年,中国运用手机上网的人数达到六千万,过去几年来蓬勃发展的手机增值业务,为手机媒体的发展提供了非常好的技术支持。2006年,一个被业界认为是手机媒体成长最重要的年份,从网络运营商,服务提供商到终端制造商在都在关注这场“新媒体”运动的发展,对于广告运营商来说,如果能利用新媒体建构自己的运营平台,将会为品牌开拓新的营销渠道。    四亿的用户基础  有研究资料表明,2006年,中国手机上网的用
期刊
“作男”CEO大行其道    “作男”这个词孳生于“作女”,而“作女”则来源于著名作家张抗抗的畅销书《作女》。根据张的描述,“作女”有如下四个特点:  一是:永不知足、永不甘心、不认命、不安分;  二是:绝对不当第三者,但频繁离婚、频繁约会、换男朋友如换衣服;  三是:对现有道德和社会秩序主动出击和挑战;  最后,她们都是社会精英,有理想有智慧,死看不上卫慧们……  借用“作男”CEO一词来特指一
期刊
编者按:一个微软部门经理,一个出租车司机,他们之间发生的对话却引起了数万网民的关注。3月23日,文中提到的大众“的哥”臧勤应邀前往微软公司为刘润所在部门的员工们上了一节“MBA”课,再次掀起巨大反响。    我要从徐家汇赶去机场,在美罗大厦前搜索出租车。一辆“大众”发现了我,非常专业地、径直地停在我的面前。这一停,于是有了后面一堂生动的MBA案例课。    一定要懂得成本核算    “去哪里……好
期刊
这种工程师文化的可怕之处,是使公司的员工能永远处在一种创新冲动的企业文化之中,使google公司有层出不穷的思想。    Google 是一个非常“偏袒”工程师文化的公司。大家都听说过 Gmail,Orkut 等产品都来自员工 20% 的个人时间。最初是某个工程师想写一个自己喜欢、好用的产品,结果成了可以推广给大众使用的服务。    T 恤风潮    上班第一天,同事把我从新员工培训班领回来,经过
期刊
AT&T突入企业管理软件市场  全球电信巨头AT&T近日以价值约3亿美元的现金和承担债务的形式收购个人持有的USi公司。  AT&T是美国领先的托管服务供应商之一,它所提供的管理服务可以支持公司网站、电子商务、数字文件传输等多种服务。但仍然有很多企业通过不断增加企业软件的使用来降低成本,期望专业的托管与应用管理供应商为其提供大规模的全球各地一致的解决方案。这正是AT&T作出收购决定的原因。  因为
期刊
2010年11月7日,被媒体称为“广告界伤痛的一天”,广告天才孙大伟先生在这一天病逝,享年58岁。他的离世,成为中国广告界的一大损失。  孙大伟,这三个字对于大陆的年轻一代而言可能并不熟悉,了解一点儿的人,知道的也只是他与林俊明、莫康孙、苏秋萍一起被称为“华文广告四大巨鳄”,但在整个中国尤其是台湾的广告界,这三个字可谓是家喻户晓,“广告天才”、“广告奇才”、“广告顽童”,都是他的称号,在台湾,他更
期刊
编者按:3月底,关于蒙牛的两条新闻引人注目:一是今年的超女赞助商还是蒙牛吗?二是蒙牛聘请台球神童丁俊晖担任蒙牛集团代言人。两个传播热点,引来猜想无数。本刊特编发这组评论分析文章,希望能为读者提供一个观察和思考的视角。    知道你不等于喜欢你    蒙牛终于补上了自己的品牌短板。  与伊利相比,同样是乳业巨头的蒙牛,在品牌形象上总是让人觉得欠缺稳重。  它是一个喜欢玩弄噱头的家伙,好像一切新奇的玩
期刊
毛一丁/口述 本刊记者 刘龙亮/整理    当人物与场景渐渐退去,我心底在模拟着一些对话,想象与现实的对话,个体与远方的对话,西部与世界的对话。    相对于繁华喧嚣的都市本土,中国西部给我们提供的是一个远方的切片。这切片比想象要远,因为恒古悠远的文化让西部有着激昂狂放的血脉;这切片也比想象的要近,因为它在一轮新兴的经济融合中与我们血脉相连。当玩家们历经千难险阻后置身于那片神秘的土地,接触的也许同
期刊
万宝路“品牌的灭亡”    能够从美国出发、影响全世界的一些伟大品牌,比如可口可乐、耐克、麦当劳,它们都代表了很深的美国文化,代表了美国人的感情。像万宝路,它代表西部牛仔粗犷、勇敢的精神,象征美国开拓西部的豪迈气质,几十年来这个形象一直延续,万宝路也因此成为当年的第一品牌,形象塑造得很高,不会输给现在的耐克在美国的影响力。所以万宝路是美国人很有感情的一个品牌。  但是到2001年,由于一些地方性小
期刊
可能越是简单的东西越接近事物的原本,就越精要。在上一期对“经营”问题作了一番集中的梳理与探讨之后,感觉其系统之大、层面之多还不能在一期杂志之中囊括,就是“经营”两个字,耐入深究的东西还有很多,可不是顺嘴一说那么简单。  本期的焦点落在“管理”上。这是一个越来越普及的词汇,现在越来越多的定语已经附着其上,但作为一门动态的系统科学,大家的讨论更多围绕的是西方花样翻新的学派和理论观点,虽然近一段时期已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