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任弼时与陈琮英
1934年7月初,湘赣苏区的中心区域被国民党军占领,红六军团处境危险。中共中央、中革军委决定红六军团向西突围到湖南中部去创立新的苏区,同时命令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湘赣省委书记的任弼时,以中央代表的身份,与萧克、王震组成红六军团军政委员会,率红六军团向湘中地区转移。8月,任弼时带着红六军团突围西征,当时在湘赣省委工作的任弼时夫人陈琮英也一起随军行动。
在历时80多天的西征中,红六军团纵横赣、湘、桂、黔4省敌境5000余里,突破数倍于己的优势敌军包围圈,转战在贵州的石矸、余庆、施东一带。这里山高路险,荒无人烟,战士们缺衣少食,赤脚行军。当队伍行进至人迹罕至的梵净山地区时,任弼时染上了疟疾,忽冷忽热,面色蜡黄,虚汗不断,30岁出头的人憔悴得和60岁的老头一样。即便这样,任弼时仍然坚持拄着拐杖行军。负责机要工作的陈琮英原本是背着密码箱不离丈夫左右的,可由于饥饿、疲劳,瘦小的陈琮英渐渐感到力不从心,最终掉队了。当陈琮英赤着脚倚在一棵大树下喘着粗气的时候,被负责宣传和收容的陈罗英发现了,连背带拖地将她带到了军团部。任弼时见了,诙谐地对陈罗英说道:“哎呀,真要感谢你啊,我丢得起老婆,可丢不起军团的密电码啊!”
红六军团历经千辛万苦,于1934年10月与红二军团胜利会师。会师后的二、六军团挥师北上,进军湘西,创建了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1935年11月,红二、六军团突围长征,于1936年7月1日,在四川甘孜与红四方面军会师,并一起北上。
就在部队向包座、班佑进发,进入阿坝这个川西北藏族聚居地时,陈琮英临产了。时任红二方面军政委的任弼时,一边要夜以继日地工作,一边还要照顾怀孕的妻子,十分辛苦,身体也一天比一天差。这一天,部队刚刚趟过一条齐腰深的小河,陈琮英腹中的胎儿就急不可待地想见天日了。
大家立刻为陈琮英找到一处二层木屋,这是当地藏民的住房,下层是奴隶和牲畜栖息之所,上层是主人的住屋,通向二楼的是一副直上直下的简易木梯。这种简易木梯,别说即将临产的人,就是普通人上下也得四肢并用。情急之下,大家就迅速地将下层收拾干净,将陈琮英安顿了下来,并请来傅连暲大夫为她接生。
随着一声婴儿的啼哭声,众人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一个健康的女婴来到了人世。任弼时夫妇对孩子的到来欣喜不已。5年前送回故乡的大女儿音信杳然,西征时留在湘赣的儿子生死未卜,只有眼前这个呱呱坠地的女儿才是最真实的存在。回首数月来的艰难孕育,陈琮英不禁感慨万千。任弼时望着茫茫草地,遥想未来的征途,便为女儿取了一个极富深意的名字——任远征。
紧张艰苦、颠沛流离的戎马生涯,每天只嚼野菜草根的陈琮英哪里有什么奶水,远征经常饿得哇哇直哭,听得任弼时心里一阵阵着急。情急之下,朱德给任弼时出主意,说水里有鱼,让他找水坑去钓鱼试试,朱德还送来了他亲手钓的鱼。任弼时也学着朱德的样子到处找鱼钓,果真钓上了几条小鱼,赶紧给妻子熬鱼汤。为了照顾妻子,任弼时每次吃饭时,总是争着抢着吃又粗又老的野菜,把嫩一点的留给陈琮英。他还给自己缝了个布袋,把女儿放在里面,背在背上,一手扶着拐杖,一手搀着陈琮英,艰难地向前行走。战士们过意不去,争着背孩子,任弼时却不肯。他与陈琮英互相勉励,以惊人的毅力走完了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到达陕北。
李富春和蔡畅
1934年10月10日,中国工农红军总政治部代主任李富春和他的妻子、时任中共江西省委组织部长兼妇女部长的蔡畅,随中央红军从瑞金出发,踏上了长征路,成为长征中为数不多的红军夫妇中的一对。
当时,党中央机关、政府机关、后勤部门、卫生部门、总工会、青年团、担架队等组成了第二纵队,又名“罗迈纵队”、“红星纵队”,李富春夫妇和毛泽东、周恩来、朱德他们都编在这个纵队。李富春主管全军政治工作和宣传工作,蔡畅则主要负责部队宿营时驻地的群众工作,两人工作都相当繁重,因此很难有机会在一起相互照顾,只能偶尔通过他人传递、交换一下彼此的信息,但两人的心却一直紧紧联系在一起。
长征途中充满了艰辛,尤其是夜间行军,人生地不熟暂且不说,由于队伍庞大,遇着上山下山、过桥趟水,便会出现前面部队走不了、后面部队走不动的情况,有时一夜下来十里路都走不到。要是遇上大风大雨,队伍前进不能,后退不得,将士们遍身淋透,又困又饿,只能就地在山顶或山腰露营。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蔡畅始终不忘关心周围的同志。她将组织上派给她的一头骡子让给病号骑,或帮助其他体弱的同志驮东西,自己则跟大伙儿一同步行。有一次,她发现身材娇小的刘英居然打着赤脚行军,惊讶不已,心疼地询问原委,才知道是因为刘英的脚太小,找不到合脚的鞋。
恰好这时,总政治部征收了一批土豪劣绅的资财,蔡畅费了老半天劲,才找到一双小号布鞋。她立刻跑去向主管物资分配的李富春请求说:“你把这双鞋给刘英同志吧!她已经很久没有鞋子穿了,脚板都快走烂了!”李富春望着妻子渴求的眼神,想着身体羸弱的妻子首先想的不是自己而是同志时,便爽快地答应了。正好这时刘英安排完工作后跑来看望蔡畅和李富春,蔡畅急忙把鞋藏在身后,要刘英猜猜是什么。还没等刘英讲话,蔡畅就迫不及待地将那双小布鞋亮了出来,兴奋地说道:“这一双肯定合你的脚。”李富春在一旁也说道:“穿上试试嘛!”
喜出望外的刘英当即就穿上了布鞋,在地上来回走了几圈,李富春诙谐地说:“看,我们的刘英真漂亮噢,再不是烂脚板啦!”刘英深深地感受到李富春夫妇的关爱,感激地对蔡畅说道:“大姐,你真好!”
1935年2月至6月期间,中央红军在毛泽东的指挥下,机动灵活,纵横驰骋在川、滇、黔之间,并最终摆脱了几十万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性意义的胜利。作为总政治部代主任的李富春积极贯彻毛泽东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针对不同情况和问题,及时签发了《总政治部关于由川南回师东向对政治工作的指示》、《总政治部关于收容工作的训令》、《总政治部关于解决红军给养克服战费困难训令》、《总政治部动员全体红色政治工作人员争取新的胜利命令》等一系列重要文件,为红军在艰难环境中团结一心、众志成城提供了有力的思想保障。红军四渡赤水通过贵阳城郊时,蔡畅不顾行军疲劳,带领几位女同志,向战士们高呼口号,激励大家乘胜前进。部队快走完了,蔡畅等人还在那里振臂高呼口号。一军团政委聂荣臻走了过来,动情地说道:“蔡大姐,快些走吧,现在我们的左边有龙云5个团驻在龙里附近,右边驻贵阳的是蒋介石的大部队,我们要赶紧插过去,否则两边一夹,我们就暴露了。”蔡畅则毫不在乎地回答道:“我们一定跟上,你们放心走吧。”
蔡畅搞的是地方工作,发动群众,组织群众,宣传群众,依靠积极分子建党、建政,沿途播撒革命的种子。这些工作也都属于总政治部的管辖范畴,因此每到一个地方,李富春总会叮嘱蔡畅在工作中一定要遵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
在红军走出草地后的一天傍晚,李富春见到了在行军途中休息的蔡畅。久别重逢,千言万语涌上心头,然而,夫妻俩只互相说了几句道贺、祝福的话,就又匆匆分手,共同踏上新的征程……
毛泽民和钱希均
毛泽民是毛泽东的胞弟,在革命大潮汹涌澎湃的20世纪,毛泽民在20年代曾出任中央出版发行部部长,30年代任中华苏维埃政府国家银行行长,人称“红色金融家”。1938年,毛泽民出任新疆省财政厅厅长,1942年被反复无常的大军阀盛世才杀害。毛泽民的妻子钱希均于1905年出生在浙江诸暨牌头镇一户贫苦的农民家庭,1926年受中共中央组织部的委派,来到了上海新闸路培德里的中央出版发行部报到。在那里,她与时任发行部部长、化名杨杰的毛泽民认识了,在共同的学习、生活与工作中,两颗年轻的心最终走到了一起。从1926年开始,作为妻子的钱希均就始终陪伴在毛泽民的身边。
即将从中央苏区的红都瑞金出发踏上长征之路的时候,毛泽民的内心很不好受。在这块并不富饶却生活了数个春夏秋冬的土地上,中国工农红军在毛泽东正确路线的领导下,曾击退了蒋介石的四次“围剿”,如今却要离开这里。钱希均从丈夫的表情中读出了他的内心世界,她并没有多讲什么,而是默默地替丈夫收拾好行装。
长征途中,毛泽民领导的中央苏区国家银行,被编入中央纵队的第十五大队,毛泽民任大队政治委员,下设3个排9个班。钱希均先是在休养连任政治战士,后又在政治保卫局任检查员。毛泽民与钱希均两人虽不在一个单位,也不一起行军,但都属于中央纵队,行军宿营时相距不远,钱希均还时不时地去看看毛泽民,帮他做点事情。
除了十五大队政委一职外,毛泽民还兼任着“没收征发委员会”副主任(主任是林伯渠)一职,“没收征发委员会”的主要任务是:筹粮筹款,保障红军的后勤供给;没收军阀、官僚豪绅的财产,一部分供给红军,一部分发给贫苦人民;宣传红军、扩大红军。因此,毛泽民每到一个地方,都忙着了解军阀、官僚、豪绅的财产,研究确定没收对象。
作为休养连的政治战士,钱希均身上的担子也不轻,她要组织雇请民夫、筹集粮款,了解民情和敌情,向沿途的群众宣传红军。一次,他们来到四川凉山地区的一个村庄,由于国民党当局的反动宣传,当地老乡都把红军当成是“身上长着长毛,青面獠牙,共产共妻,见人就杀的人”,纷纷躲了起来。钱希均和战友们到处寻找,最终才在一家土司的住宅里找到一位满面漆黑的人,钱希均仔细辨认了半天,才发现对方是一个妇女。起先,任凭钱希均他们怎么问,那位妇女就是不开口,钱希均就耐心地给她讲红军政策。过了许久,那位妇女才慢慢消除了惊恐与疑惑,洗掉脸上的黑灰,拿来了面粉,为钱希均烙起了大饼。正是由于钱希均和战友们做了大量的宣传工作,才使得沿途人民真正感受到了红军是自己的队伍,是最好的人,也正因如此,红军一路上得到了群众的无私援助。
钱希均和毛泽民都在忘我地工作着,可令她十分担心的是,丈夫的身体却一天天地差了起来。一天,队伍正行进在贵州的一座大山上,一个运输队员掉队了,被毛泽民看见了,他马上接过运输员的担子挑了起来,运输员心里过意不去,执意不肯,毛泽民却坚持要帮他挑到翻过这座高山为止。才走一段路,毛泽民突然感到一阵头晕眼花,一股热乎乎的东西从喉咙里冒了出来——他吐血了。
毛泽民停住脚步,看看前后没有人注意,便急忙把吐在地上的鲜血用脚搓掉,然后又装出若无其事的样子,吃力地坚持着,追赶着行进中的队伍……这一切,却没有瞒过钱希均的眼睛,可条件太苦了,她很难为丈夫搞到补身体的东西,便将分给自己的炒面尽可能地聚在一起,送去给毛泽民——尽管她知道毛泽民拿到这些炒面后转眼就会分给战友们。
与其他长征中的红军夫妇有所不同,毛泽民和钱希均并没有给后人留下太多为人所知的故事,但他们的爱情在长征的严酷环境中得到了考验。1935年12月,毛泽民夫妇随着红军大部队一道来到了瓦窑堡,颠沛流离的长征生活结束了,夫妇二人又开始了新的征程。
1934年7月初,湘赣苏区的中心区域被国民党军占领,红六军团处境危险。中共中央、中革军委决定红六军团向西突围到湖南中部去创立新的苏区,同时命令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湘赣省委书记的任弼时,以中央代表的身份,与萧克、王震组成红六军团军政委员会,率红六军团向湘中地区转移。8月,任弼时带着红六军团突围西征,当时在湘赣省委工作的任弼时夫人陈琮英也一起随军行动。
在历时80多天的西征中,红六军团纵横赣、湘、桂、黔4省敌境5000余里,突破数倍于己的优势敌军包围圈,转战在贵州的石矸、余庆、施东一带。这里山高路险,荒无人烟,战士们缺衣少食,赤脚行军。当队伍行进至人迹罕至的梵净山地区时,任弼时染上了疟疾,忽冷忽热,面色蜡黄,虚汗不断,30岁出头的人憔悴得和60岁的老头一样。即便这样,任弼时仍然坚持拄着拐杖行军。负责机要工作的陈琮英原本是背着密码箱不离丈夫左右的,可由于饥饿、疲劳,瘦小的陈琮英渐渐感到力不从心,最终掉队了。当陈琮英赤着脚倚在一棵大树下喘着粗气的时候,被负责宣传和收容的陈罗英发现了,连背带拖地将她带到了军团部。任弼时见了,诙谐地对陈罗英说道:“哎呀,真要感谢你啊,我丢得起老婆,可丢不起军团的密电码啊!”
红六军团历经千辛万苦,于1934年10月与红二军团胜利会师。会师后的二、六军团挥师北上,进军湘西,创建了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1935年11月,红二、六军团突围长征,于1936年7月1日,在四川甘孜与红四方面军会师,并一起北上。
就在部队向包座、班佑进发,进入阿坝这个川西北藏族聚居地时,陈琮英临产了。时任红二方面军政委的任弼时,一边要夜以继日地工作,一边还要照顾怀孕的妻子,十分辛苦,身体也一天比一天差。这一天,部队刚刚趟过一条齐腰深的小河,陈琮英腹中的胎儿就急不可待地想见天日了。
大家立刻为陈琮英找到一处二层木屋,这是当地藏民的住房,下层是奴隶和牲畜栖息之所,上层是主人的住屋,通向二楼的是一副直上直下的简易木梯。这种简易木梯,别说即将临产的人,就是普通人上下也得四肢并用。情急之下,大家就迅速地将下层收拾干净,将陈琮英安顿了下来,并请来傅连暲大夫为她接生。
随着一声婴儿的啼哭声,众人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一个健康的女婴来到了人世。任弼时夫妇对孩子的到来欣喜不已。5年前送回故乡的大女儿音信杳然,西征时留在湘赣的儿子生死未卜,只有眼前这个呱呱坠地的女儿才是最真实的存在。回首数月来的艰难孕育,陈琮英不禁感慨万千。任弼时望着茫茫草地,遥想未来的征途,便为女儿取了一个极富深意的名字——任远征。
紧张艰苦、颠沛流离的戎马生涯,每天只嚼野菜草根的陈琮英哪里有什么奶水,远征经常饿得哇哇直哭,听得任弼时心里一阵阵着急。情急之下,朱德给任弼时出主意,说水里有鱼,让他找水坑去钓鱼试试,朱德还送来了他亲手钓的鱼。任弼时也学着朱德的样子到处找鱼钓,果真钓上了几条小鱼,赶紧给妻子熬鱼汤。为了照顾妻子,任弼时每次吃饭时,总是争着抢着吃又粗又老的野菜,把嫩一点的留给陈琮英。他还给自己缝了个布袋,把女儿放在里面,背在背上,一手扶着拐杖,一手搀着陈琮英,艰难地向前行走。战士们过意不去,争着背孩子,任弼时却不肯。他与陈琮英互相勉励,以惊人的毅力走完了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到达陕北。
李富春和蔡畅
1934年10月10日,中国工农红军总政治部代主任李富春和他的妻子、时任中共江西省委组织部长兼妇女部长的蔡畅,随中央红军从瑞金出发,踏上了长征路,成为长征中为数不多的红军夫妇中的一对。
当时,党中央机关、政府机关、后勤部门、卫生部门、总工会、青年团、担架队等组成了第二纵队,又名“罗迈纵队”、“红星纵队”,李富春夫妇和毛泽东、周恩来、朱德他们都编在这个纵队。李富春主管全军政治工作和宣传工作,蔡畅则主要负责部队宿营时驻地的群众工作,两人工作都相当繁重,因此很难有机会在一起相互照顾,只能偶尔通过他人传递、交换一下彼此的信息,但两人的心却一直紧紧联系在一起。
长征途中充满了艰辛,尤其是夜间行军,人生地不熟暂且不说,由于队伍庞大,遇着上山下山、过桥趟水,便会出现前面部队走不了、后面部队走不动的情况,有时一夜下来十里路都走不到。要是遇上大风大雨,队伍前进不能,后退不得,将士们遍身淋透,又困又饿,只能就地在山顶或山腰露营。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蔡畅始终不忘关心周围的同志。她将组织上派给她的一头骡子让给病号骑,或帮助其他体弱的同志驮东西,自己则跟大伙儿一同步行。有一次,她发现身材娇小的刘英居然打着赤脚行军,惊讶不已,心疼地询问原委,才知道是因为刘英的脚太小,找不到合脚的鞋。
恰好这时,总政治部征收了一批土豪劣绅的资财,蔡畅费了老半天劲,才找到一双小号布鞋。她立刻跑去向主管物资分配的李富春请求说:“你把这双鞋给刘英同志吧!她已经很久没有鞋子穿了,脚板都快走烂了!”李富春望着妻子渴求的眼神,想着身体羸弱的妻子首先想的不是自己而是同志时,便爽快地答应了。正好这时刘英安排完工作后跑来看望蔡畅和李富春,蔡畅急忙把鞋藏在身后,要刘英猜猜是什么。还没等刘英讲话,蔡畅就迫不及待地将那双小布鞋亮了出来,兴奋地说道:“这一双肯定合你的脚。”李富春在一旁也说道:“穿上试试嘛!”
喜出望外的刘英当即就穿上了布鞋,在地上来回走了几圈,李富春诙谐地说:“看,我们的刘英真漂亮噢,再不是烂脚板啦!”刘英深深地感受到李富春夫妇的关爱,感激地对蔡畅说道:“大姐,你真好!”
1935年2月至6月期间,中央红军在毛泽东的指挥下,机动灵活,纵横驰骋在川、滇、黔之间,并最终摆脱了几十万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性意义的胜利。作为总政治部代主任的李富春积极贯彻毛泽东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针对不同情况和问题,及时签发了《总政治部关于由川南回师东向对政治工作的指示》、《总政治部关于收容工作的训令》、《总政治部关于解决红军给养克服战费困难训令》、《总政治部动员全体红色政治工作人员争取新的胜利命令》等一系列重要文件,为红军在艰难环境中团结一心、众志成城提供了有力的思想保障。红军四渡赤水通过贵阳城郊时,蔡畅不顾行军疲劳,带领几位女同志,向战士们高呼口号,激励大家乘胜前进。部队快走完了,蔡畅等人还在那里振臂高呼口号。一军团政委聂荣臻走了过来,动情地说道:“蔡大姐,快些走吧,现在我们的左边有龙云5个团驻在龙里附近,右边驻贵阳的是蒋介石的大部队,我们要赶紧插过去,否则两边一夹,我们就暴露了。”蔡畅则毫不在乎地回答道:“我们一定跟上,你们放心走吧。”
蔡畅搞的是地方工作,发动群众,组织群众,宣传群众,依靠积极分子建党、建政,沿途播撒革命的种子。这些工作也都属于总政治部的管辖范畴,因此每到一个地方,李富春总会叮嘱蔡畅在工作中一定要遵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
在红军走出草地后的一天傍晚,李富春见到了在行军途中休息的蔡畅。久别重逢,千言万语涌上心头,然而,夫妻俩只互相说了几句道贺、祝福的话,就又匆匆分手,共同踏上新的征程……
毛泽民和钱希均
毛泽民是毛泽东的胞弟,在革命大潮汹涌澎湃的20世纪,毛泽民在20年代曾出任中央出版发行部部长,30年代任中华苏维埃政府国家银行行长,人称“红色金融家”。1938年,毛泽民出任新疆省财政厅厅长,1942年被反复无常的大军阀盛世才杀害。毛泽民的妻子钱希均于1905年出生在浙江诸暨牌头镇一户贫苦的农民家庭,1926年受中共中央组织部的委派,来到了上海新闸路培德里的中央出版发行部报到。在那里,她与时任发行部部长、化名杨杰的毛泽民认识了,在共同的学习、生活与工作中,两颗年轻的心最终走到了一起。从1926年开始,作为妻子的钱希均就始终陪伴在毛泽民的身边。
即将从中央苏区的红都瑞金出发踏上长征之路的时候,毛泽民的内心很不好受。在这块并不富饶却生活了数个春夏秋冬的土地上,中国工农红军在毛泽东正确路线的领导下,曾击退了蒋介石的四次“围剿”,如今却要离开这里。钱希均从丈夫的表情中读出了他的内心世界,她并没有多讲什么,而是默默地替丈夫收拾好行装。
长征途中,毛泽民领导的中央苏区国家银行,被编入中央纵队的第十五大队,毛泽民任大队政治委员,下设3个排9个班。钱希均先是在休养连任政治战士,后又在政治保卫局任检查员。毛泽民与钱希均两人虽不在一个单位,也不一起行军,但都属于中央纵队,行军宿营时相距不远,钱希均还时不时地去看看毛泽民,帮他做点事情。
除了十五大队政委一职外,毛泽民还兼任着“没收征发委员会”副主任(主任是林伯渠)一职,“没收征发委员会”的主要任务是:筹粮筹款,保障红军的后勤供给;没收军阀、官僚豪绅的财产,一部分供给红军,一部分发给贫苦人民;宣传红军、扩大红军。因此,毛泽民每到一个地方,都忙着了解军阀、官僚、豪绅的财产,研究确定没收对象。
作为休养连的政治战士,钱希均身上的担子也不轻,她要组织雇请民夫、筹集粮款,了解民情和敌情,向沿途的群众宣传红军。一次,他们来到四川凉山地区的一个村庄,由于国民党当局的反动宣传,当地老乡都把红军当成是“身上长着长毛,青面獠牙,共产共妻,见人就杀的人”,纷纷躲了起来。钱希均和战友们到处寻找,最终才在一家土司的住宅里找到一位满面漆黑的人,钱希均仔细辨认了半天,才发现对方是一个妇女。起先,任凭钱希均他们怎么问,那位妇女就是不开口,钱希均就耐心地给她讲红军政策。过了许久,那位妇女才慢慢消除了惊恐与疑惑,洗掉脸上的黑灰,拿来了面粉,为钱希均烙起了大饼。正是由于钱希均和战友们做了大量的宣传工作,才使得沿途人民真正感受到了红军是自己的队伍,是最好的人,也正因如此,红军一路上得到了群众的无私援助。
钱希均和毛泽民都在忘我地工作着,可令她十分担心的是,丈夫的身体却一天天地差了起来。一天,队伍正行进在贵州的一座大山上,一个运输队员掉队了,被毛泽民看见了,他马上接过运输员的担子挑了起来,运输员心里过意不去,执意不肯,毛泽民却坚持要帮他挑到翻过这座高山为止。才走一段路,毛泽民突然感到一阵头晕眼花,一股热乎乎的东西从喉咙里冒了出来——他吐血了。
毛泽民停住脚步,看看前后没有人注意,便急忙把吐在地上的鲜血用脚搓掉,然后又装出若无其事的样子,吃力地坚持着,追赶着行进中的队伍……这一切,却没有瞒过钱希均的眼睛,可条件太苦了,她很难为丈夫搞到补身体的东西,便将分给自己的炒面尽可能地聚在一起,送去给毛泽民——尽管她知道毛泽民拿到这些炒面后转眼就会分给战友们。
与其他长征中的红军夫妇有所不同,毛泽民和钱希均并没有给后人留下太多为人所知的故事,但他们的爱情在长征的严酷环境中得到了考验。1935年12月,毛泽民夫妇随着红军大部队一道来到了瓦窑堡,颠沛流离的长征生活结束了,夫妇二人又开始了新的征程。